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45791

共识_指南与共识

  • 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

    洪天配;母义明;纪立农;郭晓蕙;朱大龙;童南伟;霍勇;谌贻璞;赵冬;焦凯;李全民;李焱;李艳波;李玉秀;刘建英;彭永德;秦映芬;苏青;汤旭磊;向光大;杨刚毅;叶山东;张波;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及外周动脉疾病,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外糖尿病防治指南均推荐,对于T2DM患者,必须加强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以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近年来,由于美国FDA的强制性要求,全球已完成或正在开展一系列新型降糖药物的心血管结局研究(CVOT)。已经公布的两项CVOT显示,在伴有心血管疾病或高危因素的T2DM患者中,恩格列净和利拉鲁肽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因此,本共识建议,对于T2DM合并ASCVD患者,在选择降糖药物时,除关注降糖疗效外,还应特别注意心血管安全性问题;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这类患者,在二甲双胍等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可考虑优先选择具有明确心血管获益证据的降糖药物(如利拉鲁肽或恩格列净)治疗。

    2017年07期 v.25;No.144 361-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K]
    [阅读次数:47 ] |[引用频次:55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1318 ]

临床研究

  • 导管消融治疗迷宫术后复发房性心动过速的中、远期疗效分析

    郑素琳;詹贤章;薛玉梅;方咸宏;廖洪涛;邓海;魏薇;廖自立;刘方舟;刘洋;梁远红;吴书林;

    目的评价导管消融治疗迷宫术后复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中、远期疗效,探讨房速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0年4月至2015年6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迷宫术后复发房速患者59例。应用三维标测系统进行高密度电解剖标测,结合拖带标测指导导管消融。术后定期随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导管消融治疗迷宫术后房速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记录到88种房速,其中1例患者房速为短阵性发作,与窦性心律交替出现,难以进行电解剖标测及拖带标测。平均每例患者有(1.49±0.75)种房速,以折返性房速多见,占76.1%(67/88),局灶性房速占22.7%(20/88)。59例患者中,56例(94.9%)即时消融成功。术后平均随访(30.8±17.7)个月,首次导管消融治疗后3例患者即时消融失败,12例复发,术后复发时间为3.5(1.3,12.0)个月,消融成功率为74.6%(44/59)。6例患者接受再次导管消融治疗,二次导管消融治疗后总体成功率为79.7%(47/59)。多因素分析提示左心房内径为预测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108,95%CI 1.002~1.226,P=0.045)。结论迷宫术后复发房速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安全、有效,左心房内径是房速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7年07期 v.25;No.144 372-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1K]
    [阅读次数:43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92 ]
  • 环肺静脉隔离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有效不应期的影响

    薛利;蔡衡;聂晶;李洪仕;万征;皮淑芳;刘博江;刘迎午;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隔离术(CPVI)前后心房各部位有效不应期(ERP)的变化。方法入选2015年4月至2015年12月入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首次射频消融术(RFCA)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30例。CARTO 3系统以FAM模式完成右心房(RA)、左心房(LA)电解剖模型构建。并于上腔静脉(SVC)、中位右心房(MRA)、右心耳(RAA)、左心房前壁(LA-A)、左心房顶部(LA-R)、左心房后壁(LA-P)、左心耳(LAA)、左上肺静脉(LSPV)、左下肺静脉(LIPV)、右上肺静脉(RSPV)、右下肺静脉(RIPV)、冠状静脉窦近端(CSp)、冠状静脉窦远端(CSd)定位取点。所有患者均完成双侧CPVI,并达到肺静脉(PV)-LA双向传导阻滞。于CPVI术前、术后应用心房S1S2程序刺激分别测定心房各部位ERP。并计算右心房(RA,包括SVC、MRA、RAA、CSp)、左心房(LA,包括LA-A、LA-R、LA-P、LAA、CSd)、肺静脉(PV,包括LSPV、LIPV、RSPV、RIPV)的ERP。观察CPVI术前、术后心房电生理特性的改变。结果 (1)CPVI术前心房各部位ERP比较:RAA(197.4±28.6)ms最小(P<0.01);其次为PV,分别为LSPV(213.0±47.5)ms、LIPV(208.9±45.9)ms、RSPV(209.3±43.6)ms、RIPV(213.5±48.1)ms和LAA(218.1±27.7)ms。LA、RA及PV比较:PV ERP(211.2±35.2)ms最短,其次为RA ERP(227.0±23.7)ms及LA ERP(241.0±21.5)ms(P<0.05)。(2)CPVI术前、术后各部位比较:RAA[(197.4±28.6)ms比(208.6±32.2)ms,P=0.003],CSp[(234.7±29.1)ms比(246.9±29.7)ms,P=0.007],LA-R[(242.9±28.9)ms比(258.3±26.9)ms,P=0.003],LA-P[(252.2±28.5)ms比(261.1±30.2)ms,P=0.039],CSd[(238.6±28.3)ms比(250.3±23.6)ms,P=0.009]。LA、RA及PV比较:RA[(227.0±23.7)ms比(235.9±21.7)ms,P=0.002),LA[(241.0±21.5)ms比(249.7±19.9)ms,P=0.001),术后ERP均较术前延长。(3)术前共诱发房性心律失常90例次,以RAA(17)、LAA(12)及PV(36)诱发次数多,上述部位ERP均较短。术后共诱发房性心律失常8例次,位于RAA(4)、LAA(3)及SVC(1)。结论 (1)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各部位ERP比较,以PV、LAA与RAA最短;该部位程序刺激易诱发房性心律失常;(2)阵发性房颤患者ERP比较:PV的ERP最短,其次为RA和LA;PV与LA之间存在较大的ERP梯度变化;(3)CPVI使RA、LA的ERP延长;(4)CPVI使心房内程序刺激诱发房性心律失常的诱发率明显降低。

    2017年07期 v.25;No.144 379-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阅读次数:35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7 ] |[下载次数:66 ]
  • 预注射阿托品预防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术中迷走反射

    桑才华;孙莉萍;董建增;白融;李松南;龙德勇;喻荣辉;汤日波;蒋晨曦;刘念;郭雪原;闻松男;宁曼;杜昕;马长生;

    目的在心房颤动(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中,消融肺静脉经常诱发迷走反射。本研究旨在评估预注射阿托品对此迷走反射的作用。方法连续入选25例接受冷冻球囊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前12例为试验组,后13例为对照组。试验组在冷冻球囊回缩前静推1 mg阿托品,对照组仅在血流动力学变化[心率和(或)血压降低]开始后给予阿托品,血流动力学变化恢复,即定义为治疗有效。结果试验组中,3例血压一过性降低,无需治疗;1例发生低血压,需要支持治疗。对照组中,分别有6例低血压、3例心动过缓和3例混合性心动过缓-低血压。预注射阿托品可使术中迷走反射发生率显著降低(4/12比12/13,P<0.01)。结论预注射阿托品可预防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中的迷走反射。

    2017年07期 v.25;No.144 385-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1K]
    [阅读次数:52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134 ]
  •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中的应用

    翟东东;高炬;张萌;刘鸿宇;王斌;曲涛;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支开口病变(Medina 0,0,1型)的有效性和近期疗效。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共48例,随机分为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血管成形术治疗组(DCB组)和切割球囊(cutting balloon,CB)血管成形术治疗组(CB组)。DCB组应用DCB扩张治疗靶病变,CB组用CB扩张治疗靶病变,分析比较术中即刻效果及远期预后。结果术前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两组间均无冠状动脉穿孔、心脏压塞、急性血栓事件发生。两组病变血管最小内径(minimal lumen diameter,MLD)术前及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B组的随访MLD[(1.8±0.2)mm比(1.5±0.3)mm,P=0.006]明显优于C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发生。结论在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治疗中,DCB与CB治疗相比,即刻效果相似,但近期疗效优于CB。

    2017年07期 v.25;No.144 390-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阅读次数:53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14 ] |[下载次数:148 ]

读者·作者·编者

  • 关于医学论文中的作者署名和志谢

    本刊编辑部;

    <正>我国著作权法公布以来,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作为医学科技期刊必须严格执行著作权法。为此,本刊对作者署名的有关要求重申如下。1.作者署名的意义和应具备的条件(1)署名的意义:(1)标明论文的责任人,文责自负;(2)医学论文是医学科技成果的总结和记录,是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和创造智慧的结晶,也是作者对医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并以此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承认的客观指标,是应得的荣誉,也

    2017年07期 v.25;No.144 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阅读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 ]
  • 关于论文中参考文献的著录

    本刊编辑部;

    <正>参考文献的著录应以亲自阅读的近年主要者为限,尽量精选。按国家标准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方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确需引用个人通讯时,可将通讯者姓名和通讯时间写在括号内插入正文相应处。不得引用未公开发表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前1~3名全部列出,3名

    2017年07期 v.25;No.144 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阅读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 ]
  •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建议的规范医学名词

    本刊编辑部;

    <正>~~

    2017年07期 v.25;No.144 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0 ]
  • 本刊网站及远程稿件处理系统投入使用

    本刊编辑部;

    <正>为顺应当今期刊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广大作者、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稿件远程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根据本刊稿件处理流程、编辑加工规范、审稿制度、管理规范等业务需求设计,将协助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编委、定稿会专家、主编等相关人员多位一体地进行稿件业务处理,解决编辑部对稿件网络化流程管理的需要,并实现各类查询功能。作者进行网上投稿的具体步骤如下:登录《中国介入心

    2017年07期 v.25;No.144 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阅读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 ]

消息

  • 建设师资力量,培养精英人才——第一届心血管病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培训班在京召开

    <正>2017年7月20日,第一届心血管病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培训班在北京隆重召开,出席此次师资培训班的领导和专家有: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金小桃副主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教司陈昕煜副司长、中国医师协会齐学进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部专科处张力处长、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部专科处张静云副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专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学专

    2017年07期 v.25;No.144 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阅读次数:38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2 ]

基础研究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室肌电生理特性影响的离体实验研究

    罗涛;王永智;邓旭波;史成龙;史文举;浦奎;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离体心肌梗死大鼠心室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术后存活的67只Wistar大鼠被分为4组:Sham组、对照组、术后即刻给药组(E-G组)和延迟给药组(D-G组),利用离体心脏灌流吸附电极记录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记录有效不应期(ERP)、ERP和MAP90的离散度;常规电生理方法记录窦性心动周期(SCL)、最大动作电位幅度(APA)、零相上升最大速度(Vmax)、心室颤动阈值(VFT)及心室颤动时程(VFD)。结果心肌梗死后7 d,E-G组电生理参数(SCL、VFT、VFD、APA、ERP/MAP90、ERP和MAP90离散度)和D-G组电生理参数(SCL、ERP和MAP90离散度)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心肌梗死后3个月,E-G组上述电生理参数较对照组延续改善(P<0.05),但D-G组除了部分电生理参数(SCL、APA、Vmax和MAP90离散度)较对照组改善(P<0.05)外,其他电生理参数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ERP和MAP90甚至有恶化趋势。结论 G-CSF干预能够改善缺血心室肌电生理参数,即刻干预较延迟干预改善更明显,即刻干预电生理参数改善能够延续到缺血心室肌慢性恢复期,降低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2017年07期 v.25;No.144 395-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阅读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56 ]

综述

  • 老年患者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董敏;邹彤;杨杰孚;

    <正>1心房颤动流行病学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在老年患者中发生比例更高,75岁以上患者发生率可高达10%~([1])。据统计,美国约有230万房颤患者,大多数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上~([2]);欧洲有超过600万的房颤患者,80岁以上患者比例为9%~([3])。我国80岁以上人群,房颤的患病率为7.5%~([4]),且数量仍在日益增加。有研

    2017年07期 v.25;No.144 403-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12 ] |[下载次数:603 ]
  •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进展

    李娜;杨新春;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全球房颤约为3350万例,预计2060年患病人数将再增加2倍~([1-2])。房颤和冠心病有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等,临床实践中两种疾病常常易共存,约有1/3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3])。心房血栓和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机制不同,两者抗栓治疗策略也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础和关

    2017年07期 v.25;No.144 410-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阅读次数:27 ] |[引用频次:14 ] |[网刊下载次数:8 ] |[下载次数:437 ]
  • 心房颤动消融中瘢痕均质化改良:进展与实践

    杨军;陈明龙;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具有潜在危害的心律失常。目前为止,房颤触发与维持的电生理机制还没有彻底阐述清楚。房颤需要基质来维持,电学或组织学的基质在维持房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电学基质重构常常是暂时的和可逆的,在阵发性房颤的维持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而组织学重构趋于不可逆和进展的,在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的维持中均占主导地位~([1-2])。1心房纤维化和房颤心房组织学研究证实,不管病因学是什么,心房细胞的

    2017年07期 v.25;No.144 413-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0K]
    [阅读次数:44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6 ] |[下载次数:148 ]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稿约

    <正>《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系心血管专业的学术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读者对象为心血管临床与科研工作者,特别是介入心脏病学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人员。本刊办刊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积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刊载以心导管技术为基础的诊断、治疗技术、介入性诊疗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文章,并介绍国内外最新进展、诊断与治疗方法及预防经验。辟有指南与共识、临床研究、基础研究、述评、专家笔谈、

    2017年07期 v.25;No.144 418-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阅读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7 ] |[下载次数:2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