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晓凡;王贺阳;李毅;徐凯;藏红云;郭亮;李璐;赵巍;王效增;韩雅玲;
目的观察多廿烷醇治疗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置入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HPR)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多廿烷醇改善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研究(SPIRIT)中年龄≥60岁、ACS合并HPR患者169例,其中标准双抗组30例(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维持12个月),双倍氯吡格雷组75例(氯吡格雷150 mg、每日1次,服用30 d,后以75 mg、每日1次,维持至12个月),多廿烷醇组64例(DES置入术后多廿烷醇40 mg、每日1次至术后6个月,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维持至12个月)。所有患者均接受阿司匹林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30 d时HPR逆转率(定义为血小板聚集率<65%的比例),次要观察指标为24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安全性观察指标为术后24个月按照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leeding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BARC)等级划分的出血事件。结果术后30 d时,多廿烷醇组HPR逆转率有优于标准双抗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9%比23.3%,P=0.068);与双倍氯吡格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9%比49.3%,P=0.447);术后6个月时,多廿烷醇组HPR逆转率比术后30 d时进一步改善(57.4%比42.9%,P=0.019),且显著优于标准双抗组(57.4%比34.5%,P=0.042),与双倍氯吡格雷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4%比54.1%,P=0.699)。标准双抗组术后24个月MACE事件发生率有高于双倍氯吡格雷组、多廿烷醇组的趋势,但三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13.3%比6.7%比4.7%,P=0.352)。双倍氯吡格雷组术后24个月BARC总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标准双抗组和多廿烷醇组(17.3%比3.3%比1.6%,P=0.001)。多廿烷醇组、双倍氯吡格雷组和标准双抗组患者术后24个月无MACE事件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3%、93.3%和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结论对于DES置入术后老年ACS合并HPR患者,在标准双抗基础上联用多廿烷醇可以取得与双倍维持剂量氯吡格雷相近的改善HPR的疗效,同时出血风险明显减少,是更为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
2016年12期 v.24;No.137 661-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阅读次数:109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90 ] - 李琪;刘健;卢明瑜;赵红;马玉良;刘传芬;王伟民;
目的探讨斑块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弥漫性严重钙化病变的手术安全性和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行斑块旋磨术联合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的109例冠心病患者,共114处病变,其中28例患者在术中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按钙化病变的长度分为弥漫性钙化病变组(钙化病变长度≥25 mm,68例、72处病变)和局限性钙化病变组(钙化病变长度<25 mm,41例、42处病变)。分析两组患者病变及手术特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结果弥漫性钙化病变组钙化病变长度[(38.2±11.0)mm比(15.0±4.9)mm,P<0.001]、旋磨次数[(6.17±1.61)次比(4.02±1.20)次,P<0.001)]、置入支架数[(2.31±0.78)枚比(1.60±0.70)枚,P<0.001]显著大于局限性钙化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局限性钙化病变组相比,弥漫性钙化病变组手术即刻成功率(98.5%比100%,P=0.453)、并发症发生率(41.2%比34.1%,P=0.673)、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41.2%比31.7%,P=0.484)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注意手术操作的规范性、采取恰当的措施预防和处理术中并发症,可以安全地对冠状动脉弥漫性严重钙化病变进行斑块旋磨术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手术即刻成功率及近期效果满意。
2016年12期 v.24;No.137 667-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4K] [阅读次数:50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7 ] |[下载次数:120 ] - 李萌玫;邵一兵;张纯全;刘玉昊;武越;王旭;
目的比较不同侧支循环患者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差异及近期预后。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或者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错过血运重建时间半月以上仍有症状的患者42例,根据Rentrop分级将所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A组,Rentrop 0~1级,17例)和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B组,Rentrop 2~3级,25例)。PCI术后采用压力导丝测定冠状动脉(罪犯血管)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MR),PCI术后及术后3个月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1)A组患者IMR均值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53±8.0比20.88±4.6,P<0.001);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与IMR呈负相关(r=-0.671,P<0.05)。(2)术后3个月LVEDd的变化值,A组平均为5.76 mm,B组平均为-0.2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术后3个月LVEF的变化值,A组平均为-3.82%,B组平均为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与术后3个月LVEDd变化值呈负相关(r=-0.669,P<0.001),与术后3个月LVEF变化值呈正相关(r=0.657,P<0.001)。(5)IMR与术后3个月LVEDd变化值呈正相关(r=0.686,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LVEDd变化值=0.366×IMR-7.213;IMR与术后3个月LVEF变化值呈负相关(r=-0.664,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LVEF变化值=-0.554×IMR+15.812。结论侧支循环不良患者与侧支循环良好患者相比,更容易发生微循环功能受损,开通梗死区域相关血管,侧支循环良好、微循环功能良好的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优于侧支循环不良、微循环功能受损的患者。
2016年12期 v.24;No.137 672-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阅读次数:50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86 ] - 汪敏;双东思;苏晞;
目的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的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住院的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75例,入院后均给予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分为氯吡格雷组(153例)和替格瑞洛组(22例)。采用光比浊法测量腺苷二磷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定义血小板最大聚集率>46.0%为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比较两组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差异及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对3个月预后的影响。结果氯吡格雷组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替格瑞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7%(99/153)比36.4%(8/22),P=0.011]。随访3个月,残余血小板高反应组发生支架内血栓事件3例(2.8%,3/107),均发生于使用氯吡格雷患者,残余血小板正常反应组无一例发生,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两组患者的主要事件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出血事件等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显著降低治疗后的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增加支架内血栓风险。
2016年12期 v.24;No.137 67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4K] [阅读次数:38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164 ] - 张剑;荆全民;王效增;马颖艳;王耿;刘海伟;王斌;徐凯;韩雅玲;
目的总结并探讨无心肌梗死(MI)病史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特点。方法纳入1995年7月至2014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行PCI的连续性绝对性CTO冠心病患者共2651例,其中无MI病史患者1466例(55.3%,无MI组),有MI病史患者1185例(44.7%,MI组)。结果无MI组患者年龄、女性比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比例、高血压病比例、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高于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无MI组患者心力衰竭比例和血肌酸酐水平均显著低于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无MI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81.4%比76.5%,P=0.002)高于MI组;在CTO靶血管分布方面,无MI组患者左前降支比例(36.2%比40.7%,P=0.007)显著低于MI组,而左回旋支比例(17.0%比12.7%,P<0.001)、侧支循环良好比例(32.7%比27.0%,P<0.001)显著高于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CTO靶血管PCI成功率、完全血运重建比例、平均支架置入数、平均支架直径和平均支架总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MI病史的CTO冠心病患者因为年龄、性别、不稳定型心绞痛反复缺血预适应、高血压病等因素,可能促进了侧支循环的建立,使心功能得到保护。
2016年12期 v.24;No.137 683-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阅读次数:53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6 ] |[下载次数:118 ] - 赵慧强;陈晖;李虹伟;李东宝;姚道阔;梁思文;周力;高翔宇;马国栋;丁晓松;
目的总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心内科经桡动脉使用4 F KIWAMI ST01子导管行子母导管技术完成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经验。方法分析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对采用4 F子导管行4 in 6子母导管技术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0例患者均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其中合并明显钙化病变19例,慢性完全闭塞病变13例,中重度迂曲病变11例,中重度成角病变6例,支架内再狭窄4例。30例患者均使用了4 in 6子母导管技术,子导管均成功到达病变或病变远端,支架全部置入成功,手术成功率100%。无一例发生严重的和子导管相关的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并且无死亡发生。结论经桡动脉使用4 F KIWAMI ST01子导管行4 in 6的子母导管技术有良好的通过性,可获得较强的支撑力和更长的输送管道,能很好地协助支架置入。
2016年12期 v.24;No.137 68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阅读次数:36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9 ] |[下载次数:84 ]
- 陈胜兰;黄亿源;陈晨阳;唐建军;胡信群;唐亮;吕晓玲;方臻飞;周胜华;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73岁。因"胸闷10 h,加重伴意识模糊3 h入院"。2015年2月4日晨7时患者出现胸闷并摔倒在地1次,无意识丧失,至8时患者意识丧失,牙关紧闭,呼之不应,大小便失禁,大便黑色。家属予以"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2 min后患者神志恢复,急入当地医院,9时25分患者突发心搏骤停,予以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后患者恢复自主心律。
2016年12期 v.24;No.137 703-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8K] [阅读次数:5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211 ] - 汪雁博;谷新顺;范卫泽;傅向华;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65岁。主因"突发胸痛4 h"于2015年12月20日入住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最高260/110 mmH g(1 mmH g=0.133 kP a),规律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血压控制尚可;糖尿病4年,未规律服药,血糖控制情况不详。入院查体:体温36.4℃,脉搏69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54/82 mmH 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9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
2016年12期 v.24;No.137 707-7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5K] [阅读次数:36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89 ] - 程守全;王诚;张步春;谢冰;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28岁。因"反复胸闷胸痛5年,加重伴晕厥3 d"于2015年8月24日入住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患者5年前始感胸闷、胸痛,多于受凉感冒及劳累后出现,位于胸骨后中下段,每次持续3~5 min,可自行缓解,曾就诊外院行常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前3 d于活动时出现上述症状,伴心悸,晕厥,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口吐白沫。送至徐州利国医院行心电图检查示:交界区心动过速。
2016年12期 v.24;No.137 709-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84K] [阅读次数:48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