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 近些年来,心脏疾病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它对人类生命形成了极大的威胁.面对死亡的严峻挑战,人们在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医疗方法,介入性心脏病学的兴起,使得某些药物难以奏效的心脏疾患得以治愈,这无疑是医学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迄今,该学科已成为研究心脏病学的热点.其发展速度之快、投入力量之大均属医学史上之空前.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11 ] - 李华泰,但苏,钱河娟,王向,邢卫平,程慎珠,黄红
<正> 3例诊断为二尖瓣狭窄行经皮球囊导管二尖瓣分离术(PBMC)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43岁,心功能Ⅱ~Ⅲ级.碘过敏试验阳性.遂采用生理盐水扩张球囊.结果显示二尖瓣压差缩小、左房压下降、二尖瓣瓣口面积增加、左房内径缩小,心功能恢复为Ⅰ~Ⅱ级.效果满意.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2 ] |[下载次数:25 ] - 高长斌,刘忠铭,古田精市
<正> 本文33例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病人均为作者在日本信州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进修期间参加手术的病例.33例中男27例,女6例.年龄42~72(平均60.6)岁.其中心绞痛(AP)21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1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单支病变25例,双支病变7例,三支病变1例.其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狭窄26支,回旋支(LCX)狭窄7支,右冠状动脉(RCA)狭窄9支.狭窄程度均在75%以上,其中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2 ] |[下载次数:15 ] - 郑祥生
<正> 心律失常病源灶、折返传导径路及房室结等都有一定的冠状动脉小分支供血,精细的导管技术能选择性地进入这些小分支并实施血管暂时性嵌顿和灌注冰盐水、药物(如普鲁卡因酞胺、利多卡因、乙酰胆碱),或化学物质(如酒精、苯酚等),阻断病灶心肌细胞的供血或直接消蚀破坏,从而永久性地终止心律失常.此为某些顽固性心律失常病者提供又一有效的选择手段.自80年代中期,Chilson、Dami-ano及Inoue等学者分别进行了冠状动脉灌注消蚀的动物实验研究.数年后Brugada等将此技术引入临床,成功地获得对室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控制及房室旁道、房室结的消蚀.国内华伟等进行了实验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冠状动脉灌注消蚀研究,但尚未见临床应用的报道.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 ] - 杜日映,张利华,杨欣国,薛玉生,郑建雄
直流电消融术治疗心动过速6例.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快综合征)消融希氏束.最后遗留I度房室传导阻滞,其中1例的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同时被治愈.2例预激综合征消融后间隔旁道,1例成功,1例改手术切断旁道.2例阵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伴晕厥消融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点均获成功. 上述结果表明,只要病例选择适当.直流电消融术目前仍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心动过速的非手术方法.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4 ] -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 ]
- 黄从新,李庚山,王晋明,许家琍,江洪,陈元秀,刘伟宏,漆曙辉
报道5例不同类型复杂冠状动脉病变腔内成形术.对于血管分叉处的病变,采用了双导丝技术;对于引起急性心肌梗塞的高度狭窄采用自灌注球囊扩张;对于完全闭塞且病变较长的血管,采用较硬的标准直头导引钢丝导入尔后逐段扩张的办法;对于术中出现的内膜剥离,采用了自灌注球囊导管行长时间低压修补.术后血管再通,残余狭窄为0~10%.据此认为只要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PTCA成功率高.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 ] - 陈传荣,YeanL.Lim
<正> 患者男性,53岁,于1984年11月因劳累性胸痛一年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胸痛消失.1988年10月,胸痛复发,同年11月7日严重胸痛持续1小时,造影见左前降支近中1/3交界处完全阻塞,远端2/3由通畅的静脉桥供血.左旋支主干细小且有广泛性狭窄,第一钝缘支由通畅的静脉桥充盈.右冠状动脉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7 ] - 张晓,黄永麟,沈景霞,张月梅,王吾如
<正> 家兔21只,体重2.5~3.6kg,随机等分为对照、射频(RF)消融、直流电(DC)消融三组.用20%的乌拉坦每kg体重5ml耳缘静脉麻醉,开胸暴露心脏.心电示波监护并记录体表Ⅱ导联心电图.用0.25ml的注射器将0.001%的乌头碱0.02ml注入左室前壁心外膜下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当出现室速并持续30秒后即行消融.射频发生器(由我院和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合作研制,频率600kHZ)的一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6 ] - 孙建昌,陈光辉,刘春,金家贵,唐惠英,吕玉华,李永明
<正> 笔者自1990年10月以来,在较简陋的条件下成功地为32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施行了经皮穿刺球囊导管二尖瓣分离术(PBMC).32例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39±7(17~56)岁,病程1~32年,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1例,Ⅲ级20例,Ⅳ级1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9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主动脉瓣狭窄4例,均为轻度.有5例二尖瓣轻度钙化.右房内径平均47±6mm.心房纤颤11例,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 ] - 李庚山,黄从新,王晋明,许家琍,江洪,陈元秀,刘伟宏,漆曙辉
<正> 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11例病人,其中男性5例,女性6例.年龄15~51(平均35)岁.风湿性心脏病史2~27年.合并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心房纤颤2例.全组均无风湿活动的临床依据.采用日本Toray公司Inoue球囊和Schntider-Shiley AG聚乙烯同轴双囊导管及配套器械.经皮穿刺右侧股动静脉,完成右心导管检查和左室造影后,插入长导丝至右房上部,选择左房下1/3与脊柱右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 ] <正> 顾问委员 陶寿淇 方圻 陈灏珠 林传骧 龚兰生 翁心植 郑道声 赵华月 毛焕元 陈 新石毓澍 邵耕 顾复生 孙瑞龙 刘力生 戴玉华 黄大显 戴闺柱 余国膺 崔吉君王静毅 柯若仪 王明英 朱震主任委员 汪丽蕙副主任委员 李庚山 陈明哲 黄定九 高润霖常委(按姓氏笔划排列)朱国英 朱纯石 李庚山 陈明哲 汪丽蕙 沈潞华 余枢 杨兴生贾国良 高润霖 黄元铸 黄定九 黄永麟 蒋文平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列)马业新 王士雯 王方正 王化南 王育本 王思让 毛节明 冯建章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 ] - 弗吉尼亚医学院,胡大一
<正> 一、概述 1987年射频导管消蚀技术首次用于人体心律失常治疗.由于该技术对许多类型的心动过速是安全有效的根治手段,对之的兴趣亦迅速增长.虽然射频导管消蚀仍处于发展的非常早期阶段,但对有经验的医院它已成为处理某些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无疑,射频导管消蚀与PTCA技术一样将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旨在对射频导管消蚀技术作一全面复习.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7 ] <正> 应邀为《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试刊号撰文,我们深感荣幸.过去10~15年里,心脏病学领域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其发展速度之快首推包括经皮血管成形术和心脏电生理学在内的介入性心脏病学.出版《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是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和交流学术信息的最重要的手段.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 ] - 李莉,张玉威,钱武扬,汪曾炜,全薇,师绿江
选择五种文献报告的心电图房室旁道定位的标准,对30例正常人和45例经手术治愈的预激综合征患者术前心电图进行定位诊断.以心脏标测和手术证实的旁道部位和正常人无房室旁道为金标准,依据五种标准对本组资料的判定结果进行定位准确性评价.各标准特异度均为100%,其敏感度依次为:Rosenbaum标准93.3%,Gallagher标准71.1%.WHO标准64.4%,Lindsay标准60%,Reddy标准53.3%.笔者综合以上标准优点及本组资料,初步提出常见房室旁道部位定位特征.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4 ] - 俞向荣,李常泰,刘世玉,王鹏巨,周桂芝,刘映雪
<正> 将13只犬随机分为实验组(7只)和对照组(6只).实验组消融电极的定位以远端电极记录最大H波后,向后撤导管至H波刚好消失,且不随呼吸运动出现;对照组以远端电极记录具有小H波,且A/V波≥1为定位标准.射频能量为15W×10~15s.结果显示:(1)实验组6只房室结被改良(4只为Ⅰ度究室结阻滞,1只为Ⅰ度+Ⅱ度、1只为Ⅱ度阻滞),A-H间期均延长.1只为Ⅲ度房结传导阻滞;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 ] - 唐艳红
<正> 为普及推广介入心脏病学基础知识与新技术,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于4月13~19日在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举办了“心脏疾病介入诊治新技术”学习班.特聘请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有关专家教授以及具有丰富介入技术实践经验的医师任教.来自本省及临近各省共五十余名学员参加了学习,向学员介绍了右心导管术;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及进展: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电生理检查;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导管消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等专题.理论知识讲授与观看介入诊疗操作电视现场直播或录像相结合.老师们结合自己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 ] - 蔡迺绳,何梅先,童步高,林佑善
采用经导管电击治疗药物效果不佳的频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5例.病灶定位主要依靠起搏标测的结果.电击能量每次150~250J,总能量600~800J.随访19~41(平均26.8)月,4例无复发,其中2例已停药;另1例于术后4个月室性心动过速复发,但心率较术前明显减慢.本组有限病例的经验提示:成功的经导管电击治疗室性心动过速远期疗效令人鼓舞.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6 ] - 朱国英,董金文,高炜,丁燕生,李志明,侯桂华,汪丽蕙,林传骧
本文报道33例41支血管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术中同步监测冠状动脉内心电图(IC-ECG)和体表心电图(S-ECG)的变化.结果提示IC-ECG在球囊充盈时ST段变化发生率高于S-ECG,其抬高幅度亦大于后者且先于后者出现.IC-ECG能灵敏反映PTCA术中心肌缺血的情况,且操作简便.有助于指导PTCA的顺利进行.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7 ] - 周聊生,林绍芳,王化南,娄兹谟,阮秀瑶,孙洁
<正> 病人男性,58岁,因发作晕厥半年入院,诊断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安置起搏器前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希氏束电图示A-H90ms,V波前均无H波,提示为III度HV阻滞,室性逸搏心律.右室心失部分级递增刺激,70次/分时无室房传导,90~170次/分可见1:1室房传导,V-A180~200ms.遂安置美国Inter-medics公司Cosmos DDD起搏器,起搏频率低限60次/分,A-V延迟150ms,上限频率120次/分,脉宽0.45ms,电压5.4V,心房感知1.2mV,反拗期200ms,阈值0.9V,阻抗630Ω;心室反拗期200ms,阈值0.6V,阻抗570Ω.安置后病人休息状态多呈DDD及VAT方式起搏,活动时随P波增加触发心室起搏相应增加.病人于休息时感阵发心慌.附图示第一个QRS波之后有一正向P波,其后无QRS波,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 ] - 余枢,涂远超
<正> 自1929年Forssman创用心导管迄今.由于导管技术应用的不断完善.导管技术已由检查技术发展为治疗技术.它改变了心脏病治疗的传统措施,取得了传统治疗方法所无法比拟的疗效,并已形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即导管介入性治疗学.目前,在欧美的一些医院里,治疗性心导管数可占导管术总数的20%~50%.本文将对经皮球囊导管、冠脉内溶栓以及经导管治疗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技术的进展情况作一简介.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7 ] - 陈润芬,黄定九,王彬尧,周力,毛家亮,程步远
应用射频电能房室连接区部分消融术治疗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术后5例之房室逆行传导均消失,4例房室结双径路不复存在,其中3例伴Ⅰ度房室结内传导阻滞,临床电生理复查5例之心动过速不能诱发.随访1.5~12.5月,所有患者均未再发心动过速,亦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作者认为射频电能是改变房室传导较好的能源,具有比直流电安全、方便,损伤小,疗效高的特点.此外,本文对达到良好改变房室传导的射频消融部位,所用电能大小及释放时间等作了讨论.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 ] - 李大主,曹林生
本文观察了23例二尖瓣狭窄患者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前后血浆心钠素(ANF)、血管紧张素Ⅱ(AII)、血管加压素(VP)和内源性类洋地黄因子(EDLF)浓度的动态变化.术前ANF和EDLF均高于正常,而AII低于正常;术后15分钟随左房压的下降,ANF迅速下降(164.9±156.8ng/L,与术前比较P<0.01),VP则显著升高(9.6±2.5ng/L,与术前比P<O.05).其后ANF基本维持于该水平.术后45分钟,AII显著升高(80.7±20.1ng/L,与术前比P<0.05),而EDLF较术前显著下降(279.3±75.2ng/L,P<0.05).术后24小时除ANF仍高于正常外余激素水平均恢复到正常.术前后ANF及EDLF与左房压正相关.结果表明:PBMV不仅能改善二尖瓣狭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且能有效地调整紊乱的心血管调节激素的分泌.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 ] - 胡大一
<正> 120余名来自中国11个省、香港地区和美国的代表参加了1992年4月25~30日在山东省临沂市举办的92沂蒙国际介入性心脏病学研讨会和技术演示.会议由临沂地区人民医院、中华医学会山东省分会和美国海(?)心脏病协会联合举办.会议期间热烈研讨了冠心病的介入性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静脉溶栓、周围动脉疾病的介入性治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血管内超声诊断等介入性心脏病学的热门话题.并电视现场直播了二尖瓣狭窄的经皮球囊扩张和DDD起搏器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技术演示.在地区级医院举办有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 ] - 贾国良,李兰荪,钱学贤,马淑坤,欧晋禧,陈兰芳,黄志兰
对3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国产尿激酶进行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再通27例(75%)、未通9例(25%).再通率随年龄增大和梗塞发生至溶栓开始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尿激酶用量则有随年龄和梗塞发生至溶栓开始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倾向.27例再通者中,出现再灌注性心律紊乱者24例(88.9%),ST段显著下移25例(92.5%),心绞痛明显缓解者26例(96.3%).证实国产尿激酶具有良好的溶栓作用.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 ] - 黄从新
<正> 中华心血管病学会介入性心脏病学学组暨中国介入性心脏病学研究学会于1992年元月9日在北京成立.到会的71名心血管病专家,就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介入性心脏病学事业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认为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诞生与发展,为治疗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等疾病提供了新的方法.国内外有关这一学科的报道,已展示出了广阔的前景.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 ] - 黄元铸,胡明,廖铭扬,相笛,马文珠,王敬良
报道3例慢性复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伴心脏扩大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用导管消蚀术根治心动过速后,其临床表现、心脏大小与心功能均恢复正常.作者介绍了此类心肌病的临床特点,讨论了发病机制与命名问题,强调识别本病与及时控制心动过速的重要性.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8 ] - 胡大一,王乐信,Karl-HeinzKuck,丁燕生,张均华,汪丽蕙,朱国英,于文舸,Karl-HeinzKuck
以射频消蚀14例预激综合征(15例次)及2例房室结双径路患者.14例预激综合征患者共16条旁道,其中左游离壁11条,左后间隔、左中间隔、左后侧壁、右前间隔及右游离壁各1条.全部首次消蚀成功(100%).1例12小时后复发者再次消蚀成功.2例房室结双径路患者成功地阻断慢通道.无严重并发症.随访3~16周均未复发.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 任自文,兰玲,唐承珺,宋来凤,王方正,陈新,孙瑞龙
对16条犬进行射频导管消融冠状静脉窦的作用及安全性研究.射频于冠状窦内电极导管和胸部片状电极间释放,能量为1229±711焦耳.13条犬于消融后半小时处死,3条犬于3~4周后处死.消融部位损伤长3.2±1.8mm,宽2.2±1.7mm,深2.±1.0mm,镜下所见为边界清晰的凝固性坏死(急性期)与纤维化(慢性期).冠状动脉、二尖瓣及心内膜均未受累.除二条犬偶发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外无心律失常发生,无血流动力学改变,无1例发生冠状静脉窦破裂.表明高能射频消融冠状静脉窦安全,就其损伤部位而论可能对破坏病人的左侧房室旁道有效.
1992年00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6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