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红兵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7 ]
- 李其富,蒲晓群,李传昶,欧淑其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5 ]
- 马依彤,杨毅宁,汤宝鹏,张爱伦,程祖亨,王疆,霍勇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1 ]
- 周晓钰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7 ]
- 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4 ]
- 颜红兵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 ]
- 颜红兵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0 ]
- 颜红兵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6 ]
- 张抒扬,Stephen Ramee
目的 观察老年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1998年 3月至 1999年 3月入院的 2 0名有症状的并接受了颈动脉支架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平均年龄 70岁 ,其中 18人 (90 % )同时合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7人 (35 % )合并 2型糖尿病 ,15人 (75 % )合并周围动脉阻塞性疾病。选择性颈动脉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共 2 6个 ,其中右 左颈总动脉病变 7个、右 左颈内动脉 19个 ,管腔狭窄均≥ 70 % ,病变平均长为 (14 5± 9 2 )mm。结果 支架治疗后血管造影显示成功率为 10 0 % (n =2 6 ) ,基础靶病变的最小腔内径 (MLD)为 (1 9± 1 2 )mm ,支架后MLD上升至 (5 9± 1 4 )mm ,与基础MLD相比P <0 0 0 0 1[正常的参照血管直径 =(5 3± 1 2 )mm]。直径狭窄百分比由基础 70 2 %± 13 3%降至 - 1 7%± 10 5 %(P <0 0 0 0 1) ,球囊扩张的最大平均压为 12 7大气压 ,每个靶病变平均置入支架 (1 5± 0 7)个。 19名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临床成功率为 95 % (19 2 0 ) ,1名病人 (5 % )在术后第 6天死于腹膜后血肿。85 %病人 (17名 )平均随访 (5± 2 )个月 (1~ 10个月 ) ,其中 82 4 % (14名 )病人无症状存活 ,3名病人在随访的
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9 ] - 华伟,张澍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1 ]
- 阴彦龙,李海英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5 ]
- 申珂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 颜红兵,王嘉莉,焦媛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33 ]
- 韩雅君,王伟民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5 ]
- 马晓静,张兴华,邵建华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4 ]
- 杨进刚,胡大一,李田昌,彭建军,庞文跃,倪永斌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0 ]
- 颜红兵,焦媛,王嘉莉,王勇,曾玉杰,李宪伦,柯元南
目的 总结采用两种介入方法治疗 2 0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的随访结果。方法 2 0例有症状男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平均年龄 6 3 4岁 ,定量血管造影分析显示锁骨下动脉平均狭窄87% ,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 116mmHg。经右股动脉完成球囊血管成形术 8例、支架置入术 11例 ,经右桡动脉完成支架置入术 1例。结果 介入操作全部成功 ,术后即刻桡动脉搏动恢复正常 ,双上肢平均动脉收缩压差降低至 2 4mmHg。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2 0例平均随访 18 5个月 ,除 1例行球囊血管成形术患者复发外 ,其余 19例均良好。结论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的效果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和安全 ,可以作为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一线治疗方法。
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1 ] - 倪钧,沈卫峰,张瑞岩,张奇,张宪,郑爱芳
目的 评价血清肌酐异常患者肾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连续 91例经双侧肾动脉造影证实有显著肾动脉狭窄 (内径减少 >5 0 % )的病人接受肾动脉支架术治疗 ,包括肌酐异常 (>110 μmol L) 31例 (甲组 )及肌酐正常 6 0例 (乙组 )。记录 2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 ,并测定各例患者术后 12h及术后 3个月血清肌酐值。比较 2组临床随访结果。结果 甲、乙 2组病人肾动脉支架术成功率分别为 97 0 %和 10 0 0 % (P >0 0 5 )。平均随访 (15± 7)个月 ,随访期内甲组术后再入院及肾功能衰竭发生率较乙组明显升高 (2 6 9%比 7 3% ,2 3 1%比 1 8% ,P <0 0 1)。而两组间心绞痛复发及血压改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术前肌酐异常的肾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术后预后不良。
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阅读次数:21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4 ] - 黄岚,温向阳,周音频
目的 观察支架置入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皮静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 12例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 (男 11例 ,女 1例 ,平均年龄 5 1岁 )。结果 上腔静脉综合征缓解率为 92 % (11 12 ) ,无早期血管堵塞、支架移位等临床并发症 ,复发率 16 7%。结论 经皮静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缓解率高 ,相对安全简单 ,并发症少。
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9 ] - 何立军,胡水秀,屈大展,梁爽霖
目的 探讨左冠状动脉主干 (左主干 )狭窄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按冠状动脉造影 (CAG)结果将冠状动脉管径狭窄程度分为轻、中、重及完全闭塞 4组 ,并按其他冠状动脉受累情况分为孤立左主干组 9例 (4 6 2 % )、左主干 +1支组 15例 (7 6 9% )、左主干 +2支组 5 3例(2 7 18% )、左主干 +3支组 118例 (6 0 5 1% )。结果 经CAG确诊的 2 892例冠心病患者中左主干狭窄 195例 (6 74 % ) ,检出率低。临床主要表现为不稳定心绞痛 16 4例 (84 1% ) ,心肌梗死 (MI) 12 5例(6 4 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5 7例 ,术后 4 7例 (84 2 % )患者心绞痛消失。 5例行无保护性左主干病变直接支架术 ,术后无心绞痛再发。结论 左主干狭窄临床症状严重。CAG是确诊的唯一手段。CABG为最佳治疗方法。无保护性左主干病变直接支架术可用于有适应症患者。
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阅读次数:28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0 ] - 李旭平,沈向前,方臻飞,胡信群,祁述善,周胜华
目的 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采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 96例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 (TRCA)组 5 3例 ;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 (TFCA)组 4 3例。观察两组手术的成功率、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手术过程中均无死亡和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两组插管成功率分别为 96 2 %与 97 7% ,两组冠状动脉成形术成功率分别为 94 3%与 95 4 %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出血并发症TRCA组为 0 ,而TFCA组为 7 2 %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术后持续卧床时间两组分别为 0与 (12 8± 5 6 )h ;住院天数两组分别为 (2 5± 0 4 )d与 (3 8± 0 6 )d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安全有效 ,出血并发症少 ,住院时间短 ,且不影响术后患者活动。
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7 ] - 王树水,李渝芬,张智伟,王慧深,钱明阳,李俊杰
目的 总结Amplatzer封堵器 (ASO)封堵小儿房间隔缺损 (ASD)后出现并发症的种类及其防治方法。方法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的 2 11例ASD患儿中 ,9例在术中或术后随访中出现并发症。其中体循环系统空气栓塞 2例、肺空气栓塞 1例、心包填塞 1例、封堵器脱落 1例、房性早搏1例、测量球囊碎片残留体内 1例、封堵器部分移位 1例、二尖瓣穿孔并返流 1例。分别给予内科、外科积极治疗及随诊观察等处理。结果 冠状动脉气栓及早搏病例自行缓解。封堵器部分移位及二尖瓣穿孔病例仍在随访观察中 ,其余病例均经治疗痊愈。结论 空气栓塞是应用ASO治疗时较易发生的并发症 ,且其发生多数与手术操作有关。并发症一旦发生大多需采取包括外科手术在内的积极处理。加强对ASO治疗病例的随访工作非常重要。
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0 ] - 李新明,李斌,陈关良,苏哲坦,张洁,章志娟,李小民,旅朝霞,方唯一,于文信
目的 对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PBMV)后患者 12年的随访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以确定再狭窄率、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 1990年 5月至 2 0 0 2年 5月随访资料完整的 34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其中男性 86例、女性 2 5 8例 ,年龄 15~ 70岁 ,平均 (40 2± 9 6 )岁。随访时间 1年~ 12年 ,平均 (3 6± 2 5 )年。对影响远期疗效的因素 ,用cox风险模型作分析。结果 术后 1~ 12年随访表明 ,344例 1年无事件生存率 10 0 % ,再狭窄 9例 (2 5 % ) ;2 86例 3年无事件生存率 97% ,再狭窄39例 (13 6 % ) ;2 2 1例 5年无事件生存率 91% ,再狭窄 6 0例 (2 7 1% ) ;81例 8年无事件生存率 80 % ,再狭窄 32例 (39 5 % ) ;4 2例 10年无事件生存率 6 9% ,再狭窄 2 0例 (47 6 % ) ;16例 12年无事件生存率6 3% ,再狭窄 9例 (5 6 3% )。改良记分≤ 10分组的无事件生存率优于记分 >10分组。结论 多数PBMV患者中远期疗效良好。改良记分≤ 10分、窦性心律、术前心功能较好、术后瓣口面积较大以及双侧交界裂开的患者PBMV中远期疗效最佳。
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0 ] - 张崟,吕强,马长生,张维东,康俊萍,贾长琪,赵卓,吴学思
目的 比较超声指导下压迫与局部加压包扎修复两种方法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出现的假性动脉瘤。方法 将 10 5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分为超声指导下压迫组和局部加压包扎修复组 ,比较其临床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体重指数、介入类型、动脉鞘管直径、是否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低分子肝素、介入术中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超声指导下压迫治疗组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局部加压包扎组 (85 %比 6 3% ,P =0 0 3)。两组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超声指导下压迫操作简单 ,费用低 ,并发症少 ,可以作为治疗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阅读次数:25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7 ] - 陆士娟,SengJun Tahk
目的 探讨心绞痛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前 ,高敏C 反应蛋白 (hs CRP)水平对早期并发症及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 12 0例心绞痛的患者 (5 2例稳定型心绞痛 ,6 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入院时测定血浆hs CRP水平 ,然后行单支血管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随访 1年 ,观察早期并发症及晚期再狭窄发生率 ,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12 0例患者中 ,血浆hs CRP升高者 6 8人 ,早期并发症均发生在高hs CRP水平者。再狭窄发生率为 4 6 % ,其中血浆hs CRP正常者 14例 ,占 2 7% ;血浆hs CRP升高者 37例 ,占 6 3% (P <0 0 0 1)。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术前CRP水平增高 (r=11 7,P <0 0 0 1)、高血压 (r=4 3,P =0 0 3)、女性 (r=4 1,P =0 0 13)是预测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高CRP(r=6 7,P <0 0 0 1)及术后残余狭窄 (r=3 2 ,P =0 0 0 7)是预测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浆hs CRP水平可作为炎症标志物反映冠状动脉炎症情况 ,对PTCA早期并发症及术后再狭窄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阅读次数:30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5 ] - 盛琴慧,高炜,丁文惠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肺栓塞 (APE)患者资料 ,重点评价心电图 (ECG)在APE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APE患者 2 8例 ,平均年龄 (5 6± 16 )岁 ,结合临床表现、ECG和超声心动图 (ECHO)等检查 ,同时行同位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确诊。结果 96 4 %患者存在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 ;92 9%有ECG变化 ,其中以ST T改变最为多见 ,占 5 7 1%。结论 ECG改变敏感性较高 ,早期发现ECG的异常变化 ,结合临床症状、血气分析对肺栓塞的及时诊断有重要作用。
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6 ] - 单其俊,陈明龙,杨兵,邹建刚,陈椿,马文珠,曹克将
目的 研究先天性QT延长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发作方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5例因反复晕厥而确诊为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病人的心电图 ,其中 16例记录到尖端扭转型室速开始发作的图形。结果 共记录到尖端扭转型室速 14 9阵 ,130阵为间隙依赖性。结论 间隙依赖性尖端扭转型室速曾经被认为是后天获得性QT延长综合征标志 ,研究表明其在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尖端扭转型室速发作中也起重要的作用
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125 ] - 何国祥,刘建平,景涛,史光鉴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对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增殖、迁移和凋亡等生物学行为多重影响的机制。方法 用腺病毒介导基因转染方法使VSMC表达AngⅡ 2型受体 (AT2R)并检测不同时相点AT2R表达率 ;对比AT2R表达前后AngⅡ 1型受体 (AT1R)表达量的变化以及对AngⅡ刺激的反应 ;通过 5 溴尿苷 (BrdU)参入法、改良Boyden′s趋化小室及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VSMC增殖、迁移及凋亡等生物学行为所受的影响。结果 VSMC的AT2R转染最高表达率在转染后 4 8h(89 5 1% ) ,AT1R最高表达率为 77 94 %。AT2R峰值表达时 ,转染组VSMC的BrdU参入量降低 5 1 6 %(P <0 0 1) ,细胞跨膜迁移数减少 6 2 2 % (P <0 0 5 ) ,细胞凋亡率由 7 6 %± 1 6 %显著地增加至32 1%± 5 5 % (P <0 0 1)。而未转染组以AT1R表达为主 ,AngⅡ作用明显具有促进VSMC增殖、迁移和抑制其凋亡的作用。结论 VSMC转染表达AT2R后 ,可显著地抑制AngⅡ通过AT1R所介导的促进VSMC增殖、迁移以及减少其凋亡的生物学作用。
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114 ] - 田建会,李珊,刘承军
目的 研究四氢喋呤 (BH4 )对兔实验性缺血再灌注 (MI R)损伤中一氧化氮 (NO)、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水平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 2 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药物干预组 3组。制备MI R模型 ,观察BH4 预处理后MI R损伤中NO、MDA、SOD水平的变化及对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结果 模型组较假手术组NO显著减低 [(2 8± 10 ) μmol L比(116± 17) μmol L ,P <0 0 1],MDA水平明显升高 [(5 8 3± 10 4 )nmol L比 (7 0± 1 8)nmol L ,P <0 0 1],SOD活性明显减低 [(2 6 8± 17)nu ml比 (340± 2 4 )nu ml,P <0 0 5 ];而BH4 预处理组较模型组NO明显升高 [(6 2± 17) μmol L比 (2 8± 10 ) μmol L ,P <0 0 1],MDA明显减低 [(30 9± 6 1)nmol L比(5 8 3± 10 4 )nmol L ,P <0 0 1],SOD活性无明显改变 [(2 88± 2 0 )nu ml比 (2 6 8± 17)nu ml,P >0 0 5 ];BH4 预处理组和模型组心肌梗死面积差异有显著性 [(18± 4 ) %比 (16± 4 ) % ,P <0 0 5 )。结论 MI R导致内皮功能紊乱。BH4 对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 ,从而减轻再灌注损伤。
2003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阅读次数:26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6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