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44632

临床研究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Fractalkine水平的研究

    姚康;陆浩;张春瑜;吴彦;葛雷;钱菊英;邹云增;葛均波;

    目的最近研究发现新型趋化因子Fractalkine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免疫发病有关,我们对临床各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循环可溶性Fractalkine(sFractalkine)水平进行了观察。方法选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6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不稳定心绞痛(UP)36例,同时以2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其中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对斑块性质做出判定;ELIZA法检测外周血sFractalkine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AMI组sFractalkine水平(900.9±66.6)pg/ml显著高于UP(F=4.21,P=0.0008)及SAP组(F=4.85,P=0.0006),血管内超声确定有斑块破裂的UP患者sFractalkine水平(717.8±49.1)pg/ml显著高于UP组无斑块破裂者(610.9±34.8)pg/ml(F=2.21,P=0.03),sFractalkine水平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329,P=0.003)。结论 sFractalkine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免疫发病,尤其是在斑块破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012年04期 v.20;No.93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6 ]
  • Sonoclot血栓监测指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预测作用

    朱绿玉;韩志伟;薛林;王春燕;李昱熙;易铁慈;张岩;龚艳君;范芳芳;李建平;霍勇;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与术前抗栓治疗关系密切,但至今还没有理想的临床指标评价PCI术前的抗栓治疗效果。Sonoclot是一种以血液黏度为基础体外实时监测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的方法。本研究拟入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PCI术前进行Sonoclot检测,评价Sonoclot指标与PCI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的相关性,寻找可以评价PCI术前抗栓疗效的指标。方法前瞻性连续入选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收住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临床诊断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收集一般临床资料,根据PCI术后心肌标记物升高至正常值上限3倍以上与否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使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Sonoclot coagulation&platelet function analyzer,SCA,SIENCO,Inc,USA)完成ACT(activited clotting time,激活凝血时间)、CR(clot rate,凝血速率)、PF(platelet function,血小板功能)等指标的检测。结果共入组患者246例,其中,男性163例(66.3%),女性83例(33.7%),年龄分布于27~87岁之间,平均(64.3±11.2)岁。其中119例(48.4%)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与未发生者相比,性别、术中肝素用量、多支血管病变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经Sonoclot测得的肝素化前CR(gbCR)在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21.32比19.83,t=-2.000,P<0.05)。进一步按照gbCR的75%分位数(gbCR=24)将患者分为两组,结果显示,gbCR高于四分位数患者围手术期心梗风险明显增加(OR:1.94,95%CI:1.05~3.59,P=0.04)。对性别、年龄、BMI、多支血管病变、肝素用量、PT值、FIB值、gbCR等多个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bCR是PCI围手术期心梗的独立预测因素(OR=2.36,95%CI:1.05~5.28)。结论肝素化前CR值与PCI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具有显著相关性,提示对该指标的监测可能会预测PCI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2012年04期 v.20;No.93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158 ]
  • 糖尿病合并分叉病变患者单双支架介入策略的比较

    刘志忠;单守杰;张俊杰;田乃亮;叶飞;林松;陈绍良;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人群采用单双支架策略的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了入选DK-CrushⅠ~Ⅳ系列试验的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211例。其中,单支架策略组(PS组)119例,双支架策略组(DS组)92例,均使用了雷帕霉素洗脱支架。PS组于下述情况以"T"支架术式置入分支支架:(1)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2)TIMI血流小于3级;(3)合并B型以上夹层。DS组采用DK-Crush技术56例(60.9%),"T"型支架置入技术26例(28.3%),Culotte技术置入10例(10.9%)。无论DS组抑或PS组在支架置入后均强调完成分支高压后扩张和主、分支最终球囊对吻(FKI)。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9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再次靶血管重建),次要研究终点为9个月时血管造影主支和分支血管再狭窄。结果 9个月随访期内DS组与PS组的发生MACE分别为12例(13.0%)和14例(11.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9,P>0.05)。随访血管造影主支再狭窄DS组与PS组分别为10例(10.9%)和12例(10.1%),组间比较无差异统计学意义(χ2=0.034,P>0.05),但分支再狭窄DS组18例(19.6%)显著低于PS组46例(38.7%),χ2=8.948,P=0.003。结论在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中,单支架策略与双支架策略的9个月随访期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无差异,但双支架策略显著减少了分支再狭窄。

    2012年04期 v.20;No.93 18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1 ]
  • 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体积的变化及与冠状动脉影像的关系

    许文亮;王旭;邵一兵;惠波;武越;要英杰;张纯全;

    目的观察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治疗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小板体积的变化及与冠状动脉影像和血流的关系。方法 163例接受PPCI治疗的STEMI患者,入院时测定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例(P-LCR)等血小板功能参数和血生化指标,阅读冠状动脉影像资料,评估梗死相关动脉(IRA)行PPCI前后的TIMI血流分级,计算IRA行PPCI后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同期冠状动脉造影等确诊的107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STEMI患者MPV和P-LCR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10.30±0.82)fl比(9.89±0.98)fl,t=3.656,P=0.000;(27.24±6.43)%比(24.51±5.88)%,t=3.524,P=0.000]。STEMI患者各亚组间比较,MPV和P-LCR于多支病变亚组显著高于单支病变亚组[(10.40±0.85)fl比(10.04±0.69)fl,t=-2.558,P=0.011;(27.96±6.64)%比(25.40±5.52)%,t=-2.319,P=0.022]。左前降支亚组显著高于回旋支亚组[(10.42±0.86)fl比(9.98±0.62)fl,P<0.05;(28.07±6.63)%比(24.48±4.76)%,P<0.05]。IRA无自发性开通亚组显著高于自发性开通亚组[(10.39±0.84)fl比(10.04±0.69)fl,t=-2.460,P=0.015;(27.83±6.61)%比(25.64±5.70)%,t=-2.082,P=0.040]。IRA行PPCI后血流未达TIMI3级亚组显著高于达TIMI3级亚组[(10.68±1.02)fl比(10.22±0.76)fl,t=2.225,P=0.003;(30.42±7.84)%比(26.61±5.95)%,t=2.393,P=0.02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PV或P-LCR是IRA行PPCI后CTFC的独立影响因素(r=0.294,P=0.001;r=0.243,P=0.004)。结论 STEMI患者血小板体积显著增加,血小板体积与冠状动脉病变及IRA行PPCI前后血流的受损程度有密切关系。

    2012年04期 v.20;No.93 194-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7 ]
  •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临床效果

    于凝;惠永明;马超;熊永红;仲崇星;

    目的观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应用不同剂量的氯吡格雷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共入选急性非ST段抬高型冠状动脉综合征行PCI术的患者506例,计算机简单随机法分为标准组、强化组。标准组入院后给予氯吡格雷300mg顿服,后予75mg/d维持;强化组入院后给予300mg顿服,后予150mg/d口服至PCI术后5d,后75mg/d维持。所有患者均于入院、顿服氯吡格雷300mg后24h、术前及术后5d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检查。于入院及术后5d行血常规检查,观察血小板变化,并随访术后30d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强化组术前及术后5d的PA明显下降,强化组术前及术后5d的PA(%)较标准组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3929,P<0.05;t=13.1384,P<0.005)。强化组与标准组比较30d主要心血管事件有减低趋势,但未见有统计学意义。两组TIMI出血事件未见有明显差异。结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率,同时出血风险未见明显增加,是安全可行的。

    2012年04期 v.20;No.93 199-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2 ]
  •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相关的心脏压塞病例分析

    刘加立;钱文浩;夏勇;王诚;徐晤;张辉;

    目的分析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相关心脏压塞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4例患者,女性3例,男性1例;年龄18~64岁;3例表现为介入术中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增快及意识丧失(1例)。1例为术后12h出现胸闷,血压下降,经床旁超声证实心脏压塞。3例患者为房间隔缺损,1例为室间隔缺损;4例患者均经X线透视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明确诊断,并立即行床旁心包穿刺引流,同时辅以扩容、升压及中和肝素处理。结果 4例患者均存活,2例患者行心包引流后,经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循环仍不稳定,急诊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患者给予输血治疗后,血压稳定,2天后拔除心包引流导管;1例患者停用抗凝药物,引流约300ml心包积液后,血压稳定,1天后拔除引流导管。结论心脏压塞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规范的操作技术能有效避免其发生。

    2012年04期 v.20;No.93 204-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4K]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8 ]
  •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17例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孟庆智;徐东进;陈维;葛小蔚;刘艳云;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封堵治疗中和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共有1077例先心病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17例并发症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077例先心病患者介入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8%(17/1077),无死亡病例。房间隔缺损(ASD)组共3例出现并发症,占了ASD组的0.99%(3/303);动脉导管未闭(PDA)组共3例出现并发症占了PDA组的0.97%(3/310);室间隔缺损组(VSD)组共11例出现并发症,占了VSD组的2.61%(11/421),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组未见并发症,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或介入处理。结论先心病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微创而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其并发症不容忽视,尤以VSD封堵术发生率最高。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病死率低,术前应进行充分沟通,术后应作严格随访,尤其警惕部分介入治疗术后迟发并发症的发生。

    2012年04期 v.20;No.93 207-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6 ]
  • 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研究

    黄文军;刘俊明;谢伟;高霞;王明建;李科;邹琦;赵亮;李娜;

    目的探讨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心内科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临床可疑冠状动脉疾病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疾病的病例1321例,按不同民族分为三组,其中汉族695例,维吾尔族523例,哈萨克族103例。结果 (1)三组冠状动脉病变主要累及血管依次为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回旋支和左主干。(2)三组男性三支病变及双支病变比例均高于女性,单支病变低于女性。(3)哈萨克族患者三支病变(37.78%)高于维吾尔族(37.26%)和汉族患者(33.11%),哈萨克族单支病变及双支病变为32.25%和27.12%,维吾尔族为33.92%、28.74%,均低于汉族患者(分别为34.78%和28.94%)。结论 (1)男性冠脉病变严重程度较相同年龄段女性重。(2)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冠心病患者的三支病变的发病率均较汉族高,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均较汉族重。

    2012年04期 v.20;No.93 212-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6 ]
  • 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后左心室功能的变化

    时向民;单兆亮;郭红阳;杨庭树;王玉堂;

    目的观察扩张性心肌病合并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bundle branch reentryventricular tachycardia,BBRVT)患者消融右束支后左心室功能的变化,探讨该消融方法治愈室速后对左心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2月,12例扩张性心肌病合并阵发性室速,电生理检查证实为BBRVT,标测右束支电位后予以消融,比较术前及术后12个月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容量(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V);主动脉瓣口速度时间积分(velocity time integral,VTI);主动脉与肺动脉瓣开放时间差(QAO-QP);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6分钟步行距离(6minutes walk test,6-MWT);血浆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心电图QRS宽度变化。结果 12例患者射频消融后随访1年均未再发作室速,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LVEF,VTI,NYHA,6-MWT均显著降低;LVEDD,LVESV,QAO-QP,NT-proBNP及QRS宽度均增加。结论束支折返性室速消融右束支后可造成左右室间以及左室内收缩的不同步,可能是术后左室功能进一步减低的机制,但不能完全排除扩张性心肌病自身发展的影响。

    2012年04期 v.20;No.93 217-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7 ]

医学统计学知识

  • 应用联合试验优化诊断能力

    李雪迎;

    <正>诊断是临床医疗的重要环节,是区分患者与非患者的过程。用于诊断的试验方法被称为诊断试验。对于诊断试验的诊断能力分析通常可以通过试验方法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的比较,计算灵敏度、特异度、符合度等诊断能力指标而给予评价。其中灵敏度和特异度是最基本的评价指标。灵敏度所反映的是试验方法对患者的检出能力。特异度所反映的是排除非患者的能力。在临床研究中,通过单一的诊断试验,在有些情况下尚

    2012年04期 v.20;No.93 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3 ]

读者·作者·编者

病例报告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后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一例报告

    苏淑红;王志方;吴晓;

    <正>患者男,59岁,发作心前区痛半小时入院。入院查血小板201×109/L。肌红蛋白阳性,肌酸激酶同工酶阳性。心电图:窦性心律,V1~V5ST段弓背向上抬高0.2~0.5mV。诊断: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口服。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前降支近端血栓形成,狭窄程度90%,远端血流TIMI分级3级,未行急诊介入治疗,术中用肝素3000U,造影结束后即给予盐酸替罗非班(生产厂家:武汉远大制药,批号:H20041165,规格:100ml:盐酸替罗非

    2012年04期 v.20;No.93 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105 ]
  • 左主干支架脱载一例报告

    林守卫;戴若竹;林荣;吴烔仁;

    <正>患者,男,70岁,因反复胸闷1个月于2010年10月18日入院,10月20日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近段20%偏心型狭窄,左前降支近段60%~90%偏心型狭窄,远端有侧支循环供应至右冠状动脉远段,左回旋支开口起70%~99%偏心型狭窄,右冠状动脉开口起50%~70%偏心型狭窄,近中段99%偏心型狭窄。10月22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术中于右冠状动脉开口至近段置入3.0mm×33mmFirebird2支架1枚,右冠状动脉中段置入2.5mm×33

    2012年04期 v.20;No.93 235-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0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0 ]
  • 伞中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残余漏一例

    陈阳;徐仲英;

    <正>患者,女,23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2004年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并行PDA封堵术,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水平残余分流。术后1年,患者开始出现活动后气短,休息后缓解,患者未予重视,未治疗。2011年于我院就诊,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残余分流",肺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封堵器腰部前外侧探及回声中断约5~6mm,流速3.5m/s,压差

    2012年04期 v.20;No.93 236-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37 ]

消息

  • 欢迎订阅2013年《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本刊编辑部;

    <正>《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创刊于1993年,是我国第一本以心血管介入诊疗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学术期刊。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她已成为心血管介入领域权威性的全国性期刊,深受广大心血管临床医师及科研工作者的欢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辟有论著、述评、学术讲座、病例报告、专家笔谈、新技术介绍及综述等栏目,报道内容反映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和国际研究动态及国内发展方向。

    2012年04期 v.20;No.93 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 ]

方法学介绍

  • 0.889mm(0.035英寸)导丝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关汝明;赵红岩;丁建;王永新;

    <正>2009年6月至2011年1月,我们在辽宁省人民医院择期经桡动脉采用5F共用型造影导管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4328例患者中,常规5F共用型造影导管未成功完成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的412例(占9.5%)。其中,未完成左冠状动脉造影的85例(简称左冠组),未完成右冠状动脉造影的305例(简称右冠组),左右冠状动脉均未完成的22例(简称左右冠组)。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1-2]。

    2012年04期 v.20;No.93 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1 ]

实验研究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器械研制及动物实验方法

    陈翔;马丽萍;张志钢;白元;王倩;薛旺;姜海滨;李铭辉;谭洪文;黄新苗;赵仙先;秦永文;

    目的探讨经导管置入新型带瓣膜球囊扩张支架,置换动物主动脉瓣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行设计圆柱状网状支架,使用医用316L不锈钢激光雕刻而成。将新鲜的猪心包经脱细胞等处理后裁剪成人工瓣膜,缝合在不锈钢支架上,制成带瓣膜主动脉支架。手术前将带瓣膜支架压缩至定制的相应大小球囊的预载输送鞘管上。选择健康羊3只,开腹分离腹主动脉,穿刺腹主动脉,建立轨道,X线引导下沿加硬导丝经22F输送鞘管将带瓣膜支架逆行送至主动脉瓣位置,扩张球囊释放支架,置换原主动脉瓣。于手术后即刻观察实验效果。结果 1只实验羊因支架置入位置过低突入左心室造成动物心室颤动后死亡,另2只实验羊经导管瓣膜置换术均获得成功,术后即时影像及解剖结果表明人工主动脉瓣膜置入位置理想,可代替原瓣膜工作。结论经导管置入自制新型带瓣膜球囊扩张支架置换动物主动脉瓣方法可行,效果理想。

    2012年04期 v.20;No.93 22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2 ]
  • 主-肺动脉聚乙烯管吻合术制作动脉导管未闭兔模型的相关研究

    郑林琼;光雪峰;张雅永;付娟娟;尹昵;左明鲜;

    目的采用Seldinger法带针芯血管穿刺置管的基本原理在开胸条件下将聚乙烯管吻合至幼兔的主动脉和主肺动脉上,建立模拟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兔模型,为先天性心脏病及其继发的肺高压研究提供可能的模型。方法幼兔50只按体重编号完全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30只)和假手术组(20只)。实验组将聚乙烯管吻合至主动脉和主肺动脉之间;术后通过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吻合管通畅情况,并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术后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分流信号;术后3个月形成肺动脉高压,肺组织病理检查示肺小动脉内膜及肌层增厚。结论用Seldinger法带针芯血管穿刺置管的基本原理将聚乙烯管吻合至幼兔的主动脉和主肺动脉上的方法可成功建立模拟PDA的兔模型.

    2012年04期 v.20;No.93 225-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3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8 ]

短篇论著

  • Extension冠状动脉导丝和微导管联合治疗复杂病变的应用

    颜东;唐强;王智;曲华清;唐群中;陈学智;白晓军;

    <正>对于复杂病变,尤其是CTO病变、迂曲弥漫病变,微导管可以提供主动支持力、方便交换导丝,逐渐被大家认可和应用。与既往的"nanto"法相比,连接Extension冠状动脉导丝,相对延长导丝长度,可以安全、便捷撤除微导管,避免撤除时出现导丝移位、穿孔、撕裂血管等并发症。原位交换不同硬度的导丝或尖端重新塑形,可增加导丝通过病变的概率。

    2012年04期 v.20;No.93 229-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9 ]

综述

  • 欧美出血学术研究会(BARC)关于出血的统一定义

    李世英;柳景华;

    <正>抗栓治疗进展及早期介入治疗策略的应用,已经显著减少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缺血事件的复发和死亡。随着ACS抗栓力度增强,缺血事件减少,出血及大出血患者明显增加,而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患者的临床预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因此,在提高抗栓治疗效果的同时,如何面对出血风险,增加患者临床净获益变得十分重要[1]。ACS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的出

    2012年04期 v.20;No.93 231-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80 ]

征文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创刊20周年征文

    本刊编辑部;

    <正>为了纪念《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创刊20周年,经本刊编委会同意,本刊编辑部拟举办征文活动。征文主要内容:(1)20年来我国介入心脏病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展望。(2)介入心脏病学医师和学者在介入心脏病学学术方面的成就和专科发展。(3)介入心脏病学医师在临床方面的创新和建树。(4)对《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

    2012年04期 v.20;No.93 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 ]

会议纪要

  • “经皮导管肾交感神经消融诊疗技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马为;

    <正>2012年8月17日在第六届西部长城会期间在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召开了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主办的"经皮导管肾交感神经消融(RDN)诊疗技术"专家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霍勇教授主持,卫生部医政司医疗管理处付文豪处长出席并做了重要指示。此次会议是目前关于该技术最为全面和深入的一次讨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重要机制之

    2012年04期 v.20;No.93 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9 ]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稿约

    <正>《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系心血管专业的学术性期刊,读者对象为心血管临床与科研工作者,特别是介入心脏病学的临床及基础理论研究人员;刊载以心导管技术为基础的诊断、治疗技术、介入性诊疗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并介绍国内外最新进展、诊断与治疗方法及预防经验;辟有临床研究、基础研究、述评、专家笔谈、会议纪要、国际学术交流、继续教育园地、疑难病例分析、病例报告、新技术方法、经验与教训、综述、书讯及消息等栏目,欢迎广大医务工作者踊跃投稿。本刊实行严格的专家审

    2012年04期 v.20;No.93 239-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