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44882

  • 远端血栓保护装置PercuSurge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李浪,Tan HuayCheem,Teo SweeGuan,Lim YeanTeng

    目的 评价在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过程中联合应用远端血栓保护装置PercuSurge预防远端血栓栓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5 4例ACS患者接受了PCI。其中 ,74例ACS患者 (男 6 5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 5 7± 10岁 ,ST段抬高心肌梗死 5 3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2 1例 )在PercuSurge装置的保护下进行PCI(PercuSurge组 ) ;80例ACS患者 (男 6 8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5 6± 10岁 ,ST段抬高心肌梗死 5 8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2 2例 )进行无保护的常规PCI(对照组 )。首要研究终点是院内和 30d的MACE。次级研究终点是PCI术后的TIMI血流和PercuSurge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全部病例均成功地置入血管支架 ,PercuSurge组全部成功放置PercuSurgeGuardWire保护装置 ,平均阻滞球囊直径 4 8± 0 6mm ,平均阻滞时间 9± 7min。PercuSurge组术后TIMI 3级血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 5 9%与 81 2 5 % ,P <0 0 5 )。并发症包括 1例血管夹层 (1 35 % )、1例远端小血管血栓栓塞(1 35 % )、1例PercuSurge导丝所致血管穿孔 (1 35 % )。PercuSurge组院内及 30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显著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4 0 5 %与 16 2 5 %、2 70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3 ]
  • 雷帕霉素对人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李大主,Sharma Ranjit,曾秋棠,田园,冯义柏,王祥,曹林生,郭和平,王敏

    目的 研究雷帕霉素 (RPM)对人树突状细胞 (DC)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白介素 4 (IL 4 )以及有或无RPM的培养条件下制备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 (B7 2 )的表达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 ;ELISA法测定MLR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经RPM处理的DC表面CD86的表达明显降低 ;对T淋巴细胞刺激的能力下降 ;MLR中致炎细胞因子 (IL 1β ,IL 6 ,TNF a)浓度降低。RPM的这些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结论 雷帕霉素对人树突状细胞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可能是其防止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机制之一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7 ]
  • 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冠心病患者射频消融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

    吴永全,贾三庆,孙涛,董鹏,牟春平,苏国海,侯彬,梁金锐,黄捷英,杨芳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阅读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4 ]
  • 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内顽固性亚急性血栓形成一例

    曲海波,李占全,高阳,张明,袁龙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2 ]
  •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致安装永久起搏器一例

    袁龙,金香,张明,李占全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7 ]
  • 心房颤动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黄从新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6 ]
  • 基因治疗可能防止心律失常

    余国膺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1 ]
  • 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对心血管病有不利作用吗?

    余国膺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5 ]
  • 动脉血栓形成的遗传决定因子

    余国膺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9 ]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组织灌注的临床评价

    韩雅君,刘健,王伟民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2 ]
  • 移植心脏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一例

    陈良龙,林朝贵,张飞龙,陈建华,吴锡阶,陈良万,陈道中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4 ]
  • 应用Amplatzer装置行经皮左心耳堵闭术一例报告

    马长生,杜昕,董建增,刘晓惠,聂绍平,霍勇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4 ]
  • 对抑制免疫反应的Coroflex Theca涂层支架的评价——ECORI试验

    周晓钰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3 ]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中使用远端血栓保护系统

    申珂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0 ]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的策略

    刘兴鹏,董建增,马长生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6 ]
  • 上世纪90年代心房颤动治疗的改变

    余国膺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 ]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无复流患者的左室功能

    杨新春,郭军,王乐丰,程祖亨,葛永贵,王红石,佟子川,邹阳春,王立忠,李惟铭,徐立,连勇

    目的 研究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冠状动脉 (冠脉 )无复流病人的左室功能。方法 自 1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10月 ,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 4 97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直接PC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急诊PCI支架置入即刻 ,在无影响血流的血栓、栓塞、夹层、痉挛情况下 ,冠脉造影前向血流≤TIMI 2级为无复流 ,TIMI 3级为正常血流。冠脉无复流患者 5 8例 ,利用Excel随机函数表 ,由其余 4 39例急诊PCI冠脉前向血流恢复正常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 0例 ,为正常血流组。结果 无复流和正常血流患者的肌酸肌酶峰值、Killip心功能分级、Q波计数、WMS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正常血流患者术后 2周WMS改善 ,LVEF、CI、SVI增加 (P <0 0 5 )。正常血流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术后 2周LVEF、CI、SVI增加 (P <0 0 5 ) ,LVEDV、LVESV(P <0 0 1)减少 ;而无复流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LVEDV、LVESV增加 (P <0 0 1)。结论 无复流患者的心肌损害严重 ,梗死或濒临坏死的心肌范围广泛 ;室壁运动恢复较慢和局部心肌功能不良 ;左室舒缩功能降低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阅读次数:27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6 ]
  • 扩张型心肌病活检心肌穿孔素表达及其与心肌病变的关系

    封启明,田静,陈瑞珍,杨英珍

    目的 研究扩张型心肌病 (DCM)患者心内膜活检心肌中穿孔素 (PFP)表达水平及与心肌病变的关系。方法  19例DCM患者均行心内膜心肌活检留取心肌 ,10例意外死亡之非心脏病人心肌作为正常对照。利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心肌浸润细胞PFPmRNA表达水平并与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心肌病理积分进行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心肌相比 ,DCM患者心肌中有炎性细胞浸润 ,每高倍镜视野大于 5个白细胞的浸润灶明显增多。 19例DCM中 ,15例可见PFPmRNA阳性的浸润细胞 ,每高倍镜视野平均 1 91± 0 72个细胞。而 10例正常对照中未见PFPmRNA阳性的细胞。PFPmRNA表达水平与心肌病理积分正相关 ,r =0 82 ,P <0 0 5。结论 PFPmRNA表达水平与心肌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 ,提示PFP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可能为DCM中心肌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8 ]
  • 在心房颤动发作时行肺静脉隔离治疗

    丁燕生,杨俊娟

    目的 探讨在心房颤动 (房颤 )发作时 (包括部分持续性房颤 )进行肺静脉节段性电隔离的方法 ,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 5例持续半年以内的房颤病例及 4例发作频繁的房颤病例 ,在房颤发作时行肺静脉电隔离。通过一次性房间隔穿刺送入标测及消融导管 ,行左房或肺静脉选择性造影 ,显示肺静脉后 ,标测肺静脉电位活动 ,并行节段性隔离。结果  9例患者共 2 9条肺静脉 ,肺静脉电位特征明确 ,在肺静脉环状电极标测到较左房电位振幅高尖 ,频率更快的肺静脉电位。选择最高尖处或频率最快处电位开始节段性消融。肺静脉电位 10 0 %消失 ,无并发症发生。 7例手术中或术后转为窦性心律。 2例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结论 房颤发作时行肺静脉节段性电隔离方法安全、有效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0 ]
  •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研究

    李秀清,洪涛,陈明,霍勇

    目的 通过对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 (MINC)患者的随访 ,探讨其临床预后 ,并分析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1987至 2 0 0 1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4 0例 (A组 )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后冠脉造影正常 (冠脉造影狭窄程度小于 2 0 % )患者。同时随访了 12 9例 (B组 )年龄、性别、梗死部位与A组相匹配的冠脉造影严重狭窄 (梗死相关血管狭窄程度 >5 0 % )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急性期、远期预后及发病危险因素。结果 高血压史、危险因素个数、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住院期间LVEFA组明显高于B组。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相似 (6 7± 4 0比 6 8± 34月 )。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A组明显少于B组。结论 MINC患者急性期、远期预后明显好于MICS患者 ,冠心病危险因素明显少于后者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5 ]
  • 心房颤动左心房内线性消融后的非典型性心房扑动

    姚焰,张澍,张奎俊,唐闽,张劲林,王方正,陈新

    目的 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AF)后的非典型性心房扑动 (AAF)值得引起重视。方法  2 4例患者 (男性 2 0例 ,女性 4例 ) ,年龄平均 5 1 2± 10 9(2 2~ 6 7)岁 ,左心房内径 33 9± 5 5(2 2~ 4 2 )mm。其中阵发性AF(PAF) 19例 ,持续性AF 5例。均在非接触式标测的指导下在左、右肺静脉口外进行环行消融 ,并在顶部肺静脉口间及二尖瓣环峡部行线性消融。在AF终止后经冠状静脉窦进行程序刺激以检验效果并观察是否存在AAF。结果 全部 19例PAF患者中 ,18例的左心房内线性消融获即时成功 ,1例经体外电转复 ;5例持续性AF者有 4例在消融后电转复成功 ,1例未能转复。共有 5例诱发出左心房AAF ,1例被超速抑制 ,2例在左心房顶部左、右肺静脉口之间 ,2例在二尖瓣峡部消融终止了AAF。在随访 7 5± 7(1~ 30 )月 ,除在肺静脉口间消融成功的 2例之外 ,其余 3例AAF均复发 ,2例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可维持窦性心律为主 ,1例因为 4∶1AV传导无症状而不愿接受治疗。结论 在左心房内进行线性消融治疗房颤存在引发非典型性房扑的可能 ,所采用的消融导管类型可能对其也存在一定影响 ,值得重视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阅读次数:38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5 ]
  • 电生理标测指导下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慢性心房颤动

    张树龙,王莹琦,高连军,刘少稳,李世军,刘金秋,杨东辉,夏云龙,丛培鑫,林治湖,杨延宗

    目的 探讨电生理标测指导下的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慢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可行性。方法  2 0例慢性房颤患者 ,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5 6~ 72岁 (平均 6 8± 7岁 ) ;房颤病史 1~ 9年 (平均 3± 7年 ) ,经过至少一次的体外同步心脏电复律 ,房颤均在 30min内复发。电生理标测指导下的肺静脉隔离方法为 :(1)最早激动点指导下消融。肺静脉内的Basket导管记录的心房电活动显示节律较规整 ,激动顺序一致。 (2 )房颤长间歇 (连续记录的最长心房电活动间期 >30 0ms)指导下消融。肺静脉内电位节律紊乱 ,激动顺序不一致 ,房颤长间歇后的第一次心脏搏动的最早激动部位为消融靶点。(3) 3型房颤波指导下的消融。房颤频率快 ,肺静脉内Basket导管记录的电活动激动顺序紊乱 ,部分电极记录的心内电图等电位线消失而不能确定孤立的心房电活动 (3型房颤 ) ,此部位作为消融靶点。在房颤过程中完成 4支肺静脉电隔离后 ,房颤不能自发终止者应用体外同步电复律。重新将Basket导管放入肺静脉 ,仍记录到肺静脉电位者将在窦性心律下完成电隔离。结果  (1)临床结果 :所有患者在肺静脉隔离后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 ,其中 1例患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 ,2例患者转为心房扑动 ,经右心房峡部消融后转为窦性心律 ,余患者经体外同步电复律?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3 ]
  • 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成功终点评价的研究

    李学斌,郭继鸿,张萍,张海澄,许原,贾忠伟

    目的 在术后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 ,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射频消融术根治的效果。方法 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 32例 ,于射频消融术前 1周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并隔日行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共 4次。观察患者术前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特点 ,评价阵发性房颤的发作频度等。术中对靶血管明确者 ,行靶肺静脉电隔离术。靶血管不明确者 ,则对所有肺静脉行电隔离术和右心房峡部双向阻滞治疗。术后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 ,于术后第 1、3、5、7天行 12导联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如果 7~ 10d仍有反复发作 ,则再次行射频消融治疗。所有患者至少随访3个月。结果  15例患者术中能明确靶血管 ,首次根治成功率为 6 0 0 % (9/ 15 ) ,6例复发 ,再次手术后全部成功。未能明确靶血管者 17例 ,首次根治成功率为 4 7 0 % (9/ 17) ,再次手术后成功率达 5 8 8%(10 / 17) ,第三次手术后成功率达 6 4 7% (11/ 17)。全部病例共隔离肺静脉 82根 ,其中因标测到明确靶血管并成功肺静脉电隔离者 17根 ,盲目肺静脉电隔离 6 5根 ,行右房峡部双向阻滞者 18例。平均手术次数 1 35次 ,总治愈率 81 3%。结论 在完全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情况下观察射频消融术的终点 ,表明消融术对靶血管明确的患者成功率最高 ,对术?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6 ]
  • 阵发性心房颤动复杂病例的射频消融

    刘旭,王新华,高东升,马建伟,周立,邱建华

    目的 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复杂病例的射频消融进行方法学探讨。方法  130例患者中 ,男性 87例 ,女性 4 3例 ,平均年龄 5 6岁 ;均经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普通心电图证实为阵发性房颤。常规穿刺放置导管后 ,根据每个肺静脉造影所显示的解剖形态 ,在环状电极的引导下 ,依次对4根肺静脉进行电隔离。结果  (1) 130例房颤患者中造影发现 2 1例患者的 2 1根肺静脉开口巨大 ,发生率为 16 2 % ,5根为左侧肺静脉共干 ,发生率为 3 8% ,3根为右侧肺静脉共干 ,发生率为 2 3% ;6例患者右肺静脉呈分支状多个开口 ,发生率为 4 7%。 (2 )共对 130例患者 341根肺静脉进行了电隔离 ,2 9根肺静脉未达到完全电隔离 ,包括上述 2 1例患者中的 11例 ,发生率为 8 3% ,其中 14根发生在左上肺静脉 ,8根发生在左下肺静脉 ,5根发生在右下肺静脉 ,2根发生在右上肺静脉。结论 肺静脉自身的解剖变异是导致射频消融中病例复杂的主要因素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9 ]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快速进展性冠状动脉狭窄的探讨

    郝恒剑,李康,李耘,魏嘉平,汪家瑞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治疗 (PCI)后快速进展性冠脉狭窄的发生及其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 12个月内接受冠脉造影随访的PCI患者 10 3例 ,对比两次造影的狭窄部位、PCI干预情况及临床和危险因素。结果  10 3例接受造影随访的患者中 4 1 7%发生再狭窄 ,11 7%的患者为新发生的病变 ,而新发病变者中 4 1 7%发生于原PCI干预的血管 ,5 8 3%发生于未曾干预的血管。危险因素分析发现 ,新发病变患者糖尿病及高甘油三脂血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再狭窄患者。结论 PCI治疗后早期出现的症状除干预部位再狭窄外 ,尚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生新的快速进展性冠脉病变 ,这些患者糖尿病和高甘油三脂血症发生率高 ,其发生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2 ]
  •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成人巨大房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唐礼江,高伟,林仙方,江建军,方崇峰,杜芋茜,刘治国,薛迎生

    目的 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 (TTE)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巨大房间隔缺损(ASD)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 1例住院患者 ,男 12例 ,女 9例 ;年龄 17~ 4 5岁 ;均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证实的继发孔型ASD ,以充盈球囊最大伸展直径加 2~ 4mm为原则选择封堵器型号 ,TTE监测下放置Amplatzer封堵器。随访有无残余分流及是否影响周围瓣膜和静脉功能 ,记录临床事件 (血栓栓塞、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 )。结果  2 1例全部封堵成功 ,TTE监测放置Amplatzer封堵成功 ,手术成功率 10 0 % ;术后即刻及 1天、3天、3个月、6个月、1年复查TTE观察无明显残余分流及影响周围瓣膜功能 ,也无腔、肺静脉狭窄 ,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 ,无封堵器移位和脱落 ,心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1例发生频发房性心律失常 ,经心律平 4 5 0mg d治疗 1个月后消失 ,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Amp 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成人巨大A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TTE监测ASD介入封堵治疗整个过程 ,可以提高一次释放成功率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2 ]
  • 胸痛患者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结果分析

    曾辉,葛堪忆,聂颖,闫巍,杨喜魁

    目的 正确分析心电图运动试验 (TET)阳性结果 ,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对 2 5 8例胸痛患者进行TET和冠状动脉造影 (CAG)检查 ,收集病史及各项检查资料。 (1)对比分析TET真阳性组和假阳性组的临床资料特点 ;(2 )对比分析女性患者TET真阳性组和假阳性组的临床资料特点。结果 (1)TET假阳性组女性患者例数较多 ;具有典型胸痛症状、高脂血症、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的例数较少 ;运动中ST段的下降多发生于Ⅱ、Ⅲ、aVF导联 ,ST段下降 >0 2mV以及运动中出现心绞痛的例数较少 ;(2 )女性患者TET假阳性组 <6 0岁、静息心电图ST段改变及左室肥厚的例数多于真阳性组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结合性别、典型缺血性胸痛症状、冠心病的某些危险因素、左室肥厚、运动前后心电图变化的部位和程度、运动中胸痛出现等临床因素正确分析TET的阳性结果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阅读次数:22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8 ]
  • 三维标测与肺静脉环状标测联合应用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

    马长生,董建增,王京,刘兴鹏,龙德勇,刘小青,储慧民,胡福莉

    目的 探讨左心房三维电解剖标测与肺静脉环状标测联合指导下行心房颤动 (房颤 )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的可行性。方法 连续 1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 ,男 10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5 2 4± 12 8(2 8~ 74 )岁 ,平均左心房内径 4 6 7± 5 4mm。其中阵发性房颤 10例、永久性房颤 3例、持续性房颤 1例。首先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左心房基质改良术 ,然后在肺静脉环状标测指导下行肺静脉节段性消融术。消融终点包括以下三点 :(1)完成所有预设的左心房消融径线 ;(2 )全部肺静脉均达电隔离 ;(3)阴性诱发结果。结果  (1) 10例 (71 4 % )阵发性房颤达到消融终点 ;(2 )手术的总操作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 2 92± 4 9min和 5 4± 9min ;(3)随访 5 2± 5 7(1~ 2 3)周 ,7例 (5 0 % )阵发性房颤患者可以无需抗心律失常药物而维持窦性心律 ,3例 (2 1 4 % )阵发性房颤发作显著减少 ,4例 (2 8 6 % )持续性 永久性房颤仍为房颤 ;(4 )术中及随访期无任何操作相关并发症。结论 左心房三维标测与肺静脉环状标测联合应用于房颤的导管消融术安全可行 ,对于左心房增大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具有一定效果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3 ]
  • 对心肌病晚期心力衰竭患者行左心室和双心室起搏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彭长农,衣为民,C-Butter

    目的 了解左心室和双心室起搏的急性期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 对 16例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的晚期心肌病患者行左室游离壁和双心室起搏 ,记录左室、双心室和基础状态下的左室腔内最大压力上升速率 (dP dtmax)、主动脉根部压力和心电图QRS波宽度。结果 左室和双心室起搏分别使左室dP dtmax提高 2 1%和 18% (P <0 0 1) ,左室和双心室起搏组间无显著差异 ;左室起搏和双心室起搏使主动脉收缩压较基础状态升高 6 %和 5 % (P <0 0 1) ,左室和双心室起搏组间差异不显著 ;左室起搏心电图QRS间期缩短不明显 ,而双心室起搏QRS间期明显缩短。结论 对于心电图呈LBBB型的心肌病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 ,行双心室起搏和左室游离壁起搏均使患者的急性期血流动力学得到显著改善 ,两者的效果相当

    2004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