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44383

临床研究

  • 阵发性心房颤动肺静脉隔离后诱发房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征分析和长期随访

    蒋晨曦;马长生;董建增;杜昕;吴嘉慧;龙德勇;喻荣辉;汤日波;桑才华;宁曼;李松南;刘畅;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肺静脉隔离术后诱发房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特征和长期随访结果。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2月至2010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单纯双侧肺静脉电隔离术并行诱发试验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98例。消融后用冠状窦远端快速起搏(周长以250 ms起始直至心房不应期或180 ms)及静点异丙肾上腺素2~4μg/min,诱发房性心律失常持续大于1 min为诱发阳性。诱发出的心动过速以CARTO引导下的激动标测和拖带标测判定机制并进行针对性消融。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有39例(19.7%)诱发出共49种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包括35种规则房速和14种房颤。诱发组左心房内径显著大于未诱发组[(39.5±6.6)mm比(36.7±5.2)mm,P=0.004],而年龄、性别、房颤病史、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种类、胺碘酮服用史、结构性心脏病比例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诱发出的规则房速中以大折返最为多见,占28例(80.0%)。按诱发心动过速的起源或消融关键部位发生率依次为二尖瓣环峡部(MI)20种(40.8%),三尖瓣环峡部(CTI)12种(24.5%),肺静脉(PV)6种(12.2%,其中右肺静脉2种、左肺静脉4种)、左心房间隔面4种(8.2%)、上腔静脉3种(6.1%)、左心房顶部1种(2.0%)和其他3种(6.1%)通常用线性消融可终止。随访36个月,诱发组和未诱发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9%比60.7%,P=0.592)。结论阵发性房颤肺静脉隔离术后以异丙肾上腺素静点+心房快速起搏诱发的心律失常以MI和CTI依赖最为多见,可被针对性线性消融有效终止,且并不增加远期复发率。

    2014年04期 v.22;No.105 205-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阅读次数:48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7 ] |[下载次数:141 ]
  • 不同抗凝策略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心脏压塞并发症处理的影响

    桑才华;董建增;龙德勇;喻荣辉;汤日波;白融;刘念;陈珂;蒋晨曦;宁曼;李松南;陈英伟;马长生;

    目的观察围术期不同抗凝策略对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心脏压塞并发症处理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4487例导管消融术中发生心脏压塞并发症的患者27例,发生率0.6%。按围术期抗凝策略分组:第1组患者术前停用华法林3~5 d,以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桥接过渡;第2组患者围术期不中断华法林抗凝,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1.8~2.5。对比两组患者心脏压塞并发症的临床处理及转归。结果共27例急性心脏压塞的患者入选,其中第1组18例,第2组9例。除术前INR(0.9±0.1比2.3±0.5,P<0.001)之外,两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左心房前后径、血小板计数、术中肝素用量、术中活化凝血时间(ACT)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在剑突下穿刺心包成功并置入6 F猪尾管引流,两组心包积液引流量分别为(365±222)ml和(506±300)ml,P=0.137;分别有10例(55.6%)和7例(77.8%)应用了自体血回输技术,P=0.406;分别有2例(11.1%)和1例(11.1%)心包引流无效进行急诊外科开胸,P>0.999;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9.6±3.3)d和(12.1±4.5)d,P=0.167。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不中断华法林抗凝对急性心脏压塞并发症的处理及预后无明显不良影响。

    2014年04期 v.22;No.105 210-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阅读次数:36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7 ] |[下载次数:115 ]
  •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病例总结

    薛玉梅;詹贤章;郭惠明;刘洋;邓海;方咸宏;廖洪涛;魏薇;李腾;吴书林;

    目的评价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房颤)消融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08年至2013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消融策略及消融成功率。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男8例,女15例,平均年龄(51.0±9.2)岁。单纯二尖瓣置换术患者13例(56.5%),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10例(43.5%),其中5例同时进行三尖瓣置换或整形术。外科术后阵发性房颤患者14例(60.9%),非阵发性房颤9例(39.1%);这些患者在外科术前心律情况为9例窦性心律,4例阵发性房颤,10例非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距离外科手术时间为(6.9±5.8)年,外科术后发生房颤病程(3.1±3.2)年,左、右心房内径分别为(44.1±5.9)mm、(48.1±9.0)mm,左心室射血分数64.0%±8.3%。平均消融手术时间(156.8±46.6)min,X线曝光时间(27.3±11.2)min。随访(29.7±21.2)个月,其中4例(17.4%)患者接受再次消融术;14例(60.9%)维持窦性心律(6例服用胺碘酮),1例死亡,2例失访,6例复发(包括2例持续性房颤,1例阵发性房颤,2例偶发性心房扑动,1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结论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房颤导管消融有效、安全,步进式导管消融策略可能较为合适。

    2014年04期 v.22;No.105 215-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2K]
    [阅读次数:59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162 ]
  • 高龄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围术期不同抗凝方案的对比观察

    佟佳宾;施海峰;邹彤;陈浩;刘俊鹏;王华;李莹莹;吕游;种甲;董敏;杨杰孚;

    目的观察大于75岁的高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围导管消融期三种抗凝方案的安全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7月到2013年12月行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高龄(>75岁)房颤患者85例,术前常规华法林抗凝后经食管超声检查排除左心耳血栓,分为三组:传统抗凝组30例,消融前停用华法林,以低分子肝素桥接,术中用普通肝素抗凝,术后桥接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过渡到单用华法林;华法林持续使用组32例,围消融期正常使用华法林,术中使用普通肝素抗凝;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组23例(达比加群组12例,利伐沙班组11例),术前、术中同传统抗凝组,术后4 h开始服用达比加群或利伐沙班抗凝。比较三组抗凝方案围术期到术后3个月的出血和栓塞事件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结果传统抗凝组住院期间新发脑梗死1例,下肢血肿7例,假性动脉瘤1例,出院后3个月内内脏出血1例,小出血事件6例;华法林持续使用组院内下肢血肿4例,出院后3个月内小出血事件4例;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院内下肢血肿2例,出院后无小出血事件。结论高龄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总体安全有效。与传统抗凝治疗方案对比,持续使用华法林方案或采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能进一步降低出血并发症风险,并未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

    2014年04期 v.22;No.105 220-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5K]
    [阅读次数:51 ] |[引用频次:15 ] |[网刊下载次数:7 ] |[下载次数:161 ]
  • 整合血管内超声和血流储备分数指导左主干分叉病变单支架“骑跨”技术的研究

    刘健;王昭;王伟民;杨柳;刘传芬;李琪;马玉良;卢明瑜;赵红;

    目的采用单支架"骑跨"术治疗左主干分叉病变,观察术前左回旋支开口最小管腔面积(MLA)和斑块负荷(PB)与其术后发生心肌缺血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对5例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进行术前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单支架"骑跨"术后行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评价术前左回旋支开口MLA和PB与术后存在心肌缺血的关系。结果 5例患者术前左主干平均MLA为(4.99±2.3)mm2,平均最小管腔直径(MLD)为(2.26±2.8)mm;左前降支开口及近端平均MLA为(4.01±2.0)mm2,平均PB为(68.15±10.1)%;左回旋支开口平均MLA为(4.94±0.4)mm2,平均PB为(66.00±6.0)%。对5例患者采用从左主干至前降支的单支架"骑跨"技术进行治疗后,仅1例(病例2)患者左回旋支的FFR为0.42,行双支架术治疗后,左回旋支的FFR升至0.84;其余4例患者左回旋支的FFR均大于0.75。结论整合血管内超声和血流储备分数技术,有可能获得左回旋支开口预测单支架术后发生心肌缺血的临界值。

    2014年04期 v.22;No.105 225-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阅读次数:49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8 ] |[下载次数:205 ]
  • 他汀序贯疗法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降脂和抗炎作用的疗效观察

    王芍;张海涛;刘朝中;

    目的评估阿托伐他汀钙序贯治疗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血脂及特异性炎性因子的影响,同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88例择期PCI患者随机分为序贯组(43例)及常规组(45例)。在用药前及用药后3 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抽取外周静脉血,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同时观察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BIL)、肌酸激酶(CK)、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等指标,分别评估两组的抗炎作用、调脂疗效和不良反应及事件的发生率,分析其组间差异。结果序贯组和对照组的TC及LDL-C在治疗后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比较发现,两组TC及LDL-C的在治疗后3 d均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TC 26.6%比14%;LDL-C 36.9%比19.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个月时,两组的TC及LDL-C进一步降低,其中LDL-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0%比26.9%,P<0.05)在第3个月及第6个月时的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指标:两组患者的MMP-9及MPO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的MPO在治疗后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455,P=0.000)。然而,MPO在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MP-9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序贯组:F=46.911,P=0.000;对照组:F=19.156,P=0.000)。在治疗后3 d,序贯组和试验组MMP-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治疗和常规治疗均可有效降低血脂,序贯治疗的降脂效果更强。两种疗法均能有效地抑制炎症因子,序贯治疗可更有效地抑制MMP-9,可能有利于进一步稳定斑块,防止其破裂。

    2014年04期 v.22;No.105 230-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阅读次数:31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2 ] |[下载次数:71 ]
  • Meta分析: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

    钱翠平;彭稳中;张予;郭小梅;

    目的比较替罗非班经冠状动脉内注射与经静脉内注射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Cochrane图书馆,全面收集在ACS患者的治疗中,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及静脉内给药初始剂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收集25篇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共计251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替罗非班静脉内给药(IV组)相比,冠状动脉内给予(IC组)替罗非班更能显著增加PCI术后TIMIⅢ级血流比率(RR 1.15,95%CI 1.07~1.23,P=0.0001);PCI术后1周心脏超声评价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C组LVEF较IV组平均增加2.69%(WMD 2.69,95%CI 0.14~5.25,P=0.04);冠状动脉内给予替罗非班更能有效降低PCI术后30 d随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RR 0.51,95%CI 0.38~0.69,P<0.0001)。然而,PCI术后两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0.95,95%CI 0.76~1.19,P=0.64)。结论冠状动脉内给予替罗非班相比静脉内给予替罗非班更能有效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微血管灌注,能显著减少PCI术后随访30 d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预后,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2014年04期 v.22;No.105 237-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阅读次数:41 ] |[引用频次:26 ] |[网刊下载次数:7 ] |[下载次数:322 ]
  •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1和血管生成素-2与心电图ST段回落的相关性

    陈少敏;崔鸣;郭丽君;高炜;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和血管生成素-2(Ang-2)与心肌再灌注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103例诊断为STEMI并接受直接PCI的患者,根据术后2 h心电图ST段回落(STR)分为STR≥50%组(69例)和STR<50%组(34例)。比较两组PCI术前和术后即刻、2 h、6 h、24 h的血清Ang-1、Ang-2及Ang-2和Ang-1的比值(Ang-2/Ang-1)。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电图STR不佳的危险因素。结果 STR≥50%组术前至术后6 h Ang-1显著高于STR<50%组(P<0.05),而Ang-2/Ang-1显著低于STR<50%组(P<0.01);术后24 h Ang-1和Ang-2/Ang-1及各时间点Ang-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Ang-2/Ang-1升高、发病至置入球囊时间延长、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前降支(LAD)和术后TIMI血流<Ⅲ级是STEMI患者心电图STR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直接PCI术前Ang-2/Ang-1升高可作为STEMI患者PCI后心肌再灌注不佳的预测指标之一。

    2014年04期 v.22;No.105 246-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3K]
    [阅读次数:39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2 ] |[下载次数:92 ]
  • 经深静脉和外周静脉泵入腺苷三磷酸测量血流储备分数的比较研究

    刘晶晶;曲涛;张萌;靳维华;高炬;王斌;

    目的经外周静脉(手背静脉)泵入腺苷三磷酸(ATP)的方法测定血流储备分数(FFR),并通过与标准的测量方法[深静脉(股静脉)泵入ATP]测量FFR的对比研究,评价经外周静脉泵入不同剂量ATP测定FFR的可行性。探讨经手背静脉泵入ATP测定是否能够准确测量FFR。方法针对航天中心医院27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中的31条冠状动脉病变血管,进行外周静脉和股静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及两种途径测定的FFR数值测量与数据分析。结果经手背静脉泵入ATP[≥140μg/(kg·min)]测量的4组FFR值与标准方法测量FFR值的一致性、相关性。两种途径注射ATP后心率、PR间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背静脉ATP注射剂量为160μg/(kg·min)时,FFR测量结果与股静脉组FFR结果一致性与相关性最好(R2=0.904,P=0.001)。经手背静脉泵入ATP达FFR值时间[从(53.7±15.8)s到(58.2±11.6)s]较标准方法[(48.7±17.9)s]延长(P=0.015)。结论经手背静脉泵入ATP测量FFR值可与标准方法取得相似的结果,使用手背静脉注射ATP[剂量160μg/(kg·min)]测量冠状动脉FFR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2014年04期 v.22;No.105 251-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阅读次数:45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88 ]

消息

  • 规范进程监测并改善先天性心脏病的诊疗结果——2013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现状通报

    <正>为加强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有效整合各种医疗资源,卫生部医政司组织制定了《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卫医发〔2007〕222号)并于2007年7月13日颁布实施。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准入和规范化管理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蒋世良教授在第17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上向记者阐述了2012-2013年地方医院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有关信息。

    2014年04期 v.22;No.105 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阅读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6 ]
  • 从量变到质变的稳步飞跃——2013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现状数据通报

    <正>"全国心血管医师应从宏观上更关注数量到数据的质变,在这次会上我们将公布我国2013年冠状动脉介入领域的相关数据。进行规范的结果是技术的提高,我们公布的数据不光是治疗的数字,还包括并发症数量,介入手术的即刻成功率、病人的远期预后情况。相对于数量,数据包含了更广更深的内容,这也是中国心血管医师比较关注的内容。"在4月19日的"2013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数据通报会"上,第17届介入心脏病学论坛主席霍勇教授如是说。

    2014年04期 v.22;No.105 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阅读次数:54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9 ]
  •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项目将在2014年正式启动

    <正>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欧美最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中国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人。我国有急诊介入治疗能力医院收治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只有约30%接受了急诊介入治疗,据此估算全国范围内只有约5%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能够接受急诊介入治疗。

    2014年04期 v.22;No.105 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阅读次数:45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5 ]
  • 合理用药 规范用药 科学用药——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高峰论坛2014启动会圆满召开

    <正>"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高峰论坛2014"启动会于2014年4月18日在兰州甘肃大剧院正式拉开序幕!据介绍,本论坛由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卫生部北京医院共同主办。定于2014年06月07日~06月08日在北京举办。长期以来,心血管疾病防治药物的研究一直是医药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目前,对规范化治疗的要求逐年增高,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种类繁多,如何合理用药,规范用药,科学用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4年04期 v.22;No.105 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阅读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7 ]

医学统计学知识

  • 临床实验设计三要素之处理因素

    李雪迎;

    <正>临床试验中,处理因素是指研究者施加于研究对象的某种干预措施,研究设计阶段,应根据研究目的选定处理因素,可以是一个或者是几个。为了不使研究设计过于复杂,获得可靠的研究结果,不宜同时设定过多的干预因素进入研究。在开展针对人体的临床试验前,必须有充分的临床前动物性研究作为依据,经动物实验证实是有效、无害的干预措施才能过渡到人类机体研究,以不损害人体健康的原则下开展研究工作。伦理学原则是临床研究者必须遵从的准则。

    2014年04期 v.22;No.105 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阅读次数:41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35 ]

读者·作者·编者

  • 关于本刊论文中统计学符号的应用

    本刊编辑部;

    <正>本刊统计学符号遵照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中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的有:(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仍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方差分析用英文大写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

    2014年04期 v.22;No.105 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阅读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 ]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表格规范

    本刊编辑部;

    <正>文内表格的设置应有助于简洁、明了、直观地表达结果。若表的内容简单,仅少数几个统计数字,用简洁文字可表达清楚的,可删去表格,选用文字描述;若文字叙述冗长繁琐,而用表格表达便于理解,则建议作者选用表格。表、图、文字描述三者之间应无重复。表格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重点突出、简单明了,主谓分明、层次清楚,结构完整,有自明性。自明性即只看表,不阅读正文,即可理解统计或对比的意义。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即以表顶线、表头线、表底线3条横线为基本线条构架的表。每个表格均应有序号和表题,居中排印在表的上方。表的序号一

    2014年04期 v.22;No.105 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阅读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 请勿一稿多投

    本刊编辑部;

    <正>一稿多投是指作者把自己的同一篇稿件同时或先后投给两种以上期刊。作者故意或无意的一稿多投会给期刊出版单位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同时也会大大损害作者在其业内、在相关出版单位,以及在其他媒体中的良好声誉。就科技期刊而言,一篇稿件的录用需要经过初审、外审、三审、定稿等多个流程,录用后还需要期刊文字编辑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加工。如果作者同时向多个期刊投

    2014年04期 v.22;No.105 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阅读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 ]
  • 关于论文中参考文献的著录

    本刊编辑部;

    <正>参考文献的著录应以亲自阅读的近年主要者为限,尽量精选。按国家标准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方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括号标出。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确需引用个人通讯时,可将通讯作者姓名和通讯时间写在括号内插入正文相应处。不得引用未公开发表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前1~3名全部列出,

    2014年04期 v.22;No.105 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阅读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 ]

综述

  • 心房纤维化评估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中的应用进展

    万征;杜鑫;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导致卒中或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随着对房颤发生机制的不断认识,房颤的治疗取得了新的突破,各种导管消融的术式或策略相继应用于临床,疗效不断得以改善,安全性也得到证实,适应证随之不断扩展和更新。然而,房颤导管消融的疗效和方法学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就阵发性房颤而言,其导管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仍在70%左右徘徊,1年后的复发率高达30%,持续性和慢性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和复发率更高[1]。

    2014年04期 v.22;No.105 256-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6 ] |[下载次数:207 ]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机器人的研究进展

    靳志涛;丁力平;胡桃红;马会利;

    <正>自从Gruntzig开展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以来[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然而,与介入器械和影像学技术快速发展不相匹配的是,PCI术模式本身很少得到关注,仍需要术者站立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手术床旁,在X线照射下手动操控介入器械才能完成,这与当年Gruntzig刚刚开展心脏介入术时的模式如出一辙。而长期暴露于射线下的累积电离辐射效应和穿着铅衣导致的骨骼系统疾病,使介入医师的职业危害日益显著,因而亟待研发机器人系统来优化现有PCI术模式。现将PCI术机器人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14年04期 v.22;No.105 259-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阅读次数:23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165 ]
  • 全吸收式生物可降解支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周力;孙颖;陈晖;

    <正>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在近30年间挽救了数以万计患者,其从最初的单纯球囊扩张,到20世纪90年代裸金属支架的问世,以至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药物洗脱支架(DES),已经历了3次历史性革命。但是以不锈钢和钴铬合金为基础的DES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问题。介入心脏病学专家梦想着支架在完成支撑血管的作用后能够消失,避免让金属支架永久留在患者体内。临床实践的要求催生器械的进步,全吸收式生物可降解支架应运而生。

    2014年04期 v.22;No.105 262-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阅读次数:33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8 ] |[下载次数:320 ]
  • 微循环阻力指数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朱清一;胡信群;周胜华;

    <正>冠状动脉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构成的微循环系统。对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尽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使其心外膜动脉血流正常,仍然有1/3的患者没有达到心肌微循环灌注。微循环功能障碍被认为是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始作俑者,可以独立预测远期死亡的发生[1]。近年来提出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是目前评价微循环功能相对简单的定量指标。通过与血流储备分数(FFR)同样的设备可以测定IMR。以下就IMR在PCI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2014年04期 v.22;No.105 265-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阅读次数:55 ] |[引用频次:20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321 ]
  • 缺血后适应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常晶;袁玉婷;刘宇;张麟;

    <正>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常见类型。每年大约有300万人被诊断为急性STEMI[1]。急性STEMI住院期间的死亡率为6%~14%[2],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推荐,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STEMI的首选治疗方法[3]。然而,迅速的血流再通会使缺血所致的心肌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aemic-reperfusion injury)[4]。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旨在降低再灌注损伤,即在持续性心肌缺血后,血流再通的最初几分钟内重复、

    2014年04期 v.22;No.105 269-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2K]
    [阅读次数:34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109 ]

新技术介绍

  • 双腔起搏器植入时锁骨下静脉一次穿刺两根鞘管输送电极技术改良介绍

    姜东炬;

    <正>自1979年开始使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以来,鉴于其方法简单、迅速可靠、可以插入多根电极导线等特点,目前已成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的首选途径和方法。双腔起搏器植入时,插入两根电极导线可采用的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法:(1)一次穿刺一根鞘管技术,即经一根鞘管同时插入两根电极导线。此技术的缺点在于必须使用较大直径的鞘管(11~12 F)才能同时容纳两条电极导线,否则推

    2014年04期 v.22;No.105 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阅读次数:58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6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