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44398

述评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策略:争议与思考

    沈迎;张瑞岩;沈卫峰;

    <正>毫无疑义,经过近30多年的研究,我们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发病机制和再灌注策略有了深刻的认识。冠状动脉血栓性完全阻塞是STEMI的主要病因,为此,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STEMI处理指南[1]、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急性STEMI患者处理指南[2]和2010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

    2015年03期 v.23;No.116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0K]
    [阅读次数:57 ] |[引用频次:18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243 ]

医学统计学知识

  • 问题案例分析——诊断能力评价的样本代表性

    李雪迎;

    <正>研究设计问题案例:研究目的:评价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对前列腺癌的诊断能力。研究方法:收集一组确诊的Ⅲ期及Ⅳ期前列腺癌患者的PSA值;收集同期参加健康体检完成PSA测定,并通过临床检查排除前列腺癌的健康人为对照。以ROC分析,探讨PSA对前列腺癌的诊断能力。进而求得诊断界值计算灵敏度、特异度等诊断指标。研究结果:通过ROC分析可见,PSA对于前列腺癌具有

    2015年03期 v.23;No.116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阅读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3 ]

临床研究

  •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未具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力医院救治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时间节点的影响

    龚志华;向定成;董凤英;段天兵;张金霞;易绍东;

    目的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就诊于未具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力医院(非PCI医院)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救治时间节点的影响。方法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网络数据库中调取2010年4月至2014年3月之间的数据,分析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立前后非PCI医院在STEMI患者首次医疗接触(FMC)后早期关键诊疗措施实施的时间变化。结果期间共有1024例STEMI患者直接就诊于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内的非PCI医院,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后,非PCI医院FMC至首份心电图时间从基线平均(31±12)min缩短至(9±6)min(P=0.000),10 min内完成首份心电图的患者比例达84.4%;FMC至使用负荷剂量阿司匹林的时间从平均(60±23)min缩短至(20±13)min(P=0.000);对于溶栓患者,FMC至开始溶栓时间从平均(74±28)min缩短至(31±12)min(P=0.000),其中79.0%的患者能在30 min内开始溶栓治疗;对于转运PCI患者,入门至转出时间从平均(125±59)min缩短至(63±39)min(P=0.000),但只有29.7%的患者能在30 min内转运出非PCI医院。结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大大缩短了非PCI医院对STEMI患者的早期救治时间。

    2015年03期 v.23;No.116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阅读次数:47 ] |[引用频次:44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371 ]
  • 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青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基线特征、治疗和30天预后

    王辉;刘震宇;张抒扬;沈珠军;范中杰;曾勇;谢洪智;王崇慧;金晓峰;方全;朱文玲;

    目的研究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青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基线特征、治疗和30 d预后。方法连续入选本院自2003年1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青年组(年龄<45岁)和对照组(年龄≥45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药物和介入治疗情况以及30 d预后。结果共纳入957例患者,平均年龄(62.4±12.7)岁,男760例(79.4%)。其中,青年组111例(11.6%),平均年龄(40.8±4.0)岁,男100例(90.1%)。与对照组相比,青年组男性(90.1%比78.0%,P<0.001)、吸烟(78.4%比57.9%,P<0.001)、高脂血症(56.8%比45.6%,P=0.027)的比例更高;而高血压(36.0%比61.1%,P<0.001)、糖尿病(24.3%比36.4%,P=0.012)、卒中(1.8%比11.1%,P=0.002)、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史(3.6%比9.7%,P=0.035)的比例更低。青年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的比例高于对照组(47.7%比17.8%,P<0.001),而三支病变的比例低于对照组(25.2%比49.6%,P<0.001)。青年组使用β阻滞剂(99.1%比89.6%,P=0.001)和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44.1%比36.4%,P=0.044)高于对照组。青年组的症状-球囊扩张时间[270(180,420)min比300(180,480)min,P=0.048]和症状-入门时间[120(60,270)min比160(90,300)min,P=0.038]更短。青年组住院时间更短[(9.4±4.3)d比(12.3±7.4)d,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更高[(59.0±11.0)%比(57.0±12.0)%,P=0.034],30 d心力衰竭(6.3%比16.7%,P=0.005)和全因死亡(1.8%比6.7%,P=0.042)发生率更低。结论在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中,青年患者与中老年患者相比,以男性为主,吸烟、高脂血症是其主要危险因素,合并症更少,冠状动脉多为单支病变,药物治疗更充分,再灌注治疗更及时,并发症更少,30 d预后更好。

    2015年03期 v.23;No.116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阅读次数:45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139 ]
  •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评价的多巴胺治疗反应与心原性休克患者住院死亡的相关性分析

    祖凌云;徐昕晔;任川;张媛;高炜;郭丽君;

    目的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 CCO)评价心原性休克患者使用多巴胺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使用Pi CCO评价患者预后的可行性。方法将15例接受Pi CCO监测的心原性休克患者分为生存组8例和死亡组7例,收集患者的病史和一般资料,并在基线和多巴胺治疗6 h后测定Pi CCO指标。结果死亡组患者的基线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显著高于生存组(9.20 ml/kg比15.40 ml/kg,Z=1.415,P=0.037);多巴胺治疗6 h后,生存组患者的心指数(CI)改善率显著高于死亡组患者(51.13%比8.10%,Z=-2.315,P=0.021);生存组患者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显著降低,而死亡组则轻度升高(-27.05%比0.90%,Z=-2.777,P=0.004)。以EVLWI>10.90 ml/kg为界值预测住院期间死亡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62.5%;以治疗后SVRI下降率>17.85%为界值预测住院期间死亡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75.0%;以治疗后CI增加率<16.16%为界值,预测住院期间死亡的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87.5%。结论心原性休克患者经多巴胺治疗前的EVLWI水平、治疗后的CI改善程度和SVRI降低幅度可能作为预测住院期间死亡的重要指标,Pi CCO用于实时评价多巴胺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2015年03期 v.23;No.116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阅读次数:3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7 ] |[下载次数:78 ]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

    孙静;孙王乐贤;张爱文;张英;王文丰;单伟超;王瑞鹃;李舒承;王晓晓;李春华;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3年9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共1640例,连续入选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ACS患者374例,根据是否行PCI术分为PCI组(55例)和保守治疗组(319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评价预后。结果两组性别构成比,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患病率,吸烟史、既往心力衰竭史、急性肺水肿、心原性休克发生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阻滞剂、他汀等用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氯吡格雷处方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P<0.001)。PCI组全因死亡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保守治疗组。Cox多因素模型分析显示,心原性休克、急性肺水肿、既往心力衰竭病史及女性均为老年ACS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值依次为8.00、4.61、7.51、3.57(均P<0.05);而PCI是老年ACS患者远期预后的保护因素(HR 0.21,P<0.05)。结论PCI可降低老年ACS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改善预后。

    2015年03期 v.23;No.116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阅读次数:48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103 ]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依诺肝素抗凝治疗对临床事件的影响

    唐念中;杜贺;陈少萍;石秀英;叶忠;郑兴;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依诺肝素抗凝治疗对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5月至2013年11月在长海医院、解放军第411医院行PCI术中未发生无复流和冠状动脉夹层等具有血栓高危因素并发症的患者700例,随机分为依诺肝素抗凝组和非抗凝组,对入选患者分别在住院期间、术后1个月、12个月时随访并记录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结果抗凝组与非抗凝组住院期间(2.0%比2.3%,P=0.790)、术后1个月(3.2%比3.5%,P=0.826)、术后12个月(6.4%比6.7%,P=0.869)MACCE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严重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比0.3%,P=0.565);抗凝组小出血的发生率高于非抗凝组(27.9%比20.4%,P=0.022)。结论 PCI术后非抗凝组与抗凝组相比,未增加MACCE发生率,且降低了住院期间小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PCI术中若未发生无复流和冠状动脉夹层等具有血栓高危因素的并发症时,可无需抗凝治疗。

    2015年03期 v.23;No.116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阅读次数:58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10 ] |[下载次数:166 ]
  • 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极晚期血栓患者再发支架内血栓的临床分析

    徐立;王乐丰;杨新春;李奎宝;张大鹏;王红石;刘宇;李惟铭;孙昊;倪祝华;夏昆;何冀芳;迟永辉;

    目的分析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置入术后极晚期血栓(very late stent thrombosis,VLST)患者再次发生支架内血栓的临床情况,探讨反复发生支架内血栓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6年1月到2014年2月,共完成4463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入选经造影证实为DES置入术后VLST的患者66例。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再次出现支架内血栓,将患者分为再发血栓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造影和介入治疗资料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分析VLST患者再次发生支架内血栓的临床特点,探讨反复发生支架内血栓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随访0.5~90个月,共有8例(12.1%)患者再发支架内血栓,为再发血栓组;其余58例未再发支架内血栓的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VLST距第一次PCI时间、VLST时AMI部位(前壁ST段抬高)、Killip心功能Ⅰ~Ⅱ级、高血压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单因素分析发现持续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s therapy,DAPT)(HR 0.09,P=0.022)和再次置入第1代DES(HR 3.27,P=0.096)两项因素的P<0.1,纳入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坚持持续的DAPT是随访中无再发支架内血栓的唯一预测因素(HR 0.10,95%CI 0.01~0.90,P=0.04)。结论DES置入术后VLST患者可再次发生支架内血栓,值得临床重视。避免再次置入第一代DES和坚持DAPT可能有助于减少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再次发生率。

    2015年03期 v.23;No.116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阅读次数:53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2 ] |[下载次数:192 ]
  •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晚期预后的影响

    王军;华琦;王丽;王云飞;李小明;薛淞;范振兴;李博宇;胡少东;刘马超;李静;

    目的评价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对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急性STEMI患者484例,根据RDW值分为4组:A组(RDW<12.30%)、B组(12.30%≤RDW<12.90%)、C组(12.90%≤RDW<13.51%)和D组(RDW≥13.51%)。对4组患者临床资料、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以及长期预后随访进行比较。结果4组患者RDW、高血压、糖尿病、血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LVEF<40%、B型病变、C型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in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和P=0.021),随访结果显示,4组患者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MACCE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12、P=0.002和P=0.036);Cox回归分析显示,RDW显著提高全因死亡(HR1.577,95%CI 1.196~2.079,P=0.001)和MACCE(HR 1.456,95%CI 1.154~1.838,P=0.002)的发生率。D组的MACCE发生率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对于置入DES的急性STEMI的非贫血患者,RDW升高是一个预测死亡和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5年03期 v.23;No.116 15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阅读次数:74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124 ]
  • 冠心病患者血液学指数和心肌血流储备分数的相关性

    唐刚;石文界;杨毅宁;李东泽;马依彤;李晓梅;

    目的评估冠心病患者血液学指数与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77例患者共267处病变,平均年龄(58±10)岁。按FFR值分成FFR≤0.75组和FFR>0.75组。采用相关分析、ROC曲线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血液学指数和FFR的关系。结果 FFR≤0.75组和FFR>0.75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8.6±1.6)×109/L比(6.6±1.3)×109/L,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5.9±1.7)×109/L比(3.9±1.5)×109/L,P<0.00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10.65±1.08)f L比(9.64±1.44)f L,P<0.001]、病变类型(P<0.001)和Gensini评分[24.0(12.5,34.8)比12.0(8.0,20.0),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WBC(r=-0.57,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r=-0.56,P<0.001)、MPV(r=-0.42,P<0.001)和Gensini评分(r=-0.39,P<0.001)与FFR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提示,WBC≥8.99×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6.19×109/L、MPV≥10.15 f L和Gensini评分≥19分时对FFR值≤0.75有一定的判断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BC(OR 1.660,95%CI 1.153~2.435,P=0.001)、MPV(OR 1.658,95%CI 1.186~2.309,P=0.003)和Gensini评分(OR 1.171,95%CI 1.020~1.223,P=0.005)为心肌血流储备功能的影响因素。结论 WBC、MPV和Gensini评分与冠心病患者心肌血流储备功能存在相关性,可为初步判断心肌血流储备功能提供依据。

    2015年03期 v.23;No.116 16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1K]
    [阅读次数:36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6 ] |[下载次数:162 ]

读者·作者·编者

  • 关于论文中参考文献的著录

    本刊编辑部;

    <正>参考文献的著录应以亲自阅读的近年主要者为限,尽量精选。按国家标准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方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确需引用个人通讯时,可将通讯者姓名和通讯时间写在括号内插入正文相应处。不得引用未公开发表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前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

    2015年03期 v.23;No.116 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阅读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更正

    本刊编辑部;

    <正>本刊2015年第2期"2015年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一文中,"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应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在此,我们郑重向作者及广大读者致歉。

    2015年03期 v.23;No.116 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阅读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5 ]
  • 关于论文中对图表的要求

    本刊编辑部;

    <正>图表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顺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文字简明准确的图(表)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表下方,并需注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采用三横线表,如遇有合计和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要求表

    2015年03期 v.23;No.116 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阅读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 ]
  • 关于本刊论文中统计学符号的应用

    本刊编辑部;

    <正>本刊统计学符号遵照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中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的有:(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仍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方差分析用英文大写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7)相关系数用英文

    2015年03期 v.23;No.116 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阅读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 ]

综述

  • 稳定性冠心病治疗策略进展

    刘如;袁晋青;

    <正>冠状动脉介入技术应用于临床的30年间,人们一直坚信这一血运重建方法可使大多数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获益。随着近十年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长足发展,例如不停跳搭桥、微创搭桥、全动脉化搭桥、更佳围术期护理、支架结构设计的改

    2015年03期 v.23;No.116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阅读次数:38 ] |[引用频次:17 ] |[网刊下载次数:8 ] |[下载次数:467 ]
  • 解读最新证据:再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持续时间问题

    崔炜;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其中,支架置入术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最基本手段。支架置入术后通常要考虑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形成两方面的问题。为防止支架内再狭窄,近年临床上普遍采用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然而,药物洗脱支架虽然能降低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但由于药物及涂层本身同时抑制了支架表面的内皮化,从而增加了

    2015年03期 v.23;No.116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阅读次数:52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142 ]

书讯

  • 《抗栓与溶栓治疗——基础与实践》出版

    <正>血栓形成和栓塞不仅是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也是许多全身性疾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重要脏器的血栓形成与栓塞的临床表现极为凶险,常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甚至死亡。近十余年来,国内外血栓防治的临床研究非常活跃,研究重心由治疗向预防转化,许多新型抗栓药物相继研发上市,对抗栓治疗的监测日益普及,大量随机对照研究聚焦于探索抗栓治疗的最佳剂量、配伍和疗程,并通过指南的及时更新指导临床实践,使血栓事件的风险显著降

    2015年03期 v.23;No.116 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阅读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1 ]

病例报告

  • 腹主动脉支架感染一例治疗体会

    卢飞舟;张海鹏;魏松洋;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51岁,于2014年5月3日无诱因出现腹痛、腰痛症状,时有腹胀、腹泻,无胸痛、便血、发热、恶心、呕吐症状,在附近诊所以"胃肠炎"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症状时好时坏。6月7日因上述症状始终不能完全缓解,遂到河南省开封市解放军第155中心医院诊治。门诊64排CT造影示: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伴附壁血栓可能。以"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收入心内科。

    2015年03期 v.23;No.116 17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4K]
    [阅读次数:63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286 ]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辅助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左主干急性闭塞一例

    朱政斌;张建盛;张瑞岩;沈卫峰;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2014年6月23日上午9:07因剧烈胸痛伴呼吸困难、大汗淋漓90 min来院急诊。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和既往心血管疾病史,有吸烟史30余年。查体:一般状态可,对答切题,心率76次/min,窦性心律,血压96/58 mm Hg(1 mm Hg=0.133 k Pa),两肺少量湿啰音,未见颈静脉怒张及下肢浮肿。心电图示:V1~V6、Ⅰ、a VL导联ST

    2015年03期 v.23;No.116 179-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7K]
    [阅读次数:56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8 ] |[下载次数:13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