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45837

  • 经肱动脉穿刺老年冠状动脉成形术106例临床观察

    张兴华,斋藤滋

    目的 探讨经肱动脉穿刺老年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安全性及成功率。方法 老年组 10 6例 ,对照组 172例 ,两组患者均首选经右侧肱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及造影剂用量等。结果 老年组肱动脉穿刺及插管成功率为 93 4% (99/10 6 ) ,冠状动脉成形术成功率为 91 8% (16 8 183) ,并发症发生率为 5 7% (6 /10 6 ) ;对照组肱动脉穿刺及插管成功率为 94 8% (16 3/172 ) ,冠状动脉成形术成功率为 92 6 % (2 6 2 /2 83) ,并发症为 5 8% (10 /172 )。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手术时间 (分 )、X线照射时间 (分 )及造影剂用量 (毫升 )分别为 2 9 5±11 6min与 2 8 6± 10 5min、18 8± 5 5min与 18 6± 5 8min、90 6± 2 1 6ml与 90 4± 2 0 8ml,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经肱动脉穿刺老年冠状动脉成形术安全、可行。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2 ]
  • 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试验的评价

    马长生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3 ]
  • 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一例报告

    霍勇,高炜,洪涛,陈明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1 ]
  • 左室功能对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宋潜英,张晓丽,杨跃进,陈纪林,姚康宝,秦学文,乔树宾,姚民,高润霖,陈在嘉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8 ]
  • 心房扑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进展

    夏云龙,杨延宗,林治湖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阅读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1 ]
  •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后激光孔道及心肌血管新生的研究

    张仁尧,宋波,杨钊,田晓军,苗劲柏,焦卫平,张士举,唐朝枢,张蕊

    目的 研究并比较传统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 (T TMLR)与非透壁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N TMLR)对心肌缺血面积、心肌坏死面积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在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中 ,采用伊文氏蓝 氯化三苯基四唑 (TTC)双重染色法测定心肌缺血和心肌坏死面积 ,并通过HE染色观察新生血管的密度。结果 T TMLR和N TMLR术后均可明显缩小心肌缺血面积 ,明显增加新生血管密度 ,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T TMLR和N TMLR术后心肌坏死面积无改变。结论 N TMLR可获得与T TMLR相同的效果。通过激光孔道诱导血管新生并缩小心肌缺血面积可能是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而激光孔道是否通畅与其作用机制无关。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阅读次数:21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9 ]
  • 起搏器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李岩,S.BERTRAND,Than.DOCO LECOMPTE,C.SUTY SELTON,JP.VILLEMOT

    目的 介绍 15例起搏器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 ,讨论手术指征和时机。方法 1993年至 2 0 0 1年间 ,我们为 15例起搏器心内膜炎患者 ,施行了体外循环直视下心内起搏电极撤除术。本文对这些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本组病例中 ,有 2例院内死亡 ,术后随访期内 (中间值 =31 3个月 ;区间 ,1 8~ 5 8 7个月 )无远期死亡 ,总死亡率为 13 3%。所有出院病人均无感染复发。大部分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 (P <0 0 1)。只有 6例患者术后因持续存在的心律失常需要重新安装起搏器。本组病例中常见的外科手术指征为 :1)附着于起搏电极的大型赘生物 ,2 )顽固感染 ,3)三尖瓣架构损坏 ,4)肺栓塞 ,5 )存在需要外科处理的基础的或并存的心脏病变。结论 根据我们的结果及相关文献报道 ,我们认为对患起搏器心内膜炎的病人 ,应尽早采用外科手术撤除植入的心内起搏器硬件。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是值得信赖的。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2 ]
  • 第51届ACC年会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热点

    胡大一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 ]
  • 二尖瓣狭窄合并肺动静脉瘘一例报告

    吴延庆,程晓曙,吴清华,胡建新,程应璋,鄢定红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5 ]
  • 通过5F指引导管成功置放支架

    潘要干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 ]
  • 一种用Photoshop进行血管形态学分析的方法

    朱建国,苏显明,崔长琮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3 ]
  • 双上腔静脉并右上腔静脉狭窄一例

    陈正迪,王学坤,姜文青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5 ]
  • 射频消融成功治疗婴幼儿心房扑动一例

    郭保静,李小梅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阅读次数:3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 ]
  • 经导管弹簧圈堵塞冠状动脉肺静脉瘘一例临床报告

    杨剑峰,赵卫东,刘欣,李延林,方唯一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9 ]
  •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发生心室颤动11例分析

    那开宪,余平,顾复生,蒋志嘉

    目的 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SCA)中发生心室颤动 (Vf)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 73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发生心室颤动病例及其原因。结果  12 73例SCA术发生Vf11例 (0 .0 9% ) ,Vf均发生于多支血管病变 ,其中双支血管病变 (DVD) 5例 ,三支血管病变 (TVD) 6例 ,合并左主干病变 4例。发生Vf前冠状动脉压力均下降 ,随即发生Vf。结论 Vf易发生于左主干及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 ,在SCA中要密切注意压力及心电图的变化。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0 ]
  • 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治疗二尖瓣狭窄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疗效评价

    刘晓桥,杨天和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 (RHD)二尖瓣狭窄 (MS)合并轻、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AR)患者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 (PBMV)的效果。方法 将 2 6例MS合并轻、中度AR患者 (A组 )和 34例单纯MS患者 (B组 )的PBMV术后即刻及随访结果作对比研究。结果 A组左心房平均压力(MLAP)从术前 2 3 5± 4 6mmHg降至 11 2± 2 9mmHg(P <0 0 1) ,二尖瓣跨瓣压差 (MVG)从 17 2±7 7mmHg降至 2 3± 2 6mmHg(P <0 0 1) ,二尖瓣口面积 (MVA)从 1 1± 0 2cm2 增至 2 1± 0 2cm2(P <0 0 1) ,左心房内径 (LAD)从 43 3± 5 0mm降至 36 4± 3 7mm(P <0 0 1)。二尖瓣区舒张期杂音消失率为 73%。心功能分级 (NYHA)从术前 2 7± 0 5级改善至 1 1± 0 7级 (P <0 0 1)。随访与术后比较 ,除MVA外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以上各项参数与B组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P >0 0 5 )。且A组随访左心室内径 (LVD)仍在正常范围 ,亦无主动脉瓣返流增加。结论 对于MS合并轻、中度AR ,PBMV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措施 ,应列入PBMV的手术适应症。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0 ]
  • 早期复极综合征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价

    王润华,易发井,刘其春,张宏江,彭兴茂,申圣春

    目的 了解早期复极综合征及其运动试验阳性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有无冠状动脉病变。方法 对我院自 1994年 10月到 2 0 0 0年 8月 ,18例早期复极综合症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 18例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中运动试验ST段下降至基线 11例 ,未完全下降至基线 3例共14例无一例阳性结果 ,运动试验ST段下降到基线以下者 4例中有 2例阳性结果。结论 早期复极综合症及其运动试验阳性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是必要的 ,以便排除或确诊是否合并冠心病 ,从而对预后作出正确判断 ,并提出最佳治疗方案。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9 ]
  •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心肌桥

    蔡琳,燕纯伯,刘剑雄,廖雪松,杨源烈,刘汉雄,唐炯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心肌桥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4例心肌桥患者都有胸闷症状及发作性心电图的缺血性ST T改变 ,冠状动脉造影示病变血管均于前降支 ,心脏收缩时血管狭窄 75 %~ 90 % ,2例舒张期血管完全正常 ,2例舒张期血管仍分别有 2 5 %~ 40 %的狭窄 ,病变长度为 10~ 18mm。患者均于心肌桥处直接置入支架 ,1例为Crossflex支架 ,3例为Nir支架。结果 支架置入后即刻造影示心肌桥压迫影像消失 ,术后患者无胸闷发作 ,随访 6~ 18个月症状未复发 ,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 12个月及 14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无再狭窄。结论 对药物治疗无效、受压血管节段不长的心肌桥患者支架置入治疗是一可选的治疗方法 ,尤其对同时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肌桥患者更为适用。其远期疗效仍需更多的病例研究证实。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阅读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0 ]
  • 微血管性心绞痛冠状动脉血流速度与内皮损伤的研究

    张元春,李玉光,尹恺,卢成志

    目的 通过冠状动脉血流多普勒检测 ,探讨微血管病变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及其与血管内皮损伤、局部微血栓的关系。方法 对有胸痛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 16例患者的 43支血管 (右冠状动脉 14支 ,左前降支 15支 ,左回旋支 14支 )行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超声血流检查 ,记录基础血流参数和充血相血流参数 ,同时记录冠状动脉血流速率储备 (CFVR)。以CFVR 2 5为标准 ,分为正常组 (A组 )和微血管病变组 (B组 ) ,比较二组的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参数及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差异。结果 A组包括 7例患者的 19支血管 ,B组包括 9例患者的 2 4支血管。A组的基础平均峰值流速 (bAPV)显著小于B组 [(17 7± 4 8)vs (2 0 9± 5 4)cm s ,P <0 0 0 1];而充血相平均峰值流速 (hAPV)A组显著大于B组 [(5 1 0± 13 3)vs (4 2 5± 11 3)cm s ,P <0 0 5 ];A组的CFVR显著大于B组 [(2 9± 0 5 )vs (2 0± 0 3) ,P <0 0 0 1];A组的血浆vWF显著小于B组 [(112 5± 2 7 5 ) %vs(173 2± 40 8) % ,P <0 0 5 ]。结论 微血管病变患者的基础平均峰血流速度显著增大 ,而充血相平均峰血流速度显著减小 ,可能与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及局部微血栓形成有关。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5 ]
  • 冠状动脉弥漫长病变的支架介入治疗

    孟康,吕树铮,张巍,陈韵岱,刘文娴,柳宏,田锐

    目的 比较单个和多个相邻的支架治疗冠状动脉长病变的再狭窄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7~ 1999年间我院接受PTCA加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冠状动脉长病变 (>2 0mm)患者 6 4例 (男 5 0例 ,女 14例 ) ,处理靶血管共 6 9支。根据支架植入数量分为两组 :A组 43支 (单个长支架 ) ,B组 2 6支(2~ 3个支架相邻接 )。术后 6~ 10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 ,评价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率。结果  6 4例患者住院期间无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 ,无心肌梗死 ,无死亡。单个长支架和多个支架相邻接治疗冠状动脉长病变的再狭窄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支架治疗冠状动脉长病变的疗效令人满意。采用单个长支架和多个支架治疗后再狭窄率是一致的。选择支架要着重考虑病变特点。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9 ]
  • 4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

    王挹青,王焱,何世华

    目的 评价 4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方法 选择 82例冠心病患者 (≤ 40岁 )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治疗。结果  82例患者 95处病变行血管重建治疗 ,手术成功率达 97 5 6 % ;狭窄改善程度由 84 5 %± 11 8%降至 4 0 %± 1 2 % ;1例 (1 2 2 % )因手术失败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临床随访 75例 (35~ 5 2个月 ,平均 42 1± 6 8个月 ) ,3例死亡 (2例为非心源性 ) ,3例发生心肌梗死 ;靶血管再手术率为 12 10 % ,总再狭窄率为 31 43% ,支架再狭窄率为 13 16 % ;87 8%的患者无任何症状。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青年冠心病患者有良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安全性高 ,并发症少。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2 ]
  • 非开胸法建立室壁瘤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朱莉,曹克将,马根山,杨志健,王连生,陈明龙,邹建刚,杨国平,杨兵,杨荣,吴文霞,徐云

    目的 探讨运用PTCA球囊封堵猪冠状动脉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方法 选用家猪 7只 ,麻醉后经颈总动脉或股动脉置入PTCA球囊至左前降支 (LAD)第一对角支远端 ,对堵血流 15 0分钟。观察 :心电图、心肌酶、心脏二维超声检查及冠状动脉和左心室造影。结果  7只猪均完成LAD的封堵 ,2只分别在堵闭 12 0分钟和 2 0分钟后因心室纤颤死亡。存活的 5只猪成功建立左室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术后 6周造影复查示左室前壁、心尖部室壁瘤形成 ,4只猪堵闭的LAD远端闭塞。心电图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图形和动态演变过程。cTnI明显升高并呈动态演变。术后 1小时超声检查出现间隔上部及前壁局部运动异常 ,术后 2周即有室壁瘤形成。结论 运用PTCA球囊封堵冠状动脉可成功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动物模型 ,与开胸法相比更接近人体的状态 ,具有创伤小、动物成活率高、生存时间长、技术要求不高等优点 ,可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较好的实验模型。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4 ]
  • 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和左心功能的影响——与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

    任文林,胡大一,赵远华,李瑞杰,薛松维,梁玉清,曹永革,张晓红,张平娜,陈玻 ,彭夫松

    目的 观察和评价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支架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初次发病、发病 12小时以内或 12~ 2 4小时之间仍有心肌缺血证据、且无溶栓禁忌症的患者 ,随机给予直接PTCA和尿激酶 (15 0万IU)溶栓治疗 ,于 2周、12周和 2 4周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有关心脏事件。结果 共入选 6 5例患者 ,男性 5 5例 ,女性 10例 ,平均年龄 5 8 95± 8 94岁。其中PTCA组 32例 ,血管再通率为 10 0 % ;溶栓组 33例 ,血管再通率为 75 76 %。 2周后PTCA组的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 (ESVI)、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 (EDVI)、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和梗死区室壁运动指数 (RWMI)均显著优于溶栓组 (P <0 0 5 ,P <0 0 5 ,P <0 0 1,P<0 0 5 )。溶栓组 12周和 2 4周ESVI(P <0 0 1,P <0 0 1)、EDVI(P <0 0 5 ,P <0 0 1)、LVEF(P <0 0 5 ,P<0 0 1)、GWMI(P <0 0 1,P <0 0 1)以及RWMI(P <0 0 5 ,P <0 0 1)与 2周时比显著改善 ;PTCA组ESVI(P <0 0 1,P <0 0 1)、EDVI(P <0 0 1,P <0 0 1)、LVEF(P >0 0 5 ,P <0 0 5 )、GWMI(P <0 0 5 ,P <0 0 1)以及RWMI(P <0 0 5 ,P <0 0 5 )也有显著改善。至 2 4周时 ,PTCA组和溶栓组EDVI(P >0 0 5 )、LVEF(P >0 0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9 ]
  • 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与胞浆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激活

    吴昊,何国祥,景涛,刘建平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 (vascularsmoothmusclecells,VSMCs)迁移与胞浆蛋白酪氨酸激酶 (proteintyrosinekinase,PTK)活性变化的关系。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血管紧张素Ⅱ (angiotensinⅡ ,AngⅡ )刺激培养的VSMCs,利用γ 3 2 P同位素参入法测定细胞胞浆PTK活性变化 ;自制改良的BoydenChamber检测VSMCs迁移。结果 基础状态下可观测到很少量的VSMCs迁移。AngⅡ浓度为 1× 10 - 1 0 、1× 10 - 9、1× 10 - 8、1× 10 - 7和 1× 10 - 6mol L时细胞迁移数分别比对照组升高了3 7、4 6、5 9、6 6和 6 3倍 ,存在组间差异 ,峰值浓度为 1× 10 - 7mol L。AngⅡ浓度为 1× 10 - 1 0 ,1× 10 - 9,1× 10 - 8,1× 10 - 7和 1× 10 - 6mol L时胞浆PTK活性分别增高了 1 0、1 7、2 4、3 2和 2 4倍 ,峰值浓度为 1× 10 - 7mol L。统计分析显示AngⅡ诱导的VSMCs迁移与胞浆PTK激活效应显著正相关 (r=0 96 ,P <0 0 1)。 2 5 μmol L、40 μmol L的PTK抑制剂Genistein均可显著地减少AngⅡ诱导的VSMCs迁移 (与单纯 1× 10 - 7mol LAngⅡ组比较 ,P <0 0 1)。结论 激活酪氨酸激酶信号链可能是AngⅡ诱导VSMCs迁移的胞内信号转导机制之一。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1 ]
  • 10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介入治疗

    李成祥,贾国良,郭文怡,李伟杰

    目的 评价介入方法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连续收治 10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 ,对其应用介入治疗。治疗血管 13支 ,其中锁骨下动脉 2支 ,肾动脉 5支 ,腹主动脉 1支 ,髂颈总动脉 1支 ,肺动脉 3支。 8例患者因球囊扩张后不满意或夹层形成而置入支架 9枚。结果  10例 13支病变血管介入治疗均成功 ,病变狭窄由 (90± 11) %降至 (11± 12 ) % (P <0 0 1)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2例发生轻度并发症 (1例腹主动脉球囊扩张时背痛 ,1例锁骨下动脉植入支架后肩胛动脉一过性阻塞 )。随诊 18± 13个月 ,8例患者临床症状持续缓解 ;2例单纯球囊扩张者 (1例肺动脉 1例锁骨下动脉 )术后症状复发 ,但较术前减轻。结论 采用球囊扩张结合支架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所致外周动脉病变成功率高 ,临床症状缓解明显 ,远期疗效良好。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3 ]
  • 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分析

    潘伟彪,兰军,郭灼林

    目的 探讨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5 2例AMI患者行急诊PTCA治疗 (PTCA组 ) ,5 8例AMI患者行溶栓治疗 (溶栓组 ) ,比较两组住院和随诊期间的情况。结果 PTCA组住院期间死亡 3例 ,抢救成功率为 94 2 % ,平均住院天数为 14 6天(9 5± 4 2天 ) ,左室射血量数 (LVEF)为 45 5 %± 4 3% ;随诊 2~ 18个月 ,心绞痛发作 3例 ,择期再次PTCA 3例。溶栓组住院期间死亡 8例 ,抢救成功率为 86 2 % ,平均住院天数为 2 6 4天 (17 2± 7 5天 ) ,LVEF为 37 6 %± 6 2 % ;随诊 2~ 18个月 ,心绞痛发作 17例 ,行择期PTCA 17例。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急诊PTCA可即时开通梗塞相关血管 (IRA) ,大大降低AMI的住院死亡率 (P <0 0 1) ,缩短住院天数 (P <0 0 1) ,有效保护心脏功能 (P <0 0 5 )。

    2002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