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奇;张瑞岩;胡健;杨震坤;丁风华;朱政斌;杜润;朱天奇;张建盛;沈卫峰;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应用血栓抽吸处理是否有助于改善支架置入后球囊后扩张(post-stenting balloon dilation,PSBD)后的冠状动脉血流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814例接受直接PCI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入选接受PSBD的患者146例。根据支架置入前是否进行血栓抽吸操作分为抽吸组(57例)和对照组(89例)。比较两组的基线特征、冠状动脉病变及介入治疗情况、术后即刻冠状动脉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myocardial blush grade,MBG)及90 min时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抽吸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Ⅲ级(73.7%比60.7%)和MBG分级Ⅲ级(49.1%比47.2%)获得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90 min两组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ST-segment resolution,STR)≥70%获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4%比41.6%,P=0.49)。两组术后30 d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0%比89.9%,P=0.5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患者血栓抽吸并未改善PSBD后冠状动脉血流及30 d临床预后,对于急诊PSBD,仍需寻找其他方法以期改善术后即刻血流。
2015年05期 v.23;No.118 241-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阅读次数:34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150 ] - 莫合塔伯尔·莫敏;李建平;张岩;贾佳;霍勇;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左心室收缩功能及临床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05年至2013年就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的ACS患者548例,其中男394例,平均年龄(61.2±12.3)岁。检测患者入院时血浆Hcy、叶酸水平,行CAG收集冠状动脉病变数据,评估入院临床心功能,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分析心脏收缩功能及临床心功能与血浆Hcy的相关性。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血浆Hcy与LVEF独立相关(β=-0.237,95%CI-0.375~-0.041,P=0.015);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血浆Hcy水平逐渐增加,NYHA/Killip分级Ⅲ/Ⅳ级Hcy显著高于Ⅱ级和Ⅰ级(P=0.046和P=0.021);亚组分析显示在女性组、非糖尿病组、正常肾功能组、非高血压组、非陈旧心肌梗死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中NYHA/Killip分级Ⅲ/Ⅳ级心力衰竭患者Hcy水平高于正常心功能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在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Hcy是临床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88,P=0.006)。在全体人群及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女性亚组中,随Hcy水平升高,中重度心力衰竭风险增加(OR分别为1.081、1.102、1.152、1.191,P<0.05)。结论 ACS患者血浆Hcy水平与LVEF负相关、与临床心功能严重程度相关;Hcy是女性ACS患者临床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在全体人群及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女性亚组中,随血浆Hcy水平升高中重度心力衰竭风险增加。
2015年05期 v.23;No.118 246-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阅读次数:93 ] |[引用频次:22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213 ] - 刘燕娥;赵威;祖凌云;白瑾;郭丽君;张福春;高炜;
目的探讨完全血运重建(CR)是否能够改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STEMI)运动后心率恢复(HRR)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符合入选条件的STEMI合并多支病变(MVD)患者151例(MVD组),其中77例患者接受了完全血运重建(CR)为CR组,74例接受不完全血运重建(IR)为IR组;将89例单支病变(SVD)患者设为对照组(SVD组)。所有患者均于发病30 d内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估运动停止1 min、2 min的心率恢复、HRR相对值(%HRR)、心率储备等指标。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指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等资料,比较CR组、IR组、SVD组3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240例患者中男212例(88.3%),平均年龄(55.5±10.9)岁。21例(8.8%)患者运动后伴有缺血性ST段改变,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HRR2、%HRR2、心率储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与SVD组比较,IR组HRR2[(40.1±11.6)次/min比(46.1±13.8)次/min,P=0.005]、%HRR2[(42.4±14.7)比(50.2±21.6),P=0.007]、心率储备[(60.7±15.4)次/min比(67.2±14.6)次/min,P=0.010]均显著偏低;CR组HRR2[(44.7±14.0)次/min比(40.1±11.6)次/min,P=0.036]、%HRR2[(46.7±17.2)比(42.4±14.7),P=0.048]、心率储备[(66.0±17.0)次/min比(60.7±15.4)次/min,P=0.039]显著高于IR组,而SVD组与C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组、SVD组HRR1亦高于IR组,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MVD患者行多元线性回归后提示CR是HRR2的独立影响因素,而与%HRR2、心率储备无独立相关。结论 CR可能有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主神经功能。
2015年05期 v.23;No.118 254-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阅读次数:39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105 ] - 田庄;李剑;吴炜;陈未;张抒扬;方全;
目的探讨遗传性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ATTR)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本研究纳入13例通过组织活检、基因检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为遗传性ATTR心肌病的患者,同时纳入58例明确诊断为原发性淀粉样变(AL)心肌病患者作为对照。回顾性收集并分析以上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 13例遗传性ATTR心肌病患者平均年龄26.0~62.0(47.0±11.0)岁,9例(69.2%)患者有家族史。与AL心肌病患者相比,遗传性ATTR心肌病患者病程较长17(14,27)个月,心脏受累症状不突出,主要表现为活动耐力减低;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肥厚但无扩大且收缩功能基本正常;遗传性ATTR心肌病患者更年轻[(47.0±11.0)岁比(57.0±10.0)岁,P<0.01];心电图低电压发生率较低(23.1%比55.2%,P<0.05);左心室间隔[17.0(16.0,19.0)mm比13.0(11.0,15.0)mm,P<0.001]及左心室后壁更厚[16.0(14.0,19.0)mm比12.0(11.0,14.0)mm,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小[42.0(39.0,43.0)mm比46.0(41.0,49.0)mm,P<0.05]而收缩功能更好[左心室射血分数62.0%(53.0%,65.0%)比54.0%(44.0%,61.0%),P<0.05]。遗传性ATTR心肌患者心脏外受累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病变和慢性腹泻,肾、消化道和肝受累较少见;而AL心肌病患者则更多表现为肾、肝和胃肠道受累,周围神经病变和慢性腹泻少见。结论遗传性ATTR心肌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肥厚而收缩功能基本正常,心电图无高电压表现;常合并周围神经或者自主神经病变及家族聚集特点。
2015年05期 v.23;No.118 260-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阅读次数:25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463 ] - 李文铮;李世英;吴铮;吕媛;朱小玲;柳景华;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术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因ACS入院的患者118例,随机给予替格瑞洛(60例,负荷剂量180 mg,维持剂量90 mg/次、每日2次)或氯吡格雷(58例,负荷剂量300 mg,维持剂量75 mg/次、每日1次)。观察PCI围术期hs-CRP变化和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及出院1个月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RACE和CRUSADE危险评分显示,两组患者多为ACS缺血和出血低危患者。术后hs-CRP较术前升高的患者替格瑞洛组21例(35.00%),氯吡格雷组37例(63.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CI围术期心肌梗死替格瑞洛组10例(16.67%),氯吡格雷组9例(15.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5)。腺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替格瑞洛组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20.55±9.74)%比(45.53±16.52)%,P=0.000]。两组随访心肌梗死、卒中、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等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低危非ST段抬高ACS患者,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可进一步显著降低PCI围术期hs-CRP升高率,提示替格瑞洛对围术期炎症可能具有抑制作用。
2015年05期 v.23;No.118 265-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阅读次数:41 ] |[引用频次:27 ] |[网刊下载次数:7 ] |[下载次数:180 ] - 王玉珏;黄毕;高展;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APTE)的临床资料和长期随访结果,讨论该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价抗栓药物的疗效及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4年5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确诊的34例AMI合并APTE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电话随访,并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患者年龄≥60岁、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史、长期卧床的比例较高,以胸闷、呼吸困难、胸痛、大汗等表现为主,临床体征以肺部湿啰音为主,主要通过肺动脉CT增强扫描确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三联抗栓)组出血率较高,但均为非致命性出血,无血栓事件发生,与其他组比较,相对安全、有效。患者总死亡率为20.6%,预后差。结论 AMI合并APTE患者多合并多个危险因素,临床预后差,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大汗症状突出,主要通过肺血管CT增强扫描明确诊断,三联抗栓治疗是相对安全有效的。
2015年05期 v.23;No.118 269-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阅读次数:49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123 ] - 郭晓华;李俊萍;张昕;张格日乐;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对比剂肾病(CIN)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入选158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强化剂量组(80例,术前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和常规剂量组(78例,术前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患者血肌酸酐、尿素氮、肌酐清除率、CIN发生率、尿微量白蛋白、α1-微球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强化剂量组比常规剂量组术后血肌酸酐下降,肌酐清除率升高,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升高,而丙二醛、C反应蛋白、尿α1-微球蛋白水平降低(均P<0.05);尿微量白蛋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剂量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急诊PCI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降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其疗效与他汀剂量相关;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作用来保护肾功能,减少对比剂肾病的发生。
2015年05期 v.23;No.118 273-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阅读次数:50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2 ] |[下载次数:80 ] - 吴炜;张抒扬;方理刚;陈未;
目的比较左心室舒张功能评价指标在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HCM)及限制型心肌病(RCM)患者中的差异。方法连续入选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17例HCM患者与16例RCM患者,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E峰减速时间(EDT)、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侧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lateral E')与二尖瓣血流E峰/E'(E/E')。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同时分别在两组患者中进行EDT与E/E'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HCM患者与RCM患者LVEDd比较[(45.2±3.7)mm比(42.9±3.8)mm,P=0.0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EF显著高于RCM组[(72.9±7.2)%比(62.3±8.0)%,P<0.001];EDT较RCM组患者显著延长[(163.3±46.8)ms比(123.4±12.4)ms,P=0.002];二尖瓣环侧壁E'显著高于RCM组[(8.4±3.3)cm/s比6.0±2.0)cm/s,P=0.015];E/E'显著低于RCM组[(10.0±4.0)比(13.3±2.9),P=0.013]。在HCM患者中,EDT与E/E'呈正相关(P=0.029),而RCM患者中EDT与E/E'呈负相关趋势,但相关性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121)。结论 HCM与RCM患者均存在明显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但RCM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受累程度及左心室僵硬程度显著高于HCM患者,HCM患者可能以通过延长EDT的方式来改善左心室充盈。
2015年05期 v.23;No.118 277-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阅读次数:58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123 ] - 唐群中;张学频;陈学智;唐强;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管内皮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为临床治疗ACS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收治的100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PCI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丹参多酚酸盐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和血流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等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改善,但观察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较对照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等炎性因子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但观察组炎性因子水平比对照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仅为2.0%,显著低于对照组(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显著改善ACS患者PCI术后血管内皮功能,并降低其炎性因子水平,其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2015年05期 v.23;No.118 282-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阅读次数:52 ] |[引用频次:28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