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44274

  • 卫生部长为本刊题词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 ]
  • 中华心血管病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学组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 ]
  • 急性心肌梗塞溶血栓治疗中并发急性冠状动脉再闭塞3例

    杨家声,沈璐华,那开宪

    <正> 病例1 患者女性,59岁,住院号305090.距发病2小时采用日本绿十字产尿激酶行冠状动脉内溶栓.临床诊断广泛前壁心肌梗塞,心电图受累导联为V_1—V_5,ST段明显弓背样抬高.首次左冠造影时呈现左前降支在第一角支分叉处以下血管阻塞、Timi血流0级.第一角支显影通畅.遂用尿激酶行左冠状动脉内溶栓,溶栓至60分钟时,尿激酶用量54万单位,患者胸痛缓解,受累的心电图导联ST段明显回落,重复左冠造影时左前降支通畅Timi血流从0级恢复到Ⅲ级.又继续观察30分钟,溶栓开始90分钟时,患者再次出现剧烈胸痛,受累导联心电图又再次明显抬高.重复左冠造影时显示左前降支近端包括第一角支在内再阻塞Timi 0级,冠脉闭塞较溶栓前明显扩展.仍继续用尿激酶行左冠内溶栓,溶栓至150分钟,尿激酶用102万单位,患者胸痛再次缓解,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降.再重复左冠造影时左前降支包括第一角支通畅Timi Ⅲ级.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7 ]
  • 经皮球囊导管法顺序扩张二尖瓣和三尖瓣狭窄

    沈卫峰,张建盛,蔡煦,龚兰生

    <正> 二尖瓣和三尖瓣同时狭窄较少见,常需手术治疗,本文报告用Inoue球囊导管治疗的体会.患者,沈某某,女性,21岁.因“胸闷一年余,加重5个月伴下肢浮肿和夜间不能平卧”而入院.体检:二尖瓣面容,颈静脉轻度怒张.呼吸25次/分.心率82次/分,律齐,心尖部第一心音亢进,闻及开瓣音及舒张期滚简样杂音Ⅲ级.三尖瓣区可闻及Ⅱ级舒张期杂音.腹软,肝肋下2cm.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心胸比例>0.50,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房增大.两肺淤血.心电图示左、右心房肥大.超声多普勒检查示:左、右心房及右心室内径增大.二尖瓣轻度钙化,瓣口面积为0.72cm~2.三尖瓣轻度增厚,瓣口面积为1.50cm~2,轻度返流.肺动脉收缩压为7.2kPa(54mmHg).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 ]
  • 第三届国际介入心脏病学学术大会纪要

    黄从新

    <正> 第三届国际介入心脏病学学术大会于1992年10月23~25日在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召开.来自美国、日本及我国28个省市的278名医学专家云集武汉,就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广泛、认真地讨论与交流.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247篇,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①经导管射频消蚀法治疗心律失常;②缺血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及其基础研究;③瓣膜狭窄的球囊成形术;④人工心脏起搏治疗心律失常.现将上述问题整理如下: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 ]
  • 纤维心包镜对心包病的介入性诊断

    元柏民,韩立宪,陈树平,韩丽荣,王希耕

    自1988年我院对25例心包积液病人应用纤维心包镜(简称心包镜)检查,在光导下清晰地直观心包病变,于明视下咬切心包壁层活检,迅速解除心包填塞,可置管引流治疗,取得满意效果.为明确心包病因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 中华心血管病学会介入性心脏病学学组暨中国介入性心脏病学研究学会在北京成立

    黄从新

    <正> 中华心血管病学会介入性心脏病学学组暨中国介入性心脏病学研究学会于1992年元月9日在北京成立.到会的71名心血管病专家,就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介入性心脏病学事业进行了认真讨论.认为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诞生与发展,为治疗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等疾病提供了新的方法.国内外有关这一学科的报道,已展示出了广阔的前景.尽管在这一领域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尚存差距,但与会者认为,我国目前已培养出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队伍,其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正在不断深化.为了加快该学科的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介入性心脏病学,必须作好下述工作:(1)在学会的指导下,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强国内各医院间的合作;(2)加强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研究,不断深化认识与拓宽应用;(3)基于我国国力及医疗经费的承受能力有限,必须投入力量研制相关仪器设备,加速其国产化的进程.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 ]
  •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200例方法学探讨

    马长生,张金荣

    本文报告200例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方法学总结.Ross方法穿刺房间隔成功率100%,198例只采用正位透视,仅2例需左侧位透视,100%病例穿刺左房有左房压力波形出现,本文对Inoue方法进行简化使球囊导管通过狭窄的二尖瓣口及扩张二尖瓣的操作时间缩短.严重并发症包括2例脑梗塞(死亡1例)、3例心包填塞、1例室颤和2例重度二尖瓣返流.8例房颤患者有左心耳血栓,在华法令抗凝治疗3~8个月后血栓消失而安全地施行了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3 ]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正> 顾问委员 方圻 陶寿淇 陈灏珠 林传骧 龚兰生 翁心植 郑道声 赵华月毛焕元 陈新 石毓澍 邵耕 顾复生 孙瑞龙 刘力生 戴玉华黄大显 戴闺柱 余国膺 崔吉君 王静毅 柯若仪 王明英 朱震主编 汪丽蕙 李庚山副主编 蒋文平 黄永麟 吴宁 胡大一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 ]
  • 创刊词

    <正> 介入性心脏病学是当今心脏病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中发展最快,开展得最活跃的热点之一.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PTCA)用于临床已有15年历史,仅美国一个国家每年接受治疗病例数多达30万左右,我国近5年来PTCA的开展速度明显加快,已列入八·五攻关项目.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在广东和江西率先开展以来,全国推广普及极快,并且已研制出国产球囊,质量在逐步改进,对这项介入技术的开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风湿性瓣膜病在我国仍为常见病,积极开展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进入90年代以来,最引人注目的介入心脏病学新技术是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在一年半左右时间内我国已有38家医院完成了1000余例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成功率达95%左右.至今年4月为止一个医院完成的最大系列已超过300例,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大约有500万左右病人可望用射频消融根治.这些病人中绝大多数为青少年,开展好射频消融有着重大的社会价值.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 ]
  • 贺信

    <正> 应邀为《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创刊号撰文,我们深感荣幸.过去10~15年里,心脏病学领域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其发展速度之快首推包括经皮血管成形术和心脏电生理学在内的介入性心脏病学.出版《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是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和交流学术信息的最重要的手段.创立和出版高质量、高技术性医学杂志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然而,我在1991年10月首次访问中国并与中国医师共同工作中体会到你们的积极性和献身精神一定会使这一杂志达到它的目的,对此我深信不疑!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 ]
  • 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疗的展望

    方圻

    <正> 介入性疗法较诸手术性治疗,特别是直视性心脏手术创伤性小,易被病人接受,从一开始就显示其优越性.十几年来在国际上发展很快;介入性心脏病学已成为心脏病学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国内在这方面近年来也有了长足的进展.目前介入性疗法主要用於以下几个方面;①以PTCA为主的冠状动脉成形术;②慢性瓣膜病的瓣膜成形术;③导管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20 ]
  • PTCA后再狭窄的药物预防——回顾与展望(第一部分 回顾)

    ThomasIschinger,王乐信

    <正> 经皮冠脉成形术(PTCA)自1976年创立以来,已被公认为冠心病的治疗手段之一,在某些患者甚至可取代冠脉搭桥(CABG).在过去的15年里,PTCA的应用范围明显拓宽.与Gruntzig的初期应用相比,目前接受球囊扩张患者的冠脉病变较重,如病变及扩张冠脉的支数、狭窄的类型和数量等.PTCA经验及技术上的巨大进步,提高了即刻成功率,并减少了严重并发症(如心肌梗塞、CABG及死亡).但一直存在的术后再狭窄问题,使PTCA的价值(医学及经济学效应)下降.PTCA术后2~6个月内(2、3、4、5、6、7)的再狭窄率为15%~35%,这是其主要缺陷.本文旨在对药物预防PTCA后再狭窄的状况作一回顾与展望.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 ]
  • 射频消融时对埋藏起搏器的处理(附2例报告)

    朱纯石,张敏洲,伍卫,刘品明,谭桂明,王景峰,翁乃和,谢俊雄

    <正> 临床资料例1 女,73岁.因“高血压伴晕厥发作”入院.ECG为房颤(室率150次/分)及窦性心动过缓(35次/分).诊为慢—快综合征.于1990年4月安置东德产VVI起搏器,出院后无晕厥,但仍有心悸发作.Holter检查有阵发房颤,室率222次/分.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1990年12月做射频房室结高位消融术,因起搏器不能程控,考虑到射频对起搏器有影响,术时先取出起搏器并脱离电极,从右股静脉插入6F电极到右心室做临时起搏,消融术后再埋入起搏器,迄今患者自身心律为QRS不宽的Ⅲ°AVB(胸壁刺激试验),起搏功能良好.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 ]
  • 原因不明的心律失常患者心内膜心肌活检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尹瑞兴,赵定菁,朱树雄,刘唐威,陶新智,夏树楹

    对65例临床原因不明的心律失常患者心内膜心肌的组织病理学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多数患者的心肌细胞肥大或大小不等,或肥大与萎缩共存,心肌纤维混浊肿胀、空泡变性或液化性肌溶解,肌原纤维变性或凝固性肌溶解,肌横纹不清或消失,脂褐素颗粒增多;心肌细胞核肥大或大小不等,出现畸核、矩形核或固缩核;心肌间质水肿,出血和纤维化,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量中性白细胞浸润.诊断风湿性心肌炎3例(4.62%)、非特异性心肌炎20例(30.77%)、扩张型心肌病12例(18.46%)、可疑心肌炎9例(13.85%)、潜在性心肌病8例(12.31%)、正常或无特异性改变13例(20.0%).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 安置心房螺旋电极的一项新指标

    万征,周金台

    <正> 我们在1992年7月至11月应用一种新型心房螺旋电极时观察到一项能判断心房螺旋电极固定是否良好的新指标,现报告如下.资料:本文3例病人,症状性SSS 2例,III°AVB1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79岁(76~83岁),最慢心率34~44次/分.起搏器为META DDDR 1250H型,心房螺旋电极为330—801型(Telectronics).用一种改锥状固定钢丝(Fixation Stylet)来操作电极螺旋的进退.电学测试用Medtronic 3511型起搏测试仪.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 ]
  • 经皮腔内外周动脉扩张成形术(附4例次报告)

    周旭晨,吕田,刘俊,苏哲坦,宋道岭,柯若仪

    <正> 我院自1991年3月至今共做经皮髂动脉扩张成形术3例次,经皮肾动脉扩张成形术1例次.共扩张病变5处,成功率100%.结果提示经皮腔内外周动脉扩张术(PTA)是治疗外周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及肾动脉狭窄的有效介入性方法.我们认为,在严重髂动脉狭窄时,经上肢动脉进行PTA术具重要作用.应用PTA技术治疗髂动脉闭塞性疾病,其成功率为92%,术后两年维持血管通畅率81%,且病人所受痛苦小,费用较外科手术低,目前已成为治疗外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主要方法.1980年以后,PTA术被用于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经广泛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其成功率可达90%,随访结果提示维持通畅率为74%.PTA与手术结果比较,两者在疗效方面基本相同,但外科手术具有创伤性大,费用昂贵等缺点,因此提倡应首选PTA术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 不同药物和剂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92例初步观察

    丁文惠,胡大一,张钧华,冯大力,邵耕,朱国英,霍勇,瞿新梅,汪丽蕙

    采用日本绿十字尿激酶(UK);美国,德国链激酶(SK)静滴治疗急性心肌梗塞92例.根据临床指标判定血管再通率分别为UK96万IU组50.0%(17/34),UK150万IU组61.9%(13/21),SK150万IU组64.8%(24/37).UK剂量加大,出血未增加,SK的轻度出血、过敏、低血压略高于Uk,但均不严重,容易处理.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 射频消融阻断房室旁路后室房逆传的特点

    王乐信,胡大一,丁燕生

    以射频电流阻断90例预激综合征患者的房室旁路.62例(68.9%)于旁路消融后呈室房分离,28例(31.1%)呈室房递减性传导.室房分离与患者年龄、性别及旁路传导特性无关,但左或右游离壁旁路阻断 后室房分离者多于递减传导者,而间隔旁路阻断后差别不显著.3例复发均为室房递减传导者.本研究提示,心房激动长期经旁路下传致房室结功能废用性退化可能为室房分离的原因,旁路阻断后室房递减传导者应仔细检测以除外潜在的旁路逆传.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5 ]
  • 重度二尖瓣狭窄的球囊成形术

    侯玉清,翁昌鸿,刘伊丽,赖世忠,贾满盈,牛序芳,李崇信

    本文对22例重度二尖瓣狭窄患者进行PBMV治疗.采用改良Inoue法8例,成功6例,应用我们设计的球囊负压操作法14例,全部成功,总成功率91%(20/22).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左心房平均压由术前的3.11±0.82下降至0.91±0.81kPa(P <0.01),肺动脉平均任由4.32±1.52下降至2.78士1.48kPa(P<0.05),二尖瓣跨瓣压差由术前2.35士0.66下降至0.27土0.65kPa(P<0.01),二尖瓣口面积由术前0.69士0.11增加到1.73士0.47cm~2(P<0.01),心功能均明显改善.本组结果显示;采用球囊负压操作法可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术中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PBMV不仅适用于轻~中度二尖瓣狭窄的患者,亦适用于部分重度MS的患者,且后者较前者疗效更满意.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 ]
  • PTCA后再狭窄中平滑肌细胞增生的生物决定因素

    陈伯荣,汪丽蕙,朱国英

    <正> 再狭窄(RS)仍然是影响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疗效的主要因素.血管造影随访研究提示,PTCA后1~6个月内有20%~40%的RS发生率,头1~4天有11%的病变出现RS,据认为早期 RS是由于弹性回缩、血管痉挛或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栓或上述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因这一时间间期太短暂,故无明显纤维内膜增生.晚期RS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 跨后间隔旁路消融成功1例

    邓华,蓝志强,吴宁

    <正> 后间隔旁路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中约占1/3.射频消融治疗要求对旁路的走行和定位有明确的了解.近日我院消融成功1例,现将资料报道如下.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8岁.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纤颤(房颤).发作时心室率达200次/分左右,QRS波群宽大,血压下降以致神志不清.每犯必须行直流电同步转复.平时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佳.1989年心内电生理检查示冠状窦口处VA间期短,在该处直流电灼3次(300,300,200WS),未能消除预激波群,但在1年半间房颤发作减少.1991年后危重的预激合并房颤又逐渐频繁,于1992年3月来院进行射频治疗.图1示预激合并房颤.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 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球囊腔内成形术后不同时间超微结构特征的实验研究

    赵进军,黄永麟,傅世英,宋雁南,朱平,吴振铎,李磊

    本文将16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制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在X线透视下行狭窄处球囊扩张术,并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取材,按常规方法制作超薄切片做透射电镜观察.扩张前的标本呈现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扩张即刻可见内皮剥脱、内弹力膜断裂及斑块碎裂伴有血小板的粘附、聚集;扩张后1周、2周及6周的变化是以平滑肌细胞增生为主的内膜增厚,提示血管损伤、血小板沉积和平滑肌细胞增生在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反应了血管损伤、修复这一连续过程.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 ]
  •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成功率及影响因素(229例分析)

    高炜,朱国英,霍勇,冯大力,汪丽蕙

    我院自1987年12月至1992年12月共完成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229例次,扩张血管281支、病变331处.成功率分别为93.01%(病例)、93.95%(血管)及94.26%(病变).331处病变中,A型成功率98.44%(63/64)、B型94.95%(207/218)、C型为85.71%(42/49),A型与B型成功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型与A型间差异显著(P<0.01);完全闭塞和次全闭塞病变成功率为86.67%(39/45),其中B型91.67%(22/24),C型80.95%(17/21).前降支(LAD)成功率95.51%(149/156)、回旋支93.33%(56/60)、右冠状动脉90.77%(59/65),三支血管成功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31处病变PTCA中24处发生较严重血管并发症(7.25%),其中20处经球囊再扩张等处理成功,3例Q波型心肌梗塞,1例死亡.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2 ]
  • 不稳定型心绞痛对策—解痉抗凝防栓和血管再通(附冠状动脉造影50例)

    江一清,刘朝中,王岩

    临床病理和实验研究证实CAS可致CATH—AMI,硝苯吡啶或硝酸甘油静滴可防止之,为探索早期防治AMI的新途径对UA90例用NTG和H连续静滴1~2周与35例用口服扩冠解痉药复方硝酸甘油片,硝苯吡啶等对照,心绞痛控制率94.5%:48.6%;治疗组TXB_2由438±179.4降为173±62.9pg/ml;血小板聚集堆由31.8%降为21.3%,p均<0.05;发展为AHI者2.2%(2/90):31.4%(11/35);p<0.01,病死率1.1%(1/90):8.6%(3/35).对UA 50例做CAG发现冠脉病变以左前降支最多见(90%),其次为右冠脉左旋支和左主干;70%为多支病变,76%为Ⅲ级以上严重病变,确诊AMI而冠脉无明显病变可能由CAS致AMI和UA占12%(6/50),治疗组8例UA多支严重狭窄者治疗后做CAG已有侧支循环形成,未发生AMI.10例进行PTCA,3例转外科做冠脉搭桥术均获冠脉再通.以上提示UA多在冠脉严重狭窄基础上由CAS诱发,及早扩冠解痉抗凝防栓治疗可防止、减少AMI和摔死,必要时予以血管再通术如PTCA,溶栓、冠脉搭 桥是UA严重发作时的重要对策.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7 ]
  • 经房间隔左心导管术的经验

    陈传荣

    <正> 1959年Ross和Cope等报道经房间隔左心导管术以来,已得到广泛应用,我国潘治等和朱晓东等于1963年分别报道91及133例的经验,认为有安全、简便、成功率高且可与右心导管术一次进行等优点.70年和80年代Mullins等应用于婴幼儿取得丰富经验.经房间隔左心导管术的迅速发展,则是80年代随着经皮顺行法的二尖瓣、主动脉瓣气囊瓣膜成形术及经房间隔射频电灼疗法的发展而发展.

    1993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