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44641

述评

读者·作者·编者

特别报道

临床研究

  •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不同抗凝方案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张志宏;覃军;黄岚;李隆贵;宋耀明;耿召华;高凌云;林春梅;陶春蓉;

    目的评价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不同抗凝方案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56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分入三组并于封堵术后给予不同抗凝方案:即肝素组(16例)持续静滴肝素钠10U.kg-1.h-1、共24h;低分子肝素组(20例)腹壁皮下注射依诺肝素1mg/kg、每12h1次,共2次和延长低分子肝素组(20例)依诺肝素用法用量同低分子肝素组、但术后连续使用3天,共6次。三组均于封堵术前2天起口服阿司匹林3mg·kg-1.d-1,至术后6个月。封堵术后三组均临床随访3个月,并于术后第30、90天复查经胸心脏超声;术后第4天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术后第4、7、30和90天测定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第4因子(PF4)和凝血酶原片段1+2(F1+2)浓度。结果 (1)封堵术后三组均无封堵器血栓形成和严重出血并发症,术后第4天三组APTT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2)术前三组间β-TG、PF4和F1+2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低分子肝素组β-TG、PF4和F1+2浓度与肝素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长低分子肝素组β-TG浓度较肝素组低16%(P<0.05)、与低分子肝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4浓度较肝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1+2浓度较肝素组低8%(P=0.018)、较低分子肝素组低11%(P=0.035);(3)术后第7、30和90天,三组间β-TG、PF4和F1+2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用于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抗凝两者安全性及疗效相当,延长低分子肝素疗程至术后第3天有利于降低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血栓形成风险,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2010年05期 v.18;No.82 247-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7 ]
  • 血管内超声对于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

    杨菲菲;王禹;陈练;荆晶;王立军;张威;张国明;张慧;张大为;白启才;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对无保护左主干(ULMCA)病变药物支架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对于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3年4月—2008年6月150例无保护LMCA病变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年龄(62.5±10.82)岁(38~83岁),其中44例(29.33%)患者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结果 IVUS对斑块性质的分析显示非分叉病变组软斑块多见,而分叉病变组混合斑块(纤维钙化)多见;单纯冠脉造影组与IVUS组测得数据比较,前者的最小管腔直径(1.72±0.62)mm比(2.27±0.38)mm,最小管腔面积(2.62±1.87)mm2比(4.93±1.63)mm2,均明显低于IVUS组,面积狭窄率(78.08±7.31%)比(64.53±9.18)%,明显高于IVUS组,且单纯冠脉造影组置入的支架比IVUS指导组偏小(3.46±0.36)mm比(3.75±0.26)mm;IVUS指导组的再发心绞痛(15.91%比35.8%)、TLR(0%比16.05%),和总MACE事件(2.27%比19.75%)均明显低于无IVUS指导组。结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术中应用IVUS指导可显著改善预后,减少MACE事件的发生。

    2010年05期 v.18;No.82 252-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77 ]
  • 腺苷负荷心肌核素显像评价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存活心肌的临床研究

    王赟赟;黄榕翀;周旭晨;张妍;梁滨;朱皓;郑振国;王少鹏;尹达;王俊杰;张波;

    目的应用腺苷负荷201Tl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冠心病慢性血管闭塞相关区域存活心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30例经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CTA)检查证实为冠心病慢性血管闭塞病变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行腺苷负荷心肌核素显像检查。按恒定速度静脉注射腺苷(0.14mg·kg-1.min-1),在开始注射腺苷后第3分钟末静脉注射201Tl111MBq(3mCi),至开始注射腺苷后第6分钟末停止腺苷注入。10min后采集负荷相,3h后采集再分布影像。所有患者同期(1周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检查。结果 30例经冠脉CTA证实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患者中,CAG证实其中21例存在侧支循环,9例无侧支循环,按照CAG检查确定是否存在侧支循环分为侧支循环阳性组和侧支循环阴性组,分别对两组各节段负荷显像与延迟显像积分相减得出积分差。结果发现,存在侧支循环组患者平均积分差值为1.03±0.84,没有侧支循环组患者平均积分差值为0.31±0.56(P=0.0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腺苷负荷201Tl心肌灌注显像可以很好地评价冠心病慢性血管闭塞相关区域存活心肌。各节段负荷显像与延迟显像积分差越大,存活心肌越多,且与是否存在侧支循环有关。

    2010年05期 v.18;No.82 257-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63 ]
  • 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治疗小直径肾动脉狭窄的长期随访

    郑斌;颜红兵;程姝娟;刘臣;王健;吴铮;迟云鹏;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治疗小直径肾动脉狭窄的长期疗效。方法 26例患者共置入32个冠状动脉西罗莫司洗脱支架(3.0~4.0mm),中位数随访时间12个月(6~3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血压、血尿素氮、血肌酐、肌酐清除率、肾动脉造影和肾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23.1%的患者(6例)血压改善,11.5%的患者(3例)肾功能改善,11.5%的患者(3例)肾功能减退。26例患者中出现了2例再狭窄。该2例患者于支架术后6个月时作肾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未发现有支架内再狭窄,但在术后10个月和16个月时分别作血管造影和肾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有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对于小直径肾动脉狭窄患者,置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可能会减少再狭窄。术后6个月的随访不能发现所有再狭窄病例,所以随访时限应在1年以上。

    2010年05期 v.18;No.82 262-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6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9 ]
  • 肺静脉前庭重构与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后肺静脉-左房电传导恢复的关系

    杨国澍;刘旭;王新华;施海峰;谭红伟;周立;韩冰;姜伟峰;李峥;王远龙;刘玉岗;

    目的分析肺静脉前庭重构与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CPVI)后肺静脉-左房电传导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因房颤行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再次消融患者359例(阵发性房颤180例,持续性房颤179例)。LASSO环状电极标测肺静脉-左房电传导恢复情况,在Carto系统引导下行补点消融。利用CARTO系统自带软件测量左右肺静脉前庭面积。结果 35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导管射频消融。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有144例(80%)电传导恢复,其中单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占45例(31.25%),2支占58例(40.28%),3支占24例(16.67%),4支恢复占17例(11.81%)。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有155例(86.59%)电传导恢复,其中单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占24例(15.48%),2支占72例(46.45%),3支占17例(10.97%),4支占42例(27.1%)。阵发性房颤左肺静脉前庭面积(6.15±0.65)cm2,右肺静脉前庭面积(7.95±2.24)cm2。持续性房颤左肺静脉前庭面积(10.48±1.00)cm2,右肺静脉前庭面积(11.4±2.16)cm2。统计学分析提示阵发性房颤CPVI术后单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比例高于持续性房颤(P=0.001),而持续性房颤4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比例高于阵发性房颤(P=0.001)。阵发性房颤左、右肺静脉前庭面积均小于持续性房颤(P<0.001,P=0.022)。结论持续性房颤肺静脉前庭重构程度高于阵发性房颤,因此持续性房颤电隔离术后肺静脉-左房电传导恢复比例高于阵发性房颤。

    2010年05期 v.18;No.82 26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7 ]
  • 降脂治疗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谢向荣;陈绍良;张厚军;单守杰;刘志忠;阚静;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了解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退缩及其成分的影响。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至少有一支主要冠状动脉存在20%~50%狭窄(目测)的70名患者,利用Excel表格按1∶1比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mg/d,35例)组和氟伐他汀(80mg/d,35例)组。通过血管内超声灰阶成像(C-IVUS)和虚拟组织学成像(VH-IVUS)脱机分析软件分别测量降脂治疗12个月前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管腔体积及成分的变化。结果 56例(80%)患者完成全部随访过程,阿托伐他汀组及氟伐他汀组各28例。经过12个月的降脂治疗,阿托伐他汀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由(3.43±0.65)mmol/L降至(2.11±0.41)mmol/L(P<0.001),下降(36.9±14.7)%;氟伐他汀组LDL-C由(3.36±0.69)mmol/L降至(2.75±0.85)mmol/L(P=0.002),下降(16.1±30.3)%,两组间LDL-C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阿托伐他汀组斑块体积由(351.0±152.2)mm3减至(314.4±112.9)mm3(P=0.001),下降(8.5±12.9)%;氟伐他汀组斑块体积由(294.6±87.6)mm3增至(308.4±91.5)mm3(P=0.001),增加(4.7±9.2)%,组间斑块体积变化的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阿托伐他汀组斑块体积下降百分比与LDL-C下降百分比呈正相关(r=0.586,P=0.001)。坏死核心(NC)比例阿托伐他汀组由(13.8±3.9)%下降至(10.8±6.9)%(P=0.023),而氟伐他汀组由(12.7±3.4)%增至(15.0±7.8)%(P=0.111),组间NC比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阿托伐他汀20mg降脂治疗可显著缩小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体积,并可减少斑块坏死核心比例,斑块体积下降百分比与LDL-C下降百分比呈正相关,而氟伐他汀80mg不能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2010年05期 v.18;No.82 271-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8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79 ]
  • 成人右侧尺、桡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的对比研究

    杨志明;柴婵娟;朱国斌;巩书文;宋金龙;钱宗杰;肖传实;

    目的经超声测量成人右侧尺动脉(RUA)及桡动脉(RRA)内径,探讨RUA作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备选路径的可行性。方法连续选取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大于18岁的患者,共439例(男性275例,女性164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所有患者的RRA、RUA内径、血流峰值流速、阻力指数(RI)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所有患者RRA内径较RUA内径大(2.50±0.47)mm比(2.37±0.48)mm,(P<0.05);女性RRA大于RUA(2.38±0.40)mm比(2.14±0.43)mm,(P<0.05);而男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57±0.48)mm比(2.48±0.45)mm,P>0.05)。(2)所有患者的血流峰值流速及RIRRA与RUA差别无统计学意义(53.65±15.49)cm/s比(54.27±16.26)cm/s,(1.03±0.56)比(0.98±0.23),(P>0.05);男女之间相比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RRA、RUA内径差别不明显;女性RRA内径大于RUA内径,这可能是导致成人右侧RRA内径较RUA内径大的主要因素。而右侧尺、桡动脉血流峰值流速、RI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且与性别相关性不大。因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于男性RRA与RUA具有相同价值的选择性,而对于女性,RUA可视情况作为备选路径。

    2010年05期 v.18;No.82 27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1 ]
  • 108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治疗后14例并发症分析

    何鹏义;木胡牙提;马依彤;汤宝鹏;侯月梅;张燕一;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100例阵发性和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采用Carto标测构建左房三维电解剖图,行肺静脉造影了解其形态,以环状Lasso电极导管多导联双极记录最早肺静脉电位处(传导方向自左心房至肺静脉)、最早心房电位处(传导方向自肺静脉至左心房)为初步消融靶点,围绕左和右侧肺静脉口线性消融,隔离肺静脉。术中持续抗凝治疗,在房间隔穿刺完成后常规静脉注射普通肝素,以100~140IU/kg弹丸式注射,随后15~18IU.kg-1.h-1静点或弹丸式注射;术前、术后均严格抗凝治疗。结果 108例患者均完成预定的线性消融。术后少量心包积液2例,术后1例出现顽固性呃逆,其他并发症包括严重迷走反射3例,术后房扑3例,一过性ST段抬高1例,血气胸1例,颈部血肿3例,随访(8.5±3.8)月,(6~12)个月,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总体比较安全。肺静脉造影指导、以低功率(20~30W,50℃),在肺静脉开口部消融对于减少心房穿孔、肺静脉狭窄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手术前常规行经食管超声(TEE)和/或螺旋CT检查排除心房血栓,并在手术前后及术中进行规范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手术相关血栓栓塞并发症。

    2010年05期 v.18;No.82 280-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77 ]

消息

贝朗海外专栏

基础研究

  •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实现AT2R基因在体可调控表达在再狭窄形成的作用及机制

    景涛;何国祥;苗莉;刘建平;王海东;冉擘力;

    目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细胞移植实现AT2R基因在体可调控表达在大鼠颈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常规分子生物学方法连续两个回合转染体外培养的MSCs,获得受到强力霉素(Dox)调控的低背景、高诱导表达AT2R基因的双重稳定MSCs系;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动物模型,将双重稳定MSCs系种植于动脉损伤局部,通过尾静脉注射强力霉素,分别于术后14天、28天行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及RT-PCR等技术检测AT2R基因在新生内膜中的表达及其对新生内膜形成(intima/media ratio,I/M)及纤维连接蛋白(FN)的影响。结果成功建立低背景、高诱导表达AT2R基因的双重稳定MSCs系。该MSCs系受到Dox给予/去除的紧密调控,诱导后48h就可使AT2R明显表达,在Dox干预72h后AT2R表达进一步增强;这种表达的可诱导性至少在8周内维持稳定。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检测显示:球囊损伤大鼠血管后14天及28天,Dox组新生内膜中AT2R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MSC组、MSC转染组(mRNAF=335.746;蛋白F=51.277,P<0.01),而其内膜/中膜面积比(I/M)较其他各手术组显著降低(F=72.417,P<0.01)。同时Dox组新生内膜层及中膜层中FN阳性染色较对照组、MSC组和MSC转染组显著减弱。结论血管损伤局部导入双重稳定MSCs系后AT2R表达受到Dox的良好调控,可有效抑制球囊损伤后大鼠颈动脉新生内膜增生。同时Dox诱导AT2R表达后,新生内膜中FN表达减少,可能是MSCs细胞移植实现AT2R基因在体可调控表达有效抑制新生内膜增生的机制之一。

    2010年05期 v.18;No.82 284-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1 ]

病例报告

  •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支架脱落的处理一例

    李春江;刘健;高嵩;吴炎;

    随着支架设计的逐步改进,支架具有了更好的柔韧性和通过性。同时,随着指引导管提供了更好地的支撑力,支架脱落的平均发生率从早期的1.43%~8.3%,降到现在的0.32%~1.7%。但是,一旦发生支架脱落,出现合并症和局部血管并发症的概率较高。如果支架脱落发生在冠状动脉内,死亡率为6.2%,急诊搭桥率为17%。正如本例报告的特点,支架脱落的危险因素包括冠脉血管因素:如钙化、近端血管扭曲、预扩张不充分;操作因素:导引导管支撑力较差或同轴性较差;支架因素:早期需要手工捏至球囊上的支架或者通过近端支架置入远端支架等。支架脱落的治疗措施包括争取取出支架,如采用圈套器、远端球囊扩张、双导丝缠绕;挤压法,采用一个支架压扁另一个支架;在靶病变近端释放支架等方法。本例病例报道,在发现支架脱落后,术者将导引导管,导引导丝和支架一同撤到桡动脉位置,支架遗留在桡动脉处。后经股动脉途径完成介入治疗。术后第7天,再次对桡动脉进行造影,使用8F血管鞘头端进入桡动脉,在透视下,于体外用手固定脱落的支架,经血管鞘导入活检钳,最终取出脱落的支架。术者采取的措施,避免了支架脱落在冠脉内,降低了发生严重冠脉并发症的可能。在经股动脉途径完成介入治疗后,择期取出支架,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待患者的情况稳定后,又尝试了使用活检钳,经大直径血管鞘的头端,配合体外固定支架,最终取出支架。此种挽救措施,的确为处理支架脱落的并发症提供了一种积极和有效的范例。但是,个例的报道经验,仍需要读者慎重借鉴和谨慎操作。应对支架脱落的最好方法,还是在于术前和术中的预防。

    2010年05期 v.18;No.82 289-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6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7 ]
  •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导致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一例

    刘恒亮;赵友民;耿国英;

    2010年05期 v.18;No.82 298-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6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8 ]
  • 与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三例临床分析

    卢竞前;吕云;李易;

    2010年05期 v.18;No.82 299-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4 ]

学术动态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