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编辑部;
<正>我国著作权法公布以来,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作为医学科技期刊必须严格执行著作权法。为此将本刊对作者署名的有关要求重申如下。(一)署名的意义:(1)标明论文的责任人,文责自负;(2)医学论文是医学科技成果的总结和记录,是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和创造智慧的结晶,也是作者对医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并以此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承认的客观指标,是应得的荣誉,也是论文版权归作者的一个声明;(3)作者署名便于编辑、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信息,互相探讨,共同提高。作者
2013年05期 v.21;No.100 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阅读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 ] - 本刊编辑部;
<正>我国著作权法公布以来,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作为医学科技期刊必须严格执行著作权法。为此将本刊对志谢的有关要求重申如下。在文后志谢是表示感谢并记录在案的意思。对给予实质性帮助而又不能列为作者的单位或个人应在文后给予志谢。但必须征得被志谢人的书面同意。志谢应避免以下倾向:(1)确实得到某些单位或个人的帮助,甚至用了他人的方法、思路、资料,但为了抢先发表,而不公开志谢和说明;
2013年05期 v.21;No.100 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阅读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 ] - 本刊编辑部;
<正>本刊2013年第4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血栓抽吸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第227页右栏第3行"10 g/kg"、第5行"0.15 g/(kg·min)"应为"10μg/kg"、"0.15μg/(kg·min)"。在此,我们郑重向作者及广大读者致歉。
2013年05期 v.21;No.100 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阅读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 ] - 本刊编辑部;
<正>图表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顺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文字简明准确的图(表)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表下方,并需注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采用三横线表,如遇有合计和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要求表内数据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如果出现均值±标准差,一定要写明样本量。间断性资料用条形图,连续性资料用线
2013年05期 v.21;No.100 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阅读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 ] - 本刊编辑部;
<正>《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创刊于1993年,是我国第一本以心血管介入诊疗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学术期刊。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她已成为心血管介入领域权威性的全国性期刊,深受广大心血管临床医师及科研工作者的欢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辟有论著、述评、学术讲座、病例报告、专家笔谈、新技术介绍及综述等栏目,报道内容反映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和国际研究动态及国内发展方向。读者对象为心血管临床与科研工作者。《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是各级医院图书馆必备的学术刊物。
2013年05期 v.21;No.100 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阅读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 ] - 本刊编辑部;
<正>本刊辟有"书讯"栏目,刊出介入心脏病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新书出版信息,欢迎作者和出版单位投稿。"书讯"栏目的稿件内容应包括书名、作者、出版单位、读者对象、内容简介、开本、字数、出版时间、定价、邮购方式等项,要求内容准确,文字简明,字数以300~400字为宜。
2013年05期 v.21;No.100 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阅读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 ] <正>~~
2013年05期 v.21;No.100 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 ]
- 杨瑞鑫;陈青;张小天;孙冬冬;李成祥;
目的评估冠状动脉造影筛选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与心肌缺血的关系,阐明血流储备分数(FFR)在指导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治疗策略中的作用。方法纳入96例患者218处冠状动脉病变,根据FFR值分为两组,FFR>0.80组(113处)及FFR≤0.80组(105处)。结果 FFR≤0.80组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程度更高[(66.2±10.5)%比(59.1±13.8)%,P<0.001]、面积狭窄百分比更大[(87.3±7.7)%比(81.4±10.9)%,P<0.001]、最小管腔直径更小[(0.86±0.36)mm比(1.18±0.49)mm,P<0.001],上述指标与FFR值无明确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286,P<0.001;r=-0.282,P<0.001)。冠状动脉最小管腔直径与FFR值呈正相关(r=0.364,P<0.001)。冠状动脉造影筛选的96例患者中,26例为三支病变,70例为双支病变;经FFR测量后,缺血相关的三支病变10例,两支病变29例,单支病变17例。QCA冠状动脉造影直径狭窄≥70%,FFR>0.80的病变为21处(9.6%);QCA冠状动脉造影直径狭窄<70%,FFR≤0.80的病变为53处(24.3%)。QCA冠状动脉造影直径狭窄≥70%,FFR≤0.80的病变为52处(23.9%)(Matches);QCA冠状动脉造影直径狭窄<70%,FFR>0.80的病变为92处(42.2%)(Matches)。QCA冠状动脉造影面积狭窄≥70%,FFR>0.80的病变为89处(40.8%)(Mismatches);QCA冠状动脉造影面积狭窄≥70%,FFR≤0.80的病变为105处(48.2%)(Matches);QCA冠状动脉造影面积狭窄<70%,FFR>0.80的病变为24处(11.0%)(Matches)。结论 FFR在指导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治疗策略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显著降低缺血相关靶病变个数。
2013年05期 v.21;No.100 279-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9K] [阅读次数:38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168 ] - 许田;葛震;张俊杰;叶飞;田乃亮;陈绍良;
目的本研究旨在针对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单支病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探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和血管内超声(IVUS)预测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0.80的最佳临界值。方法连续入选169例LAD单支病变的患者,分别测定QCA、IVUS和FFR。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建立QCA和IVUS测定值预测FFR<0.80的价值。结果 99例患者(58.6%)FFR<0.80。最小管腔面积(MLA)和斑块负荷(PB)是预测FFR<0.80的两个独立因子。病变长度预测FFR<0.80的价值较小。MLA和PB预测总体LAD病变的FFR<0.80的临界值分别为3.03mm2和75.4%。MLA和PB对LAD近端(临界值分别为3.04 mm2和76.5%)及远端(临界值分别为2.82 mm2和80.6%)病变具有相似的诊断价值。联合MLA(2.82 mm2)和PB(80.6%)对于诊断远端LAD具有更大的意义。结论当病变局限在LAD时,MLA和PB预测FFR<0.80具有相似的诊断价值。联合MLA和PB对预测远端LAD病变的功能学意义具有更大的价值。
2013年05期 v.21;No.100 284-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阅读次数:42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208 ] - 王晓田;李振华;
目的探讨首诊于基层医院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的最佳方案,如何避免再灌注延迟、缩短STEMI再灌注时间、改善患者近远期预后。方法东营市部分二甲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与东营市人民医院形成"三位一体"立体式急救网络,对网络内医师实施长期、持续技术业务指导,结合实际情况制定STEMI救治流程,优化早期再灌注治疗,早期启动导管室,绕行急诊,无缝隙对接及优化介入治疗围术期药物治疗。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东营市人民医院救治的急性STEMI患者192例,根据是否"区域化网络救治",分为非区域化救治组68例和区域化救治组124例,两组间比较发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FMC)、FMC-N(溶栓时间)、FMC-B(首次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费用、随访1个月及6个月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心功能、卒中、心肌标志物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术后患者服药依从性情况等。结果两组FMC[42(20,60)min比70(30,90)min,P=0.029]、FMC-N溶栓时间[35(12,50)min比67(39,95)min,P=0.020]、FMC-B时间[90(45,130)min比120(68,188)min,P=0.026]、知情同意沟通到导管室时间[30(15,50)min比70(30,104)min,P=0.010]及FMC后治疗药物(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及替罗非班)应用、住院时间[(6.0±2.5)d比(10.2±3.5)d,P<0.05]及住院费用[(47 688±1542)元比(55 392±1377)元,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个月随访显示,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随访显示,区域化救治组氯吡格雷(87.1%比51.5%,P<0.05)、他汀类药物(82.3%比44.1%,P<0.05)服用率明显高于与非区域化救治组。两组阿司匹林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区域化救治组LVEF<40%发生率(7.3%比29.4%,P<0.05)、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4.8%比25.0%,P<0.05)及心源性猝死发生率(2.4%比11.8%,P<0.05)明显低于非区域化救治组。结论区域化网络救治模式提高了基层医院STEMI早期就诊率,能够让大医院的优势资源持久、随时为基层医院所利用,从而有效地提高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及救治水平。本模式对STEMI的救治可明显缩短再灌注时间、优化再灌注治疗、改善预后,是当今国情下一种全新的救治模式,解决了当前在STEMI救治方面困扰医学界的延迟问题。
2013年05期 v.21;No.100 290-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阅读次数:46 ] |[引用频次:19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143 ] - 严亚林;宋丹;彭剑;苏晞;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Hybird技术)治疗破口位于弓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近期疗效。方法选择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08年8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Stanford B型AD 37例,均采取腔内隔绝术,并在其术前行血管旁路移植术。其中男33例,女4例,年龄36~71(51.84±9.21)岁。主动脉夹层第一破口距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均小于15 mm。27例行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行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术,6例行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移植术,2例行左颈总动脉-左腋动脉移植术(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及近端均被夹层血肿挤压)。术后立即转入介入导管室行腔内隔绝术。共置入带膜支架42枚(双支架5例,其中4例应用带膜支架加裸金属支架)。结果 (1)37例行血管旁路移植术及腔内隔绝术均顺利。术后8~24(17.97±3.88)d出院。其中1例院内死亡,近期死亡1例(随访证实出院后当日死亡,等同于近期)。其余病例均无内漏、截瘫、内脏器官缺血、脑部缺血和左上肢缺血症状,随访30d,均恢复良好。(2)术后11例出现发热,排除感染因素,考虑为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经对症处理后恢复。2例因人工血管吻合口出血再次行吻合术。2例新出现肾功能不全,分析为对比剂肾病,经治疗后恢复。术后有5例仍有胸背痛症状,复查主动脉增强CT无内漏出血,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腔内隔绝术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创伤小、疗效好的治疗方法。
2013年05期 v.21;No.100 297-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阅读次数:36 ] |[引用频次:13 ] |[网刊下载次数:2 ] |[下载次数:97 ] - 张晓锋;邵玉玲;张晓波;刘艳;惠玲玲;樊沫;史俊忠;
目的观察中心动脉压与外周动脉压之间的差异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322例,其中男218例,女104例,年龄40~82(59.61±9.01)岁。冠状动脉造影时同时测定中心动脉压及外周动脉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进行分组。观察各组间中心-外周脉压之间的差值(简称中-外脉压差)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中-外脉压差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29.47±16.71)mm Hg比(19.97±7.99)mm Hg,P<0.05]。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的分组中,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增加,中-外脉压差增大,各组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外脉压差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可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度。
2013年05期 v.21;No.100 301-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阅读次数:25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128 ] - 张东凤;宋现涛;吕树铮;阎帅;李伟;张闽;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出现无复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发病在12 h内的1059例STEMI患者给予急诊PCI,收集患者的临床、造影和介入治疗资料。PCI术后,根据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和校正TIMI帧数将患者分为正常血流组和无复流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造影结果和手术相关资料的差异,分析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的原因。结果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组患者118例,正常血流组941例,无复流发生率为11.14%。研究共纳入63个指标,通过单变量分析发现,年龄、症状至PCI时间、谷草转氨酶、氯吡格雷使用情况、干预病变数、狭窄程度及血栓负荷与急诊PCI术中发生无复流具有相关性(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认为,年龄(OR=1.04,95%CI:1.02~1.06)与血栓负荷(OR=1.72,95%CI:1.07~2.76)可作为预测急诊PCI术中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与血栓负荷可作为预测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发生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与无复流未见相关性。
2013年05期 v.21;No.100 305-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阅读次数:48 ] |[引用频次:46 ] |[网刊下载次数:14 ] |[下载次数:346 ] - 耿巍;傅向华;田祥;刘轶园;刘倩梅;孟海云;刘欣;李亭亭;李良;王培军;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瑞替普酶溶栓成功后12 h内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24例急性STE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溶栓成功后随机分为早期介入治疗(E-PCI)组和择期介入治疗(S-PCI)组(各112例)。E-PCI组于分组后12 h内经桡动脉行PCI,S-PCI组于分组后1周经桡动脉行PCI。主要终点为住院期间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次要终点为12个月随访期内的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与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PCI组住院时间较S-PCI组明显缩短(P<0.001)。E-PCI组与S-PCI组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布、无复流的发生率、梗死相关血管分布及对比剂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PCI组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比例明显偏高(30.3%比10.7%,P=0.001)。E-PCI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4.5%比14.3%,P=0.022),两组住院期间再发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2个月随访期内累计的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及再发心绞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根据TIMI分级标准记录到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STEMI患者,如不能及时行直接PCI,则应用瑞替普酶溶栓后早期经桡动脉行PCI可明显降低患者住院期间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
2013年05期 v.21;No.100 310-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阅读次数:38 ] |[引用频次:16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110 ] - 何东方;郭成军;李果;赵林;迟云鹏;方冬平;卢春山;刘梅颜;郝篷;张英川;
目的回顾分析冠状动脉自发性夹层(SCAD)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3月单中心冠状动脉造影患者4517例,检出SCAD 13例,借用冠状动脉夹层分型系统对病变进行分类,分析不同类型SCAD的发生率、影像特点及随访临床事件。结果13例SCAD患者中,2例(2/13,15.4%)发生2处夹层,共存在15处夹层。12例(92.3%)发生临床事件,包括心肌梗死10例(76.9%)与心绞痛2例(15.4%)。发生于右冠状动脉夹层9处(9/15,60%),前降支6处(6/15,40%),左回旋支未见夹层。A型病变1处(6.7%),B型2处(13.3%),D型8处(53.3%),E型2处(13.3%),F型1处(6.7%),壁间血肿1处(6.7%)。4例5处保守治疗,9例10处病变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9处病变PCI治疗成功,1处未成功改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D型夹层患者药物治疗6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夹层无明显变化,无心绞痛发作;1例D型夹层患者药物治疗3个月,仍有心绞痛,给予PCI治疗;1例A型夹层患者PCI后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夹层复发,无再狭窄。其余患者电话随访6~12个月无临床事件。结论SCAD可以按照NHLBI分型。A、B、E型及壁间血肿采取PCI治疗相对容易。D型夹层占比例最高。D、F型治疗难度最大。关键在于早期确诊。可以根据病变的类型、长度,选择性地采取PCI治疗,保守治疗是否可以自愈仍需长期随访。
2013年05期 v.21;No.100 315-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8K] [阅读次数:69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195 ] - 王禹川;丁燕生;周菁;盛琴慧;蒋捷;陈学智;
目的总结经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植入起搏电极体会。方法总结4例PLSVC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患者出院前及出院后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了解起搏器工作状态。结果4例患者术前均常规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冠状静脉窦开口扩大,提示PLSVC存在可能。第1例患者因术前发现PLSVC可能,首先穿刺右侧锁骨下静脉;造影显示右上腔静脉缺如,右侧锁骨下静脉汇入PLSVC。第2、3例患者因双腔起搏器植入前反复出现心动过缓相关症状,在术前经右侧锁骨下静脉植入临时起搏器,术中造影显示PLSVC与右侧上腔静脉无交通。第4例患者在置入导丝时直接经PLSVC进入右心房。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常规行起搏器程控并调整起搏器出厂设置参数,此后每6~12个月行起搏器程控,程控时测量心房电极和心室电极的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均在满意范围。第1例患者两次随访时心律均为窦性心律,心房电极感知大于2 mV,起搏阈值小于1 V,阻抗小于1000Ω。结论 PLSVC能够顺利完成起搏电极植入。
2013年05期 v.21;No.100 319-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阅读次数:58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