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英楠;张亚琦;李智行;邓欣;潘文志;周达新;葛均波;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二叶式、三叶式主动脉瓣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TAVR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92例,根据超声心动图及多排CT图像分为三叶式主动脉瓣组(49例)和二叶式主动脉瓣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术后48 h、出院时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 (cTnT)、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术前、术后、术后1年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及瓣口面积等。结果两组患者CK-MB术前、术后24 h、术后48 h、出院,cTnT术前、术后24 h、术后48 h,NT-proBNP术后24 h、术后48 h,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前、术后1年,主动脉瓣跨瓣压差术前、术后、术后1年,瓣口面积术后、术后1年,住院时间,住冠心病重症监护室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叶式主动脉瓣组患者出院cTnT[(0.225±0.209)μg/L比(0.129±0.097)μg/L,P=0.010]、术前NT-proBNP[(5356±6235)pg/ml比(2687±3043)pg/ml,P=0.015]、出院NT-proBNP[(3172±4310)pg/ml比(1593±1313)pg/ml,P=0.034]显著大于三叶式主动脉瓣组;而术后LVEF[(56.43±12.67)%比(61.21±7.39)%,P=0.047]、术前瓣口面积[(0.62±0.15)cm~2比(0.72±0.19)cm~2,P=0.006]显著小于三叶式主动脉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出院前并发症及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行TAVR患者中,三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在术前及出院时心功能、术前瓣口面积均优于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但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获益更大。在解剖改善、临床结局等方面,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较三叶式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无明显不足。
2018年12期 v.26;No.161 669-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阅读次数:44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7 ] |[下载次数:156 ] - 吴佳纬;胡昊;李丹;陈鸿武;马礼坤;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ardiac shock,CS)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辅助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6年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因AMI并发CS在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的100例患者。根据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分为高血压病组(57例)、非高血压病组(43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术后3个月及1年的出血事件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包括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内再狭窄、再发心肌梗死、心血管事件死亡、卒中及全因死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慢性肾功能不全比例、吸烟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术前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病组合并2型糖尿病比例(33.3%比14.0%,P=0.027)、卒中史比例(24.6%比2.3%,P=0.002)均大于非高血压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非高血压病组相比,高血压病组围术期、术后3个月及1年的大出血事件发生率、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卒中比例、全因死亡率及总MACCE发生率较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与AMI并发CS患者在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的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虽然高血压病对AMI并发CS患者在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预后的影响不显著,但仍需对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进行监护,警惕出血事件和MACCE的发生。
2018年12期 v.26;No.161 675-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4K] [阅读次数:27 ] |[引用频次:18 ] |[网刊下载次数:9 ] |[下载次数:151 ] - 郑亚国;许田;陈亮;单守杰;林松;张俊杰;陈绍良;
目的回顾性分析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患者的发病特点和腔内影像学特征,探讨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其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8年3月南京市第一医院经IVUS或OCT确诊为SCAD的17例患者,借助SCAD冠状动脉造影分型对病变进行分类,分析不同类型SCAD患者影像学特点及临床随访事件。结果 17例SCAD患者中,临床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例(7/17),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5例(5/17),不稳定型心绞痛5例(5/17)。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累及左前降支14例(14/17),左回旋支2例(2/17),右冠状动脉1例(1/17)。SCAD分型示Ⅰ型2例(2/17),Ⅱ型10例(10/17),Ⅲ型5例(5/17)。17例患者中,10例(10/17)行IVUS检查,11例(11/17)行OCT检查,其中4例同时行IVUS和OCT检查。IVUS和OCT均能清晰显示撕裂的内膜片及分隔开的真腔和假腔。4例(4/17)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13例(13/17)患者接受药物保守治疗。4例(4/17)患者1年后再次来院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及IVUS,其中2例接受PCI的患者支架通畅,IVUS检查示支架贴壁良好;另2例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IVUS检查示夹层消失。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发生任何缺血事件。结论SCAD是临床少见的一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应用IVUS和OCT有助于准确评估SCAD,进而为SCAD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一定依据。
2018年12期 v.26;No.161 680-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3K] [阅读次数:35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8 ] |[下载次数:206 ] - 金沁纯;潘文志;张晓春;管丽华;张蕾;陈莎莎;周达新;葛均波;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对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肺动脉压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TAVR的患者资料。纳入71例患者,平均年龄(78.6±6.4)岁,女24例,男47例。按肺动脉收缩压(SPAP)值将患者分为三组:SPAP<40 mmHg(1 mmHg=0.133 kPa;A组,10例),SPAP 40~60 mmHg(B组,42例)和SPAP≥60mmHg的患者(C组,19例)。并对三组患者TAVR术后肺动脉压下降程度及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着肺动脉压力升高,A、B、C三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2.22±0.44)级比(2.62±0.59)级比(3.12±0.70)级,P=0.003]、平均主动脉瓣跨瓣压差[(54.11±9.31)mmHg比(56.88±18.40)mmHg比(44.35±18.30)mmHg,P=0.029]、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1.73±7.17)%比(56.20±10.89)%比(49.08±15.29)%,P=0.02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AVR术后,总体上患者术后1周SPAP较术前下降[(42.10±9.49)mmHg比(47.02±13.74)mmHg,P<0.001],术后1个月、6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患者术后1周SPAP出现明显下降,较术前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一直延续至1个月、6个月随访。B组术后1周SPAP也出现下降(P<0.001),1个月、6个月随访时,持续下降的肺动脉压力较术前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术后肺动脉压力无明显变化。术前A、B、C三组患者S PA 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89±4.54)mmHg比(47.02±13.74)mmHg比(65.76±8.95)mmHg,P<0.001];术后1周,B、C组SPAP下降,但三组患者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29.55±2.89)mmHg比(40.74±7.23)mmHg比(51.74±7.12)mmHg,P<0.001],且在这两个时间点,组间两两比较,SP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但三组患者SPAP术后1个月[(29.44±4.24)mmHg比(33.33±6.51)mmHg比(34.94±5.51)mmHg,P>0.05]和术后6个月[(28.89±4.23)mmHg比(31.35±7.56)mmHg比(32.35±8.02)mmHg,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按TAVR术后肺动脉压力下降幅度是否≥20%将患者分为两组。SPAP下降≥20%组术前STS评分[9.65(4.08,29.81)分比6.93(3.67,17.29)分,P=0.030]、LVEF升高值[(9.63±8.97)%比(5.77±6.56)%,P=0.048]显著高于SPAP下降<20%组。logistic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前STS评分≥8分、基线SPAP 40~60 mmHg是患者SPAP下降≥20%的相关因素。结论 TAVR能够有效降低AS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SPAP,且其效果具有持续性。
2018年12期 v.26;No.161 686-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4K] [阅读次数:53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170 ] - 胡昊;吴佳纬;余晓凡;李龙伟;余东彪;孔祥勇;李丹;华锦胜;周俊岭;陈鸿武;冯克福;余华;马礼坤;
目的探讨对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直接行冠状动脉旋磨术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的效果。方法纳入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中心行冠状动脉旋磨术患者101例,分为预扩张失败旋磨组35例和直接旋磨组66例。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临床信息、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成功率,并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结果直接旋磨组使用血管内超声(IVUS)比例显著高于预扩张失败旋磨组(39.4%比14.3%,P=0.009),而手术时间[(55.1±10.0)min比(94.3±21.6)min,P<0.001]及对比剂用量[(108.7±18.5)ml比(176.7±29.1)ml,P=0.008]均明显低于预扩张失败旋磨组;直接旋磨组所用磨头直径[(1.38±0.22)mm比(1.42±0.13)mm,P=0.012]、预扩张使用球囊数[(1.1±0.2)个比(2.6±0.4)个,P=0.009]及使用支架数量[(2.1±0.3)枚比(2.8±0.6)枚,P=0.014]均少于预扩张失败旋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直接旋磨组术中夹层(3.0%比40.0%,P<0.001)、术后心力衰竭(3.0%比31.4%,P<0.001)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预扩失败旋磨组。直接旋磨组术后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0.0比11.4%,P=0.004)、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3.0%比17.1%,P=0.003)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6.1%比34.3%,P<0.001)均明显低于预扩张失败旋磨组。结论对于严重钙化病变,直接旋磨术可有效降低介入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且术后6个月MACE发生率较低。
2018年12期 v.26;No.161 691-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阅读次数:54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9 ] |[下载次数:145 ] - 万俊义;张戈军;徐仲英;胡海波;蒋世良;徐亮;
目的探讨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系统应用于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栓塞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3日至2017年9月7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选用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系统行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栓塞术的6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包括男性2例,女性4例。所有患者均常规采用右侧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沿导管置入并释放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于瘘管或瘤腔内,栓塞后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价疗效,观察术中及术后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 6例选用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行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栓塞术的患者均手术成功,无血管损伤及心肌梗死等术中并发症发生。有4例合并动脉瘤形成,其中3例应用弹簧圈填塞在动脉瘤体,1例栓塞在动脉瘤近心端瘘管。术中共用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18枚,其中3枚为钻石型,15枚为普通2D型;弹簧圈直径为2~12 mm,长度为2.3~30 cm;瘘口直径为2~3 mm。即刻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其中3例为完全栓塞,3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所有患者胸闷、胸痛症状均得以缓解;超声心动图提示无异常血流,X线胸片提示弹簧圈位置、形态良好,心电图检查无新发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等改变。随访12个月,无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室颤动、心室扑动、心脏破裂或猝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系统可控性高、安全性好,尤其适用于伴有动脉瘤形成、血管迂曲需要准确定位的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患者介入治疗。
2018年12期 v.26;No.161 696-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阅读次数:36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10 ] |[下载次数:188 ] - 韩凤珍;尹行志;荣宁;谢秀兰;
目的探究血清内脏脂肪素(内脂素)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就诊的STEMI患者382例,根据是否发生院内MACE将其分为MACE组(57例)和非MACE组(325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入院时血清内脂素水平。结果 MACE组患者年龄[(67.9±11.4)岁比(62.5±10.9)岁,P<0.001]、2型糖尿病比例(36.8%比24.0%,P=0.041)、收缩压[(129.0±24.7)mmHg比(121.6±22.5)mmHg(1 mmHg=0.133kPa),P=0.025]、Killip心功能Ⅱ~Ⅳ级比例(61.4%比43.7%,P=0.013)和前壁心肌梗死比例(57.9%比42.2%,P=0.027)均高于非MACE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ACE组患者肌钙蛋白I峰值[(7.39±3.16)μg/L比(6.50±2.48)μg/L,P=0.017]、脑钠肽前体[(5911±2360)pg/ml比(2489±974)pg/ml,P<0.001]、入院血糖[(8.81±3.59)mmol/L比(7.94±2.52)mmol/L,P=0.026]、超敏C反应蛋白[(9.14±3.51)mg/L比(7.82±3.13)mg/L,P=0.004]和血清内脂素水平[(74.3±10.5)ng/ml比(59.8±11.3)ng/ml,P <0.001]均高于非MACE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内脂素水平与肌钙蛋白I峰值(r=0.38,P<0.01)和超敏C反应蛋白(r=0.51,P<0.05)呈正相关,而与其他变量无相关性。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血清内脂素(OR1.83,95%CI 1.12~2.98,P=0.016)、年龄(OR1.22,95%CI1.02~1.47,P=0.033)、Killip心功能Ⅱ~Ⅳ级(OR2.37,95%CI1.25~4.49,P=0.008)和肌钙蛋白I峰值(OR1.39,95%CI1.07~1.81,P=0.014)是预测STEMI患者院内发生MACE的独立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内脂素预测院内MACE的最佳截点为68.9 ng/ml,其敏感度为72%,特异度为81%。结论血清内脂素水平是STEMI患者院内发生MACE的一个良好预测指标。早期检测血清内脂素水平可能有助于STEMI患者的危险分层和管理。
2018年12期 v.26;No.161 700-7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阅读次数:61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