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勇,马长生,张晓,颜红兵,周玉杰,李宪伦,马煜,李宵,柯元南
目的 观察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 80例冠心病患者不作冠状动脉预扩张直接行支架置入 ,分析疗效和成功率。结果 80例患者中有 90处病变 (置入支架 ) ,不预扩张成功置入 85个支架 ,成功率为 94% ,有 3处 (3% )病变支架不能通过 ,经预扩张后再次成功置入 ,1个 (1% )支架脱载。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选择的冠心病患者中 ,不做预扩张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是安全可行的。
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2 ] - 吕树铮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1 ]
- 王乐民,魏林,艾银红,杨林,刘维君,郝刚,孙政育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2 ]
- 蒋捷,高炜,朱国英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6 ]
- 申文江,王俊杰,霍勇,陈明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5 ]
- 蒋金法,Michel Berthet-Bondet
目的 旨在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价值。方法 将 10 0例心绞痛患者分为经桡动脉和股动脉组并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 ,分别观察二组在手术和住院结果等方面的比较。结果 发现二组在平均手术操作时间、平均到冠脉时间、首次支架置入成功率、平均使用导管数、主要冠脉事件等方面差别无显著性 ,而经桡动脉组在局部并发症 (出血或小血肿 )、压迫止血或病人移动、住院时间和病人不适反应等方面明显优于股动脉组 ,而平均动脉插管时间和动脉痉挛发生率则比股动脉组明显增加。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脉内支架置入与经股动脉同样安全有效 ,而且经桡动脉并发症更少 ,但是需要一定的经验者。
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2 ] - 吴海,尹瑞兴,陶新智,赵定菁
目的 探讨二尖瓣狭窄并发心房颤动 (房颤 )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连续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PBMV)的 2 6 0例二尖瓣狭窄患者进行并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PBMV后对房颤患者进行复律治疗并随访。结果 二尖瓣狭窄并发房颤的预测因子是左心房内径 (P <0 0 0 0 1)、年龄 (P <0 0 0 0 1)及病程 (P =0 0 0 0 7)。PBMV后左心房内径缩小 ,113例患者经药物或直流电转复窦性心律 ;随访 (12± 6 8)个月 ,31例 (2 8 2 % )患者房颤复发 ,左心房内径 (P <0 0 0 01)是转复窦性心律患者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左心房内径、年龄和病程是决定二尖瓣狭窄患者发生房颤的最重要的因素。左心房内径也是决定PBMV后转复窦性心律患者能否维持窦性心律的主要因素。
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6 ] - 陈炳煌,张振清,王挹青,董俊泽,刘文辉,吴荣,张世科,王珏
目的 评价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PBMV)后 5~ 8年的疗效。方法 对 41例PBMV患者进行术后追踪 5~ 8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 (7 1± 1 8)年。结果 PBMV术前二尖瓣口面积 (MVA)(1 0 8± 0 43)cm2 ,术后显著扩大 (2 0 1± 0 39)cm2 ,与术前比较 ,P <0 0 1;随访 5~ 8年 ,MVA逐渐减少至 (1 5 2± 0 2 8)cm2 ,与术后比较 ,P <0 0 1;再狭窄发生率为 2 2 0 %。术后心功能改善Ⅰ级以上者10 0 % ,5~ 8年后心功能仍维持在Ⅰ~Ⅱ级者占 87 6 %。结论 PBMV术后 5~ 8年以上临床中远期疗效令人满意 ,未见严重并发症。
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 ] - 任学军,张金荣,柳弘,田锐
目的 观察三腔双心房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探讨三腔起搏的原理 ,适应症以及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 患者 2例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5 0岁 ,诊断 :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并植入三腔双心房同步起搏器。左心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 2 188电极导线 ,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结果 双房同步起搏后 ,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减少。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提示 ,三腔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行且有效。
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2 ] - 汪波,姚兴海,张宝娓,张钧华,唐朝枢
目的 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红细胞L 精氨酸 (L Arg)转运及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的变化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方法 选家兔 12只 ,分为两组 ,每组 6只 ,分别喂以高脂饮食(高脂组 )及普通饮食 (对照组 ) 6周 ,取静脉血浆测血脂水平。并测定红细胞的L Arg转运及NOS活性。结果 (1)高脂组动物血浆总胆固醇 (Total Chol)、甘油三脂 (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2 )高脂组动物红细胞L Arg最大转运速率 (Vmax)较对照组下降19 1% (P <0 0 1) ,NOS活性较对照组降低 42 4% (P <0 0 1)。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时红细胞L 精氨酸的跨膜转运障碍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降低。
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5 ] - 陈璘,刘金来,周汉健,赵长林,彭朝权,钱孝贤
目的 研究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及介入心脏病学诊疗 ,并探讨其诊疗指引。方法 分析包括初发型、恶化型、卧位型、变异型、中间综合征共 6 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介入心脏病学诊疗资料 ,患者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37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脉狭窄 ,占5 8 7% ,其中 70 3 %狭窄程度大于 5 0 % ,43 8%为多支冠脉狭窄。年龄、性别、病程、血脂在冠脉狭窄与非狭窄患者之间的差别无统计意义 ,但伴高血糖或高血压的患者冠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高血糖或高血压患者。另冠脉狭窄中 6 7 5 %患者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ST下移≥ 0 2mV。 2 6例冠脉狭窄大于 5 0 %的患者作了介入治疗后心绞痛消失。结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尤其伴高血压、高血糖或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ST下移≥ 0 2mV患者多数有冠脉器质性狭窄 ,甚至为多支冠脉狭窄 ,其次不稳定性心绞痛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潜在的病理解剖基础 ,应尽早行冠脉造影以便进一步治疗 ,必要时行介入治疗 ,三支病变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8 ] - 盖鲁粤,郭伟,张国华,梁发启,杜洛山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3 ]
- 唐疾飞,杨鹏麟,黄伟剑,官学强,陈欣欣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0 ]
- 张笛,Kwok Hong Har-Veronica,耿晓红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0 ]
- 方唯一,周旭晨,朱皓,郑小群,王永忠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3 ]
- 杨源,王乐丰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 ]
- 沈永强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7 ]
- 李奋,周爱卿,高伟,王荣发,余志庆,黄美蓉,杨建萍
目的 总结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缩窄随访结果 ,以评价该介入方法的长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1987年 9月至 1999年 8月 ,我院共有 2 4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患儿接受了 2 7次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 ,其中 19例为局限性峡部缩窄 (隔膜型 ) ,4例为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型 ,1例为手术后再狭窄。选择的球囊直径一般不超过缩窄段近端主动脉直径 (11 0 6±2 80 )mm与 (11 78± 3 18)mm ,球囊 缩窄段之比为 2~ 4(平均 2 5 7± 0 6 8)。术后随访 6个月~ 12年 ,平均 (6 2± 2 8)年。跨缩窄段压差≤ 2 0mmHg(1mmHg =0 133kPa)为疗效良好。结果 术后跨缩窄段压差由 (4 8 2± 14 7)mmHg下降至 (15 0± 13 1)mmHg(P <0 0 1) ,缩窄段直径由 (4 7± 2 4)mm增加至 (8 8± 3 3)mm(P <0 0 1)。 19例 (79% )即刻疗效良好。 5例疗效不良患儿中 ,4例为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型 ,1例为隔膜型。 19例疗效良好患儿中 ,18例为隔膜型 ,1例为手术后再狭窄。 1例隔膜型初次疗效良好的患儿随访中压差上升至 30mmHg ,2年半后接受第二次扩张术并获良好疗效 ;1例发育不良型患儿即刻疗效不佳 ,7年后再次行扩张术但疗效仍不理想 ;1例隔膜型但初次疗效不佳的患儿7年后再次行扩张术获良好效果。随访中无动脉瘤及?
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3 ] - 张戈军,戴汝平,刘延玲,曾筝,蒋世良,王浩,李澎,黄连军,谢若兰
目的 分析房间隔缺损 (ASD)直径的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测量值、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测量值、左房造影测量值及肺循环血量 体循环血量比值 (QP QS)与球囊导管测量的ASD直径的关系 ,评价ASD直径的各种测量方法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全组共 40例 ,均于心导管检查前 1周内接受TTE及TEE检查 ,以测量到的ASD直径的最大值作为该ASD直径的TTE及TEE测量值。右心导管检查中以Fick法计算QP QS。 14例患者行左房造影测量ASD直径。 40例均于心导管术中以球囊导管测量ASD直径并以此作为ASD直径的球囊测量值。结果 ASD直径的TTE、TEE及造影测量值均明显小于球囊测量值 (P <0 0 0 1) ,但TTE、TEE的测量值与球囊测量值显著相关 ,(r=0 85 8、0 834,P <0 0 0 1) ,且TTE测量值与球囊测量值的相关性较TEE更高 ,而左房造影测量值与球囊测量值无统计学相关 (P =0 2 14)。QP QS与球囊测量值亦存在统计学相关 (r=0 373)。ASD的TTE和TEE测量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 =0 2 0 ) ,但有良好的相关性 (r =0 771,P <0 0 0 1)。结论 ASD直径的球囊测量值仍应作为选择封堵器的“金标准” ,应用TTE可较准确的独立估测ASD直径的球囊测量值 ,可用于介入治疗的患者。TEE对球囊测量值的估测并不优于TTE ,但可提供更多的?
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8 ] - 林文华,任自文,丁燕生,杨俊娟,周菁,童琳
目的 观察口服氨酰心安和依那普利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方法 对 48例直立倾斜试验 (head uptilttesting ,HUT)阳性的晕厥患者随机分三组治疗 :A组口服氨酰心安 ;B组口服依那普利 ;C组不给药物治疗 ,30天后复查HUT ,中短期随访晕厥复发率。结果 服药后HUT转阴率 :A组为 75 % ,B组为 5 6 3% ,C组为 18 8%。经 χ2 检验 ,A组与C组比较P <0 0 1,差异有显著性 ,而A组与B组和B组与C组比较P >0 0 5 ,差异无显著性。随访 1~ 14(7 4± 3 9)个月 ,三组晕厥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 ,A组耐受性好。结论 口服氨酰心安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 ,重复HUT转阴率高于依那普利 ,推测该药是防治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有效方法。但中短期治疗随访观察未见对晕厥复发率产生影响。
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4 ] - 杨志健,曹克将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 陈明,丁文惠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1 ]
- 李成祥,贾国良,郭文怡,李伟杰,王小燕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 冠状动脉内再狭窄 35例 ,其中 2 8例 (80 % )行单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5例 (14 3% )行PTCA +支架 ,2例 (5 7% )行旋磨 +PTCA。临床随诊 (2 1 9± 10 6 )个月 (4~ 5 3个月 )。结果 33例 (94 3% )重复介入治疗成功 ,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诊期间 ,6例重复介入治疗成功者 (18 2 % )心绞痛复发 ,其中 2例 (6 1% )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无一例发生死亡或心肌梗死。心绞痛复发组支架再狭窄程度显著高于未复发组 (86 2± 2 0 2 ) %vs (6 5 3± 15 8) % ,P <0 0 5。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介入治疗近期、远期疗效良好。
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6 ] - 卢才义,毛树森,刘朝中,黄丛春,魏璇,解士胜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 杨志健,贾永平,张寄南,曹克将,马文珠
目的 应用血清cTnⅠ和CK MB对接受PTCA和支架置入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监测 ,以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比较PTCA和支架置入治疗的 32例老年患者和 37例非老年患者术前、术后 6 ,12 ,2 4,48,72h的血清cTnⅠ和CK MB水平 ,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PTCA和支架置入后部分cTnⅠ升高 (2 9% ,2 0 6 9) ,但老年组和非老年组之间升高的例数和动态变化无区别。和cTnⅠ正常组相比 ,cTnⅠ升高与球囊扩张总时间及扩张次数有关 (P <0 0 5 )。结论 PTCA术可对心肌造成一定的损伤 ,但很微小 ;cTnⅠ较CK MB对心肌的微小损伤更敏感 ,就心肌损伤的发生而言 ,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没有区别。
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7 ] - 魏妤,胡大一,崔亮,赵文书,王乐丰,李天昌,杨明,顼志敏,林向敏
目的 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辅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 8例高危AMI患者在不同的病情及治疗状况下 ,给予IABP治疗。结果 2 3例患者(82 % )接受IABP治疗后 ,血流动力学稳定。所有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患者辅以IABP ,没有发生血管再闭塞事件。心原性休克患者经IABP辅助治疗存活率为 5 8%。结论 对于高危AMI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原性休克的患者 ,IABP可以完全地使用并有效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 ,为患者争取了进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的时间 ,同时可增加冠脉内血流 ,减少再闭塞率。
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阅读次数:35 ] |[引用频次: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0 ] - 王耿,何国祥,宋治远,迟路湘,王国超
目的 探讨血管球囊损伤后平滑肌细胞 (SMC)凋亡的机制。方法 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三磷酸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及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AT1 R)表达的变化。结果 球囊损伤后第 3天 ,血管中层AT1 R表达比假手术组显著增多 (P <0 0 5 ) ,以后无显著改变 ;损伤后第 7天内膜层AT1 R为中层的近 2倍 ;至损伤后第 2 8天 ,内膜层AT1 R表达最高 ;球囊损伤后第 3天 ,血管中层出现凋亡的SMC ;损伤后第 7天 ,内膜和中层SMC凋亡率最高 ,凋亡的SMC主要分布在内膜层 ;以后逐渐降低 ,至损伤后第 2 8天 ,仅内膜层有少量凋亡的SMC ,AT1 R拮抗剂Irbesartan显著增加SMC凋亡。结论 血管球囊损伤后 ,AT1 R上调 ,血管紧张素Ⅱ通过与AT1 R结合抑制VSMC凋亡。
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9 ] - 季军,方卫华,司履生,令文萍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和防治血管再狭窄的体内机制。方法 建立兔血管狭窄模型 ,动态观察肌内给予重组γ干扰素对损伤后不同时期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 (vSMCs)原位表达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链mRNA(PDGF BmRN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影响。结果 γ干扰素显著抑制 1周和 4周时内膜vSMCs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 ,抑制率分别为 88 5 %和 5 8 9% ;显著抑制各观察时期新生内膜表达PDGF BmRNA。结论 γ干扰素通过下调vSMCs原位表达PDGF BmRNA抑制血管vSMCs的增殖和内膜增生 ,可能用于临床再狭窄的防治。
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阅读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2 ] - 徐琳,胡大一,吴雅峰,边红,吴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及梗死区室壁运动恢复与心电图抬高ST下降幅度的关系。方法 接受直接PTCA的AMI患者共 34例 ,比较PTCA前及术后 1h 12导联心电图抬高ST段的总和 ,按ST段下降幅度分为两组 :A组 :ST段下降≥ 5 0 % ;B组 :ST段下降 <5 0 %。所有患者于发病第 (7± 2 )d行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并于发病第 1、2、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AMI发病急性期基础状态和负荷状态及发病后第 1、2、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 (LVEF)A组均明显大于B组 (6 3 4vs 5 6 7;6 8 9vs6 0 5 ;6 0 1vs5 3 1;6 1 4vs 5 3 1;6 0 9vs 5 2 3 ;P均 <0 0 5 )。基础状态和多巴酚丁胺负荷状态下总室壁运动积分指数 (GWMSI)和梗死区室壁运动积分指数 (IWMSI)A组均明显小于B组。AMI发病第 1、2、3个月GWMSIA组均明显小于B组 (1 2 1vs 1 38,P =0 0 42 ;1 17vs 1 38,P =0 0 15 ;1 18vs 1 30 ,P =0 0 35 )。发病第 1、2个月IWMST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发病第 3个月IWMSTA组明显小于B组(2 16vs 2 47,P =0 0 48)。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 5 0 %组在AMI急性期和恢复期左室收缩功能及梗死区室壁运动的恢复均明显优于S
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阅读次数:23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2 ] - 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 ]
- 王日胜,苏加林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 ]
- 孟军,山峰,周长勇,张锐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重组链激酶 (r SK)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99例AMI患者年龄均 >70岁 ,平均 (76 8± 5 5 )岁。其中低体重者 49例 (4 9 5 % ) ,溶栓前血压≥ 16 0 10 0mmHg(1mmHg=0 133kPa)者 5 9例 (5 9 6 % )。均接受冠状动脉内r SK溶栓治疗 :2~ 3min内冠状动脉内注入r SK 5万U ,继续以 5 0 0 0U min输入 90min ,总剂量为5 0万U ,遂行冠状动脉造影判断TIMI血流分级。结果 90min冠状动脉开通率为 71 2 % ,其中TIMI3级达 47 9% ,TIMI 2级 31 1%。无一例颅内出血并发症。结论 本研究提示冠状动脉内r SK溶栓治疗老年AMI患者合并高血压安全、有效。
2000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阅读次数:27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4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