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国膺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2 ]
- 余国膺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4 ]
- 余国膺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5 ]
- 聂绍平,马长生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2 ]
- 余国膺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7 ]
- 申珂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 ]
- 丁燕生,盛琴慧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3 ]
- 张维东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0 ]
- 潘明康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MPAR)及血尿酸 (UA)和纤维蛋白原 (FIB)含量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急诊入院ACS患者 2 6 8例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 1 2 2例 (A组 )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1 4 6例 (B组 ) ,B组再分为存活组 (B1组 ) 1 32例和死亡组 (B2组 ) 1 4例 ;同期正常对照组 2 82人 (C组 )。测定A、B两组入院后 2h的MPAR、UA、FIB和C反应蛋白 (CRP)含量并与C组比较 ,探讨其相互关系。结果 A、B组入院后 2hMPAR、UA、FIB和CRP含量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 (P <0 0 1 ) ;A、B组入院后 3周MPAR、FIB和CRP含量与入院后 2h比较均有显著性下降 (P <0 0 5 ) ,但UA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B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K)峰值较A、C组均有显著性升高 (P <0 0 1 )。结论 ACS患者MPAR、UA和FIB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人 ,其含量高低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的病情、梗死面积及预后呈明显正相关 ;而充分的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可使MPAR和FIB含量明显下降。
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9 ] - 吕树铮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5 ]
- 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6 ]
- 陈韵岱,宋现涛,吕树铮,朱华刚,潘伟琦,宁尚秋,康铁朵
目的 分析评价我国目前存在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现状。方法 分析我国近三年 1 2所医院注册的 5 1 8例于发病后 1 2h内就诊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现状 ,包括 :再灌注治疗 ,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β 受体阻滞剂、调脂药治疗等。 结果 (1 )近 1 / 3的患者未接受任何形式的再灌注治疗 ,1 / 2的患者接受了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1 / 5的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 ;(2 )年龄 >75岁、合并糖尿病是患者未能接受再灌注治疗的预测因子 ;(3)阿司匹林的使用率接近 1 0 0 %;仍能进一步提高 β 受体阻滞剂 (6 5 2 %~ 71 4 %)、ACEI(5 2 1 %~ 6 0 4 %)、调脂药 (6 9 8%~ 73 5 %)的使用率 ;(4)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患者总住院时间最短 ;(5 )直接PCI治疗在住院期间的疗效优于溶栓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结论 (1 )除外就诊时间长 (>1 2h)以及医院因素 (能否开展再灌注治疗 )以外 ,年龄 >75岁、合并糖尿病等是影响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因素 ;(2 )即使急诊PCI开始治疗的时间晚于溶栓治疗 ,其疗效仍然优于溶栓治疗 ;(3)我国需要接受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治疗 (再灌注治疗 ,ACEI、β 受体阻滞剂、调脂药治疗 )的患者为数众多。
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46 ] - 余国膺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7 ]
- 韩雅玲,王守力,李毅,荆全民,马颖艳,王祖禄,王冬梅,栾波,王效增
目的 对比研究氯吡格雷 6 0 0mg与 30 0mg负荷剂量预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 (ACS)行冠脉支架术的病人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注册研究 ,试验组为 2 0 0 3年 2月至 2 0 0 4年 7月间 31 6例ACS行冠脉支架术的病人 ,术前均予 6 0 0mg氯吡格雷负荷量预治疗。对照组为 2 0 0 1年 1 0月至 2 0 0 3年 2月间 30 9例相同条件病人 ,支架术前予 30 0mg氯吡格雷负荷量。研究主要终点为 30天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发生 ,死亡、心肌梗死和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的联合终点 ;次要终点为 30天出血事件。结果 两组临床、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基线特征无显著差别。氯吡格雷 6 0 0mg组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 30 0mg组 (0 0 %vs 2 6 %,P =0 0 0 3) ,30 0mg组亚急性血栓发生率与服负荷剂量距手术时间 <6h显著相关 (OR =6 6 6 5 ,95 %CI:1 0 1 7~ 4 3 5 2 1 ,P =0 0 4 8)。 6 0 0mg组死亡、心肌梗死和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联合终点发生率显著低于 30 0mg组 (0 95 %vs 3 6 %,P=0 0 2 7) ,主要及次要出血事件发生率 6 0 0mg组为 1 2 7%,30 0mg组为 0 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 0 0 )。结论 高负荷剂量 (6 0 0mg)氯吡格雷预治疗与常规负荷量 (30 0mg)相比 ,可显著改善ACS行冠脉支架术病人的近?
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74 ] - 王乐丰,杨新春,李惟铭,葛永贵,王红石,邹阳春,佟子川,徐立,连勇
目的 探讨西罗莫司 (雷帕霉素 )药物洗脱支架 (CypherTM)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我院 2 0 0 2年 1 1月至 2 0 0 4年 6月间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1 1 3例 ,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过程中置入CypherTM;选择同时期置入普通支架的UAP患者 1 1 3例作为对照。随访 6个月 ,比较两组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再狭窄发生率的差别。结果 2 2 6例患者PCI治疗均获得成功。和普通支架组相比 ,药物支架组的糖尿病患者比例高 (2 4 8%vs 1 1 3%,P <0 0 1 )。在介入治疗中 ,药物支架组的复杂病变比例明显比普通支架组多 (B2 /C型病变所占比例分别为 5 5 4%vs37 4%,P <0 0 1 )。两组选用的支架内径相比较 ,药物支架组明显偏小 [(2 7± 0 4)mmvs(3 2± 0 3)mm ,P <0 0 1 ];支架长度两组相比 ,药物支架组明显长于普通支架组 [(2 4 7± 1 0 7)mmvs(1 7 2± 9 6 )mm ,P <0 0 1 ]。介入治疗后一个月随访结果示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MACE)、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介入治疗后 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 ,和普通支架组相比较 ,药物支架组有较低的再狭窄率和较少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分别为 1 8%vs 1 1 5 %,2 7%vs 8 0 %,P <0 0 1 )。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Cyp
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0 ] - 王天松,吕树铮,陈韵岱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9 ]
- 王光富,苏海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9 ]
- 李虎,王海昌,郭文怡,秦涛,栾荣华,李伟杰,吕安林,李成祥,贾国良,王小燕
目的 评价紫杉醇慢速释放支架的近期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71例患者共处理 1 4 8处病变 ,置入支架 1 71枚 ,其中 1 0 2处病变置入 1 32枚TAXUSTM支架。结果 1处病变TAXUSTM支架不能通过 ,其余全部成功置入。手术过程及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随访 6个月无新出现的缺血性心脏事件及新出现的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证据。结论 TAXUSTM支架应用的近期安全性较高 ,使用方便 ,近期效果较好 ,但是长期安全性及效果尚待验证。
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2 ] - 孟庆智,徐家麒,王娟,钱惟成,王志华
目的 探讨择期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置入术对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 (AMI)存活心肌及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32例Q波型AMI患者在接受择期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分别行硝酸酯类药物介入99TcmMIBISPECT显像及核素心室显像 ,比较手术前后存活心肌及左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1 )术前灌注异常的心肌节段为 2 1 2个 ,术后减少到 1 0 8个 ,平均得分分别为 1 6 1± 3 9和 8 3±1 4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术后共有 1 0 4个心肌节段得到完全改善 (49 4 %) ,术前 89个不可逆性缺损节段在术后有 4 1个得到改善 (46 1 %)。 (2 )手术前后左室射血分数 (LVEF)分别为 4 0± 6和 4 9±7;左室高峰充盈率 (PFR)分别为 3 5± 0 6和 2 3± 0 4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择期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可明显改善Q波型AMI患者存活心肌并能提高其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
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9 ] - 张晓玲,陈方,高阅春,吴长燕,李铮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CI)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北京安贞医院心肺血管疾病抢救中心 2 0 0 1年 1 0月至 2 0 0 3年 1 1月收治的共 6 0 7例行PCI术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PCI术中常规用普通肝素 ,B组为术中用体重校正低分子肝素 (enoxaparin ,商品名 :克赛 )。A组 31 1例 ,其中男 2 0 3例 ,女 1 0 8例 ,平均年龄 (6 5 6± 4 0 )岁。B组 2 96例 ,其中男 2 0 0例 ,女 96例 ,平均年龄 (6 7 1± 3 5 )岁。结果 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组与B组手术成功率 (98 4%与 98 0 %)、30d内再次血运重建 (3例与 2例 )、30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各 2例 )、急性血栓形成 (均为 0例 )和周围血管并发症 (8例与 4例 )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低分子肝素在PCI术中的应用是有效的、安全的。
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4 ] - 牛杰,张喆,陈明哲,王广,毛节明,郭静萱,李伟联,王宪
目的 了解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reductase ,MTHFR)基因的C6 77T突变对于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发病的作用。方法 所有入选的高血压病患者均行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检查。冠脉造影正常 4 5例 (对照组 ) ,冠心病 5 8例 (病例组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HCY) ,同时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叶酸水平 ,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MTHFR基因型。结果 MTHFR基因的T等位基因频率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 45和 0 33(P =0 0 3)。MTHFR基因TT基因型与冠心病显著相关。冠心病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1 7 73± 2 2 2 μmol/L比 1 2 1 8± 1 2 3μmol/L ,P =0 0 37) ,但两组叶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T型MTHFR可导致血浆HCY浓度升高 ,并且成为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4 ] - 李旭平,张志辉,周胜华,刘启明,胡信群,祁述善
目的 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Ⅱ型斑块的冠心病患者血浆中CD4 0配体 (CD4 0L)和妊娠相关蛋白酶 A(PAPP A)水平 ,从临床角度探讨斑块破裂的原因。方法 对 6 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形态进行分型。根据斑块形态 ,患者分为 4组 :Ⅰ型病变组 (表面光滑 ,n =1 9) ,Ⅱ型病变组 (表面不规则 ,n =33) ,Ⅲ型病变组 (长段表面不规则 ,n =1 6 ) ,另 2 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检测血浆CD4 0L、PAPP A、心肌肌酸激酶 (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结果 Ⅱ型病变组血浆CD4 0L水平 [(3 2 1± 2 0 8)mg/L]显著高于Ⅰ型病变组[(1 0 3± 0 98)mg/L ,P <0 0 1 ]、Ⅲ型病变组 [(1 2 3± 0 88)mg/L ,P <0 0 5 ]和对照组 [(1 0 1± 0 94 )mg/L ,P <0 0 1 ]。Ⅱ型病变组血浆PAPP A[(1 6 8± 7 2 )mU/L]显著高于Ⅰ型病变组 [(7 3± 4 1 )mU/L ,P <0 0 1 ]、Ⅲ型病变组 [(8 9± 4 9)mU/L ,P <0 0 5 ]和对照组 [(7 1± 4 4)mU/L ,P <0 0 1 ]。Ⅱ型病变组血浆CD4 0L与PAPP A呈显著正相关 (r =0 44 6 ,P <0 0 1 )。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斑块破裂的冠心病患者血浆CD4 0L、PAPP A水平明显升高 ,且CD4 0L与PAPP A呈正相关。提示CD4 0L可能通过上调PAPP A的
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2 ] - 杨俊娟,曹静,郭三强,陈明,洪涛,高炜,霍勇
目的 了解在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人群中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的发生情况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自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3年 1 1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存在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者的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82 4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 ,检出各种类型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共 6 1例 ,占 2 1 %。其中 84 1 %为冠状动脉起源和分布异常 ,右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远较左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多见。 4例未能成功施行右冠状动脉选择性造影。结论 临床上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并非罕见 ,其中部分类型可引起心肌缺血。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对介入诊疗有一定影响。
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66 ] - 潘浩,葛均波,王克强,刘学波,张红旗,王翔飞
目的 观察大黄素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周期时相和细胞周期蛋白D1 (CyclinD1 )表达的影响 ,探讨大黄素在药物置入物 (涂层支架 )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 取对数增长期的平滑肌细胞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法观察大黄素对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的有效浓度范围 ,求出IC50 并干预细胞。然后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 blot法进行细胞周期时相和CyclinD1表达的测定。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IC50 时药物组G0 /G1 期细胞百分比升高 ,S期细胞百分比下降 ,CyclinD1表达高峰延迟、表达量下调 ,细胞周期受阻于G0 /G1 期。结论 大黄素可以通过下调CyclinD1表达 ,阻滞细胞周期的进程 ,是一种有效的抗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药物。
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63 ] - 吕树铮,宋现涛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2 ]
- 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7 ]
- 孟磊,高炜,喻卓,郭艳红,田清平,赵春玉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甲氨蝶呤 (MTX)对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方法 制备兔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 ,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MTX 0 5mg/kg、MTX 1 5mg/kg及MTX 5mg/kg组 ,每组 5~ 8只 ,采用肌肉注射方式给药 ,于术后 2周和 4周取材 ,分别进行伊文思染色观察内皮覆盖情况、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免疫组化染色和定量组织形态学分析。结果 MTX治疗组血管内膜面积、内膜 /中膜面积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内膜面积抑制率达 4 6 %~ 5 6 %,不同剂量MTX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内膜及中膜PCNA阳性细胞数目较对照组减少。伊文思蓝染色显示各组间内皮修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MTX能够有效地抑制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新生内膜形成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MTX的作用无明显差异。
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2 ] - 孙丽杰,崔鸣,冯新恒,王佐岩,马康涛,毛节明,沈丽,陈凤荣,周春燕
目的 通过观察血管生成素 1 (angiopoietin 1 ,Ang1 )基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Tie2受体表达的影响 ,探讨Ang1基因治疗促进血管生成 ,减少梗死面积的可能机制。方法 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 ,心肌内分别直接注射空载质粒或phAng1质粒 ;分别于术后第 3,7,1 4 ,2 8天取材 ,利用RT PCR技术分析心肌组织内Tie2受体表达 ;免疫组化方法计算血管生成以及肌性小动脉生成数量 ,Masson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Ang1基因治疗组Tie2受体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于术后 7天达到高峰 ,2 8天降至正常水平。术后第 7,1 4和 2 8天 ,Ang1基因治疗组的血管生成及肌性小动脉生成较同期对照组均明显增加 ,梗死面积减小。结论 Ang1基因心肌内注射促进急性心肌梗死血管生成及肌性小动脉生成 ,减小梗死面积 ,其机制可能与促进Tie2受体上调有关。
200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