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绍义;王晓燕;李晶;荆全民;梁振洋;刘海伟;李毅;韩雅玲;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围术期应用比伐芦定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BRIGHT研究中年龄≥65岁的老年AMI行急诊PCI患者659例,其中比伐芦定组205例,肝素组228例,肝素联合替罗非班组226例。主要终点为术后30 d净不良临床事件(net adverse clinical events,NACE),包括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和全部出血事件。次要终点为术后12个月的NACE事件及术后30 d和12个月的全部出血事件。安全性终点为术后30 d或12个月的支架内血栓。结果 (1)比伐芦定组术后30 d内NACE[25例(12.2%)比45例(19.9%),P=0.030]及全部出血事件[14例(6.8%)比34例(15.0%),P=0.007]发生率显著低于肝素联合替罗非班组;与肝素组相比有降低趋势[NACE:25例(12.2%)比43例(18.9%),P=0.057;全部出血事件:14例(6.8%)比25例(11.0%),P=0.13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术后30 d内MACCE和支架内血栓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比伐芦定组术后12个月NACE[32例(15.6%)比57例(25.2%),P=0.014]及全部出血事件[16例(7.8%)比39例(17.3%),P=0.003]发生率显著低于肝素联合替罗非班组;与肝素组相比有降低趋势[NACE:32例(15.6%)比48例(21.1%),P=0.145;全部出血事件:16例(7.8%)比29例(12.7%),P=0.094],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术后12个月MACCE和支架内血栓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急诊PCI围术期应用比伐芦定安全有效,与肝素或肝素联合替罗非班相比,可降低术后30 d及12个月的NACE和出血事件风险,且不增加MACCE和支架内血栓风险。
2016年08期 v.24;No.133 421-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阅读次数:33 ] |[引用频次:22 ] |[网刊下载次数:6 ] |[下载次数:227 ] - 徐秋霞;金敬琳;宋会军;张戈军;徐仲英;蒋世良;
目的对房间隔缺损封堵器选择失败患者的术前心脏CT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再分析,寻找封堵器选择失败的可能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阜外医院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曾经更换封堵器且于术前行CT血管造影检查的40例成年患者,再次分析其术前CT血管造影资料。评估图像质量,将其分为4级:优(Ⅰ级),良(Ⅱ级),不良(Ⅲ级),差(Ⅳ级)。重新测量缺损大小,利用标准测量方法确定缺损长径与短径及等效圆直径,并与术前CT报告上缺损测量结果及成功封堵后封堵器腰部直径(参考标准值)对比。结果共40例患者术中曾更换封堵器,其中38例术中更换封堵器后手术成功,2例转外科手术修补。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Ⅰ级者1例,Ⅱ级者17例,Ⅲ级者13例,均为冠状动脉三阶段注射模式;Ⅳ级者9例,其中肺动脉扫描模式2例,主动脉扫描模式1例,冠状动脉扫描模式下多发缺损4例,2例心腔内CT值过低,缺损大小无法测量。对于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为Ⅰ~Ⅲ级能满足基本缺损测量且成功行介入治疗的29例患者,标准化测量值与术前CT报告测量值对比,差值为(3.74±5.32)mm;将标准化测量值和术前CT报告测量值分别与参考标准值相比,前者与参考标准值的差值更小[(-3.51±2.68)mm],相关性更强(相关系数0.94,P<0.05)。结论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前CT血管造影检查的图像质量及测量方法不规范是影响房间隔缺损评估的一项因素,规范化的CT血管造影检查及测量能有效避免术中更换封堵器。
2016年08期 v.24;No.133 427-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8K]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90 ] - 刘相应;唐良秋;范文茂;张社兵;陈锦锋;梁家荣;陈云宪;陈兆基;
目的观察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术前、术后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后6个月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取粤北人民医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STEMI患者共77例,均于发病12 h内行pPCI术,于pPCI术前5 min内及发病后24 h检测血清H-FABP浓度。记录患者一般信息、相关检查化验结果、手术相关情况、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等,随访术后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前血清H-FABP浓度与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753,P<0.01);术后血清H-FABP浓度与Gensini积分亦呈正相关(r=0.388,P<0.05),但相关性较差;术前血清H-FABP浓度与STEMI患者心肌梗死范围(MIA)呈正相关(r=0.792,P<0.01);术后血清H-FABP浓度与STEMI患者MIA亦呈正相关(r=0.296,P<0.01),但相关性欠佳。(2)术前以血清H-FABP浓度=106.35 ng/ml为最佳临界值,预测STEMI患者行pPCI术后6个月内发生MACE的敏感度为92.0%,特异度为80.1%,ROC曲线下面积为0.901(95%CI 0.830~0.973,P<0.01)。术后以血清H-FABP浓度=31.85 ng/ml为最佳临界值,预测STEMI患者行pPCI术后6个月内发生MACE的敏感度为88.4%,特异度为52.6%,ROC曲线下面积为0.734(95%CI 0.618~0.851,P=0.002)。(3)随访6个月,共20例患者发生MACE。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发现,术前血清H-FABP浓度(P<0.01)、术后血清H-FABP浓度(P=0.04)均为STEMI患者行pPCI术后6个月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发现,术前血清H-FABP浓度(P=0.008)、糖尿病史(P=0.038)、心肌肌钙蛋白I峰值(P=0.006)、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P=0.021)为STEMI患者行pPCI术后6个月内发生MACE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行pPCI的STEMI患者,术前血清H-FABP浓度可能是其术后6个月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6年08期 v.24;No.133 43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阅读次数:39 ] |[引用频次:17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85 ] - 吴瑛;张晓星;田蕾;蒋娟娟;许莉;黄一玲;刘红;李一石;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与支架置入术对腺苷二磷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2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患者343例,术前至少7 d连续服用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根据支架置入情况分为单纯冠状动脉造影组(造影组,173例)和支架置入组(170例)。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操作之前及之后24 h内,分别采集空腹血样本,用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支架置入组有66例患者自愿参加血小板聚集率复测亚组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而支架置入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术前[(55.59±10.47)%比(52.47±11.9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支架置入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增加大于造影组[(3.12±8.31)%比(1.06±7.40)%,P=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患者支架置入数量的增加,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呈递增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置入组血小板聚集率复测亚组患者(66例)术后30 d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术后24 h[(54.71±11.64)%比(56.68±10.21)%,P=0.019],且与术前基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71±11.64)%比(54.26±12.23)%,P=0.901]。结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操作可导致术后血小板活性升高,该作用可在术后30 d内消失,而单纯冠状动脉造影则无此影响。
2016年08期 v.24;No.133 439-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阅读次数:41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86 ] - 韩雅蕾;高智强;翟东东;张萌;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联合血流储备分数(FFR)在2型糖尿病女性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在航天中心医院接受CAG检查、证实至少有1处冠状动脉狭窄>70%、拟置入支架治疗的女性患者60例,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共42处病变均应用压力导丝行心肌FFR测定,仅在FFR≤0.80的病变中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对照组共51处病变常规置入DES。比较两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情况、置入支架数,手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因心脏原因再入院)发生率及心绞痛再发率。结果观察组28例患者,FFR≤0.80的有12例患者18处病变共置入DES 19枚;对照组32例患者51处病变共置入DES48枚。观察组平均住院费用[(2.43±1.02)万元比(5.54±2.11)万元,P=0.005]、平均置入支架数[(0.68±0.64)枚比(1.49±0.88),P=0.032]、平均手术时间[(58.4±18.1)min比(68.4±21.2)min,P=0.041]及平均对比剂用量[(148.8±32.0)ml比(197.9±45.4)ml,P=0.028]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2个月,观察组再发心绞痛4例(14.3%),MACE事件2例(7.1%);对照组再发心绞痛4例(12.5%),MACE事件3例(9.3%),两组再发心绞痛和MACE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女性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联合应用CAG和FFR监测,可减少术中支架置入数量及对比剂用量,且并不增加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016年08期 v.24;No.133 44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阅读次数:39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87 ] - 史东;韩丽;李玉亮;段文涛;张峰;任自文;
目的评估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以单根JL 3.5指引导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PCI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经桡动脉行急诊PCI的15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试验组69例,初始选择JL 3.5指引导管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PCI;对照组87例,按常规方法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PCI情况以及术后30 d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l events,MACE)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导管相关并发症、30d内MACE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桡动脉痉挛占比[10例(11.5%)比2例(2.9%),P=0.045]、进急诊室至球囊扩张(D2B)时间[(71.24±14.01)min比(66.59±13.98)min,P=0.041]、进导管室至球囊扩张(C2B)时间[(17.89±3.89)min比(15.20±3.47)min,P<0.001]、手术时间[(31.11±7.25)min比(27.98±6.78)min,P=0.007]、X线曝光时间[(10.18±2.34)min比(8.94±2.12)min,P=0.001]以及对比剂用量[(91.12±10.25)ml比(83.47±9.87)ml,P<0.001]均高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PCI中以JL 3.5指引导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PCI安全有效,可以缩短D2B、C2B、手术及X线曝光时间,减少桡动脉痉挛及对比剂用量。
2016年08期 v.24;No.133 448-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阅读次数:35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87 ]
- 刘琼;蒋世良;吕建华;李世国;徐仲英;金敬琳;
<正>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女,5岁,体重18 kg。出生后8个月发现皮肤发绀,呈进行性加重,伴活动时气促。体检可见中心型发绀及杵状指(趾),胸骨右缘第2~3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静息状态下动脉血氧饱和度为79.8%,动脉血氧分压为48.4 mm Hg(1 mm Hg=0.133 k Pa)。静脉血红蛋白浓度180 g/dl,血细胞比容0.55%,红细胞总数5.95×
2016年08期 v.24;No.133 468-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2K] [阅读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6 ] |[下载次数:54 ] - 王乐丰;夏昆;郭宗生;杨新春;李猛;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因咳嗽、咳痰伴右侧胸痛3个月,伴面部水肿7 d入北京朝阳医院诊治。患者既往无相关病史及家族史。入院查体:脉搏11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83 mmH g(1 mmH g=0.133 kP a),右肺呼吸音减低,双肺无啰音,心脏未见异常体征。胸部核磁共振成像(MRI)示:右前上纵隔异常信号及强化肿块,累及双侧锁骨下静脉和上腔静脉,考虑恶性、侵袭性肿瘤(图1 A和B)。胸部CT
2016年08期 v.24;No.133 472-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3K]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10 ] |[下载次数:64 ] - 张其银;惠杰;赵欣;钱晓东;张方芳;林佳;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因"持续性胸闷痛7 h"入院。伴大汗,呕吐胃内容物,咳嗽、咳白色黏痰。入院查体:体温36.2℃,血压145/97 mm Hg(1 mm Hg=0.133 k Pa);神志清,精神差;双下肺可及少许湿性啰音;心率13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及病理性杂音;无奇脉、交替脉;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V3~V6导联
2016年08期 v.24;No.133 474-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25K] [阅读次数:26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18 ] |[下载次数: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