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44861

  • 一氧化碳中毒合并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一例报告

    张钦淞,刘民,张钦春,李占全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3 ]
  • 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热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蒋世良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阅读次数:24 ] |[引用频次: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2 ]
  • 经皮心肺支持系统治疗急性重症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附一例报告)

    侯玉清,马立勤,吴平生,宾建平,郭志刚,刘伊丽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9 ]
  • 球囊直径分级次二尖瓣球囊扩张预防二尖瓣反流85例临床分析

    邵宏华,李德森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 ]
  • 经心导管堵闭合并右位主动脉弓的动脉导管未闭

    周同甫,华益民,夏礼勤,王泽蓉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9 ]
  • 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肺动静脉瘘

    刘惠亮,罗建平,刘英,荆丽敏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9 ]
  • 全国第六届介入心脏病学论坛纪要

    曹克将 ,陈新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9 ]
  • 应用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马依彤,杨毅宁,汤宝鹏,木胡牙提,王疆

    目的 应用Amplatzer偏心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perimembraneventicularseptaldefect,PMVSD)并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6例PMVSD患者均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 3~ 9mm ,平均 5 5mm ;经左心系统、室间隔缺损处、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迹 ,沿导丝经传送鞘管送直径 6~ 12mm(平均 8mm)的Amplatzer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 ;术后 2 4h、1月、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及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一例存在残余分流 ,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10 0 % ;术后 2 4h、1月及 3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 ,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 ,心胸比例不同程度缩小。 1例患者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月随访时消失。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偏心性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4 ]
  • 年龄和未闭动脉导管大小对蘑菇伞封堵器选择的影响

    陈良龙,葛均波,陈灏珠,林朝贵,郑行春,张飞龙

    目的 探讨年龄及未闭动脉导管大小对蘑菇伞封堵器尺寸选择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6 2例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患者中 ,儿童 36例 ,年龄 (5 5± 2 7)岁 ;成人 2 6例 ,年龄 (19 7± 12 3)岁。应用X线降主动脉造影测量PDA的最小直径 (D1) ,并与最终所选择的封堵器直径 (D2 )比较 ;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观察残余分流情况。结果  (1)在 6 2例患者的 6 9次封堵尝试中 (更换封堵器 7例次 ) ,即刻CDFI观察到边缘性残余分流束宽度 >2mm者 8例、≤ 2mm者 2 4例 ;中央性残余分流束 15例。在 30min内 ,中央性残余分流束均可自行消失 ,≤ 2mm的边缘性残余分流束多数可自行消失 ,>2mm的边缘性残余分流束不能自行消失。 (2 )在PDA的最小直径相同时 ,儿童组所需封堵器的尺寸比成人组平均大 1 5mm。 (3)在达到满意的封堵效果时 ,儿童组D2 =1 5 7D1+0 5 7,成人组D2 =1 6 0D1- 1 0 1。结论 传统的封堵器尺寸选择标准具有局限性 ;在用蘑菇伞封堵器封堵PDA时 ,年龄和PDA的大小对封堵器尺寸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 ;达到满意的封堵效果时 ,所选择封堵器的尺寸遵循一定的线性规律。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7 ]
  • 医学名词术语使用规范

    本刊编辑部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 沉默型动脉导管未闭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及治疗探讨

    杨荣,孔祥清,曹克将,盛燕辉,陈明龙,许迪,单其俊,邹建刚

    目的 探讨沉默型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ductusarteriosus ,PDA)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及治疗。方法 对临床结合超声心动图诊断的 7例沉默型PDA病人进行心导管检查 ,术后 3个月、6个月及每年随访一次。结果  7例病人肺动脉平均压平均为 (16 0± 2 4 )mmHg ,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流量比 (Qp/Qs)为 1 0 8± 0 0 2 ,左向右分流量平均为 (0 32± 0 0 8)L/min ,左向右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比例平均为 0 0 98± 0 0 2 4。PDA最窄处平均直径为 (0 9± 0 2 )mm。 7例病人均未行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平均随访 9 5个月 (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 ,未发现房室腔增大、肺动脉压增高 ,无感染性动脉内膜炎和心内膜炎发生。结论 沉默型PDA的左向右分流量很少 ,对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沉默型PDA病人是否需要治疗尚无定论。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阅读次数:32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9 ]
  • 钴合金冠状动脉支架的优势

    申珂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2 ]
  • 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在心肌缺血时的改变

    马义丽,周旭晨,朱正美,方唯一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9 ]
  • 国产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疗效评价

    雷芸,张伟华,丁云川,钱忠德,尹翠芬

    目的 通过与Amplatzer封堵器临床疗效比较 ,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 (ASD)的效果。方法 选择 6 0例ASD患者 ,男 2 2例 ,女 38例 ,年龄 3~ 5 6岁。采用配对方式分两组 ,介入治疗与随访由同一组医师负责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操作难易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介入封堵术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后即刻肺动脉压力较术前显著下降 ,两组间即刻残余分流、封堵器回收再放置、X线透视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国产封堵器与Amplatzer封堵器技术要求相似 ,均具有操作简便、效果可靠、成功率高、安全等优点 ,但两种封堵器价格差异显著 ,从经济角度考虑 ,条件合适时应选择国产封堵器。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5 ]
  • 经胸B超指导Amplatzer封堵器在治疗成人房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李寰,张玉顺,张军,贾国良,刘建平,何争,姚志勇,李媛,王晓燕,代正学

    目的 评价经胸B超 (TTE)指导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成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的价值。方法  30例ASD行Amplatzer封堵术的患者 ,年龄 13~ 6 5岁 ,平均 (32± 15 )岁 ,术前及术中采用TTE指导封堵 ,术后即刻及术后 1个月 ,3个月分别行TTE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 4例 (80 % )患者术前和术中直接采用TTE指导封堵成功 ,总有效率为 80 % ;5例 (16 7% )患者术前加做食管B超(TEE)选择适应证 ;1例 (3 3% )患者术中加做TEE指导封堵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 ,无急症手术病例。术后即刻TTE彩色多普勒显示 2例 (6 7% )存在微 /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1月TTE显示30例患者的ASD完全闭合 ,封堵器形态、位置良好 ,未对毗邻结构产生影响 ,且未见封堵器移位及ASD再通。结论 TTE可用于指导大多数ASD患者行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5 ]
  • 再灌注治疗后心肌灌注状态对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

    李拥军,丁文惠,齐丽彤,洪涛,陈明,高炜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再灌注治疗后心肌微循环灌注状态与心电图QT离散度 (QTd)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经静脉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成形术 (PTCA)再灌注治疗成功的AMI患者 30 8例 ,再灌注治疗后 1h按照 12导联心电图ST段的下移幅度分为A和B两组。A组为ST段迅速下降组 (下降≥ 5 0 % ) ,共 2 2 1例 ;B组为ST段持续抬高组 (下降 <5 0 % ) ,共 87例。分别计算两组患者入院即刻、再灌注治疗后 1h和 2 4h心电图的QTd ,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CK、CK MB峰值均明显小于B组 (P <0 0 5 ) ,分别为 (315 5± 2 0 4 6 )vs(4 2 5 3± 2 76 2 ) ;(12 9± 80 )vs(181± 94 )。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B组 (5 7%vs 4 7% ,P <0 0 5 ) ,左心功能不全、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 (P <0 0 5 ,7 5 %vs10 4 % ;4 6 %vs 8 3% )。A组再灌注治疗后 1h、2 4h心电图QTd均明显低于B组 (P <0 0 5 ) ,分别为 (4 0± 14 )vs(4 6± 12 ) ;(37± 13)vs(4 5± 15 )。结论 AMI再灌注治疗后 ,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状态与临床预后及QTd有相关性 ,QTd和心电图ST段回落速度是判断心肌微循环灌注状态的简易实用指标。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阅读次数:24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4 ]
  • 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吴淳,王伟民,张玉霄,赵红,卢明瑜,刘健

    目的 观察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s ,ACS)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16 5例ACS患者 ,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 89例 ,经内科治疗病情改善后再介入治疗的 76例。所有“罪犯”病变均予治疗 ,其中 4 1例患者同时接受了“罪犯”与非“罪犯”病变血管的治疗。介入方法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支架、直接植入支架及切割球囊扩张。结果  16 5处“罪犯”病变PTCA后植入支架 134枚 ,直接植入支架 4 8枚。术后残余狭窄均 <10 % ;前向血流达TIMI 3级 ;136例患者心绞痛消失 ,11例有不典型胸痛 ,2 4h后消失 ;术前仅有胸闷症状的 18例患者 ,术后 15例消失 ,3例减轻 ;无术中死亡及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病例。随访 139例患者 2~ 18个月 ,2 0例再发心绞痛 ,有 14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再狭窄 ,其中 11例再次行PTCA ,1例PTCA +支架 ,2例接受外科CABG ;无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及心功能恶化发生。结论 在条件具备的介入中心 ,由经验丰富和技术娴熟的介入治疗医生施行或在其指导下 ,对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近、远期临床效果较满意 ,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较高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7 ]
  • 我刊承诺遵守“科技期刊道德公约”的声明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 ]
  • 左主干病变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

    刘文娴,吕树铮,宋现涛,陈韵岱,柳弘,陈立颖,卢艳玲,陈欣,田锐,张金荣

    目的 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冠心病左主干病变患者的近期或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 1993年至 1998年期间的 10 5 5例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治疗 ,于 2 0 0 1年 3至 5月对上述患者进行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3 16±1 2 8)年。观察终点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再次行心肌血运重建术 (PCI和CABG)。其中左主干病变为 4 2例 ,男 31例 (79 2 % ) ,女 11例。结果  4 2例左主干病变采用PCI的占 16 6 7% ,CABG占 38 10 % ,药物治疗占 4 5 2 3%。PCI和CABG两组 (n =2 3) ,随访结果均无死亡和心肌梗死 ,药物治疗组 (n =19)有 3例死亡 ,1例急性心肌梗死 (P <0 0 5 )。PCI组有 1例于术后 2个月因心绞痛复发而复查冠状动脉造影 ,结果显示原病变部位发生再狭窄 ,故再次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单纯药物治疗组有 1例在随访期间行CABG ,两组间的血运重建率没有差异。结论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对于左主干病变的患者可提高远期生存率 ,减少终点事件的发生。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5 ]
  • 右侧0号Swartz鞘在升主动脉迂曲延长患者射频消融术中的新用途

    张建军,李敬田,陶贵州,张传唤,李清贤,高冬升

    目的 总结右侧 0号Swartz鞘在升主动脉迂曲延长患者射频消融术中应用的体会。方法 对 4例升主动脉迂曲延长的患者 (其中 3例左侧旁道、1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 ,在消融导管无法进入升主动脉或左心室时 ,选用右侧 0号Swartz鞘 ,利用其头端较小的弯度 ,使消融导管顺利地经升主动脉进入左心室。结果  4例升主动脉迂曲延长的患者经上述方法消融成功。结论 对升主动脉迂曲延长患者 ,如果没有条件进行房间隔穿刺 ,可以使用右侧 0号Swartz鞘协助导管操作 ,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避免并发症。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阅读次数:36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2 ]
  •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要求

    本刊编辑部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 ]
  • 心动过速RR间期交替的发生机制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陈荔红,张树龙,杨延宗

    目的 分析QRS心动过速伴RR间期长短交替的发生机制及导管射频消融情况。方法 对 6例心动过速伴RR间期长短交替患者 ,常规行动态心电图及食管电生理检查。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存在房室旁路或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结双径路 ,先进行旁路或房性心动过速的消融 ,消融成功后再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包括应用异丙肾上腺素进行心动过速诱发 ) ,如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则终止手术。若提示存在房室结多径路 ,则进行慢路径改良术。结果 食管电生理检查提示 :4例患者存在房室旁路伴房室结双径路 ;2例患者存在房室结三径路。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结果显示 :3例患者为房室旁路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成功消融后不能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例患者同时存在房室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成功消融房室旁路后再改良慢路径 ;2例患者为房室结三径路 ,经慢径路改良后房室结传导曲线连续 ,未诱发心动过速。 6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 ,随访期间无心动过速发作。结论 室上性心动过速伴RR间期交替发生率较低 ,且均与房室结传导不连续有关。心动过速伴RR间期交替发生机制较为复杂 ,除了与房室结纵向传导的不连续有关外 ,还与其不应期密切相关。食管电生理检查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相比对揭示RR间期交替的发生机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阅读次数:21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9 ]
  • 撰写结构式摘要须知

    本刊编辑部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 ]
  • 经皮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

    洪浪,盛国太,尹秋林,王洪,周文英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6 ]
  • 对经皮二尖瓣球囊分离术中几个问题的见解

    李华泰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7 ]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 ]
  • 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与开胸闭式分离术治疗二尖瓣狭窄疗效的比较

    朱建,江时森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1 ]
  • DISCOD——全球“Coroflex Delta直接支架置入注册登记研究”

    张抒扬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6 ]
  • 切割球囊对吻扩张与支架术治疗分叉病变的比较研究

    陈绍良,段宝祥,叶飞,周陵,林松

    目的 探讨切割球囊与普通球囊对吻扩张治疗分叉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4例真性分叉病变患者被分配到切割球囊对吻组 (13例 )和支架组 (2 1例 )。术前及术后即刻行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 ,测定血管最小内径 ,血管外弹力膜面积 ,血管腔面积 ,斑块面积 ,直径和面积狭窄百分比。结果 与支架组相比 ,切割球囊组病变以前降支 (LAD)和第一对角支 (D1) (4 3 5 %vs 2 8 9% ,P<0 0 1)处多见 ,右冠状动脉 (RCA)和后降支处 (PDA)少见 (12 1%vs 35 0 % ,P =0 0 1)。切割球囊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比支架组低 (5 7 6 %vs 6 7 6 % ,P =0 0 2 )。支架组患者中 14例共 2 8个支架同时置入主干和分支内 ,仅在主干或分支一侧血管内植入支架 7例 ,最大扩张压力为 14 18 5 5kPa,2 0例患者接受IVUS检查 ,主干血管内最终残余狭窄为 2 3 6 %。切割球囊组 10例患者先在主干和分支内进行切割球囊交替扩张 ,3例患者只在主干内行切割球囊扩张 ,最后对吻扩张时的平均压力为 810 6kPa ,13例患者全部接受IVUS检查 ,IVUS测定主干血管内最终残余狭窄为 10 8%。切割球囊组与支架组扩张前即刻血管腔截面积分别为 (2 31± 1 2 0 )mm2 和 (2 36± 1 2 3)mm2 ,扩张后分别为 (6 4 2±1 0 1)mm2 和 (6 5 1± 1 0 7)mm2 ;两组扩张后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0 ]
  • 冠状动脉心肌桥与缺血性心脏病

    郭灼林,吴小妮,杜志民,胡承恒,张育君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 (心肌桥 )的特征和心肌桥与缺血性心脏病 (IH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 2 398例患者 ,其中共检出心肌桥 2 2例。结果 心肌桥检出率为 0 92 % ;心肌桥最常出现在左前降支 ;心肌桥段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是最主要征象 :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 5 4 5 % ;有心肌桥患者临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结论 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是心肌桥最主要征象 ;冠状动脉心肌桥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5 ]
  • 不稳定性心绞痛药物保守治疗与早期介入治疗的比较

    石燕,卞绍华,陆锐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患者的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与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96例UA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为药物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 ,并对其进行危险分层 ,随访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近期随访 1个月 ,介入组与药物治疗组低、中危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3 8%和 8 3% ,差异无显著性 ;而两组高危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 10 %和 5 0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10个月随访 ,两组低、中危患者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12 5 %和 14 3% (P >0 0 5 ) ;高危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2 0 %和 5 8 3% (P <0 0 5 )。结论 对于低、中危患者 ,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对心脏事件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 ,而对高危患者 ,介入治疗可明显降低近期和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 ,提示对高危患者应及早介入治疗。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9 ]
  • 冠状动脉瘤26例临床分析

    李忠红,衣为民,刘幼文,彭长龙,龙娟,刘强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的人群中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病因、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总结 2 87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人群。结果  2 87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人群中 ,共检出冠状动脉瘤 2 6例 ,发生率为 0 90 4 % ,其中男性 2 0例 ,女性 6例。好发部位依次为RCA ,LAD ,LCX ,LM ;有心绞痛病史者 2 4例 ,14例合并心肌梗死 ;同时存有冠状动脉狭窄≥ 5 0 %的病人 2 4例 ;瘤体内发现血栓 2 0例 ;瘤体发生于单支冠状动脉者 2 1例 ,2支者 2例 ,3支并左主干者 2例 ;无一例瘤体破裂。本病可引起心肌梗死等严重临床后果 ,抗血小板、抗凝及血运重建可明显改善预后。结论 成年人冠状动脉瘤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少见的亚类或变异型 ,非一个独立临床疾病 ,动脉瘤和狭窄通常是共有的。动脉瘤内常有血栓 ,易引起心肌梗死 ,如不积极干预 ,则愈后较差。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7 ]
  • 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马龙乐,张艳燕

    目的 观察美托洛尔 (倍他乐克 )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和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6 4例 ,分为扩张型心肌病组和缺血性心肌病组 ,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 ,治疗前后观察LVEF、E峰、A峰以及E/A比值、心功能分级和活动平板运动耐量变化。结果 通过以上观察指标证明美托洛尔对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优于缺血性心肌病。结论 美托洛尔可对抗心衰患者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毒性反应 ,提高心脏功能和运动耐量 ,尤其是对以受体下调为主的扩张型心肌病疗效确切。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9 ]
  • 腺病毒介导的HCY2基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李黔,郭艳红,曲明娟,陈光慧,高炜

    目的 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诱导基因HCY2对于平滑肌细胞的作用。方法 以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作为载体 ,将HCY2基因转移到平滑肌细胞中。提取平滑肌细胞的DNA ,进行凝胶电泳及ELISA ,行DNA片段化分析。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平滑肌细胞的亚二倍体。结果 转染HCY2后平滑肌细胞的DNA断裂成相差 2 0 0bp左右的片段 ,流式细胞术测定时发现 ,位于亚二倍体区的平滑肌细胞明显增多。结论 HCY2基因能引起平滑肌细胞的凋亡。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5 ]
  • 不同方式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的实验研究

    宋波,张仁尧,唐朝枢

    目的 通过观察比较传统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 (T TMLR)与非透壁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 (N TMLR)后cTnI血浓度及心肌梗死 (心梗 )面积的变化 ,探讨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对缺血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制备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术后早期监测cTnI的变化 ;术后 2周采用伊文氏蓝 -氯化三苯基四唑 (TTC)双重染色法测定心肌缺血、心肌坏死面积。结果 T TMLR及N TMLR术后均使cTnI血浓度升高且峰值提前 ;心肌缺血面积缩小 ,而心肌坏死面积无改变 ,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1)N TMLR可获得与T TMLR相同的效果 ;(2 )二者均可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 ,从而使cTnI峰值提前并致心肌缺血面积缩小。

    2003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