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勇,朱文玲,朱振峰,宋存先,杨菁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纳米粒子局部腔内灌注在球囊损伤后再狭窄预防中的应用。方法 球囊损伤兔髂动脉后在损伤局部单次注射 (共 3min)纳米粒子、生理盐水或单纯损伤 ,观察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纳米粒子包被地塞米松在同样动物模型中局部单次给药 ,在术后 3h、3d、7d和 14d采用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局部组织和血浆地塞米松浓度。球囊损伤兔髂动脉 ,分别给予局部纳米粒子 (包被地塞米松 )、静脉纳米粒子 (包被地塞米松 )治疗 ,在术后 2 1d观察损伤血管内膜的增生。结果 纳米粒子局部单次注射并未引起过度的内膜增生。局部单次注射纳米粒子 ,局部组织地塞米松药物浓度在术后 3h >5 0 0 0ng/mg干重组织 ;药物在局部组织持续达 14d之久 ;而血浆药物浓度在局部注射 3小时后后即不能测定。局部纳米粒子 (包被地塞米松 )治疗组与静脉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能明显减轻内膜增生 ,且内膜 /中膜比减少 37 9%。结论 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纳米粒子携带地塞米松局部单次给药能够延长局部药物作用时间达 14d ,并能有效减少新生内膜的形成。
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阅读次数:25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1 ] - 盛琴惠,王日胜,高炜,霍勇,洪涛,刘梅林,朱国英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发生率 ,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了 1987年 5月至 2 0 0 1年 5月 86 9例AMI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结果及有关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86 9例AMI患者中冠脉造影正常者为 6 7例 ,占 7 7%。分析其临床特点 ,该组患者中以年龄较轻 ,多无心绞痛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及血脂异常 ,大量吸烟者居多为特征。结论 AMI患者中 ,冠脉造影正常者并非少见 ,提示 ,冠脉痉挛在心肌梗死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急性血栓形成伴血栓自溶亦是其病理改变之一。
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阅读次数:27 ] |[引用频次: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9 ] - 马礼坤,楮俊,余华,冯克福,韩晓萍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6 ]
- 刘凡,冯玉宝,王秉臣,郭辉,张静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阅读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 吴云,李金龙,尹鲁骅,孙卫东,王凤珍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 葛智平,郭静萱,谭秀娟,汪整辉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阅读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 ]
- 李保,安健,史世平,王晋萍,李运乾,刘卓敏,王绪太,王慧仙,芦丽芳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内切割球囊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切割球囊导管对2 0例冠心病患者 (男 18例、女 2例 ,年龄 5 3 4± 6 3岁 )的 2 4支冠状动脉进行扩张。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 90 % (18例 ) ,病变成功率为 91 7% (2 2支 )。未出现死亡、急性Q波型心肌梗死和急性心包填塞等并发症。病变部位狭窄程度由术前的 (85 6± 7 3) %降至术后的 (2 8 5± 9 4) %。术后随访 1~ 10个月 ,有 3例复发心绞痛 ,其中 1例经血管造影证实为再狭窄。结论 切割球囊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 ,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阅读次数:23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95 ] - 应淑琴,徐耕,单江
目的 旨在了解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前后血小板、内皮功能及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 以 2 6例冠状动脉造影 (CAG)阴性者为阴性对照 ,以 16例CAG阳性但不宜行PTCA者为阳性对照 ,观察 2 4例行PTCA术冠心病患者术前后P 选择素 (Ps)、血栓调节蛋白 (TM)及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1(PAI 1)的动态变化。结果 PTCA组Ps、TM在术后 5分钟较术前显著增加 (P均 <0 0 5 ) ,且较同时间点的阴性组有非常显著增高 (P均 <0 0 0 1) ;术后 5minCAG阳性组Ps较CAG阴性组显著增加 (P <0 0 2 ) ;在术前PTCA组和CAG阳性组PAI 1均高于CAG阴性组 (P均 <0 0 5 )。结论 PTCA术后Ps、TM的增高 ,提示血小板的激活及内皮细胞的损伤 ,急性冠脉闭塞与PTCA后再狭窄可能与此相关。
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阅读次数:26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5 ] - 王聪霞,董新,朱参战,段宗明,张超英,党寅虎
目的 寻找不拔除电极而治疗永久起搏器残端电极及囊腔感染的有效方法。方法 硅胶包埋 ,试用秦明公司提供的医用硅胶包埋更换后的且反复发生感染的永久起搏器电极残端。结果 16例更换永久起搏电极伴感染的残端电极应用硅胶包埋法治疗后随访 3至 2 4个月均未发生感染。结论 硅胶包埋永久起搏器残端电极是治疗其引起感染的有效方法。
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1 ] - 陈英茂,田嘉禾,张书文,何义杰,耿建华
目的 计算90 Y、3 2 P、186Re三种核素在血管及周围组织中产生的吸收剂量分布情况 ,为实施放射性核素照射防止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提供剂量学的参考。方法 依据剂量点核函数 ,由计算机程序对在标准球囊 (2 0mm长 ,内外直径分别为 1mm和 3mm)内均匀分布的90 Y、3 2 P和186 Re核素分别进行数值积分 ,计算其在周围空间产生的吸收剂量分布。结果 吸收剂量峰值出现在血管腔内球囊中 ,血管表面位于吸收剂量曲线的拐点处 ,血管壁及周围组织中的吸收剂量以近指数方式下降 ;核素的能量越低 ,吸收剂量下降速度越快 ,且沿管壁均匀分布区越长 ;在中点的血管表面处 ,1MBq/cm3 的90 Y、3 2 P和186Re持续 1min照射所产生的吸收剂量分别为 :74、71和 45mGy ,而在距表面仅 0 5mm的血管壁内的吸收剂量分别下降到 5 3%、48%和 2 8%。结论 β射线的吸收剂量在血管组织中以近指数方式的快速下降 ,有利于集中能量在靶区且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轻 ,低能量的186Re更具有这一优势。
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3 ] - 郑衍平,李玉华,王东明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尤其溶栓前后QT离散度 (QT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电脑心电图采样 ,测定 5 6例AMI患者与 5 4例健康者体表心电图的QTd ,心率校正QT离散度 (QTcd)和改良心率校正QT离散度 (QTLcd)。结果 (1)AMI组QTd各项指标显著延长 (P <0 0 1) ,经溶栓治疗后显著缩短 (P <0 0 1)。 (2 ) 32例AMI患者经静脉溶栓再通后 ,QTd指标显著缩短(P <0 0 1)。 (3)AMI患者QTd >6 0ms者 ,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显著升高 (P <0 0 1)。结论 QTd是无创测量AMI后恢复程度的有效指标之一 ,可用于协助判断溶栓的疗效及患者的预后有所帮助。
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 徐浩,史大卓,陈可冀,马晓昌,李永利,孟亮,袁卫民
目的 观察XS0 6 0 1(由川芎和赤芍的有效部位组成 )对猪冠状动脉球囊损伤后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cl 2、野生型p5 3表达的影响。方法 球囊扩张损伤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LAD)中段内膜的方法建立再狭窄 (RS)模型。其中对照组不给予特殊药物治疗 ,各药物组于术前 2天开始给药 ,持续至术后 4周处死。原位杂交方法观察球囊损伤后内膜中bcl 2、p5 3mRNA表达 ,原位末端标记法(ISEL)检测内膜中的凋亡细胞 ,并研究药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损伤后 4周动脉在内弹力板(IEL)断裂情况下 ,形成了明显的新生内膜。小剂量和大剂量XS0 6 0 1均可增加内膜中的凋亡细胞 ,其凋亡细胞阳性表达面积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和P <0 0 5 ) ;并能减少内膜中的bcl 2阳性杂交颗粒 ,增加p5 3阳性杂交颗粒。结论 猪冠状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中的细胞凋亡水平较低 ,凋亡抑制基因bcl 2的表达增加。XS0 6 0 1可通过减少凋亡抑制基因bcl 2的表达 ,上调凋亡促进基因p5 3的表达 ,从而对猪冠状动脉球囊损伤后SMC增殖过程中较低的凋亡水平进行调控 ,诱导新生内膜中的细胞凋亡。
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8 ] - 向定成,盖鲁粤,黄大显,刘宏斌
目的 探讨血管损伤修复中Ⅲ型胶原的表达规律及其与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增生的关系。方法 2 6只犬冠状动脉内置入过大钽丝支架建立再狭窄模型 ,分别于术后 7d、14d和 2 8d处死动物 ,用透射电镜及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观察新生内膜中Ⅲ型胶原表达和VSMC特征 ,并用图象处理技术对Ⅲ型胶原的染色密度作定量分析。结果 支架置入后 7d以VSMC移行增生为主 ,14d时VSMC增生达高峰并有较多胶原表达 ,2 8d时VSMC由合成型逐渐转变为收缩型并表达大量胶原 ,Ⅲ型胶原在不同时间阶段的表达量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Ⅲ型胶原可能在再狭窄形成的后期内膜增生中起重要作用。
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1 ] - 徐仲英,徐立,戴汝平,张戈军,刘延玲,朱振辉,金敬琳,蒋世良
目的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多孔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 ,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8例多孔ASD病人 ,男性 1例 ,女性 7例 ,年龄 11~ 5 6岁 (36 6± 17 3)岁 ,体重 2 8~ 90 (6 0 1± 19 5kg)。所有病例均于X线透视和术中超声心动图监测下置入一个Amplatzer封堵器同时闭合大小缺损。术后重复TTE、ECG及X线平片检查以评价疗效。结果 8例患者封堵器置入均获成功。除 1例术中发生短暂性ST段抬高外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早期 4例根据球囊测量值选择封堵器 ,余 4例根据TEE测量值选择封堵器 ,采用封堵器直径为 13~ 34 (2 2 4± 7 0mm)。术后即刻TEE/TTE检查显示 8例患者大缺损均获完全闭合 ,但有 5例 (6 2 5 % )患者其小缺损存在微量到少量残余分流。术后 2 4h复查提示 3例 (37 5 % )仍存在少量分流。近期随访中TTE检查发现 2例 (2 5 % )患者仍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但同期TTE检查提示其右心室舒张末径 (RVEDD)均较术前明显回缩 ,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多孔的ASD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 ,近期疗效满意 ,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阅读次数:49 ] |[引用频次: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0 ] - 陈韵岱,吕树铮,柳弘,孟康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 (PTCBA)的手术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自 1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 10月 ,共有 44例病人应用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切割球囊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uttingballoonangioplasty,PTCBA) ,观察了 44例病人的一般临床特征、冠脉病变特点及过程相关因素、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44例病人中不稳定心绞痛和劳累型心绞痛占 81 8% (36 / 44 ) ,切割球囊技术应用于支架术前预扩张占 2 5 % (13/ 5 2 )、支架内再狭窄治疗占总例数的 46 1% (2 4/ 5 2 )。前降支开口病变占前降支病变的 40 6 % (13/ 32 )。病变类型以B1、B2型病变为主。PTCBA术失败合并传统球囊和支架术的病例 4例 (4处病变 ) ,原因为切割球囊术后内膜撕裂 1例、残余狭窄 >30 %的 1例及切割球囊未通过病变的 2例。 2例球囊未通过的病变分别合并中度钙化、严重扭曲。总手术成功率达 10 0 % ,切割技术手术成功率达 90 1% (4 / 44 ) ,无围术期死亡、急性心梗及急诊冠脉移植术 ,均在术后 10天内出院。平均随访 (5 3± 3 5 )个月 ,随访率为 95 % (38/ 40 )。无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心脏事件发生 ,临床心绞痛复发率 2 1 1% (8/ 38)。复查冠脉造影率为 5 0 5 %(2 1/ 38) ,被证实为支?
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102 ] - 李小梅,丁燕生,郭宝静,周菁,任自文,张宏艳
目的 探讨小儿不同类型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效果 ,构成比和相应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1991年 3月~ 2 0 0 0年 12月我院经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 32 0例患儿进行分析。结果 32 0例患儿 (年龄 6个月~ 16岁 )中 ,2 2 5例为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其中左侧房室旁路消融成功率为 98 3% ,右侧房室旁路成功率为 93%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5 8例 ,成功率为98% ,复发率为 4 6 % ;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 6例 ,成功率为 83% ,复发率为 17%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 31例 ,左室间隔部IVT成功率为 10 0 % ,右室流出道IVT成功率为 85 7% ,总复发率为12 %。并发症 1 6 % (5 / 32 0 ) ,其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2例 ,1例为左侧房室旁路 ,2个月后恢复正常 ,1例为AVNRT ;动静脉栓塞 3例 (8个月~ 3岁 ) ,静点尿激酶后缓解。 31例IVT心室速率为 15 0~ 2 40(198± 2 6 )次 /min ,QRS波时限 0 0 9~ 0 12 (0 10± 0 0 1)s,2 5例有室房分离。 2 2例室速 (VT)起源于左室 ,9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全部 32 0例快速心律失常中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 10例 ;因心动过速持续发作并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9例 ,其中 4例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后心脏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结论 小儿射频消融术是相对安全、有效
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5 ] - 仇兴标,陈晖,倪幼方,刘朝中,刘建平,林延龄
目的 探讨直接冠脉内支架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139例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 ,并对其中 95例病人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139例病人中直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成功率 95 7%。在失败的 6例病人 (4 3% )中 ,2例为支架不能顺利到达目标病变 ,回收支架后经用球囊预扩张后顺利置入支架 ;4例为支架置入后不能完全覆盖病变或支架边缘部位出现夹层 ,需置入第 2个支架。最后所有病变均取得残余狭窄率 <2 0 % ,TIMI 3级血流 ,且无重大心脏事件。对其中 95例 (6 8% )进行为期 1~ 2 3个月 ,平均 4 7个月的临床随访 ,其中 7例(7 4% )病人因目标病变再狭窄 ,再次行PTCA术。结论 直接支架术在选择性病人中应用具有满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阅读次数:33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4 ] - 李建平,黎莉,张薇,潘秀荣,梁绪国
目的 通过对射频消融 (RFCA)术中术后D 二聚体 (DD)浓度及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GMP 140 )表达变化的观察 ,研究RFCA对血凝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连续 32例接受RFCA治疗的病人 ,在插管前、电生理标测完成 ,放电前、放电后及术后 40~ 48h ,动态测定血浆DD浓度及GMP 140阳性表达活化血小板百分率。结果 平均血浆DD浓度及活化血小板百分率 ,在插管前分别为 :5 5 8±2 85 ;1 6 5 2± 0 918,电生理标测后为 :984± 5 2 6 ;3 12 1± 2 76 5 ,放电后为 :1879± 892 ;4 135± 3 6 0 9,术后40~ 48h分别为 :90 7± 491;5 2 43± 3 5 96。各组与基线值比较 ,均明显增高。结论 RFCA术中、术后血浆DD浓度增高 ;GMP 140表达增加 ,RFCA造成血凝状态改变。
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 ] - 韩立宪,王贵松,袁琛,徐泽升,高巍,张军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AMI)合并泵衰竭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 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发病至入院时间 <12小时的 2 8例患者行直接PTCA并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结果 2 8例梗塞相关冠状动脉 (IRCA)均为左前降支(LAD)近端或起始部 ,TIMI血流 0~Ⅰ级 ,单支病变 15例、双支病变 9例、三支病变 4例 ,PTCA即刻成功率 10 0 % ,IRA血流均达TIMIⅢ级灌注。 1例未置入支架者手术后第二天再发胸痛 ,并发急性肺水肿死亡。 2 7例存活病例随访 1~ 36个月无死亡 ,LVEF 5 9 8± 6 5 %。结论 对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 ,包括对升压药有反应的KillipⅣ级患者行直接PTCA安全、可靠、可明显改善心功能 ,降低病死率提高近期及远期疗效。
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 ] - 郭金成,张学坤,姚立云,张海滨,王乐丰,李乃达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6 ]
- 闫金辉,杨广勇,王贵松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 沈珠军,黄超联,曾勇,朱文玲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1 ]
- 房芳,温绍君,张维君,洪昭光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4 ]
- 田菁,吕树铮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1 ]
- 陈明,丁文惠,霍勇,高炜,任自文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7 ]
- 潘要干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3 ]
- 张维君,史冬梅,姜腾勇,吕树铮,吕彪
目的 探讨升主动脉瘤的造影方法。方法 对 41例升主动脉瘤的心导管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行升主动脉造影 41次均成功 ,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2 3次 ,左冠脉成功率为 95 % ,右冠脉成功率 87%。结论 对于高危病变的升主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 ,术者的经验、检查导管的恰当选择、适当的造影方法是提高安全性和成功率的关键。
2001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阅读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6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