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44861

临床研究

  • 心外膜脂肪组织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短期并发症的关系

    侯小玲;付振虹;单冬凯;张威;陈韵岱;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短期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内科自2014年1月至12月209例术前已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冠心病患者的PCI手术相关临床资料,测定EAT体积并分析术中及术后30 d内发生的短期并发症,对可能影响并发症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9例患者PCI术前的EAT体积为(129.3±49.7)ml,有18例(8.6%)患者发生短期并发症,包括:10例(4.8%)冠状动脉夹层,其中1例合并术中冠状动脉穿孔,1例合并术后出血;6例(2.9%)出血;2例(1.0%)心肌梗死,其中1例合并心原性休克;1例脑梗死。单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病、EAT体积大(>130 ml)、多支病变、置入支架数量多的患者,PCI术中及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高(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EAT体积大(>130 ml)(OR 4.268,95%CI 1.422~12.812,P=0.010)和多支病变(OR 5.113,95%CI 1.786~14.638,P=0.002)是PCI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AT体积大(>130 ml)是PCI相关短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测定EAT可能对PCI术中及术后短期并发症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2020年05期 v.28;No.178 24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6K]
    [阅读次数:72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17 ] |[下载次数:111 ]
  • 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郑泽;范谦;彭红玉;王健;赵东晖;吴铮;程姝娟;柳景华;

    目的比较既往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无CABG的原位血管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结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治疗的CTO病变行PCI的既往有CABG的CTO-PCI组患者(219例),同时选择既往无CABG的CTO-PCI组患者(5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PCI成功率和介入方法以及并发症等。结果既往有CABG的CTO-PCI组患者年龄[(66.5±9.4)岁比(61.1±10.2)岁,P=0.002]、高血压病(90.0%比83.0%,P=0.015)、糖尿病(40.6%比30.1%,P=0.005)和卒中史(8.7%比4.4%,P=0.020)显著高于既往无CABG的CTO-PCI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既往有CABG的CTO-PCI组患者技术成功率(77.6%比87.1%,P=0.001)和手术成功率(74.9%比84.8%,P=0.001)显著低于既往无CABG的CTO-PCI组患者,而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2.7%比2.3%,P=0.7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既往有CABG的CTO-PCI组患者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入组技术成功率[71.8%(94/131)比86.4%(76/88),P=0.038]显著低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入组;既往无CABG的CTO-PCI组患者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入组技术成功率[83.5%(258/309)比92.2%(202/219),P=0.007]显著低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既往有CABG的CTO病变患者介入难度更高,可以更多地应用逆向技术来提高手术成功率。

    2020年05期 v.28;No.178 247-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10 ] |[下载次数:100 ]
  •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发生脊髓缺血损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李辉;李娟;王振东;高晓玲;王东;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发生脊髓缺血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临汾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在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行TEVAR治疗的胸主动脉疾病患者96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脊髓缺血损伤分为两组:脊髓损伤组11例,脊髓未损伤组85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合并症)、病变长度、发病时间、腹主动脉累及情况,术中支架长度、左锁骨下动脉干预情况、术后血压情况等,使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分析危险因素,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脊髓损伤组患者发病时间<14 d(63.6%比29.4%,P=0.006)、病变长度>200 mm(72.7%比38.8%,P=0.046)、累及腹主动脉(72.7%比41.2%,P=0.001)、支架长度>200mm(81.8%比16.5%,P<0.001)、置入支架>1枚(63.6%比14.1%,P=0.003)、支架覆盖左锁骨下动脉(54.5%比27.1%,P=0.021)及术后收缩压低于90 mmHg(1 mmHg=0.133 kPa)(63.6%比15.3%,P=0.007)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脊髓未损伤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病时间<14 d、病变长度>200 mm、累及腹主动脉、支架长度>200 mm、置入支架>1枚、支架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术后收缩压低于90mmHg均与脊髓缺血损伤发生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支架长度>200 mm是影响患者术后脊髓缺血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 4.843,95%CI1.229~35.438,P=0.028)。结论 TEVAR术中支架长度>200 mm是术后发生脊髓缺血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0年05期 v.28;No.178 252-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8K]
    [阅读次数:55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10 ] |[下载次数:227 ]
  •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郑瑜;李树仁;刘肖;张一峰;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对住院期间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8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PPCI的286例STEMI患者,根据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27例)和非AKI组(259例),分析人口学特征、临床资料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并对发生AKI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向后逐步回归法分析。结果STEMI患者PPCI术后AKI的发生率为9.4%。术中对比剂剂量AKI组虽大于非AKI组[(162.4±68.4)ml比(151.3±62.2)ml,P=0.33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KI组在住院期间心力衰竭(59.3%比19.7%,P<0.001)、医院获得性感染(48.1%比21.6%,P=0.002)、出血并发症(11.1%比1.9%,P=0.031)及院内死亡率(44.4%比0.4%,P<0.001)显著高于非AK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过共线性诊断排除自变量间的强共线性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脑血管病史(OR 8.896, 95%CI 2.310~34.264,P=0.001)、无复流/慢血流(OR 6.033,95%CI1.066~34.156,P=0.042)、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OR5.696,95%CI1.636~19.832,P=0.006)、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OR9.218,95%CI1.860~45.683,P=0.007)、对比剂剂量/肾小球滤过率比值增大(OR1.861,95%CI 1.338~2.589,P<0.001)、尿酸升高(OR1.009,95%CI1.003~1.016,P=0.005)、血红蛋白降低(OR0.966,95%CI0.937~0.997,P=0.030)是PPCI术后STEMI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VEF<50%、应用IABP、术后无复流/慢血流、脑血管病史、对比剂剂量/肾小球滤过率比值增大、尿酸升高、血红蛋白降低是STEMI患者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STEMI患者并发AKI住院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显著升高。

    2020年05期 v.28;No.178 257-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阅读次数:35 ] |[引用频次:17 ] |[网刊下载次数:8 ] |[下载次数:114 ]
  •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高校正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帧数临床预测模型

    陈桂坚;彭志坚;黄华;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校正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帧数(CTFC)的影响因素,并建立临床预测模型。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160例STEMI行急诊PCI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血管造影资料、心电图资料、超声心动图资料。以CTFC 23为界限,将患者分为高CTFC组(65例)和低CTFC组(95例)。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辨别高CTFC的风险因子,并建立临床预测模型。通过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OR 2.111,95%CI 0.818~3.198,P=0.001)、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OR2.821,95%CI 1.660~4.797,P<0.001)、ST段回落(OR 1.962,96%CI 1.023~3.962,P=0.002)是高CTFC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β系数给予以上变量各赋值1分,构成高CTFC临床预测模型——NQST(y=1.37x_1+1.62x_2+1.22x_3+0.297,x_1、x_2、x_3分别代表NLR、QTcd和ST段回落)评分,而且该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AUC 0.791,95%CI 0.705~0.877,P<0.001)。结论NQST临床评分模型能很好地预测STEMI患者急诊PCI后的高CTFC风险,提高该人群临床预后判断,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020年05期 v.28;No.178 264-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阅读次数:42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17 ] |[下载次数:195 ]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介入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评估

    孙子瑞;江继承;蒋亚鹏;陈同峰;韩宇;韩艳;高传玉;刘煜昊;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介入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近期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3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通过分析其穿孔形态、大小,按照缺损直径加10 mm原则选择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1、6、12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测量6 min步行试验(6MWT),抽血化验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了解心功能。结果 32例患者中30例(93.8%)封堵成功,失败2例,术后死亡3例。27例出院患者中成功随访25例,随访结果显示,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9.8±9.9)mm比(63.5±6.5)mm比(52.5±5.8)mm比(51.7±4.2)mm,P<0.001]、NT-proBNP[(3.6±0.4)pg/ml比(3.1±0.5)pg/ml比(2.9±0.4)pg/ml比(2.8±0.3)pg/ml,P<0.001]比较,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MWT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逐渐改善[(280.4±91.5)m比(301.0±75.5)m比(310.5±82.6)m,P=0.024],整体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例患者胸部X线及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无封堵器脱落以及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行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2020年05期 v.28;No.178 270-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阅读次数:59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9 ] |[下载次数:162 ]

读者·作者·编者

  • 本刊网站及远程稿件处理系统投入使用

    本刊编辑部;

    <正>为顺应当今期刊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广大作者、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稿件远程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根据本刊稿件处理流程、编辑加工规范、审稿制度、管理规范等业务需求设计,将协助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编委、定稿会专家、主编等相关人员多位一体地进行稿件业务处理,解决编辑部对稿件网络化流程管理的需要,并实现各类查询功能。作者进行网上投稿的具体步骤如下:登录《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网站(http://zjxb.cbpt.cnki.net)点击"作者投稿系统"→按提示注册(请务必按系统提示正确填写个人信息,同时记住用户名和密码,以便

    2020年05期 v.28;No.178 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 ]
  • 关于医学论文中的志谢

    本刊编辑部;

    <正>在文后志谢是表示感谢并记录在案的意思。对给予实质性帮助而又不能列为作者的单位或个人应在文后给予志谢。但必须征得被志谢人的书面同意。志谢应避免以下倾向:(1)确实得到某些单位或个人的帮助,甚至用了他人的方法、思路、资料,但为了抢先发表,而不能公开志谢和说明;(2)出于某种考虑,将应被志谢人放在作者的位置上,混淆了作者和被志谢者的权利和义务;(3)以名人、知名专家包装自己的论文,抬高论文的身份,将未曾参与工作的,也未阅读过该论

    2020年05期 v.28;No.178 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9K]
    [阅读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 ]
  • 作者署名的意义和应具备的条件

    本刊编辑部;

    <正>(1)署名的意义:①标明论文的责任人,文责自负;②医学论文是医学科技成果的总结和记录,是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和创造智慧的结晶,也是作者对医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并以此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承认的客观指标,是应得的荣誉,也是论文版权归作者的一个声明;③作者署名便于编辑、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信息,互相探讨,共同提高。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改。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左下方。(2)作者应具备下列条件:①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②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

    2020年05期 v.28;No.178 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阅读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 ]
  • 关于医学论文中的作者署名

    本刊编辑部;

    <正>(1)署名的意义:①标明论文的责任人,文责自负;②医学论文是医学科技成果的总结和记录,是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和创造智慧的结晶,也是作者对医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并以此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承认的客观指标,是应得的荣誉,也是论文版权归作者的一个声明;③作者署名便于编辑、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信息,互相探讨,共同提高。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改。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左下方。(2)作者应具备下列条件:①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②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修

    2020年05期 v.28;No.178 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阅读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 ]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声明

    本刊编辑部;

    <正>近来,编辑部发现有的作者稿件存在一稿多投和明显抄袭的现象,严重违背了学术道德,侵犯了他人著作权,影响了刊物的形象。根据《出版管理条例》《著作权法》和其他期刊出版有关规定,本刊对抄袭和一稿多投问题声明如下:(1)凡投予本刊的稿件,文中引用他人文献的资料和观点,应加以注释;若大段引用而未加以注释,即视为抄袭。(2)如果2篇稿件在文字表达和讨论叙述上存在某些不同之处,但稿件的资料来源、主要数据和图表相同

    2020年05期 v.28;No.178 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阅读次数:5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 ]

综述

  • 治疗心力衰竭的新型器械——心房分流器的研究进展

    尚小珂;陈澍;董念国;钟良;王斌;朱达;宋光远;廖曼;张长东;

    <正>心力衰竭是各种慢性结构性或非结构性心脏病发展到后期的共同表现。美国现有620万例心力衰竭患者群体,并且由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进展发病率持续增加[1]。针对这些患者的不良预后,已经有许多控制心力衰竭进展和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率的治疗方法。近几年,在指南的规范药物治疗下开始出现一些辅助器械治疗(例如心脏再同步疗法、植入式监测器、心室辅助装置)和心脏移植等[2]。尽管如此,还需要进一步研发新的心力衰竭器械,以解决目前仍然较高的患者死亡率(高危亚组每年20%~25%)和大量的心力衰竭住院率(美国每年>100万人次)[1]。心房分流术是一种治疗心力衰竭的新方法。对于许多患者

    2020年05期 v.28;No.178 274-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阅读次数:76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29 ] |[下载次数:561 ]
  • 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徐奕;杨跃进;

    <正>桡动脉入径(transradial approach,TRA)自1993年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已逐渐成为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首选入径[1]。远端桡动脉入径(distal transradial approach,dTRA)作为一种新的介入治疗入径,近年来在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展[2-10],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和报道仍较少。与传统TRA相比,dTRA被认为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其推广和应用也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dTRA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与总结,对该入径的解剖学基础、优势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2020年05期 v.28;No.178 27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阅读次数:50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16 ] |[下载次数:343 ]
  • 3D打印技术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的应用

    丁鹏;徐臣年;杨剑;

    <正>1引言3D打印技术又称为快速成型技术或者增材制造技术,是通过3D打印机运用金属、高分子材料、光敏树脂等将数字信号转换成具有一定物理特性的实物模型的过程。这项技术被引入到医学领域已经接近30年的时间[1-2],其最早主要被应用于骨科及颌面外科,并且在辅助制造手术导板以及个性化移植物包括颅骨、下颌骨、义齿及人工关节的打印方面技术已经相对成熟[3-5]。近年来,3D打印技术开始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过程中。介入治疗方面,无论是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主动脉窦瘤介入封堵、心房颤动(房颤)左心耳封堵过程中,还是在二尖瓣、主动脉

    2020年05期 v.28;No.178 280-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阅读次数:44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8 ] |[下载次数:288 ]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应用

    高睿;于波;

    <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15%~20%的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然而其治疗效果仍然堪忧[1]。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能提供关于分叉病变处解剖变化、斑块位置和支架位置等信息,但对于复杂病变行PCI,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优于CAG。IVUS证实左冠状动脉分成两个不对称的分支(即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管腔直径越来越小,近端主血管与其两个(或多个)远端分支直径的关系为:近端主血管=(远端主血管+侧分支)×0.67[2]。欧洲分叉俱乐部将分叉病变定义为发生在邻近和(或)涉及重要分支起源的冠状动脉狭窄[2]。左主干是冠状动脉最大的分支,为超

    2020年05期 v.28;No.178 283-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阅读次数:28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12 ] |[下载次数:217 ]
  • 冠状动脉支架断裂的研究进展

    阮月华;胡龙龙;杨人强;

    <正>冠状动脉支架在冠心病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支架从早期的裸金属支架升级到第一代、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不仅载药模式发生巨大变化,而且支架的材料、钢梁厚度等都发生明显变化。随着置入技术的不断成熟,冠状动脉支架不仅应用于简单的A型病变,也广泛应用于扭曲成角、钙化、血栓、慢性闭塞性等C型复杂病变。由于心脏的持续搏动,冠状动脉支架受到持续的力学作用,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金属疲劳、损伤,甚至在一些地方发生冠状动脉支架断裂(coronary stent fracture,CSF)。临床上CSF实际发生率并不低,但往往不被重视,由此引发的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支架内血栓形成(stent thrombosis,ST)甚至冠状动脉破裂的病因也常常

    2020年05期 v.28;No.178 286-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阅读次数:45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8 ] |[下载次数:222 ]

病例报告

  • Ⅰ型Kounis综合征1例

    罗溶;孙晓臣;刘海波;王齐兵;汪自龙;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因"持续胸痛2 h"于2016年2月27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就诊。患者为心前区持续性压榨性疼痛2 h不缓解,入院2周前开始出现鼻痒、喷嚏等鼻炎样症状,症状不重,未治疗。患者既往有吸烟史20余年(20支/日),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33/88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颈软;双肺呼吸

    2020年05期 v.28;No.178 291-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K]
    [阅读次数:38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8 ] |[下载次数:164 ]
  • 隐藏在钙化病变下的蜂巢现象1例报告

    支伟;姜云发;汪雁博;郝国贞;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67岁。因"间断胸闷、气短2个月"于2018年12月1日收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患者于2个月前劳累后出现胸闷、胸痛,无肩背部放射痛,症状持续不缓解,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M)未见异常,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近端钙化,自近端起急性完全闭塞,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LCX)多发斑块浸润,未见明显狭窄,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弥漫斑块浸润,未见明显狭窄,未行介入治疗,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规律服用抗血小板、

    2020年05期 v.28;No.178 294-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阅读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15 ] |[下载次数:55 ]
  • “杂交”策略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1例

    吴玺;张琪周;蔡杰;谭国娇;黄河;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69岁。因"反复胸闷1年余"入院,患者诉1年多前,步行1000 m或爬3楼后出现胸闷不适,部位为心前区,呈憋闷感,持续10 min左右,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逐渐好转,但症状于活动后反复出现。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曾于2018年3月于外院住院治疗,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前降支出现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但失败。术后出院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抗心肌重构等药物,胸闷症状仍反复发作,现患者为求再次行PCI于2018年6月21日就诊于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和高脂血

    2020年05期 v.28;No.178 298-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阅读次数:5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20 ] |[下载次数:4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