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44867

述评

介入治疗规范化专栏

文献摘译

贝朗海外专栏

临床研究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高展;杨跃进;陈纪林;乔树宾;李建军;徐波;秦学文;姚民;刘海波;吴永建;袁晋青;陈珏;尤士杰;高润霖;

    目的观察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时罪犯病变的特点,推断这类患者AMI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4月到2006年4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61例既往PCI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1例患者(62.1±10.0岁,男性88.5%)罪犯病变位置为左前降支(LAD)47.5%、右冠状动脉(RCA)39.5%、左回旋支(LCX)13.0%。在既往PCI1年后,除了阿司匹林的应用率无明显变化(93.8%比100%,P=0.113)外,全部患者均停用了氯吡格雷,应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他汀类调脂药的比率明显降低(与PCI后1年内比较,分别为46.9%比75.0%,P=0.001;34.4%比70.8%,P=0.001;28.1%比77.1%,P=0.000)。61例患者的罪犯病变特点:支架内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12例(19.7%),晚期和晚晚期血栓形成6例(9.8%),非支架内血栓43例(70.5%),没有支架内再狭窄因素引起。AMI距既往PCI的时间:1个月以下者13例(21.3%),除了1例因术后3天在另一支冠状动脉发生斑块破裂外,其余均因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1个月~1年者16例(26.2%),其中4例为晚期血栓形成,12例为非支架内血栓;1年以上者32例(52.5%),除了2例为支架内晚晚期血栓形成,其余30例均为非支架内血栓因素。结论既往PCI患者AMI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斑块破裂。冠心病二级预防对减少PCI术后AMI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2007年05期 No.64 249-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67 ]
  • 分叉病变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观察

    金琴花;盖鲁粤;杨庭树;王禹;刘宏斌;陈练;杜洛山;

    目的观察比较应用药物支架治疗分叉病变时对开口狭窄的分支血管的不同处理方法(即支架治疗、单纯球囊扩张和不处理分支)的疗效。方法入选93例主支血管药物支架置入术后引起直径≥2.0mm分支血管开口狭窄大于50%的、于术后6~12个月间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患者,根据分支血管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法分成3组,即主支和分支血管均置入支架组(简称支架组)、主支置入支架、分支血管单纯球囊扩张组(简称球囊扩张组)和主支置入支架、分支未处理组(简称未处理组)。观察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变化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于术后6~12个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复查随访时,虽然分支开口狭窄程度在支架组和球囊扩张组仍优于未处理组(三组分别为40.21%,40.76%和80.23%;P<0.001),但三组间主支血管再狭窄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主支血管再狭窄率分别为33.33%,25.00%和12.50%;P=0.085;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8.10%,29.17%和25.00%;P=0.523)。结论对支架置入后开口狭窄的分支血管采取积极的处理方法(如支架置入、单纯球囊扩张)同未处理组相比,并没有改善远期临床预后。

    2007年05期 No.64 252-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2 ]
  • 超重/肥胖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灌注的影响

    曾勇;逯春鹏;张抒扬;沈珠军;黄超联;商丽华;方全;

    目的采用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ST-segment elevation resolution,STR)和冠状动脉造影心肌呈色分级(myocardial blush grade,MBG)评价超重/肥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以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20例AMI并行急诊PCI治疗的超重/肥胖和体重正常患者,分析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和MBG,并进行临床随诊。结果超重组、肥胖组和体重正常组PCI术后TIMI血流3级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超重组、肥胖组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多于体重正常组(MBG0/1级三组分别为44.6%、64.3%和30.6%,MBG2/3级三组分别为55.4%、35.7%和69.4%,P=0.027),超重组、肥胖组ST段回落不全也多于体重正常组(STR<50%三组分别为39.3%、57.1%和22.2%,STR≥50%三组分别为60.7%、42.9%和77.8%,P=0.017)。但超重组、肥胖组和体重正常组患者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在随访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分别为16.1%、17.8%和16.7%,P=0.978)。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体重对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的预测价值[RR2.46(95%可信区间0.64~6.57),P=0.128]。结论在成功接受急诊介入治疗后,超重或肥胖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肌微循环的障碍,但随诊期间患者的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并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2007年05期 No.64 25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5 ]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的关系

    任明芬;郭志坤;王振英;杨晓瑜;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含量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对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入院后3~7天及6个月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于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时采血5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50%~75%和>75%的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分别为97.6±17.3ng/L、241.6±28.9ng/L和391.7±48.4ng/L,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例有侧支循环形成的患者与52例无侧支循环形成的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分别为410.3±42.9ng/L和220.9±105.2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含量愈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愈重,愈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形成。

    2007年05期 No.64 259-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6 ]
  •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前后心房利钠肽和脑钠肽的变化

    鲍慧慧;程晓曙;杨人强;吴延庆;苏海;李萍;姜醒华;程应樟;俞建华;游志刚;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前后及不同心律时,外周静脉血中心房利钠肽(ANP)和脑钠肽(BNP)变化及与血液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成功行PBMV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36例,其中窦性心律11例,心房颤动25例。于PBMV术前及术后1天、3天取外周静脉血,分别用放射免疫法和酶链免疫法测定血浆中ANP、BNP值;用心导管测定左房平均压(LAP)、肺动脉压(PAP);术后1天行超声心动图测左房内径(LAD)、二尖瓣口面积(MVA)、二尖瓣跨瓣压差(MPG)。结果PBMV术后ANP逐渐下降,由术前216.09±73.84pg/mL降至术后1天188.70±59.22pg/mL,术后3天140.70±41.53pg/mL(P<0.05),其中窦性心律组比心房颤动组ANP下降明显(64.09±32.89pg/mL比32.93±25.73pg/mL,P<0.05)。术后,窦性心律组中BNP先升高、后降低,由术前545.50±206.20pg/mL升至术后1天662.00±270.16pg/mL,术后3天降至430.05±206.30pg/mL(P<0.05);而心房颤动组BN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天与术前比较,ANP降低(ΔANP)与LAP下降相关性最好(r=0.565,P<0.01),BNP的差值(ΔBNP)与MPG的差值(ΔMPG)呈负相关(r=-0.474,P<0.05),而ΔANP/ΔBNP与MPG下降负相关(r=-0.556,P<0.05)。结论PBMV术后,窦性心律患者比心房颤动患者血浆中ANP、BNP下降明显。PBMV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ΔANP/ΔBNP比值是反应MPG变化的有效指标。

    2007年05期 No.64 262-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0 ]
  • 64层螺旋CT成像与导管法造影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的对照研究

    严红;张黔桓;靳立军;张斌;董太明;黄美萍;谭绍恒;郑君惠;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显示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对69例临床诊断或疑诊冠心病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及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管腔内径减少>50%定义为显著狭窄。结果在69例患者冠状动脉的788节段(血管直径≥1.5mm)中,CT图像能够满足管腔评价者为778节段(98.7%),其中64层螺旋CT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5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9%和99.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9%和95.1%。如果在方法学上进行校正,敏感性将达91.8%。结论64层螺旋CT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95.2%)较高,在冠状动脉疾病的初步诊断以及介入治疗的筛选方面,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但尚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

    2007年05期 No.64 26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9 ]
  • 早发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研究

    于扬;李建平;霍勇;

    目的总结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及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方法41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按年龄分为早发组180例(男性≤55岁,女性≤65岁)和晚发组235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进行统计学比较,并应用多因素分析筛选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早发冠心病组女性患者比例(35.6%比22.1%,P=0.003)、血脂代谢紊乱比例(74.4%比55.7%,P<0.001)、陈旧心肌梗死比例(21.1%比13.2%,P=0.032)及冠心病家族史的比例(57.8%比41.3%,P=0.001)均显著高于晚发组。与晚发组相比,早发组患者舒张压水平(73±9.0mmHg比70±7.0mmHg,P<0.001)、三酰甘油(1.99±1.34mmol/L比1.51±0.84mmol/L,P<0.001)及血清总胆固醇水平(4.65±0.91mmol/L比4.33±0.91mmol/L,P=0.001)均显著升高。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单支、多支血管病变所占比例,累及分支血管比例及病变长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三酰甘油血症、陈旧心肌梗死史、冠心病家族史是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早发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并不轻于晚发患者,对于早发冠心病患者亦应加强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同时应加强对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的重视。

    2007年05期 No.64 270-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06 ]

经验教训

消息

基础研究

  • 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超声评价猪急性冠状动脉闭塞侧支循环状态及影响因素

    徐晤;张超群;吴建东;王志荣;夏勇;李东野;

    目的评价猪急性闭塞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状态及硝酸甘油和酚妥拉明对其的影响。方法使用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超声测定14头小型家猪正常状态及急性闭塞后左回旋支的血流频谱,并观察冠状动脉内应用硝酸甘油和酚妥拉明对其的影响。结果急性闭塞10min时回旋支远端的平均峰值流速(APV)明显低于正常(0.97±1.05cm/s比25.78±4.36cm/s,P<0.01),应用硝酸甘油和酚妥拉明后梗死相关血管变为反向或双向血流,APV绝对值(8.32±1.53cm/s和8.54±2.15cm/s)较用药前明显增加(P<0.01);闭塞后90min时及重复应用上述两药后APV分别为0.99±1.14cm/s、9.02±1.47cm/s和8.95±2.36cm/s,闭塞90min较闭塞即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两药后AP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猪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时侧支循环自身建立不足,硝酸甘油和酚妥拉明均可明显增加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血流。

    2007年05期 No.64 274-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7 ]
  • 大豆苷元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殖的抑制作用

    孙海燕;吕树铮;刘舒;王绿娅;陈韵岱;

    目的探讨大豆苷元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殖的影响。方法Wistar鼠共24只,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低剂量[50mg/(kg·d)]大豆苷元组和高剂量[100mg/(kg.d)]大豆苷元组,每组各8只;建立颈动脉球囊损伤动物模型。术后5周实验终点放血处死动物,取血清分别测定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尿素氮(BU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丙二醛(MDA);取术侧颈总动脉,切片、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血管形态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管腔面积、内膜面积和中膜面积。结果与溶剂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管腔面积均显著增加(三组分别为86893±83452μm2,199419±103352μm2和222324±56154μm2,P<0.01),内膜面积显著减少(三组分别为234370±125697μm2,147651±94731μm2和17651±9473μm2,P<0.01),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之比值显著降低(三组分别为172.0%±48.0%,41.3%±25.0%和6.7%±2.3%,P<0.01);三组血清生化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豆苷元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007年05期 No.64 278-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5 ]
  •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不同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的变化

    王玉艳;苏加林;毛源杰;薛林;赵春玉;宋以信;霍勇;

    目的通过检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不同组织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regulator of G protein signaling,RGS)包括RGS2、RGS3和RGS4 mRNA的变化及其与心血管系统生理学表型的相关性,探讨其在高血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SHR与正常血压对照组Wistar大鼠经颈动脉插管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测定心重指数(heart weight/body mass,HW/BM)和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提取主动脉和心肌组织总RNA,逆转录后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RGS2、RGS3和RGS4 mRNA水平。结果SHR组收缩压(229.2±30.6mm Hg比121.2±12.8mm Hg,P<0.01),HW/BM(0.34±0.01比0.26±0.01,P<0.01)和LVMI(0.28±0.01比0.21±0.01,P<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HR组RGS2 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在主动脉中降低41.5%(0.69±0.14比1.18±0.26,P<0.05),心肌中升高3.3倍(0.20±0.04比0.06±0.01,P<0.05);SHR组主动脉和心肌中RGS3 mRNA水平分别较对照组升高4.2倍(1.51±0.20比0.36±0.06,P<0.01)和4.6倍(3.16±0.36比0.68±0.09,P<0.05)。SHR与对照组主动脉和心肌RGS4 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鼠主动脉RGS2 mRNA水平与收缩压呈负相关(Y=-0.003X+0.89,P<0.05);心肌RGS2 mRNA水平与HW/BM(Y=1.56X-0.35,P<0.05)呈正相关。大鼠主动脉和心肌组织RGS3 mRNA水平呈正相关(P<0.05),并分别与收缩压(Y=0.01X-0.65,P<0.05)和LVM I(Y=23.8X-4.2,P<0.05)呈正相关。结论SHR大鼠主动脉选择性RGS2降低和RGS3升高可能参与了SHR高血压的发病,心脏RGS2和RGS3 mRNA水平升高与心肌肥厚和心脏收缩功能改变相关,提示RGS2和RGS3可能成为高血压及其心脏并发症药物治疗的新靶点。

    2007年05期 No.64 282-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0 ]

介入治疗临床病例讨论

病例报告

专家笔谈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