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子山,石增成,徐同龙,欧知宏,马建国,胡仁欣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4 ]
- 关汝明,龙飞,李占全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7 ]
- 马礼坤,褚俊,余华,冯克福,丁晓梅,严激,韩晓萍,顾统元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8 ]
- 魏林,李晓光,刘雅君,郝刚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0 ]
- 吕安林,王小燕,苏德兴,周风云,于军,吴先军,杨省利,杨彩娜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9 ]
- 刘建立,姚荣国,李敬田,郭战利
此例应首选外科治疗 ,切开双侧股动脉并阻断 ,然后用球囊将血栓拉出股动脉 ,这样血栓不会栓塞远端血管。只有在没有血管外科的条件下 ,情况又比较紧急时 ,才可以采用作者的方法
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阅读次数:21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4 ] - 王乐丰,杨新春,李惟铭,葛永贵,王红石,邹阳春,佟子川,徐立,连勇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 (cypherTM)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 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4年 2月的STEMI患者 96例 ,随机分为两组 :药物洗脱支架组 ( 4 8例 )和普通支架组 ( 4 8例 ) ,所有患者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治疗 ,一组置入cypherTM ,另一组置入普通支架。结果 96例患者急诊PCI治疗均获得成功。 4 8支梗死相关血管 (IRA)的 4 8处罪犯病变置入 4 9枚药物洗脱支架 ,另 4 8支IRA的 4 9处病变置入 4 9枚普通支架。未发生与介入治疗有关的并发症 ,其中 1例置入cypherTM 者术后出现脑梗死 ,于第 7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药物支架组和普通支架组相比较 ,PCI后造影结果和临床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随后对 95例病人进行了 1~ 9个月随访 (平均 4 5± 2 6个月 ) ,药物支架组患者未发生任何心血管事件 ,普通支架组有 2例发生心绞痛。结论 cypherTM 在STEMI急诊PCI中应用与普通支架一样有较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5 ] - 张丽莉,汪琦,闫振明,单海燕,刘亮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5 ]
- 周晓钰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3 ]
- 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 ]
- 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8 ]
- 马莉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1 ]
- 郑亚西,蒋清安,邱红梅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2 ]
- 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0 ]
- 蒋利,沈卫峰,魏盟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4 ]
- 邹阳春,杨新春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4 ]
- 申珂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 ]
- 刘德芳,王荣福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9 ]
- 颜红兵,李洪,宋泓敏,柯元南
目的 分析应用静脉滤器结合溶栓和抗凝治疗在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及预防肺动脉栓塞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2 4例急性或亚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 ,其中男 13例 ,女 11例 ;年龄 14~ 86岁 ,平均 5 2 4岁。 2 4例患者经皮经股静脉植入静脉滤器。 2例在术中辅以深静脉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 ,2 0例在术后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10d ,口服华法林 6个月。结果 全部病例介入操作成功。对全部病例临床平均随访 15个月 ( 10~ 4 8个月 )。术后一周内 18例患者的下肢水肿及疼痛迅速消失 ,其余 6例患侧肢体肿胀、无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本组没有发生滤器移位及腔静脉血栓阻塞和肺栓塞病例 ,也没有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结论 静脉滤器植入结合溶栓和抗凝是治疗急性或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并能有效地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1 ] - 刘朝中,罗惠兰,黄从春,魏旋,谈维洁,孙津津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 199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 2 2 4例进行冠脉介入治疗的病人进行了随访研究 ,随访时间 10~ 10 8个月 ,平均 ( 32 4± 19 5 )个月。根据临床资料分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组 (n =12 6 )和稳定型心绞痛组 (n =98)。将全部病例的随访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的胸痛 ( 0 71± 0 79和 0 36± 0 5 7,P >0 0 5 ) ,气急、气短 ( 0 2 4± 0 4 8和 0 13± 0 34,P >0 0 5 )和心悸症状 ( 0 89± 1 0 3和 0 36± 0 5 7,P >0 0 5 )的积分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间超声心动图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发生率 ( 6 5 %和 5 9% ,P >0 0 5 )和次极量负荷实验阳性率 ( 19%和 13% ,P>0 0 5 )差异无显著性 ,两组的无心脏事件生存率和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 ( 6 2 %和 91% ,P >0 0 5 ;5 %和 1% ,P >0 0 5 )。两组患者的主观满意率分别是 84 %和 94 % (P >0 0 5 )。结论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可获得较好的远期效果 ,并与稳定型心绞痛的介入治疗效果相同。
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2 ] - 魏盟,马士新,王齐冰,石洪成,姚之丰,陈绍亮
目的 评价铊 2 0 1( 2 0 1 Tl)负荷心肌洗脱率在心肌缺血方面的应用价值 ,观察2 0 1 Tl负荷洗脱率与冠状动脉 (冠脉 )血流储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 (冠脉狭窄≥ 5 0 % )住院患者 2 5例 ,另外 2 3例经冠脉造影检查显示冠脉正常或狭窄 <5 0 %者作为对照组。行2 0 1 Tl双嘧达莫 (潘生丁 )负荷心肌显像检查 ,处理出靶心图后 ,计算局部室壁洗脱率。洗脱率 =(负荷态放射性计数 -延迟态放射性计数 ) 负荷态放射性计数× 10 0 %。在核素检查前后两周内行冠脉造影及冠脉内多普勒血流测定。结果 冠脉狭窄组室壁洗脱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前壁 ( 2 6 89± 4 39) %vs ( 4 3 5 4± 9 0 8) % ;下壁 ( 16 81± 6 13) %vs ( 4 5 0 4± 9 6 6 ) % ;侧壁 ( 2 7 76± 9 0 1) %vs ( 4 3 87± 9 17) % ,P <0 0 0 1];冠脉狭窄组所测冠脉血流储备 (CFR =充血相平均峰值流速 静息相平均峰值流速 )值显著低于对照组CFR( 1 6 7± 0 6 3vs 2 85± 0 6 4 ,P <0 0 0 1) ;前壁洗脱率与前降支狭窄程度的相关性、侧壁洗脱率与回旋支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差 (r =- 0 4 6 9,P =0 0 5 ;r =- 0 394 ,P =0 16 4 ) ;但下壁洗脱率与右冠脉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好 (r=- 0 6 6 1,P =0 0 0 5 ) ;室壁洗脱率与
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0 ] - 陈绍良,段宝祥,叶飞,单守杰,林松,周陵,贾海波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 (LM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 7例LMD经球囊预扩张后置入支架。术后 6和 12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 左主干开口病变 12例、体部 4例、末端 6例 (累及分叉开口 6例、单纯末端 1例 ) ,自开口到体部均狭窄者 5例 (含自开口处就完全闭塞 1例 )。术后 12个月时 ,左心室射血分数从 4 9 8%增加到 5 6 3% (P <0 0 5 )。球囊扩张时 2 0例 ( 6 2 % )出现显著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共置入 2 8枚支架 ,其中左主干内 2 7枚 ,主干内支架直径 ( 3 90± 0 4 7)mm、长度 ( 12 5 4± 3 95 )mm。全部患者均完成 12个月的临床随访 ,19例 ( 70 % )患者接受 6个月时冠状动脉造影 ,3例支架内再狭窄 ( 15 % ) ,其中 2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术 ,1例行血管内放射治疗 ;术后 12个月时 15例 ( 5 5 % )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 ,1例再狭窄行冠状动脉旁路术 ,因此术后 12个月内累积再狭窄率为 2 1%。 4例再狭窄患者中 ,3例为末端病变 ( 75 % ) ,1例为开口病变( 2 5 % )。结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LMD疗效可靠 ,冠状动脉造影随访可及时发现再狭窄。左主干末端病变再狭窄率显著。
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7 ] - 杨新春,郭军,王乐丰,程祖亨,葛永贵,王红石,邹阳春,佟子川,李惟铭,徐立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s,PCI)冠状动脉(冠脉 )造影无复流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 自 1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10月 ,回顾性分析 4 97例急诊PCI病人的临床和冠脉造影资料 ,冠脉造影无复流病人 5 8例 ,由其余的 4 39例急诊PCI冠脉前向血流TIMI 3级的病人中随机抽取 6 0例 ,为正常血流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无复流的相关因素。结果 无复流的发生率为 12 6 %。单因素分析表明 :糖尿病、症状开始到再灌注的时间、梗死前心绞痛、Kil lip心功能分级、Q波计数、室壁运动积分差异有显著性。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症状开始到再灌注的时间、梗死前心绞痛、Killip心功能分级、Q波计数是无复流的相关因素。结论 大面积心肌坏死、严重的心肌损害、心功能不全和症状开始到再灌注的时间长 ,可能会促使无复流的形成 ;梗死前心绞痛可能减少无复流的发生。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无复流没有相关性。
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23 ] - 张邢炜,李佩璋,周亮,徐坚,吴欣
目的 评价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白细胞介素 6 (IL 6 )、白细胞介素 8(IL 8)浓度的影响 ,并研究术后血清TNF α、IL 6和IL 8的浓度与远期心血管事件的联系。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病人共 80例 ,分为普通球囊加支架组 ( 4 3例 )和切割球囊加支架组 ( 37例 ) ,所有病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术前、术中、术后即刻、术后 6h、术后 2 4h的血清TNF α、IL 6和IL 8的浓度 ,并随访术后 6个月心血管事件 ,比较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之间血清TNF α、IL 6和IL 8的差异。结果 再狭窄组中普通球囊加支架组和切割球囊加支架组术后 6hTNF α、IL 6和IL 8浓度均较术前明显升高 ,但普通球囊加支架组升高更明显 ,而术后 2 4h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 ;无再狭窄的普通球囊加支架组和切割球囊加支架组各时间段的TNF α、IL 6和IL 8浓度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切割球囊加支架术后血管损伤较小、炎症反应较轻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后 6hTNF α、IL 6和IL 8浓度升高可能是术后发生再狭窄的预报标志 ,对预测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后远期疗效有一定价值
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1 ] - 于圣永,杨志健,朱铁兵,王连生,王晖,马文珠
目的 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循环中核因子κB(NF κB)活性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 76例入选患者周围血白细胞中NF κB的活性。分为对照、稳定型心绞痛 (SAP)、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急性心肌梗死 (AMI) 4组。结果 对照组NF κB活性为 ( 0 6 1± 0 35 ) μg ,稳定型心绞痛 (SAP)为 ( 0 5 9± 0 39) μg ,两组比较P >0 0 5。在 0~12h、12~ 2 4h、2 4~ 4 8h、1周时段UAP患者NF κB活性分别为 ( 1 12± 0 10 ) μg,( 1 4 1± 0 18) μg ,( 1 18± 0 13) μg ,( 0 82± 0 18) μg。AMI各时段NF κB的值分别为 ( 1 2 8± 0 14 ) μg,( 1 6 9± 0 4 1) μg ,( 1 5 5 ± 0 4 5 ) μg ,( 0 89± 0 0 6 ) μg。对照组和SAP组分别与UAP组、AMI组各时段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NF κB在ACS患者循环中活性增高 ,与ACS患者急性心肌缺血事件有密切的关系 ,可能反映冠心病病情的活动情况 ,并在UAP及AMI中有不同的演变规律。
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9 ] - 李晶,韩兰唐,王润华,丁燕生,周菁,杨俊娟,任自文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的心房传导性及心房不应期 ,探讨房颤发生机制。方法 以既往无房颤病史、在心脏电生理检查中出现房颤的 72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测量反映心房传导的电生理参数 (P A、P CSd、S1 A1、最大S2 A2、MaxCD、CDzone)及心房有效不应期(ERPHRA) ,与同等条件下无房颤发作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房颤组P A、P CSd、最大S2 A2、MaxCD、CDzone显著延长 (P =0 0 0 1) ,ERPHRA 明显缩短 (P =0 0 0 1)。结论 心房传导性的降低和心房有效不应期的缩短是房颤发生的心房电生理基础
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8 ] - 田洪森,石建平,杨永忠,濮兰菊,赵梦华
目的 探讨经胸骨左缘第 3、4肋间穿刺放置心包积液引流导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 ( 2DE) ,探测 38例中到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剑突下、心尖部及胸骨左缘第 3、4肋间距胸骨左缘 2cm处 3个部位的舒张期最大积液厚度和预定进针深度 ;在 2DE引导下 ,以胸骨左缘第 3、4肋间为穿刺点 ,留置导管引流心包积液。结果 2DE探测 3个部位的舒张期最大积液厚度差异无显著性 ,胸骨左缘第 3、4肋间处预定进针深度最小 ;38例患者均一次穿刺、留置导管成功 ,其中36例 ( 94 8% )经超声证实引流导管位于后心包。无穿刺相关并发症 ,无导管脱出心包腔及积液渗漏至胸腔或皮下 ,1例于放置引流导管后第 3天发生神经介导性晕厥。结论 经胸骨左缘第 3、4肋间途径行心包引流导管留置术安全有效、操作简便 ,优于剑突下和心尖部途径
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3 ] - 徐卫亭,霍勇,陈明,洪涛,李拥军,高炜
目的 评价雷帕霉素涂层支架、甲氨蝶呤涂层支架以及雷帕霉素和甲氨蝶呤混合涂层支架抑制血管新生内膜的作用和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有效性。方法 本实验采用随机、双盲试验 ,在2 5头微型猪的冠状动脉前降支或左旋支分别置入支架 1枚 ,其中金属裸支架 8枚、甲氨蝶呤涂层支架(每枚支架药物剂量 2 5 0~ 30 0 μg) 5枚、雷帕霉素涂层支架 (每枚支架药物剂量 6 8~ 96 μg) 7枚、雷帕霉素和甲氨蝶呤混合涂层支架 (每枚支架含雷帕霉素 5 8~ 81μg、甲氨蝶呤 12 0~ 170 μg) 5枚。 2 8d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 ,术后处死动物 ,取出支架血管 ,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 再狭窄率 :对照组为2 5 % ( 2 8) ,甲氨蝶呤组为 80 % ( 4 5 ) ,其余 2组为 0。平均狭窄程度 :对照组为 31%± 2 2 % ,甲氨蝶呤涂层支架组为 6 4 %± 2 5 % (P <0 0 5 ) ,雷帕霉素涂层支架组为 8%± 17% (P <0 0 5 ) ,雷帕霉素和甲氨蝶呤混合涂层支架组为 3%± 4 % (P <0 0 5 )。新生内膜面积 :对照组为 ( 2 18± 1 0 3)mm2 ,甲氨蝶呤涂层支架组为 ( 3 93± 1 4 8)mm2 (P =0 0 6 9) ;雷帕霉素涂层支架组为 ( 0 94± 0 88)mm2 (P <0 0 5 ) ,雷帕霉素和甲氨蝶呤混合涂层支架组为 ( 0 4 7± 0 2 4 )mm2 (P <0 0 5 )。结论 在本实验中
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4 ] - 谢育梅,曾国洪,张智伟,肖学钧,王慧深,李渝芬
目的 通过外科手术创建的房间隔缺损动物模型评价国产心健TM 房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体外循环下 ,在幼猪的房间隔剪一个缺损口形成房间隔缺损 (ASD)动物模型 ,7d后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进行超声心动图、大体解剖、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共 8只猪建立了房间隔缺损模型并进行封堵术 ,封堵器放置的成功率为 10 0 % ,超声心动图随访无残余分流 ,动物生长发育正常 ,无严重并发症出现。 1~ 6个月大体解剖可见封堵器与房间隔组织紧密嵌合 ,表面被一层白色半透明组织覆盖 ,电镜证实为内皮组织。结论 国产心健TM 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关闭外科手术创建的ASD模型可行、安全、有效
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2 ] - 祖凌云,蒋捷,姜宁
,陈莉,郭艳红,李黔,高炜
目的 探讨联合转染促血管生成素 1(angoipoietin 1,Ang 1)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因对大鼠下肢新生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并观察不同基因剂量配比的差异。方法 制造大鼠下肢血管闭塞病理模型 ,按不同剂量配比肌肉内电转pcD2 Ang 1和 或pcD2 VEGF基因。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外源基因在骨骼肌中的表达 ,通过伊文思蓝灌注观察其对新生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结果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组化染色均能检测到外源基因的表达。随着转入pcD2 VEGF剂量的增加 ,血管通透性逐渐增加 ;而随着转入pcD2 Ang 1剂量的增加 ,血管通透性逐渐下降。其中pcD2 VEGF 10 0 μg +pcD2 Ang 12 0 0 μg组通透性与正常对照最为接近 [( 8 5 7± 0 74 )ng mlvs ( 8 4 2± 0 82 )ng ml,P >0 0 5 ]。结论 联合转pcD2 Ang 1基因可逆转pcD2 VEGF基因增加血管通透性的副作用 ,其中pcD2 VEGF与pcD2 Ang 1比例为 1 2时血管通透性最接近生理状态。与单基因治疗相比 ,适当配比的联合转基因可能成为治疗闭塞性血管病更安全、更有效的新方法。
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4 ] - 李书国,曾秋棠
目的 评价胰岛素对培养的牛胸主动脉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受体flt 1、flk 1 KDR表达的影响及其与一氧化氮合酶 (NOS)的关系。方法 取新生的小牛胸主动脉 ,作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 ,取 4 6代培养细胞用于实验 ;应用不同浓度 ( 30mU L、30 0mU L、30 0 0mU L)的胰岛素和NOS抑制剂 (L NAME)干预培养过程 ,4 8h后取培养细胞 ,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flt 1、flk 1 KDR和NOS3的表达水平。结果 不同浓度胰岛素孵育组后内皮细胞flt 1、flk 1 KDR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L NAME孵育后各组内皮细胞flt 1、flk 1 KDR的表达水平较单纯胰岛素孵育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胰岛素对内皮细胞flt 1、flk 1 KDR的表达无直接影响 ;内皮细胞NOS3的活性不是内皮细胞VEGF受体flt 1、flk 1 KDR表达的主要影响因素
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阅读次数:3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7 ] - 朱鲜阳,韩秀敏,侯传举,邓东安,金岩,全薇,王琦光,韩雅玲2004年02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