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洪远,张荣江,林丽,安丽敏,刘建文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6 ]
- 朱初麟,李歧爱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阅读次数:22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6 ]
- 王日胜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2 ]
- 李春华,刘永平,王虹,张晓军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7 ]
- 蔡尚郎,沃金善,郑方胜,宁险峰,徐庆科,范洪亮,任桂芝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 ]
- 杨希立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1 ]
- 王太重,崔敏,王文武,刘泽金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0 ]
- 孟磊,高炜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8 ]
- 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8 ]
- 胡敏,李成建,董爱红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 ]
- 卢才义,魏璇,黄从春,罗惠兰,王文清,谈维洁,毛树森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3 ]
- 沈永强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 ]
- 周素敏,姜丽杰,秦绪波,洪军,王筱梅,初楠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8 ]
- 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2 ]
- 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3 ]
- 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0 ]
- 洪浪,盛国太,魏云峰,吴京兰,罗国庆,尹秋林,周文英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及术中加用自制鞘的临床效果。方法 82例SVT患者 ,其中房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 6 8例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4例。有 8例房室旁路和 1例房室结双径路术中应用了自制鞘 ,11例显性预激加用了单极电图。结果 (1) 82例患者中 ,81例成功 ,其中 6 7例房室旁路 ,14例房室结双经路 ,1例房室结双经路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成功率为 98 8%。 (2 ) 9例应用自制鞘患者中 ,5例用于左侧旁路与常规射频消融术方法相比 ,3例用于右侧旁路 ,1例用于房室结双经路。与常规RFCA方法相比 ,术中应用自制鞘可显著缩短操作过程、X线投照时间明显缩短 ,减少无效放电次数。 (3)术中应用单极电图可使靶点更清楚。结论 射频消融术治疗SVT确有很高的成功率 ,术中加用自制鞘使大头电极与组织贴靠更稳定、更紧密 ,使成功率进一步提高 ,减少并发症 ,缩短操作及X线曝光时间 ,单数电图的应用使靶点更明确。
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阅读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2 ] - 刘文娴,吕树铮,陈立颖,柳弘,陈韵岱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6 ]
- 田洪森,丁文惠,王晓阳,彭旭,唐朝枢
目的 探讨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纤溶 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41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组、依那普利组和对照组 ,以发色底物法和ELISA法测定三组患者入院即刻、发病 2周、2个月的血浆PAI 1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抗原水平和血管血友病病因子(vWF)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氯沙坦组 2周和 2个月时的PAI 1活性分别减低 2 2 % (P <0 0 1)和 18% (P <0 0 5 ) ,tPA抗原水平分别减低 32 % (P <0 0 1)和 2 5 % (P <0 0 5 ) ;依那普利组相应分别减低 2 8% (P <0 0 1)和 2 1% (P <0 0 5 ) ,tPA抗原水平分别减低 38% (P <0 0 1)和 2 9% (P <0 0 5 ) ;两个治疗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种药物对vWF含量均无影响。结论 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可改善心肌梗死后的纤溶功能 ,长期应用这两种药物可能会降低心肌梗死后发生急性心脏事件的危险。
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阅读次数:23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1 ] - 姜华,吴建国,张我素
目的 观察Ⅱ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CHD)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 6 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表现和造影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Ⅱ型糖尿病合并CHD者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 :高血压、血脂异常。与非糖尿病的CHD患者相比 ,Ⅱ型糖尿病合并CHD者冠脉血管受累程度高且弥漫性血管病变多 ,左室射血分数低。有微量蛋白尿者则冠脉血管病变及心功能损害更加严重。结论 合并Ⅱ型糖尿病与不合并Ⅱ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比较 ,前者冠脉病变严重、弥漫 ,心功能差 ;且有微量蛋白尿者冠脉受累程度及病变更加严重 ,左室射血分数更低。
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76 ] - 屈根学,马骏,万峰,王海新,孙建平
目的 观察与评价低温室颤状态下冠脉旁路移植心肌保护的效果与临床应用 ,为冠脉外科心肌保护技术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方法 对照分析低温室颤组 (HF) 35例和冷血停跳液组(BC) 2 0例 ,心电图变化、心肌酶指标及临床疗效 ,观察低温室颤组心肺转流前、中、后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电镜检查结果。结果 二组中肌酸激酶 (CK)、谷草转氨酶 (GOT)和乳酸脱氢酶 (LDH)于术后 1d均高于术前 ,而LDH于术后一周仍维持较高水平 ,3种心肌酶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肺转流(CPB)与辅助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HF组较 (BC)组缩短 (P <0 0 5 ) ,ST T段异常发生比例、心肌变力药应用HF组也较BC组低 ,HF组转前、转中、转后心肌超微结构电镜观察无明显改变。结论 HF组术中不阻断升主动脉 ,不灌注停跳液 ,在手术期间无缺血期 ,是冠脉搭桥手术良好的心肌保护方法。
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9 ] - 邱原刚,王利宏,陈君柱,朱建华,胡晓晟,张芙荣,陈瑶,陶谦民,郑良荣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 44例冠心病患者经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再通者纳入研究。术前一周内及术后 48h内分别记录体表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测量QTd及QTc离散度 (QTcd)。为评价冠状动脉造影对QTd及QTcd可能产生的影响 ,我们还测量了同期 10 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手术前后的QTd及QTcd。结果 (1) 10 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者及其亚组 (术前QTd延长组、正常组 ,QTcd延长组、正常组 ,单支病变组 ,二支病变组 )手术前后QTd及QTcd差异均无显著性 ;(2 )PTCA及支架植入术组手术前后QTd差异也无显著性 ,但QTcd却从术前的 (5 8 9± 33 3)ms缩短至术后的 (4 7 6± 2 0 9)ms(P <0 0 5 )。亚组分析表明 :术前QTd延长组 (75 4± 2 5 2 )ms术后明显缩短 (4 7 5± 19 6 )ms,P <0 0 1;术前QTcd延长组 (95 3± 30 3)ms术后也明显改善 (5 2 5± 2 5 6 )ms ,P <0 0 1;单支病变组手术后QTd(4 1 6± 16 9)ms及QTcd(4 4 3± 18 2 )ms均较术前 [QTd及QTcd分别为 (5 5 5± 2 6 4)ms及 (6 0 3± 31 1)ms]明显缩短 (P均 <0 0 5 ) ;而术前QTc或QTcd正常组、二支病变组手术后QTc及QTcd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PTCA及支架术可明显缩短QTcd ;
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5 ] - 郗永安,汪丽蕙,唐朝枢
目的 观察了血管肽 (angiopeptim ,AP)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刺激下离体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增殖和c mybmRNA表达的影响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其抗增殖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细胞计数确定VSMC增殖状态。以Nothern印迹法测定c mybmRNA表达水平。结果 各组细胞计数分别为 (5 45± 0 5 7)× 10 4,对照组 ;(4 12± 0 13)× 10 4,30nmol L ;(3 13± 0 2 0 )× 10 4,6 0nmol L和 (2 0 3± 0 0 5 )× 10 4,12 0nmol L ;(q =10 5 0 ,10 32和 2 7 0 1,P <0 0 1)。抑制率分别为 2 9% ,5 2 %和 77%。其对VSMCc mybmRNA表达的抑制也具剂量依赖性。c mybmRNA GAPDH比值分别为1 12± 0 0 2 (对照组 ) ;0 6 1± 0 0 1,30nmol L ;0 34± 0 0 1,6 0nmol L和 0 16± 0 0 1,12 0nmol L ;q =39 2 3,6 0 0 0和 73 85 ,P <0 0 1)。结论 血管肽显著抑制VSMC增殖及c myb原癌基因表达 ,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提示AP抗增殖作用与抑制晚期生长调节基因表达有关。
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0 ] - 万征,周金台,黄灿亮,张殿芬
目的 评价穿刺胸廓外锁骨下静脉 (ESV)和腋静脉安置永久起搏器电极的方法。 1998年 8月~ 2 0 0 0年 1月 ,共 44例病人 ,男 2 6例 ,女 18例 ,年龄 37~ 82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33例 ,Ⅱ°~Ⅲ°房室传导阻滞 11例 ,其中双腔起搏器 2 8例。方法 X线下 ,用 18G针 ,于锁骨下第一肋外 2~ 3cm进针 ,与水平面成 45度 ,针头指向肋锁交界处锁骨下第一肋外缘至内缘间 ;若无回血 ,针头逐步向胸骨侧移动 ,范围 2cm ;针头始终触及第一肋是保证穿刺安全和成功的标志。另采用HP 5 5 0 0型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仪 (CDFI)测定 2 5例正常成人ESV和腋静脉内径和解剖位置 ,探查部位在右上胸第一肋和第一肋以下。结果 44例病人共穿刺 47例次均成功 ,其中ESV 46例次和腋静脉 1例次。每例穿刺次数 1~ 5次 ,平均 3次 ;进针深度 2~ 4cm ,平均 2 5cm。经皮穿刺点距锁骨 3~ 4cm ,针头入锁骨下静脉时距锁骨下 0 5~ 1 5cm。一例穿刺入锁骨下动脉 ,无其他并发症。CDFI测定ESV的走行在肋锁交界处第一肋上方 ,位置固定。结论 本方法安全、成功率高 ,避免了锁骨下和头静脉的缺欠和并发症 ,适于安置各种起搏电极。CDFI可指导穿刺ESV。本法远期效果尚待长期观察。
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3 ] - 贾永平,杨志健,张寄南,马根山,徐晋丹,朱铁兵,曹克将,马文珠
目的 通过动态测定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Ⅰ (cTnI)及肌酸激酶同功酶CK MB的变化 ,并随访观察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以评价cTnI对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对 73例行PTCA术的冠心病患者 ,分别测定其术前 ,术后 6 ,12 ,2 4,48,72h的血清cTnI及CK MB水平 ,进行分组比较 ,其中 6 2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2 0例患者术前cTnI正常 ,术后 6h升高 ,平均 (18± 6 )h达峰值 ,48~ 72h渐降至正常 ;33例术前和术后cTnI均正常 ;16例术前术后cTnI均高于正常值。仅 5例CK MB增高。cTnI升高与PTCA总时间及扩张次数有关。随访 (196± 10 0 )d ,发现心脏事件在cTnI增高组与未升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PTCA术可能会造成心肌微小损伤 ,cTnI为监测心肌损伤的可靠而灵敏指标。PTCA术后cTnI短暂升高似乎并不增加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1 ] - 李萍,罗伟,邹挺,苏海,刘汉清
目的 观察高血压左室肥厚消退后心肌细胞跨膜电位的变化。方法 12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 ,分别饲服尼群地平或卡托普利 14周 ,以同龄WKY及不经治疗的SHR鼠为对照。采用传统浮置式玻璃微电极记录在体心脏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幅度 (APA) ,静息电位 (RMP) ,动作电位时限 (APD) ,及复极 90 %、75 %、5 0 %、2 5 %时的动作电位时限 (APD90 、APD75 、APD5 0 、APD2 5 ) ,并计算APD的离散度。结果 (1)左室肥厚心肌细胞APD及其离散性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2 )尼群地平和卡托普利治疗消退左室肥厚后 ,左心室肌细胞APD缩短及APD离散性减少。结论 伴随心肌肥厚的消退 ,心室肌细胞电生理异常好转。
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 ] - 周颖玲,陈纪言,罗建方,李光,李瑜辉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合并外周血管病变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对 2 1例合并外周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 ,采用经皮穿刺外周血管成形术治疗后进行心肌血运重建术或以便于内科药物治疗冠心病。结果 2 1例外周血管成形术均获得成功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使冠心病的进一步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 经皮穿刺外周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疗效好 ,成功率高 ,对冠心病的进一步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阅读次数:27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5 ] - 胡承恒,杜志民,李怡,伍贵富,唐安丽,马虹
目的 本研究评价延迟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所产生的梗死区再灌注血流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左心室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33例初次Q波型AMI患者 ,于发病 2~3周内分别进行PTCA治疗。全部病例梗塞相关血管均为完全或次全闭塞病变。经过左心室造影应用面积长轴法计算每例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 (LVEF) ,梗塞区室壁运动百分率 ,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 (EDVI)及Cortina室壁运动不良积分。PTCA 6个月后所有患者重复进行左心室造影及重复以上指标的测量。结果 在PTCA 6个月后 ,本组病例表现出左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明显改善 [LVEF(5 5 2± 10 1) %vs (4 9 2± 9 9) % ,P <0 0 1]。梗塞区收缩百分率 [(12 8± 5 2 ) %vs (11 5± 6 0 ) % ,P <0 0 5 ]。Cortina室壁运动不良积分下降 [(7 6± 3 2 )vs (9 2± 2 8) ,P <0 0 1]。而EDVI则无明显变化 ,说明左心室的扩张受到了限制。结论 提示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接受延迟的PTCA再血管化治疗有益于患者左心功能的恢复。
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 ] - 陈晓敏,潘伟民,叶红华,李树坚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在治疗心肌桥中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5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施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首例先用球囊行预扩张 ,然后在长段心肌桥病变处植入 2枚支架 ;另 4例未行球囊预扩张而直接植入各 1枚支架。结果 5例在支架植入后即刻行冠状动脉造影 ,结果显示 :有心肌桥在收缩期的挤压狭窄均消失 ,无明显残余狭窄。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术后随访 3~ 18个月 ,其间有 2例因出现胸闷症状分别在术后 1 5和 4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其中 1例为支架内再狭窄而再次行PTCA术。结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心肌桥是安全有效的 ,可以获得满意的造影结果和改善临床症状 ,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更多病例的随访观察加以证实。
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7 ] - 史冬梅,成万钧,张维君,刘宇扬,姜腾勇
目的 观察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方法 对 46 3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心脏瓣膜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 16 8% ,其中无症状占 88 3%。结论 年龄大于 5 0岁者 (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提前到 45岁 ) ,心脏瓣膜置换术前应常规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以减少手术并发症 ,确保瓣膜置换术后复跳成功
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阅读次数:30 ] |[引用频次:14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74 ] - 彭禹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血流仪对老年人心脏瓣膜退行性病变及心功能受损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二维、脉冲或连续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对 1973例 6 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检查 ,并测定心功能。结果 从 1973例老年人中检出 86 2例心脏瓣膜退行性病变 ,患病率为 43 7% ,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男女发生比例为 3 8∶1。该病主要累及的部位依次为主动脉瓣环、主动脉、二尖瓣环及瓣叶。病变的特点为瓣环、瓣根、瓣体边缘增厚 ,回声增强 ,活动僵硬。随病程进展瓣膜区可出现反流、狭窄 ,造成心脏结构改变和心脏功能受损。其中舒张功能减低患病率较高。结论 老年人心脏瓣膜病是较常见的疾病。
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0 ] - 尹航,汪丽蕙,彭旭,霍勇,唐朝枢,周柔丽
目的 探讨纤粘连蛋白介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粘附和迁移与粘着斑激酶 (focaladhesionkinase ,FAK)的磷酸化的关系。方法 不同浓度的纤粘连蛋白 (fibronectin ,FN)刺激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 (smoothmusclecells,SMCs) ,观察细胞粘附反应 ,统计铺展比率。免疫沉淀和Wsternblot分别检测FAK及FAK磷酸化的表达量。利用改良的BoydenChamber测SMCs迁移。结果 FN有效地促进了SMC粘附 ,其铺展比率、迁移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 (P <0 0 5 ) ,且随FN浓度递增而增加。其中 2 0、40、6 0 μg ml组分别为 (75 6± 6 5 ) %、(80 9± 5 4) %和 (82 4± 7 9) % ,无组间差异 ,但均高于 5 μg ml的 (2 0 8± 3 2 ) %和 10 μg ml组的 (32 8± 4 7) % ,各组迁移细胞数也从 16 8± 3 6 HFP 2 0 0×增加到48 9± 6 1 HFP 2 0 0×。不同浓度FN作用后均有FAK的表达 ,FN10 μg ml即可致FAK磷酸化。表明FN介导SMCs粘附和迁移时伴有显著的FAK活化。结论 FN诱导平滑肌细胞粘附和迁移可能是通过FAK介导的 ,对其活性进行调控将有助于抑制血管损伤后内膜平滑肌细胞的迁移。
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9 ] - 吴元,乔树宾,高润霖,陈纪林,杨跃进,秦学文,姚康宝,姚民,吴永健,陈珏,刘海波
目的 了解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有何特征性改变。方法 对我院自 1987年 8月至 1999年 8月 5 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 0例中 6例冠状动脉为左优势型 ,占 12 %。本组冠状动脉近端平均血管内径测量值 :LM :(5 1± 1 0 )mm ,LADp :(4 2±1 0 )mm ,LCXp :(3 8± 0 9)mm ,RAp :(3 8± 0 9)mm ,与正常左冠状动脉近端平均血管内径 (LM :(4 6±0 6 )mm ,LADp :(3 7± 0 6 )mm ,LCXp :(3 4± 0 6 )mm比较 ,明显增粗 ,P≤ 0 0 5 ,而本组病例右冠状动脉与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冠状动脉肌桥 14例 ,发生率为 2 8% (14 5 0 ) ,其中 12例位于前降支 ,且大多位于其中段。 13例冠状动脉有单支或多支≥ 5 0 %的狭窄病变 ,占 2 6 %。结论 本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冠状动脉左优势型的比例明显增高 ;冠状动脉血管粗大 ,以左冠状动脉增粗为主 ;冠状动脉肌桥发生率高 ,大多出现于前降支中段 ;约 1 4的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 (≥ 5 0 % )。
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7 ] - 陈明,刘兆平,王日胜,霍勇
目的 旨在检验1 92 Ir血管内照射对兔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作用。方法 建立兔髂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对病变血管行球囊成形术 ,同时随机分为对照组、10Gy照射组和 18Gy照射组。以导管导入1 92 Ir放射性导丝对照射组动物的扩张处进行血管内照射。 4周后处死动物 ,取出血管标本 ,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结果 18Gy照射组最终管腔面积较对照组及 10Gy照射组大 (P <0 0 5 ) ,18Gy照射组内膜面积较小 (P <0 0 5 )。结论 提示1 92 Ir血管内照射可防止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其效果与照射剂量相关 ,其机制涉及抑制新生内膜增殖。
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阅读次数:29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4 ] - 苗志林,韩雅玲,王守力,王冬梅,荆全民,王承利,王效增
目的 评估infiltrator浸壁球囊导管在体转基因的效率、应用条件及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用该导管将calponin基因转至兔髂动脉 ,用RT PCR法检测calponinmRNA的表达 ;通过病理检查了解在不同注射压力下进行转染基因对血管壁的损伤情况。结果 6只动物转基因全部成功 ,且血管壁未受明显损伤 ,用较大压力转基因可引起管壁局限性增生。结论 Infiltrator导管转导效率高 ,对血管壁无明显损伤 ,其应用条件基本满足了临床的要求。
2000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