- 乔树宾;侯青;徐波;陈珏;刘海波;杨跃进;吴永健;袁晋青;吴元;戴军;尤士杰;张沛;高展;马卫华;窦克非;邱洪;慕朝伟;陈纪林;高润霖;
目的比较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FBS)和进口紫杉醇洗脱支架(PES)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选择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4年4月至2005年8月连续接受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或紫杉醇洗脱支架治疗,并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228例冠心病患者。排除支架置入失败、位置不理想者。所有的患者术后均接受阿司匹林300mg/d、氯吡格雷75mg/d等规范药物治疗。患者在支架术后6个月后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共228例患者(198名男性,30名女性)314个靶病变接受治疗并完成造影随访。其中C型病变占总数的40.1%,平均术前参考血管直径2.80±0.47mm。平均每个病变支架长度25.90±14.54mm。228例患者中118例置入紫杉醇洗脱支架,100例置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两组在患者基本条件方面,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患者年龄大于紫杉醇洗脱支架组,紫杉醇洗脱支架组有更多的2型糖尿患者;在病变基本条件方面,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病变更多偏心性病变,其他没有差别。6个月后随访结果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的支架再狭窄率明显低于紫杉醇洗脱支架组(5.3%比21.9%,P<0.001)。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的靶病变血管重建率(TLR)明显低于紫杉醇洗脱支架组(3.8%比13.1%,P<0.001)。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支架内晚期腔径丢失明显小于紫杉醇洗脱支架组(0.18±0.41mm比0.58±0.69mm,P<0.001)。结论国产西罗莫司涂层支架用于临床实践有良好的疗效。
2007年01期 No.60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63 ] - 韩雅玲;张剑;荆全民;王守力;马颖艳;栾波;王耿;
目的探讨新器械应用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介入治疗的作用。方法选取1999年1至12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CTO患者52例作为早期组,选取2004年1至12月行PCI治疗的CTO患者174例作为近期组,回顾性比较两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其应用指引导管、首选球囊、首选导丝和特殊导丝技术情况。结果近期组的CTO闭塞时间,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患者比例均大于早期组(29.7±13.0个月比23.9±10.4个月,28.7%比7.7%,59.8%比30.8%,28.7%比9.6%,P均<0.05)。近期组的病例成功率为91.4%(159/174),高于早期组的80.8%(42/52,P<0.05)。早期和近期PCI治疗成功组的CTO靶血管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成功组的刀切状、有桥侧支、闭塞段≥15mmCTO的比例均高于早期成功组(50.3%比31.0%,37.1%比19.0%,73.0%比54.8%,P均<0.05),同时近期成功组亲水涂层导丝、锥形导丝和特殊导丝技术应用的比例均高于早期成功组(20.1%比7.1%,54.1%比0,50.3%比0,P均<0.05)。结论近期组CTO患者临床病情严重程度、病变复杂程度较早期组患者明显增加,但仍保持了较高的病例成功率,提示新器械的应用使CTO病变的PCI适应证范围明显扩大。
2007年01期 No.60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7 ] - 马根山;冯毅;陈忠;沈成兴;罗丹;戴启明;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冠脉)内旋磨术联合支架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的疗效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对21例冠心病患者的严重钙化病变行冠脉内旋磨术及支架术治疗,6例患者在血管内超声的引导下进行,观察其治疗的即刻成功率及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行冠脉内旋磨术的21例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均为В2、C型严重钙化病变。旋磨头均成功通过了病变,15例(71.4%)病例仅选择1.25mm的旋磨头,3例(14.3%)病例仅选择1.5mm旋磨头,3例(14.3%)病例使用了2个旋磨头。全部病例均联合应用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PTCA),19例(90.5%)在旋磨术后置入支架。2例(9.5%)在术中发生冠脉痉挛;1例(4.8%)发生无血流现象;无冠脉穿孔、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及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15例患者进行了术后6个月的冠脉造影随访,有2例(13.3%)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冠脉内旋磨术联合支架术治疗严重钙化病变,去除钙化斑块增大管腔,提高了严重钙化病变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率。
2007年01期 No.60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64 ] - 李崇剑;高润霖;杨跃进;陈纪林;徐波;乔树宾;秦学文;袁晋青;吴永健;刘海波;姚民;陈珏;戴军;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操作技术特点。方法对2002年1月至12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连续进行的1294例择期PCI并置入支架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临床资料、介入治疗特点以及靶病变的位置、类型、长度等特征。结果糖尿病患者占20.8%,糖尿病组肥胖、女性、高血压、血脂异常、既往PCI患者的比例均较非糖尿病组高。糖尿病组右冠状动脉、双支或三支血管病变、高危险型病变显著多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的平均治疗病变数及置入支架平均数均显著多于非糖尿病组患者(分别为1.63±0.82处比1.51±0.77处,1.66±0.84个比1.51±0.81个,P均<0.05)。糖尿病组术前狭窄程度、预扩张球囊平均长度、最大直径、最大充盈压力以及最长充盈时间均值都显著大于非糖尿病组[分别为91.00%±6.62%比89.81%±6.64%,17.07±6.31mm比16.07±7.28mm,2.30±1.11mm比2.12±0.94mm,996±444kPa(即9.86±4.40atm)比914±480kPa(即9.05±4.75atm),20.94±14.69s比18.26±14.65s,P均<0.05],而所置入支架平均直径则较小(3.15±0.47mm比3.23±0.43mm,P<0.05),但其他技术特征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间的PCI操作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受累范围广,高危险型病变显著多于非糖尿病患者,在有选择的病例,PCI仍是治疗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手段。
2007年01期 No.60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76 ] - 张邢炜;葛均波;杨建敏;周亮;高炎;王宁夫;徐坚;叶显华;潘浩;童国新;李佩璋;
目的采用血管腔内超声(IVUS)观察SAFE-CUTTM球囊成形术(SFCT)治疗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冠脉狭窄>70%的冠心病患者81例(男性59例,女性22例,年龄61±11岁),行SFCT(n=37)和普通球囊成形术(POBA,n=44)。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即刻行定量冠脉造影(QCA),55例(SFCT组24例,POBA组31例)术前、术后行IVUS。以QCA分析最小管腔直径(MLD)、参照管腔直径(RLD)和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DS);以IVUS分析外弹力膜内横截面积(EEMA)、最小管腔横截面积(MLA)、管腔面积狭窄率(AS)以及内膜撕裂类型和夹层形成。结果SFCT和POBA手术成功率均达到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SFCT组平均扩张压力为871.4kPa,小于POBA组的1013.2kPa(P<0.05)。夹层发生率SFCT组为30.5%,POBA组为62.34%(P<0.05)。术后即刻MLA和MLD增大,SFCT组的MLD在介入治疗前后分别为0.67±0.45mm和2.41±0.33mm(P<0.01),MLA分别为1.49±0.61mm2和6.01±3.44mm2(P<0.01);POBA组的MLD在介入治疗前后分别为0.66±0.48mm和2.32±0.51mm(P<0.01),MLA分别为1.47±0.55mm2和5.51±3.02mm2(P<0.01)。SFCT组的MLD即刻获得为1.74±0.34mm,POBA组的MLD即刻获得为1.66±0.49mm(P<0.05);SFCT组的MLA即刻获得为4.52±0.50mm2,POBA组的MLA即刻获得为4.04±0.50mm2(P<0.05)。结论SFCT治疗冠脉狭窄安全有效。
2007年01期 No.60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5 ] - 李珊;盖鲁粤;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主支经支架治疗后分支闭塞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在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92例患者共121处分叉病变,术后进行定量血管造影分析,探讨分支闭塞的相关因素。结果分叉病变主支置入支架后,分支狭窄程度与分支自身的斑块负荷、分支参考直径、分叉角度、主支斑块负荷相关。其中,分支狭窄程度与分支和主支自身的斑块负荷呈正相关,与分叉角度、分支直径呈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显示:Y=0.48A-11.4B-0.23C+0.22D(Y:主支支架术后分支面积狭窄率,单位:%;A:分支狭窄率;B:分支参考直径;C:分叉角度;D:主支狭窄率)。结论分叉病变置入支架后分支狭窄程度与分支自身的斑块负荷、分支参考直径、分叉角度以及主支斑块负荷相关。分支自身的病变越重、分支越小、分叉角度越小及主支的病变越重,介入治疗后分支闭塞的可能性越大。
2007年01期 No.60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6 ] - 张明;杨鹏麟;唐疾飞;应斌宇;龚永生;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浆Apelin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及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可能的作用。方法入选30例冠心病患者(CHD组);27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为对照组(NC组)。两组在造影前、后及支架置入/造影后24h分别经肘静脉、股动脉途径采血;用放免法测定血浆Apelin水平。结果(1)CHD组造影后与支架置入/造影后24h血浆Apelin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脉血浆78.11±2.84μg/L比87.83±3.43μg/L,静脉血浆77.43±2.38μg/L比85.03±2.64μg/L,P均<0.05);造影前与造影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CHD组动、静脉血浆Apel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NC组血浆Apelin水平在造影前、后及造影后24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NC组与CHD组血浆Apelin水平造影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造影前动脉血浆90.25±2.96μg/L比77.04±3.89μg/L,静脉血浆87.83±3.34μg/L比75.14±3.16μg/L;造影后动脉血浆91.25±2.04μg/L比78.11±2.84μg/L,静脉血浆90.79±2.58μg/L比77.43±2.38μg/L;P均<0.05);支架置入/造影后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CHD组血浆Apelin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有负相关性(r=-0.366,P<0.05);与冠状动脉病变评分明显负相关(r=-0.467,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Apelin水平低,介入治疗后升高;其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提示Apelin可能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过程。
2007年01期 No.60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3 ] - 奥德格尔勒·图木尔;韩江莉;毛节明;
目的评价绝经后女性患者血清抵抗素(Resistin)水平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探讨抵抗素水平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117例绝经后妇女,均检测血清抵抗素、胰岛素,并检测空腹血糖(B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及脂蛋白(a)[Lp(a)]等血脂水平指标。根据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分为4组:第1组为冠状动脉无病变者,第2组为冠状动脉轻度病变者,第3组为冠状动脉中度病变者,第4组为冠状动脉重度病变者。有中、重度病变的患者诊断为冠心病。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显著高于无冠心病的患者[4(1~10)μg/L比2(0~4)μg/L,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抵抗素为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OR1.131;95%CI1.012~1.263)。抵抗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231)。控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抵抗素仍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246)。抵抗素水平与患者年龄及hs-CRP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4和0.166,P值分别为0.001及0.009)。结论绝经后妇女血清抵抗素水平可能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可能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由于抵抗素水平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故抵抗素可能通过炎症机制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程。
2007年01期 No.60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67 ] - 于路;傅国胜;姜文兵;秦光明;王俊宏;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积分(CAS)及动脉硬化指数(AI)的相关性。方法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73例,非冠心病患者89例做为对照组,分别以ELISA法测定其sPLA2水平;以计算机定量分析系统(QCA)分析冠脉狭窄程度并计算CAS;根据公式AI=[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DL-C计算AI。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患者的sPLA2明显升高(55.18±11.75u/mL比68.15±16.70u/mL,P<0.01),且sPLA2水平与CAS和AI均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sPLA2在冠心病患者中明显增高,且与CAS呈正相关;sPLA2还与脂蛋白胆固醇分布紊乱有关,它与AI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
2007年01期 No.60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78 ]
- 侯玉清;周忠江;黎建勇;贾满盈;吴平生;刘伊丽;滕中华;
目的在常规抗凝、抗血小板基础上,观察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试验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研究。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入选标准患者62例,按就诊顺序双盲随机分为受试组(替罗非班,n=32)和对照组(n=30)。在均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肝素的基础上,试验组给予替罗非班(负荷量10μg/kg,在3min内推注),继以0.15μg/(kg.min)由微量泵持续泵入24~36h;对照组病例直接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结果试验组3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顽固性心绞痛/新发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9.3%比20.0%,P<0.05),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和缺血导联数明显减少(P<0.05)。围术期出血并发症较对照组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心功能(射血分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标准治疗基础上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改善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安全性好,但其长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有待进一步观察。
2007年01期 No.60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65 ] - 朱建中;惠杰;
目的探讨国产替罗非班(欣维宁)对兔髂动脉急性损伤后血小板活化及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0只,实验前8~12h予阿司匹林12mg/kg、氯吡格雷16mg/kg灌胃后禁食。分成替罗非班预处理组(灌胃后即予替罗非班微泵维持至实验结束,Pre-T组)、替罗非班处理组(T组)和安慰剂组(C组)。动物麻醉后用球囊损伤右髂动脉,经静脉输注替罗非班或安慰剂至实验结束。术前、术后取血送检血小板聚集率,可溶性P选择素、6-酮-前列素F1α等血液指标。术中监测损伤处血压变化,部分行髂动脉造影,并制作病理切片,观察血栓形成情况及性质。结果共30只兔完成实验,其中Pre-T组11只,T组13只,C组6只。(1)血液指标:①可溶性P选择素:协方差分析表明,Pre-T组(术前58.1±26.2μg/L,术后53.2±40.2μg/L)与C组(术前29.7±13.7μg/L,术后62.7±22.4μg/L)或与T组(术前24.8±14.3μg/L,术后53.5±27.7μg/L)间手术前后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T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6-酮-前列素F1α: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re-T组(术前116.2±11.0ng/L,术后104.8±13.5ng/L)与C组(术前109.1±14.6ng/L,术后70.7±20.5ng/L)或与T组(术前117.0±24.5ng/L,术后86.0±17.2ng/L)间手术前后6-酮-前列素F1α水平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T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血小板聚集率:Pre-T组(术前87.0%±11.6%,术后48.4%±7.7%)与C组(术前42.7%±15.3%,术后37.5%±28.8%)手术前后的变化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组与其他两组间未见显著差异。(2)局部血压变化:Pre-T组兔子右髂动脉的收缩压、舒张压无明显变化,而C组、T组则较术前均大幅度下降,但T组两者相等所需的时间有延长趋势。(3)血管造影及病理学:Pre-T组造影示血管通畅;虽也有血管壁损伤,但管腔内未见血栓形成。而T组、C组术中造影均可见血栓影;受损髂动脉均可见内皮细胞破坏和内弹性膜的撕裂,管腔内均形成巨大的“白色血栓”。结论替罗非班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血栓前状态,充分预处理获益更大。
2007年01期 No.60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