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编辑部;
<正>在文后志谢是表示感谢并记录在案的意思。对给予实质性帮助而又不能列为作者的单位或个人应在文后给予志谢。但必须征得被志谢人的书面同意。志谢应避免以下倾向:(1)确实得到某些单位或个人的帮助,甚至用了他人的方法、思路、资料,但为了抢先发表,而不能公开志谢和说明;(2)出于某种考虑,将应被志谢人放在作者的位置上,混淆了作者和被志谢者的权利和义务;(3)以名人、知名专家包装自己的论文,抬高论文的身份,将未曾参与工作的,也未阅读过该论
2017年12期 v.25;No.149 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阅读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 ] - 本刊编辑部;
<正>《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创刊于1993年,是我国第一本以心血管介入诊疗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学术期刊。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她已成为心血管介入领域权威性的全国性期刊,深受广大心血管临床医师及科研工作者的欢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辟有论著、述评、学术讲座、病例报告、专家笔谈、新技术介绍及综述等栏目,报道内容反映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和国际研究动态及国内发展方向。读者对象为心血管临床与科研工作者。《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是各级医院图书馆必备的学术刊物。
2017年12期 v.25;No.149 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阅读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 ] - 本刊编辑部;
<正>为顺应当今期刊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广大作者、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稿件远程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根据本刊稿件处理流程、编辑加工规范、审稿制度、管理规范等业务需求设计,将协助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编委、定稿会专家、主编等相关人员多位一体地进行稿件业务处理,解决编辑部对稿件网络化流程管理的需要,并实现各类查询功能。作者进行网上投稿的具体步骤如下:登录
2017年12期 v.25;No.149 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阅读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 ] - 本刊编辑部;
<正>(1)署名的意义:(1)标明论文的责任人,文责自负;(2)医学论文是医学科技成果的总结和记录,是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和创造智慧的结晶,也是作者对医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并以此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承认的客观指标,是应得的荣誉,也是论文版权归作者的一个声明;(3)作者署名便于编辑、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信息,互相探讨,共同提高。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改。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
2017年12期 v.25;No.149 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阅读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 ] - 本刊编辑部;
<正>图表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顺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文字简明准确的图(表)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表下方,并需注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采用三横线表,如遇有合计和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在这行上面,
2017年12期 v.25;No.149 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阅读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 ] - 本刊编辑部;
<正>参考文献的著录应以亲自阅读的近年主要者为限,尽量精选。按国家标准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方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确需引用个人通讯时,可将通讯者姓名和通讯时间写在括号内插入正文相应处。不得引用未公开发表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
2017年12期 v.25;No.149 7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阅读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 ] - 本刊编辑部;
<正>本刊辟有"书讯"栏目,刊出介入心脏病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新书出版信息,欢迎作者和出版单位投稿。"书讯"栏目的稿件内容应包括书名、作者、出版单位、读者对象、内容简介、开本、字数、出版时间、定价、邮购方式等项,要求内容准确,文字简明,字数以300~400字为宜。
2017年12期 v.25;No.149 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阅读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 ]
- 李俊超;李梦露;王晶;周肖;程流泉;董蔚;陈韵岱;
目的应用基于心脏磁共振成像(MRI)电影序列的特征追踪技术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探索其与急性心肌梗死透壁程度的关系,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应变演变规律。方法入组7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均于急性心肌梗死12 h内接受急诊PCI,术后2~5 d,行心电门控稳态自由进动序列扫描采集电影序列图像,同时行钆对比剂延迟强化,得到短轴强化序列图像。其中20例3~5月后复查MRI。应用Tom Tec 2D CPA软件分析电影序列,得到局部心肌应变指标,(包括各节段内膜圆周、径向、纵向应变峰值),和整体心肌应变指标(包括整体圆周、径向、纵向应变值),应用Segment分析软件计算延迟强化序列各个节段心肌梗死透壁程度。结果本研究74例STEMI患者,梗死面积为(11.81±7.28)%。分析得到537个无梗死节段,425个非透壁梗死节段,182个透壁梗死节段。圆周应变峰值基底段无梗死节段(–23.90±10.92)%、非透壁梗死节段(–18.94±10.51)%、透壁梗死节段(–14.24±9.05)%,两两比较发现,无梗死节段指标(取绝对值)显著高于非透壁梗死节段(P=0.000),非透壁梗死节段指标显著高于透壁梗死节段(P=0.016)。圆周应变峰值中间段无梗死节段(–22.13±9.98)%、非透壁梗死节段(–17.47±8.72)%、透壁梗死节段(–12.71±8.92)%,两两比较发现,无梗死节段指标(取绝对值)显著高于非透壁梗死节段(P=0.000),非透壁梗死节段指标显著高于透壁梗死节段(P=0.000)。圆周应变峰值心尖段无梗死节段(–22.46±10.31)%、非透壁梗死节段(–19.51±12.49)%、透壁梗死节段(–13.81±11.13)%,两两比较发现,透壁梗死节段指标(取绝对值)显著低于无梗死节段(P=0.000)与非透壁梗死节段(P=0.001),但无梗死节段与非透壁梗死节段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纵向应变峰值在基底段与中间段,无梗死节段、非透壁梗死节段及透壁梗死节段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心尖段三个阶段指标分别是(–20.26±12.42)%,(–14.82±11.29)%,(–11.94±9.73)%,两两比较发现,无梗死节段指标(取绝对值)显著高于非透壁梗死节段(P=0.000),非透壁梗死节段显著高于透壁梗死节段(P=0.043)。径向应变峰值在基底段无梗死节段(31.92±17.47)%与非透壁梗死节段(22.35±18.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透壁梗死节段(17.78±16.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非透壁梗死节段与透壁梗死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径向应变峰值在中间段无梗死节段(32.13±16.37)%、非透壁梗死节段(25.20±15.85)%、透壁梗死节段(15.20±10.48)%,两两比较发现,无梗死节段指标显著高于非透壁梗死节段(P=0.000),非透壁梗死节段指标显著高于透壁梗死节段(P=0.000)。径向应变峰值心尖段无梗死节段(27.42±14.94)%与非透壁梗死节段(20.51±15.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透壁梗死节段(16.59±11.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非透壁梗死节段与透壁梗死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例患者PCI术后无梗死节段、非透壁梗死节段、透壁梗死节段圆周应变、纵向应变及径向应变达峰值均较急性心肌梗死时有升高趋势。其中非透壁梗死节段圆周应变(取绝对值)及纵向应变(取绝对值)较PCI术前升高[(–16.88±9.92)%比(–19.46±11.31)%,P=0.018;(–12.02±9.46)%比(–16.67±11.29)%,P=0.000];透壁梗死节段圆周应变(取绝对值)及径向应变较PCI术前升高[(–13.83±9.47)%比(17.20±10.63)%,P=0.035;(18.36±12.85)%比(24.55±14.8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PCI术后STEMI患者,在急性期局部心肌应变在无梗死节段、非透壁梗死节段、透壁梗死节段之间有差别。PCI术后3~5个月,非透壁梗死节段圆周应变及纵向应变较急性期时改善,而透壁梗死节段圆周应变及径向应变改善。心脏磁共振成像特征追踪技术与钆对比剂延迟技术相结合,可从功能学和组织学特征两方面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伤综合评估。
2017年12期 v.25;No.149 664-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阅读次数:89 ] |[引用频次:13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198 ] - 于楠;高莹;龚艳君;杨帆;王智;邱林;康琦;刘芳;余洋;郭晓蕙;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与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因疑诊冠心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行甲状腺功能检测的患者558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分析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状态,比较甲状腺激素水平和冠心病的关系;采集冠心病组患者的Syntax积分,分析其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依据促甲状腺素(TSH)水平进一步分层为升高组、正常组、减低组,分析其与冠心病病变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558例,男348例,女210例,平均年龄(62.7±10.9)岁。冠心病组409例(73.3%),平均年龄(63.3±11.0)岁。非冠心病组149例(26.7%),平均年龄(61.2±10.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低T3综合征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3.4%比1.3%,P=0.018),其他甲状腺功能异常状态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非低T3综合征患者中分析,冠心病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低于非冠心病组[(4.52±0.57)pmol/L比(4.65±0.63)pmol/L,P=0.015]。两组患者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TS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低T3综合征的冠心病,395例患者中根据Syntax积分,低分组264例,中分组59例,高分组72例。FT3水平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60,P=0.002)而TT3、TT4、FT4、TSH水平,三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组,单支病变组160例,双支病变组111例,三支病变组124例,FT3水平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91,P=0.004),TT3、TT4、FT4、TSH水平,三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进行了TG、TCHO、HDL-C、LDL-C检测,经检验,所有患者的FT3、FT4、TT3、TT4、TSH水平与血脂各组份均未见显著相关性。按正常值范围将FT3、FT4、TT3、TT4、TSH分别分为升高组、正常组、减低组,与冠心病诊断进行卡方检验,FT3、FT4、TT3、TT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SH分层与冠心病诊断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0)。进一步两两比较,TSH减低组与TSH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TSH组冠心病患者(85.7%)高于TSH正常组(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甲状腺功能在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中差异较小,仅见FT3减低且与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相关。TSH升高可能是影响冠心病发病的因素之一。
2017年12期 v.25;No.149 671-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K] [阅读次数:39 ] |[引用频次:21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226 ] - 温尚煜;尚瑞平;于宏颖;王柏颖;孙志奇;王满庆;黎辉;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内旋磨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分析大庆油田总医院自2000年1月至2016年10月连续248例成功行冠状动脉内旋磨术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预防及处理结果。结果共有27例(10.9%)患者发生旋磨术并发症,其中冠状动脉痉挛2例(0.8%)、慢血流/无复流8例(3.2%)、夹层5例(2.0%)、旋磨头嵌顿6例(2.4%)、导丝断裂3例(1.2%)及冠状动脉穿孔3例(1.2%),所有术中并发症均通过介入治疗成功处理。住院期间共有14例(5.6%)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均为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梗死。无心源性死亡、无卒中、无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结论冠状动脉内旋磨术治疗钙化病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同常规介入治疗相似的安全性。
2017年12期 v.25;No.149 67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6K] [阅读次数:42 ] |[引用频次:17 ] |[网刊下载次数:6 ] |[下载次数:206 ] - 杨宇帆;刘启明;李旭平;刘振江;吴智鸿;阳辉;周胜华;
目的总结肺动脉窦源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方法,为肺动脉窦源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治疗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进行射频消融的19例肺动脉窦源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肺动脉窦源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起源点均位于肺动脉窦底部,5例起源于肺动脉右瓣窦,7例起源于左瓣窦,7例起源于前瓣窦。对于12例起源于右瓣窦及前瓣窦,采用导管倒"U"型方法成功消融;而对起源于左瓣窦的7例,采用常规方法(非导管倒"U"型)成功消融。随访6~31个月,无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结论导管倒"U"型消融方法适合应用于肺动脉右瓣窦及前瓣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而起源点位于肺动脉左瓣窦时采用常规方法消融较安全。
2017年12期 v.25;No.149 682-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阅读次数:63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11 ] |[下载次数:112 ] - 王建斌;陈少敏;王立新;李富军;刘东庭;杨丽;
目的调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 arction,STEMI)患者5年生存率。方法对2002年8月至2010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就诊的691例STEMI患者进行5年随访,终点事件是全因死亡。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5年生存曲线,多因素Cox回归分析5年内死亡的预测因素。结果691例患者中442例(64.0%)未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249例(36.0%)接受直接PCI。未接受直接PCI和接受直接PCI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73.8%和93.6%。未接受直接PCI患者死亡的预测因素为女性、年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期间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前壁心肌梗死和未接受择期PCI,而接受直接PCI患者死亡的预测因素是年龄和住院期间消化道出血。结论接受直接PCI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未接受直接PCI的患者。两组患者死亡的预测因素有所不同。
2017年12期 v.25;No.149 689-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阅读次数:35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49 ] - 孙玉喜;刘涧;黎辉;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MCA)急性闭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特点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疗效。方法回顾2000年至2016年因胸痛在大庆油田总院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证实LMCA急性闭塞患者的住院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及随访情况。结果 LMCA急性闭塞AMI患者15例,13例行PCI术,接受PCI术的患者住院期间6例死亡,死亡率为46.2%。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右冠状动脉优势型的比率更低(100%比16.7%,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受PCI术的13例患者中存活7例,存活率为53.8%;未行PCI术的2例患者中存活1例,存活率为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9例行直接PCI术,其中4例存活,存活率为44.4%;4例患者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后被送回CCU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行择期PCI术,其中3例存活,存活率为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在13例行PCI术的患者中,有9例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Ⅰ~Ⅱ级,其中存活6例,存活率为66.7%(6/9);有4例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Ⅲ级,存活1例,存活率为2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0)。8例术后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其中存活4例,存活率为50.0%(4/8);5例术后服用替格瑞洛+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其中存活3例,存活率为60.0%(3/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1.000)。对8例存活者随访1个月~13年,平均(66.8±66.0)个月。1例患者(12.5%)死亡,为入院时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患者。2例患者因心绞痛发作再次入院行保守治疗。1例患者行择期右冠状动脉PCI术。存活者无事件生存率为50%(4/8)。院内与长期随访的总体死亡率达到53.3%(8/15),其中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死亡率100%(5/5),住院期间死亡率80.0%(4/5),随访期间死亡率20%(1/5),非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死亡率30.0%(3/10)。结论 LMCA闭塞患者的死亡率很高,成功的PCI可以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存活者长期随访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仍较高。
2017年12期 v.25;No.149 694-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阅读次数:50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7 ] |[下载次数:134 ] - 依力哈木·阿不力提甫;古孜丽;李国庆;穆叶赛·尼加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及室壁瘤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及室壁瘤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汉族3例,维吾尔族6例,哈萨克族2例,年龄50~73(63.36±8.12)岁。左心室射血分数22%~64%[(41.09±11.61)%]。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心功能Ⅱ级1例、心功能Ⅲ级2例、心功能Ⅳ级8例。心肌梗死部位:前壁梗死3例、广泛前壁梗死1例、下壁梗死3例、前壁合并下壁梗死3例、广泛前壁合并下壁梗死1例。穿孔部位:后室间隔穿孔5例、肌部穿孔1例、心尖部穿孔5例;穿孔大小:3~13(7.27±3.01)mm,穿孔直径<5 mm者2例,穿孔直径5~10 mm者7例、穿孔直径>10 mm者2例;穿孔时间:急性心肌梗死24 h内穿孔1例、急性心肌梗死1~7 d内穿孔3例、急性心肌梗死7 d后穿孔7例;多发穿孔2例。11例患者中4例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抑制心室重构、利尿、扩血管等单纯内科治疗,其中2例经电话随访出院1月后死亡,其余2例患者发病至今12个月仍存活;2例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经电话随访出院3月后均死亡;2例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其中1例发病后1周在医院内死亡,1例经电话随访出院1周后死亡;1例在IABP辅助治疗下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择期(急性心肌梗死6周后)行室间隔穿孔封堵术,发病至随访14个月,现仍存活;1例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择期(急性心肌梗死4周后)行室间隔穿孔封堵术,出院6个月后在心外科行室壁瘤折叠术,发病至随访4年,现仍存活;1例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在心外科行室间隔缺损组织补片修补术+室壁瘤折叠术,发病至随访18个月,现仍存活。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及室壁瘤形成的患者积极行室间隔缺损和室壁瘤干预有利于改善预后。
2017年12期 v.25;No.149 699-7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4K] [阅读次数:58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7 ] |[下载次数:2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