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271812

  • 冠状动脉导引钢丝在多发性肺动静脉瘘封堵术中的应用

    杨海涛,沈向前,周胜华,祁述善,陈琳,方臻飞,刘启明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0 ]
  • 应用新型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窦瘤一例

    胡海波,蒋世良,徐仲英,马宁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4 ]
  • 急性肺栓塞的介入治疗

    王乐民,魏林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2 ]
  • 门诊病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探讨

    刘晓堃,傅向华,马宁,刘君,李世强,谷新顺,吴伟力,郝国贞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 ]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后循环和心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变化

    曾秋棠,蒋桔泉,曹林生,聂绍平,刘小青,李正佳,朱长虹,曹卫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5 ]
  • 原发支架置入术及联合抗凝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张明哲,刘传木,田明坤,董希昌,乔鲁军,王晨雁,陈宝霞,胡烨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6 ]
  • 钴合金应用于冠状动脉支架的优势

    申珂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2 ]
  • 经皮支架置入术治疗主动脉缩窄的疗效及安全性

    张奇,沈卫峰,张瑞岩,张建盛

    目的 评估经皮支架置入术治疗主动脉缩窄的疗效。方法  5例 [男性 3例 ,平均年龄(33± 9)岁 ]胸主动脉缩窄患者行经皮主动脉球囊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结果 各例支架置入后即刻压力阶差显著减低为 (8± 2 )mmHg(1mmHg =0 133kPa) ,与术前 (73± 6 )mmHg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P <0 0 0 1)。平均随访 (2 7± 12 )月 ,各例无需多种药物治疗但血压控制良好 ,收缩压平均为 (15 2± 7)mmHg ,舒张压 (91± 5 )mmHg ,与术前收缩压 (2 0 1± 8)mmHg、舒张压 (12 0± 8)mmHg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经皮支架置入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安全可行 ,且对患者血压控制具有长期疗效。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7 ]
  • Duct-Occlud封堵器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

    张庆桥,蒋世良,黄连军,赵世华,徐仲英,凌坚,郑宏,谢若兰,戴汝平

    目的 对比研究Duct Occlud封堵器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治疗直径≤ 4mm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方法  1996年 4月至 2 0 0 2年 8月 ,4 2例直径 <2mm和 2 9例直径 2~ 4mm的PDA患者施行了Duct Occlud封堵器 (2 5例 )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 (4 6例 )封堵术。结果  (1)直径 <2mm的PDA行Duct Occlud封堵器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封堵后 10min、2 4h和 12个月残余分流率显著小于直径 2~ 4mm的PDA(分别为 4 8%与 6 2 0 % ,0与 37 9% ,0与 13 8% ;P均 <0 0 5 )。 (2 )Duct Oc clud封堵器治疗直径 2~ 4mm的PDA后 10min ,2 4h ,1和 12个月残余分流率显著高于Cook可控弹簧栓子组 (分别为 94 4 %与 9 1% ,6 1 1%与 0 ,4 4 4 %与 0 ,33 3%与 0 ;P均 <0 0 5 ) ,其中Duct Occlud封堵器脱落至腹主动脉远端 1例 ,向左肺动脉内凸出 4例 ;2例直径 2~ 4mm的PDA患者置入 2枚Cook可控弹簧栓子。结论 Duct Occlud封堵器和Cook可控弹簧栓子均是治疗直径 <2mmPDA的安全有效方法 ;Cook可控弹簧栓子封堵直径 2~ 4mm的PDA近、中期疗效优于Duct Occlud封堵器 ,但部分患者需置入 2枚栓子。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8 ]
  • 缺血预适应对PTCA术后心肌肌钙蛋白I升高的影响

    杨志健,张如升,张馥敏,朱铁兵,马文珠,曹克将,黄峻

    目的 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作为心肌损伤标记物评价缺血预适应 (IP)对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把 15 0例行PTCA的冠心病 (CA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1)常规手术组 (UC组 ) 12 0例 ;(2 )缺血预适应组 (设置缺血预适应手术方式 ,IP组 ) 30例。两组分别测定其术前、术后第 6、12、2 4、4 8、72小时的血清cTnI水平并进行随访 ,分析相关因素 ,比较两组间cTnI的变化及出院后发生的心脏事件。结果 UC组 12 0例患者中 2 9例术后cTnI升高 ,IP组 30例患者中 2例术后cTnI升高 ,两组cTnI升高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随访发现发生的心脏事件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缺血预适应对PTCA术造成的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 ,现尚不能肯定IP对PTCA术后患者心脏事件有影响。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8 ]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及补救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姜东炬,林海龙,马德元,张静,贾玉琳,高晓健,付荣,王冬冬,喻桂玲,彭大振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与时间限定性补救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PCI)顺序疗法的合理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10月入院的 10 2例AMI患者中 ,4 4例接受直接PCI治疗 ,5 8例首先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 ,限定自溶栓开始 90min内仍未再通者立即行补救性PCI,溶栓再通者则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 ,选择治疗方案。对以上两种方法的再通率、并发症、第 4周左室射血分数 (LVEF)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对静脉溶栓与时间限定性补救PCI顺序疗法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 直接PCI组再通率 95 4 5 % (4 2 / 4 4 ) ,静脉溶栓 +拟行时间限定性补救PCI组 90min内溶栓再通率 32 76 % (19/ 5 8) ,补救PCI再通率 97 4 3% (38/ 39) ;直接PCI组 2例于支架置入后出现无或缓再流现象 ,静脉溶栓未通 +时间限定性补救PCI者 1例出现缓再流现象 ,静脉溶栓再通者至择期介入诊疗前无梗死相关血管 (IRA)再闭塞 ;直接PCI组消化道出血 2例 ,溶栓未通 +补救PCI组 1例出现血尿 ,无其它出血及穿刺部位血肿发生 ;第 4周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直接PCI组平均LVEF为 5 9 5 % ,静脉溶栓未通 +补救PCI组为 5 8 8% ,溶栓再通 +延迟PCI组为 6 0 4 % (P >0 0 5 ) ,6h以内再通者LVEF为 6 2 7% ,6h以?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2 ]
  • 冠状动脉僵硬性病变的切割球囊术后即刻结果

    董少红,Yonathsan Hasin

    目的 研究新技术切割球囊对僵硬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效果。方法  33例病人经应用耐高压球囊高压扩张后 ,对不能扩张的僵硬病变换用切割球囊扩张后 ,对比其扩张结果。结果 切割球囊扩张僵硬性病变的总成功率达 87 9%。当耐高压球囊不能扩开病灶或效果不佳时 ,换用切割球囊 ,应用切割球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小血管内径 2 4 7± 0 5 4mm ,基线血管内径狭窄率 16 %± 15 % )。结论 切割球囊应用较低的压力和较小的扩张时间也可以用于硬性病变或某种程度的钙化病变 ,得到了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且非常安全 (无心脏事件发生 )。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1 ]
  • 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治疗二尖瓣狭窄伴中度返流

    李华泰,尹秋林,洪浪,曹平良,魏云峰,洪明

    目的 探讨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PBMV)治疗二尖瓣狭窄 (MS)伴中度二尖瓣返流(MR)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采用自制二尖瓣球囊导管治疗MS伴中度MR患者 6 2例 ,其中二尖瓣膜明显增厚、钙化者 7例 ,对左室最大前后径、二尖瓣口面积、左房平均压、二尖瓣跨瓣压差及心功能(NYHA分级 )等主要指标随访观察 12~ 36个月。结果 术后二尖瓣口面积明显增大 [(0 83± 0 18)cm2 比 (1 86± 0 2 4 )cm2 ,P <0 0 1],左房平均压 [(32± 8)mmHg比 (13± 8)mmHg ,P <0 0 1,1mmHg=0 133kPa]及二尖瓣跨瓣压差 [(18± 9)mmHg比 (5± 3)mmHg ,P <0 0 1]明显降低 ,心功能明显改善 [(2 81± 0 2 4 )级比 (1 4 6± 0 37)级 ,P <0 0 1],左室最大前后径无显著改变 [(4 5± 4 )mm比 (4 6± 4 )mm ,P >0 0 5 ]。对左室最大前后径、二尖瓣口面积及心功能等指标随访观察 12~ 36个月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选择合适病例 ,严格把握球囊扩张终点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并中度返流患者PBMV的近、远期疗效显著。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6 ]
  •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32例膜部室间隔缺损

    孔祥清,曹克将,杨荣,许迪,盛燕辉,周蕾,黄峻,马文珠

    目的 观察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经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表现诊断为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 ,如有临床症状但没有右向左分流 ,且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局部解剖结构满足以下条件 :(1)膜部室间隔缺损离主动脉瓣至少 1mm ,离三尖瓣隔瓣至少 3mm ;(2 )室间隔缺损的最窄直径小于 14mm ;(3)伴膜部室间隔瘤形成时 ,瘤体未影响右心室流出道 ;(4 )外科手术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后遗留的室间隔缺损 ,且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有影响。在局部或全身麻醉下对患者行经导管Amplatzer双面伞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关闭治疗 ,手术中连续经胸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X线监测。术后随访 3个月。结果 自 2 0 0 2年 6月至 2 0 0 3年 3月共有 32例患者行经导管Amplatzer双面伞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关闭治疗 ,其中男 17例 ,女 15例。超声测定膜部室间隔缺损直径为 3~ 8mm(平均 5 1mm) ,左心室造影测定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 3~ 8mm(平均 4 4mm) ,所选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直径为 4~ 12mm(平均 7 6mm)。堵闭操作技术成功率为 10 0 %。超声心动图示术后即刻残余分流为 11 5 % (少量分流 3 8% ,微量 7 7% ) ,2 4h后残余分流为 7 7% (为微量 ) ,3个月后有 3 8%的微量分流。手术中出现一过性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阅读次数:26 ] |[引用频次: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1 ]
  •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血栓形成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马建林,李新明,苏哲坦,李斌,陈关良,王天松,黄白丽,王青,王圣,黄雪茹

    目的 观察冠心病 (CAD)合并糖尿病 (DM)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血栓形成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 32例CAD(A组 )及 2 4例CAD合并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 ,B组 )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 ,分别在术前、术后 2 0min、2 4h、7d采血测定PTS分子标志物、脂质过氧化物 (LPO)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PTS分子标志物、LPO及内皮功能均较术前有明显变化 ,且B组变化更明显 ,至术后第 7d ,A组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 ,但B组仍有明显变化。结论 CAD患者介入术后出现PTS分子标志物、脂质过氧化损伤以及内皮功能等一系列变化 ,并且这种变化在合并DM的患者更为明显。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5 ]
  • 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超声的对比研究

    杨希立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对稳定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10 5例同时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的患者 ,按心绞痛性质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 (SA组 )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UA组 ) ,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态和性质的差异。结果 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血管及狭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 ;血管内超声显示 ,UA组病变以脂质斑块多见 ,SA组病变则以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更常见 ;SA组病变钙化的程度较UA组严重 ;UA组病变自发性内膜撕裂和血栓形成的比例明显高于SA组。结论 血管内超声显示 ,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在形态和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2 ]
  • 频率依赖性隐匿性房室旁道伴发的心动过速及射频消融

    刘书旺,李红梅,李晓梅,李洪稳,尚爱英,周继新,靳荣芬

    目的 研究频率依赖性隐匿性房室旁道伴发的心动过速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6例患者 ,男性 2例 ,女性 4例 ,年龄 14~ 6 8岁。电生理检查包括采用右室心尖部和左室S1S1及S1S2起搏分析室房传导情况、心动过速特点、旁道位置确定及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左侧游离壁 5例 ,右侧三尖瓣环 11点处 1例。具有旁道 1∶1室房传导功能 5例 ,传导窗口 80~ 10 0ms,有偶发旁道逆传现象 4例 ,诱发心动过速 5例。在右室起搏下标测靶点 ,所有病例均消融成功。结论 隐匿性房室旁道发生 3位相或 4位相阻滞时表现为频率依赖性室房传导。电生理检查过程中应注意分辨偶发室房逆传现象 ,以免漏诊。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8 ]
  • 7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

    仇兴标,倪幼方,陈晖,王骏,严铭玉,王鸣和,张平宽,封启明,袁方,徐蕾

    目的 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施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手术的特点、手术成功率及院内后果。方法 本院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0月间的PCI手术病例登记资料 ,2个年龄组 (年龄≥ 70岁及 <70岁 )之间的比较用卡方检验。结果 高龄组 91例患者 (116个病变 ) ,低龄组 16 0例患者 (191个病变 )施行了PCI。相对于低龄组 ,高龄组的女性构成比、多支病变及钙化弥漫性病变较多。高龄组病变的影像学成功率 93 1% ,与低龄组 (91 6 % )相当。而住院期间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 8% ,显著高于低龄组 (1 3% )。结论 尽管高龄组病变的影像成功率与低龄组相当 ,但院内死亡率显著高于低龄组。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2 ]
  • 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与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分数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黄岚,于世勇,李爱民,宋耀明,覃军,耿昭华,于学军,林春梅,陶春蓉

    目的 检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内皮的损伤情况 ,选择性冠脉造影评估冠脉病变的危险分数 ,分析冠脉内皮损伤与危险分数的相关性 ,探讨冠脉内皮损伤在冠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37例心绞痛患者均经冠脉造影证实有明显冠脉狭窄 ;18例对照组患者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在介入手术中采集冠状窦血液标本 ,测定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含量和循环内皮细胞 (CEC)数量 ,以此反映冠脉内皮损伤情况。按照Califf介绍的危险分数 (jeopardyscore)评价选择性冠脉造影冠脉病变情况。结果 心绞痛患者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窦血中NO浓度明显降低 ,ET浓度和CEC数量均明显增高 ,NO浓度与危险分数呈明显负相关 ,ET浓度与之呈明显正相关 ,CEC数量与之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冠脉内皮损伤与冠脉病变危险分数密切相关 ,内皮功能不全很可能不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因素之一 ,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冠脉造影所见的冠脉病变结合实验室检查冠脉内皮损伤 ,有助于更确切地评估冠脉病变的程度和判断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2 ]
  • 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下壁心肌缺血的意义

    杨俊娟,李健美,洪涛,郭三强,高炜,霍勇

    目的 探讨 12导联动态心电图 (Holter)对冠心病患者下壁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 96例临床疑诊冠心病 (CHD)患者的 12导联Holter监测与冠状动脉造影 (CAG)结果。结果 12导联Holter诊断冠心病下壁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为 6 4 91% ,特异性为 5 3 85 % ,阳性预测价值6 7 2 0 %。Holter检查下壁心肌缺血的阳性检出率在单纯右冠状动脉病变 (单支病变组 )、右冠状动脉合并左前降支或回旋支病变 (双支病变 )组、三支病变组分别为 2 0 %、70 37%和 80 %。结论  12导联Holter对冠心病下壁心肌缺血具有一定的定位诊断价值 ,但应密切结合临床。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1 ]
  • 肾动态显像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意义

    冯颖青,周颖玲,黄文晖,罗建方,王嵩

    目的 探讨肾动态显像 (肾动态ECT)对临床诊断肾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 4例肾动脉造影明确肾动脉狭窄 ,临床上确诊肾血管性高血压 (RVH)的患者进行肾动态ECT和肾动脉造影对比分析。ECT阳性作为预测肾动脉狭窄的指标。结果  2 4例患者中 ,ECT阳性 2 0例 ,敏感性 83 3% ;ECT阴性 4例。结论 对于肾动脉狭窄的诊断 ,肾动态ECT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检查。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2 ]
  • 自体内皮细胞移植重建损伤动脉血管内皮的可行性研究

    武晓静,黄岚,晋军,赵刚,蒋世忠,张坡,宋明宝

    目的 探讨自体内皮细胞移植重建损伤动脉内皮的可行性。方法  2 0只健康雄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行双侧髂股动脉球囊损伤 ,一侧于损伤后立即经球囊导管行自体静脉内皮细胞移植 ,另一侧为培养基对照。其中 10只动物分别于术后 4h、4d处死 ,行扫描电镜检查 ;5只动物 ,先将细胞用荧光标记物标记后 ,再移植入体内 ,4d后进行荧光示踪检查 ;其余 5只动物于术后 4d行Evansblue染色 ,观察血管通透性变化。结果 术后 4h ,对照组见整个内皮层剥脱 ,暴露出内皮下弹力膜及平滑肌 ,细胞移植组则见部分移植内皮已黏附在内皮剥脱血管壁 ,细胞呈圆形 ,但尚未铺展。细胞移植后4d ,移植的内皮已变形 ,铺展在内皮剥脱血管壁 ,大量荧光标记内皮细胞被覆在内皮剥脱血管段的血管内膜 ,对照组损伤血管几乎完全被Evansblue染成蓝色 ,细胞移植组损伤血管则 6 0 %不被Evansblue着染。结论 自体内皮细胞能有效地经球囊导管移植到内皮损伤血管段。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0 ]
  • 内源性睾酮对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结构的影响

    付海霞,蒋锡嘉,许家琍,李庚山

    目的 观察内源性睾酮对球囊损伤的血管内皮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方法  2 0只雄性家兔随机等分为去势组和对照组 ,去势组行去势术 (切除双侧睾丸和附睾 ) ,对照组行相应假手术 ;均于术后 2周行右侧髂动脉内皮剥脱术。观察去势 (或相应假手术 )前和脱内皮术后 1周、2周血浆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1(ET 1)水平的变化。脱内皮术后 2周将动物处死 ,取损伤血管段 ,应用电镜和HE染色观察血管病理形态的变化。结果 两组间同时间点相比 ,血浆NO、ET 1水平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 ,但脱内皮术后 2周去势组血浆NO、ET 1水平可恢复至去势前水平 ,去势组比对照组 ,NO为 (12 5±2 2 ) μmol/Lvs (130± 18) μmol/L(P >0 0 5 ) ,ET 1为 (81± 8)ng/Lvs (75± 2 2 )ng/L(P >0 0 5 )。而对照组与实验前水平仍存在统计学差异 ,NO为 (98± 19) μmol/Lvs (14 1± 2 0 ) μmol/L(P <0 0 5 ) ,ET 1为(91± 9)ng/Lvs (71± 12 )ng/L(P <0 0 5 )。电镜下两组血管内膜均几乎完全被新生内皮覆盖 ,再生血管内皮细胞 (VEC)胞体肥大 ,轮廓模糊 ;光镜观察两组损伤血管的内膜面积和内膜 /中膜面积比值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内源性睾酮水平短时低于生理水平时对VEC再生、新生内膜形成无明显影响 ,但有改善损伤的VEC功能的倾向。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阅读次数:3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8 ]
  • Abciximab对动脉损伤后血清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滕志涛,蔡尚郎,沃金善,徐传金

    目的 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断剂———abciximab对实验性动脉损伤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白鼠 5 4只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abciximab治疗组 (各 18只 ) ,后两组行腹主动脉内膜剥脱术。abciximab组于术后予abciximab(0 2 5mg/kg)治疗。分别于术后1周、2周和 4周各处死 6只 ,处死前取静脉血测试内皮素、一氧化氮。结果 abciximab治疗组血一氧化氮含量较对照组增高 ,4周后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 ;血内皮素水平较对照组有所降低。结论 ab ciximab可改善动脉损伤后血管内皮功能。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阅读次数:28 ] |[引用频次: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6 ]
  • 超声消融与射频消融对血凝状态影响的实验研究

    王刚,王均志,杜日映,王永军

    目的 通过观察超声与射频环状消融入心静脉口对血凝状态的影响 ,评价超声消融入心静脉口的安全性 ,为超声消融肺静脉口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杂种犬 11只 ,随机分成两组 :5只行上、下腔静脉口超声消融 ,6只行上、下腔静脉口射频环状消融。分别在插管前、插管后、消融后即刻、消融后 30min及 4 8h取外周静脉血 5ml,用流式细胞仪动态检测血小板α 颗粒糖蛋白 (GMP 14 0 )阳性表达活化血小板百分率的变化 ,用发光底物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1(PAI 1)的变化。结果 超声消融组与射频消融组GMP 14 0阳性表达活化血小板百分率 ,在插管后较插管前明显升高 ,消融后即刻明显升高 ,且继续升高至消融后 4 8h。两组比较 ,消融后即刻、30min及 4 8h ,射频消融组GMP 14 0阳性表达活化血小板百分率均高于超声消融组。两组t PA及PAI 1在插管后较插管前无明显变化 ,t PA于消融后即刻达高峰 ,至消融后 30min开始下降 ,PAI 1于消融后 30min达高峰 ,两者均于消融后 4 8h恢复正常 ,两组t PA与PAI 1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超声消融与射频消融均可激活血小板 ,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但超声消融对血小板激活程度低于射频消融 ,说明与射频消融相比 ,超声消?

    2004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