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颖利;张宝娓;马为;陈明;李建平;洪涛;霍勇;
目的探讨血浆骨桥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骨桥蛋白对于冠心病诊断和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因怀疑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788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所见冠状动脉受累情况由轻到重将患者分为无病变组(3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119例)、单支病变组(172例)、双支病变组(189例)及三支±左主干病变组(27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浆骨桥蛋白浓度,分析血浆骨桥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析骨桥蛋白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并与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血浆骨桥蛋白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无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左主干病变5组的平均血浆骨桥蛋白浓度分别为(37.05±15.23)、(51.01±18.81)、(66.26±23.22)、(76.92±26.39)和(88.14±28.93)μg/L;血浆骨桥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受累情况的相关系数r=0.511,P<0.001;骨桥蛋白预测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1,而冠心病的6个传统危险因素预测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2;随访发现,血浆骨桥蛋白水平≤71.55μg/L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79例(20.1%),血浆骨桥蛋白水平>71.55μg/L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118例(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增加,血浆骨桥蛋白水平也随之升高;血浆骨桥蛋白水平对于冠心病诊断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对于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可能存在一定的预测价值。
2016年04期 v.24;No.129 181-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阅读次数:40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124 ] - 宋荟芬;李红;李响;杨铎;韩静;贾若飞;孟帅;金泽宁;
目的分析血流储备分数(FFR)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的治疗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中度狭窄病变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7月30日在北京安贞医院行CAG显示为冠状动脉中度狭窄病变且行FFR检查的NSTEACS患者,共142例(FFR组),与同时期仅行CAG的NSTEACS冠状动脉中度狭窄患者以1∶2进行匹配,后者共284例(CAG组)。分析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情况。结果 FFR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比例(36.6%比46.8%,P=0.037)、住院费用[(3.24±1.62)万元比(4.16±3.23)万元,P=0.033]、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2.2%比4.5%,P=0.040)及靶血管血运重建率(5.9%比11.7%,P=0.046)均低于CA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总MACE发生率及心原性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NSTEACS患者中,FFR结合CAG指导的治疗可减少支架置入比例和住院费用,并可改善该类患者的临床预后。
2016年04期 v.24;No.129 18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阅读次数:31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9 ] |[下载次数:136 ] - 王刚;张涛;李建;王丽君;王静;谢爱平;
目的分析比较内窥镜与传统开放式获取大隐静脉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298例采用内窥镜静脉采集法(EVH)行CABG的患者(EVH组),并与同期309例采用传统切开静脉采集法(CVH)行CABG的患者(CVH组)进行比较,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资料、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在获取静脉时间、获取静脉长度、静脉桥数、总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切口感染或延迟愈合、切口血肿、局部皮肤坏死、皮炎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EVH组患者住院期间腿部疼痛(17.4%比51.1%,P=0.000)、住院期间腿部水肿(0.7%比32.7%,P=0.000)及淋巴漏(0比7.4%,P=0.000)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ABG术中应用EVH能够显著减轻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2016年04期 v.24;No.129 19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阅读次数:38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68 ] - 王江友;陈涵;苏晞;李浪;
目的探讨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因子-2(s ST2)对不同类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12例冠心病患者(62例SAP、48例UAP、50例NSTEMI及52例STEMI),平均随访22个月;对照组为可疑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患者50例。血浆s ST2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前STEMI组患者s ST2水平[(486.39±68.26)ng/L]高于其他4组患者,且呈动态变化,心肌梗死后12 h达到峰值[(594.27±74.36)ng/L],24 h下降至(392.75±82.89)ng/L,但仍高于其他4组;与肌钙蛋白I呈正相关(r=0.576,P<0.001)。对照组s ST2水平与SAP组患者表达水平相当[(156.75±38.56)ng/L比(159.68±42.65)ng/L,P>0.05];冠状动脉造影前s ST2水平比较,NSTEMI组患者[(315.63±37.56)ng/L比(486.39±68.26)ng/L,P<0.001]、UAP组患者[(216.29±36.57)ng/L比(486.39±68.26)ng/L,P<0.01]均显著低于STEMI组患者。随访期间,18例(8.5%,18/212)患者死亡,32例(15.1%,32/212)患者发生复合临床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及心脏原因再次入院)。18例死亡患者血浆s ST2水平明显高于194例非死亡患者[(516.36±49.38)ng/L比(237.64±37.69)ng/L,P<0.001]。在不同冠心病阶段,s ST2仅能预测STEMI患者的死亡风险。结论 s ST2能够通过表达水平高低反映冠心病不同阶段,并且与STEMI患者长期预后相关。
2016年04期 v.24;No.129 19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129 ] - 何松坚;吴铿;游琼;莫海亮;
目的对比研究改良的交替平行技术硬/软导丝组合与经典"升阶梯"导丝技术突破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硬/软导丝组合交替平行技术组(Improved组,61例)和经典"升阶梯"导丝技术组(Classic组,59例)。两组患者PCI均采用正向导丝技术,评估指标包括首次突破成功率、失败后再次突破成功率、导丝耗材数、X线暴露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并发症,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次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前、术后30 d评估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试验。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CTO受累血管部位等造影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mproved组患者首次导丝突破成功率(93.4%比77.9%,P=0.016)高于Classic组;经过交换导丝技术后,Improved组累次导丝突破成功率与Classic组比较(95.1%比96.6%,P=0.7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丝技术成功患者经球囊预扩张,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均成功。Improved组患者导丝耗材数[3.0(2.0,4.0)根比5.0(3.0,7.0)根,P=0.018]、X线暴露时间[(110±65)min比(175±73)min,P=0.024]、对比剂用量[(210±137)ml比(305±148)ml,P=0.017]均少于Class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夹层、感染、穿刺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mproved组患者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Classic组(16.4%比30.5%,P=0.045);两组患者NYHA心功能Ⅰ级(19.7%比11.9%,P=0.0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Improved组患者NYHA心功能Ⅱ级(45.9%比32.2%,P=0.038)高于Classic组,Ⅲ级(26.3%比37.3%,P=0.047)、Ⅳ级(8.2%比18.6%,P=0.026)低于Classic组;Improved组患者LVEF[(51.5±10.3)%比(47.3±11.4)%,P=0.029]、6 min步行距离[(437±43)m比(376±52)m,P=0.031]均高于Classic组。结论改良的交替平行技术硬/软导丝组合安全性好,突破困难和非常困难CTO的有效性、手术成功率优于经典"升阶梯"导丝技术。
2016年04期 v.24;No.129 200-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阅读次数:44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10 ] |[下载次数:109 ] - 赵宇新;陈国秀;秦菘;李占鲁;黄翯;
目的分析患者依从性在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为临界病变的患者303例,依据患者的依从性分为三组:(1)FFR指导PCI组96例(行FFR检查,FFR≤0.8者行PCI治疗,FFR>0.8者药物治疗);(2)药物组126例(拒绝行FFR检查及PCI);(3)直接PCI组81例(拒绝FFR检查,要求行PCI治疗)。平均随访(19.6±6.5)个月,观察各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及心绞痛缓解情况。结果 FFR指导PCI组患者的心绞痛明显缓解率高于药物组和直接PCI组[82例(85.4%)比88例(69.8%)比65例(80.2%),P=0.018],无MACE事件生存率高于药物组和直接PCI组[90例(93.8%)比97例(77.0%)比66例(81.5%),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FR是临床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方案选择的科学可靠的方法,患者依从性的高低会直接导致预后的差异。
2016年04期 v.24;No.129 206-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阅读次数:36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6 ] |[下载次数:47 ] - 周学敏;郭莉青;王燕庆;柴婵娟;吕慧;朱国斌;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使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0月1日入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断为ACS合并COPD的患者73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38例)和氯吡格雷组(35例)。替格瑞洛组使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规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氯吡格雷组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以及全因死亡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心原性死亡、缺血性脑卒中、再发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小出血、轻微出血、停用药物(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替格瑞洛组患者MACCE发生率(5.3%比25.7%,P=0.04)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呼吸困难发生率(26.3%比5.7%,P=0.04)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但除替格瑞洛组1例患者因呼吸困难而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其余均为一过性轻度呼吸困难。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可显著减少ACS合并COPD患者的MACCE发生率,而不增加出血风险;虽然增加了呼吸困难的发生,但绝大部分为一过性或轻-中度呼吸困难,并未影响心肺功能。
2016年04期 v.24;No.129 21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阅读次数:45 ] |[引用频次:25 ] |[网刊下载次数:2 ] |[下载次数:147 ] - 陆敏;范韬;周建龙;金骁琦;盛晓东;
目的探讨大剂量氯吡格雷维持应用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发生率及临床事件的影响,并分析发生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常熟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术的患者134例,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测定血小板抑制率,根据术后24 h的测定结果分为氯吡格雷低反应组(45例)和氯吡格雷敏感组(89例),术后分别给予氯吡格雷150 mg、每日1次和75 mg、每日1次口服维持,3个月后复查TEG,观察氯吡格雷低反应变化情况并分析氯吡格雷低反应相关危险因素。随访6个月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3个月后,氯吡格雷低反应的发生率从33.6%(45/134)降至11.9%(16/134)。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氯吡格雷低反应组的总体MACE[15例(33.3%)比20例(22.5%)]、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5例(11.1%)比6例(6.7%)]、再次因心绞痛住院[12例(26.7%)比15例(16.9%)]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氯吡格雷低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吸烟史(OR 4.498,95%CI 1.378~4.018,P=0.036)、合并2型糖尿病(OR 4.385,95%CI 1.370~7.552,P=0.026)、氯吡格雷剂量(OR 0.597,95%CI1.005~2.676,P=0.019)。结论对于氯吡格雷低反应的PCI患者,术后3个月持续应用氯吡格雷150 mg、每日1次维持剂量与氯吡格雷敏感患者75 mg、每日1次维持剂量在严重不良事件(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方面的获益相当。
2016年04期 v.24;No.129 216-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阅读次数:3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62 ]
- 本刊编辑部;
<正>本刊辟有"书讯"栏目,刊出介入心脏病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新书出版信息,欢迎作者和出版单位投稿。"书讯"栏目的稿件内容应包括书名、作者、出版单位、
2016年04期 v.24;No.129 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阅读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 ] - 本刊编辑部;
<正>参考文献的著录应以亲自阅读的近年主要者为限,尽量精选。按国家标准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方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确需引用个人通讯时,可将通讯者姓名和通讯时间写在括号内插入正文相应处。不得引用未公开发表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前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
2016年04期 v.24;No.129 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阅读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 ] - 本刊编辑部;
<正>~~
2016年04期 v.24;No.129 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 ] - 本刊编辑部;
<正>图表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顺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文字简明准确的图(表)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表下方,并需注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采用三横线表,如遇有合计和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要求表
2016年04期 v.24;No.129 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阅读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 ] - 本刊编辑部;
<正>在文后志谢是表示感谢并记录在案的意思。对给予实质性帮助而又不能列为作者的单位或个人应在文后给予志谢。但必须征得被志谢人的书面同意。志谢应避免以下倾向:(1)确实得到某些单位或个人的帮助,甚至用了他人的方法、思路、资料,但为了抢先发表,而不能公开志谢和说明;(2)出于某种考虑,将应被志谢人放在作者的位置上,混淆了作者和被志谢者的权利和义务;(3)以名人、知名专家包装自己的论文,抬高论文的身份,将未曾参与工作的,也未阅
2016年04期 v.24;No.129 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阅读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 本刊编辑部;
<正>论著类论文中需标引2~5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m》中医学主题词表(Me SH)内所列的词。如果无相应词,处理办法:(1)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2)根据树状结构表
2016年04期 v.24;No.129 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阅读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 ] - 本刊编辑部;
<正>为顺应当今期刊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广大作者、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稿件远程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根据本刊稿件处理流程、编辑加工规范、审稿制度、管理规范等业务需求设计,将协助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编委、定稿会专家、主编等相关人员多位一体地进行稿件业务处理,解决编辑部对稿件网络化流程管理的需要,并实现各类查询功能。作者进行网上投稿的具体步骤如下:登录《中国介入心
2016年04期 v.24;No.129 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阅读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 ] - 本刊编辑部;
<正>我国著作权法公布以来,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作为医学科技期刊必须严格执行著作权法。为此,本刊对作者署名的有关要求重申如下。(1)署名的意义:1标明论文的责任人,文责自负;2医学论文是医学科技成果的总结和记录,是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和创造智慧的结晶,也是作者对医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并以此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承认的客观指标,是应得的荣誉,也是论文版权归作者的一个声明;3作者署名便于编辑、读者
2016年04期 v.24;No.129 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阅读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 ] - 本刊编辑部;
<正>本刊统计学符号遵照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中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的有:(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仍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方差分析用英文大写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7)相关系数用英文
2016年04期 v.24;No.129 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阅读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 ]
- 尚小珂;卢蓉;肖书娜;姚艺;龙恺;张航;李珊珊;宋艳清;张刚成;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22岁。主诉"心脏杂音20年"。患者平素体健,无胸闷、发绀、长期发热等症状,一般活动不受限制,无特殊既往史及家族病史。查体:右上肢血压128/60 mm Hg(1 mm Hg=0.133 k Pa),血氧饱和度98%;右下肢血压124/64 mm Hg,血氧饱和度100%,口唇无发绀,四肢无差异性发绀;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杂音,传导广泛,P2
2016年04期 v.24;No.129 225-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0K] [阅读次数:47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86 ] - 聂谦;殷拥军;许勇;赵珏;张宏才;伍洲;孔令秋;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78岁。因"反复胸闷、胸痛10年"于2015年11月20日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0年间,患者时有发生活动后胸闷、胸痛,无心悸,无咳嗽咳痰,无头晕黑矇,无反酸烧心等不适。患者在当地医院多次行心电图检查均提示"前壁心肌缺血",经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有所好转,但仍时有发作。入院前1周,患者再发胸痛,并伴有心悸,转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无高脂血症。否
2016年04期 v.24;No.129 227-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1K] [阅读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6 ] |[下载次数:61 ] - 徐承义;鄢华;宋丹;彭剑;苏晞;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61岁。因"12年前胸痛一次,反复胸闷10 d"入住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患者于12年前某日劳作时突发胸痛,位于胸骨后,性质不清,程度重,伴出汗,向左上肢放射,无黑矇、晕厥、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持续约1 h未缓解,于当地医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给予药物治疗(具体不详),胸痛持续约5 h缓解,未行血运重建治疗。出院后未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但无胸痛症状发作。10余天前
2016年04期 v.24;No.129 229-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阅读次数:65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6 ] - 张苑;王泽穆;陈磊磊;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因"活动后胸闷、胸痛4个月余"于2015年4月29日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2014年12月出现活动后胸闷、胸痛,休息10 min后缓解,经当地医院以食管炎治疗无效,具体用药不详。入院前1个月发病频繁。既往吸烟史20年(20支/d),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史,平时无服药史。2015年4月29日入院,体格检查示:
2016年04期 v.24;No.129 232-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9K] [阅读次数:4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8 ] |[下载次数:80 ] - 王苏;阴赪茜;李志忠;张京梅;李昭;王茜;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42岁。因"发作性心前区不适15 d"于2015年11月23日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五科。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陈旧性脑梗死1年。入院查体无显著阳性发现。入院实验室检查示:超敏肌钙蛋白I0.79 ng/m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 VF、V7~V9导联病理性Q波、T波双向、倒置。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侧后壁
2016年04期 v.24;No.129 236-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1K] [阅读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7 ] |[下载次数:62 ] - 姜东炬;胡高频;付荣;贾玉琳;
<正>一般认为,当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位于血管分叉部位且于另一主支或分支开口处没有残端时,导丝很容易进入另一主支或分支,是前向导丝技术成功率低的重要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特点之一[1]。笔者经过探索,提出一种在上述CTO病变情况下可以提高前向导丝技术成功率的新方法:血管分叉处无残端CTO病变斑块挤压碎裂开通技术,并通过
2016年04期 v.24;No.129 238-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3K] [阅读次数:10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57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