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44199

卷首语

  • 基于造影的血流储备分数:开启功能学评估新时代

    龚艳君;霍勇;

    <正>中国大陆地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在稳定发展且不断提升。2019年4月27日,第22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公布了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PCI的总例数为915256例,较2017年增加了21.5%。PCI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尤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获益是非常确定的,但对于我国PCI占比50%以上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获益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一、造影指导的PCI与药物治疗相比获益不明确从2007年发表的COURAGE研究[1]到2019年底公布的ISCHEMIA研究[2]均提示,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常

    2020年01期 v.28;No.174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阅读次数:76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11 ] |[下载次数:190 ]

临床研究

  • 瞬时无波形比值与血流储备分数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

    何立芸;张瑞涛;张永珍;崔鸣;韩江莉;徐昕晔;汪宇鹏;米琳;牛杰;王贵松;高炜;郭丽君;

    目的评价瞬时无波形比值(iFR)与血流储备分数(FFR)的相关性及影响诊断一致性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5年5月至2019年4月接受i FR和FFR检测的冠心病患者,探讨二者的相关性及影响其诊断一致性的因素。结果收集60例患者80支冠状动脉的109组FFR和i FR数据,FFR和i FR中位数分别为0.80(0.74,0.85)和0.90(0.87,0.94),二者呈线性相关(r=0.780,P<0.001)。iFR预测FFR≤0.80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70,最佳临界值为iFR≤0.90,诊断一致率为77.1%。iFR"灰区"为0.88~0.94,可使44.0%的功能学评价免予使用腺苷。体重指数是二者诊断不一致的独立影响因素,与iFR≤0.89且FFR≤0.80组相比,iFR>0.89且FFR≤0.80组的参考血管直径[(3.06±0.75)mm比(2.54±0.67)mm]、最小管腔直径[1.84(1.42,2.21)mm比1.35(1.17,1.52)mm]和最小管腔面积[2.65(1.58,3.83)mm2比1.42(1.08,1.83)mm2]均较大(均P<0.05)。结论 i FR与FFR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病变局部解剖特点可能对二者的诊断一致性产生一定影响。

    2020年01期 v.28;No.174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阅读次数:44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16 ] |[下载次数:134 ]
  • 老年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郑顺文;戴锦杰;施鸿毓;秦牧;陈晖;吴卫华;刘旭;何奔;仇兴标;

    目的评估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在老年药物难治性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收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2001年4月至2019年1月行PTSMA治疗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按照年龄分成青年组(年龄<55岁)和老年组(年龄≥55岁)。通过查阅病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病史、手术情况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所记录患者的生命状态、临床表现和心功能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生存曲线。结果共11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中位年龄为56.0(15.0,82.0)岁,女性共42例(37.8%),其中青年组中位年龄43.5(15.0,54.0)岁,老年组中位年龄为63.0(55.0,82.0)岁。总体消融成功率为68.5%,青年组、老年组分别为66.7%、70.0%。术中无水酒精中位注射量为2.0(1.0,5.0)ml,青年组和老年组分别为2.1(1.0,5.0)ml和2.0(1.0,5.0)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8)。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低血压为手术常见并发症,2例患者(均≥55岁)因持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需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患者(66岁)因术后心室颤动、心原性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老年组患者围术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原性死亡,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需植入永久起搏器,由于心室颤动或室性心动过速引起的心搏骤停复苏等)发生率较青年组高(P=0.060)。111例患者除外1例围术期死亡,对其余110例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随访时间为3~212(35.5±48.5)个月,随访率为86.4%(95/110),全因死亡11例,总死亡率为10.0%(11/110),除外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其余10例为肥厚型心肌病相关死亡,包括6例心原性猝死,3例因心房颤动、急性脑梗死致死,1例心力衰竭致死。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PTSMA后1年、5年和10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6.9%、93.4%和81.1%。青年组和老年组1年、5年、10年总生存率分别97.7%、97.7%、91.6%和96.2%、89.7%、66.4%(P=0.068)。结论老年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PTSMA的效果与青年患者相当,但手术相关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可能增加,术后长期总生存率略低于青年组患者。

    2020年01期 v.28;No.174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8K]
    [阅读次数:7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17 ] |[下载次数:136 ]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左心室附壁血栓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调查

    张耘博;赵汉军;盛兆雪;周鹏;刘臣;周金英;管宇;江暑添;宋莉;颜红兵;

    目的探讨急性广泛前壁或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左心室附壁血栓(LVT)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体循环栓塞发生率、治疗方案和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急性广泛前壁或前壁STEMI患者1245例。收集1245例患者急诊就诊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当日、PCI术后连续3 d以及术后1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结果,根据结果诊断LVT者39例,并以简单随机法抽取40例无LVT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主要临床终点为体循环栓塞事件。结果 LVT组共39例(3.1%,39/1245),39例患者中广泛前壁STEMI 26例(66.7%)、前壁STEMI 13例(33.3%);非LVT组40例。两组随访12个月,LVT组体循环栓塞1例(2.6%),非LVT组体循环栓塞0例;LVEF<40%是发生L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1.696,95%CI 2.620~52.215,P=0.001)。结论 LVT在急性广泛前壁或前壁STEMI患者中发病率为3.1%,体循环栓塞事件发生率为2.6%。LVEF<40%为L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0年01期 v.28;No.174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阅读次数:71 ] |[引用频次:13 ] |[网刊下载次数:9 ] |[下载次数:200 ]
  • 血流储备分数结合心脏磁共振评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运重建适应证初探

    李其勇;杨佼;陶剑虹;

    目的通过血流储备分数(FFR)和心脏磁共振(CMR)成像评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血运重建适应证。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至少一支血管存在CTO病变的患者32例,通过CMR测量心肌延迟强化透壁程度和区域性室壁运动积分指数(RWMSI),比较主要供体血管和CTO病变血管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FFR值的变化,并观察3个月随访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情况。结果最终19例患者完成所有检查和随访。CTO-PCI后主要供体血管FFR值[(0.88±0.09)比(0.81±0.12),P=0.031]和CTO病变血管FFR值[(0.85±0.10)比(0.41±0.08),P=0.015]均较CTO-PCI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个月随访时LVEF较CTO-PCI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32±11.72)%比(43.82±10.56)%,P=0.038]。但心肌延迟强化透壁程度>75%和RWMSI>2.0的患者CTO-PCI后FFR<0.8,LVEF无改善。结论即使有良好的侧支循环,CTO病变端心肌仍处于缺血状态。CTO-PCI后CTO病变血管和主要供体血管的FFR值均显著升高,并能带来左心功能的改善。

    2020年01期 v.28;No.174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阅读次数:44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21 ] |[下载次数:153 ]
  • 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时间和预后的影响

    尚珊珊;郭欣;张燕;

    目的观察胸痛中心(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时间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根据是否纳入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分为区域协同救治组(160例)和CPC成立前组(92例),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和FMC-to-B时间<120 min、D-to-B时间<90 min达标率以及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对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区域协同救治组FMC-to-B时间[(112.8±87.0)min比(154.5±64.1)min,P=0.022]、D-to-B时间[(84.5±47.6)min比(136.3±62.4)min,P=0.019]较CPC成立前组显著下降;而FMC-to-B时间<120 min达标率(69.6%比48.4%,P<0.001)和D-to-B时间<90 min达标率(82.7%比36.5%, P<0.001)较CPC成立前组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区域协同救治组患者LVEF[(58.7±3.5)%比(53.0±4.2)%,P=0.040]大于CPC成立前组,而MACE发生率(6.0%比12.7%,P=0.044)较CPC成立前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PC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有效缩短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减少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和改善患者预后。

    2020年01期 v.28;No.174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30 ] |[网刊下载次数:16 ] |[下载次数:193 ]
  • 血管内超声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滋养血管的特点

    张琪周;黄河;王泉;蔡杰;吉港;吴玺;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与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病变血管中滋养血管的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湘潭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行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分析的7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30例为ACS患者,40例为SAP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斑块VH-IVUS特点及滋养血管特点。结果 ACS组与SAP组滋养血管在最小管腔截面的出现率比较(96.7%比92.5%,P=0.8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S组滋养血管在近端参考截面(90.0%比77.5%,P=0.018)、远端参考截面(90.0%比62.5%,P<0.001)的出现率均显著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S组患者最小管腔截面[(2.9±1.2)条比(1.7±1.1)条,P<0.001]、近端参考截面[(1.8±1.2)条比(1.2±1.0)条,P=0.003]及远端参考截面[(1.6±1.1)条比(1.0±0.9)条,P=0.002]滋养血管的平均数量均显著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CS患者斑块滋养血管的数量较SAP患者多,提示斑块内滋养血管的数量与其易损性相关。通过IVUS分析滋养血管特点是评估斑块易损性的另一种可行方法。

    2020年01期 v.28;No.174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阅读次数:92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11 ] |[下载次数:86 ]

读者·作者·编者

  • 关于医学论文中的志谢

    本刊编辑部;

    <正>在文后志谢是表示感谢并记录在案的意思。对给予实质性帮助而又不能列为作者的单位或个人应在文后给予志谢。但必须征得被志谢人的书面同意。志谢应避免以下倾向:(1)确实得到某些单位或个人的帮助,甚至用了他人的方法、思路、资料,但为了抢先发表,而不能公开志谢和说明;(2)出于某种考虑,将应被志谢人放在作者的位置上,混淆了作者和被志谢者的权利和义务;(3)以名人、知名专家包装自己的论文,抬高论文的身份,将未曾参与工作的,也未阅读过该论

    2020年01期 v.28;No.174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3K]
    [阅读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 ]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声明

    本刊编辑部;

    <正>近来,编辑部发现有的作者稿件存在一稿多投和明显抄袭的现象,严重违背了学术道德,侵犯了他人著作权,影响了刊物的形象。根据《出版管理条例》《著作权法》和其他期刊出版有关规定,本刊对抄袭和一稿多投问题声明如下:(1)凡投予本刊的稿件,文中引用他人文献的资料和观点,应加以注释;若大段引用而未加以注释,即视为抄袭。(2)如果2篇稿件在文字表达和讨论叙述上存在某些不同之处,但稿件的资料来源、主要数据和图表相同

    2020年01期 v.28;No.174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阅读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 ]
  • 本刊网站及远程稿件处理系统投入使用

    本刊编辑部;

    <正>为顺应当今期刊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广大作者、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稿件远程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根据本刊稿件处理流程、编辑加工规范、审稿制度、管理规范等业务需求设计,将协助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编委、定稿会专家、主编等相关人员多位一体地进行稿件业务处理,解决编辑部对稿件网络化流程管理的需要,并实现各类查询功能。作者进行网上投稿的具体步骤如下:登录《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网站(http://zjxb.cbpt.cnki.net)点击"作者投稿系统"→按提示注册(请务必按系统提示正确填写个人信息,同时记住用户名和密码,以便

    2020年01期 v.28;No.174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阅读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 ]
  • 作者署名的意义和应具备的条件

    本刊编辑部;

    <正>(1)署名的意义:①标明论文的责任人,文责自负;②医学论文是医学科技成果的总结和记录,是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和创造智慧的结晶,也是作者对医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并以此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承认的客观指标,是应得的荣誉,也是论文版权归作者的一个声明;③作者署名便于编辑、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信息,互相探讨,共同提高。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改。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左下方。(2)作者应具备下列条件:①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②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

    2020年01期 v.28;No.174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 ]

综述

  • 基于斑块侵蚀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新策略

    阳泽文;于波;

    <正>目前,缺血性心脏病仍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被认为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最终通路。斑块破裂长期以来被认为引起了绝大多数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但目前的证据显示,这样的看法不仅片面,还掩盖了其他能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病因及对应的治疗策略[1]。无论是之前针对心脏性猝死的病理学研究,还是新兴的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研究,斑块侵蚀作为引起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第二大原因,其独特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都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针对基于斑块侵蚀的ACS治疗策略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以为ACS的个体化和精准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0年01期 v.28;No.174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阅读次数:75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16 ] |[下载次数:192 ]
  • 药物涂层球囊应用于冠状动脉原发病变的研究进展

    曾川锐;余家凤;刘映峰;缪绯;

    <正>目前,全球冠心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占成人心血管病死亡原因的首位。据推算,中国现有冠心病患者1100万,2017年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治疗总例数为753 142例,较2016年增长13%[1]。自1977年实施全球第1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以来,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裸金属支架(bare-mental stent,BMS)的出现降低了PTCA后血管弹性回缩和急性闭塞的发生率[2]。随后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出现显著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发生率,但仍存在支架内血栓形成和较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导致出血等严重并发症[3]。这些问题

    2020年01期 v.28;No.174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4K]
    [阅读次数:43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11 ] |[下载次数:399 ]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非罪犯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蔡恒烜;于波;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目前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未来10年内,我国ACS患病及死亡人数仍将快速增长。尽管临床上采取积极的药物及冠状动脉介入等干预治疗策略,但我国城乡居民ACS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1]。目前ACS诊断的金标准仍为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常规以冠状动脉造影来判定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评估治疗效果,但造影获取的信息量十分有限,最大的缺陷是无法确定ACS前期病变,即易损斑块的特征性信息。有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成分以及结构特性决定其危险度,且影响冠心病患者预后[2]。既往研究认为,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3]。近年

    2020年01期 v.28;No.174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阅读次数:54 ] |[引用频次:16 ] |[网刊下载次数:14 ] |[下载次数:254 ]

病例报告

  • 对比剂脑病合并药物诱导的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1例

    张然;黄超联;刘祖发;孙华;王丽婷;裴树亮;王珺;李金宝;师文彦;于洁;陈晓杰;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2014年12月17日因"胸痛伴有后背痛、出汗2.5 h"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既往吸烟20余年,平均每日吸烟约30支。实验室检查肌钙蛋白升高,心电图未见ST段抬高(图1)。内科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入院诊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给予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 mg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示:第一钝缘支散在斑块形成,近端完全闭塞病变,可见大量血栓影(图2),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0级;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中段局限性狭窄约90%,TIMI血流分级Ⅲ级(Medina 1.0.1)。

    2020年01期 v.28;No.174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阅读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13 ] |[下载次数:90 ]
  • 典型复杂高危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适应证患者1例处理策略

    冷文修;高立建;杨跃进;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81岁。主因"反复活动后胸痛1周"于2018年11月9日入阜外医院住院治疗。患者入院1周前出现快走时胸痛,伴出汗、浑身发抖,休息后可迅速缓解,休息及夜间睡眠时无发作,可平卧。因以上症状反复发作,遂到当地医院就诊,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近中段重度狭窄伴弥漫钙化,左回旋支近中段重度狭窄,右冠状动脉近中段中度狭窄,后降支开口重度狭窄,给予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次日凌晨1点睡眠中再发胸痛,伴出汗,含服速效救心丸后持续1 h左右方缓解,为进一步治疗转来阜外医院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卒中病史多年。入院心电图示:V2~V6导联ST段压低0.05 mV。肌钙蛋白I

    2020年01期 v.28;No.174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阅读次数:44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12 ] |[下载次数:74 ]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1例

    刘峰源;苏晞;宋丹;徐承义;郭卉;张龙岩;王波;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因"反复胸痛2年余,加重1个月"于2018年9月至武汉科技大学附属亚洲心脏病医院就诊。既往有慢性肾病及透析病史5年,遗留有右侧前臂动静脉内瘘。7年前行肾移植手术,术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药;有高血压病史7年,长期口服氨氯地平(5 mg/次,每日1次)治疗,血压控制良好;否认吸烟史。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血压101/58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68次/分,律齐;主动脉瓣第一、二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3/6级喷射样杂音,伴有颈部传导;右侧腹部可见陈旧性手术瘢痕(肾移植手术);右前臂可见既往动静脉内瘘手术瘢痕;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示:血肌酐

    2020年01期 v.28;No.174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阅读次数:45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14 ] |[下载次数:79 ]
  • 以介入方法取出肱动脉打折造影导管1例

    冯韦韦;何彦丰;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43岁。因"突发胸痛22 h"于2018年6月1日14时入住义乌復元医院心血管内科。22h前,患者突发胸骨中上段压榨样剧烈疼痛,发作时有濒死感,伴出冷汗,疼痛放射至后背部,疼痛一开始呈阵发性发展,最长发作时间持续约20 min,初始未重视,之后胸痛反复发作,无缓解趋势,至当日下午患者仍旧感胸骨中上段压榨样疼痛,急诊来我院就诊。急诊心电图示:V1导联ST段抬高0.6 mV,V2导联ST段抬高0.55m V,V3导联ST段抬高0.45m V,V4导联ST段抬高0.3mV,V5导联ST段抬高0.1 mV(图1)。不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可能。临时予以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

    2020年01期 v.28;No.174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阅读次数:6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8 ] |[下载次数:62 ]

消息

  • 第二十三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会议通知

    <正>由中国医师协会、苏州工业园区心血管健康研究院、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主办,湖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湖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湖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武汉亚心总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承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协办的"第二十三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CCIF)"将于2020年4月23-26日在湖北·武汉召开。

    2020年01期 v.28;No.174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阅读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 ]

征文

  • 第二十三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病例征集通知

    <正>2020年4月23-26日,"第二十三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CCIF 2020)"将于在湖北·武汉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医师协会、苏州工业园区心血管健康研究院、《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社主办,湖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湖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湖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武汉亚心总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承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协办。通过征集广大基层临床医师的意见,响应临床专家的强烈要求,本届论坛继续设置病例专场板块,现向广大临床医师征集病例,病例入选者可免注册费参加第二十三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优

    2020年01期 v.28;No.174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阅读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 ]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稿约

    <正>《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系心血管专业的学术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读者对象为心血管临床与科研工作者,特别是介入心脏病学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人员。本刊办刊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积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刊载以心导管技术为基础的诊断、治疗技术、介入性诊疗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文章,并介绍国内外最新进展、诊断与治疗方法及预防经验。辟有指南与共识、临床研究、基础研

    2020年01期 v.28;No.174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阅读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10 ] |[下载次数:2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