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66906

专家共识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静脉取血术专家共识

    易铁慈;陆迪菲;董徽;王国亮;李庆安;毛敏;常静;董一飞;黄恺;张英;许建忠;王沛坚;张争;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肾上腺静脉取血(AVS)是明确原醛症优势侧的金标准,对指导后续治疗策略有重要意义。AVS是有创操作,在国内开展尚不普及。为了推动AVS的普及与规范,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外周动脉病学分会高血压介入诊治工作组总结了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与国内众多专家的操作经验,针对AVS的意义、适应证、术前准备及操作流程与要点、并发症预防与处置及结果判读等进行了总结与更新,为AVS临床实践与发展提供全方位、贴近临床实际的指引,有力推动其普及化、规范化。

    2025年10期 v.33;No.243 541-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 ]

临床研究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依洛尤单抗治疗后不同血脂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郑泽;袁鹏;但汉威;井浣雨;李世英;史雨晨;

    目的 探讨不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应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 9型(PCSK9)抑制剂强化降脂治疗预后的临床相关性,为个体化降脂目标的制订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择期PCI,并且增加依洛尤单抗进行降脂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3~6个月血脂复查结果,根据LDL-C水平将患者分为5组:LDL-C<0.5 mmol/L组,0.5~1.0 mmol/L组,1.0~1.4 mmol/L组,1.4~1.8 mmol/L组,≥1.8 mmol/L组。所有患者进行了至少12个月的随访,记录临床情况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首先纳入1 106例PCI患者,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并排除失访患者得到550例(每组110例)。随访12个月MACE共发生58例(10.5%),其发生率随LDL-C水平呈阶梯上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调整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病、基线LDL-C水平、复查LDL-C水平、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显示,0.5~1.0 mmol/L组,1.0~1.4 mmol/L组,1.4~1.8 mmol/L组,≥1.8 mmol/L组与LDL-C<0.5 mmol/L组相比,MACE风险比分别为(HR1.810,95%CI 0.507~6.454,P=0.361;HR 3.036,95%CI 0.945~9.749,P=0.062;HR 5.228,95%CI1.737~15.735,P=0.003;HR 7.708,95%CI 2.633~22.56,P<0.001)。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显示LDL-C与MACE呈显著非线性正相关(P-overall≤0.001,P-non-linear=0.008);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各亚组HR方向一致,交互作用(均P>0.05)。各组出血事件、肌酐升高与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CI术后应用PCSK9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LDL-C水平与MACE风险呈显著的正相关,未观察到不同LDL-C水平与出血等不良事件风险的相关性。

    2025年10期 v.33;No.243 553-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县域“心电一张网”建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与临床预后的影响

    叶廷巧;杨衡;蒋涛;戴闽;李郁;李强;杨先华;李元宝;

    目的 探讨县域“心电一张网”建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率与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盐亭县人民医院及广元市剑阁县人民医院“心电一张网”建设前18个月(建设前组,128例)与建设后18个月(建设后组,187例)STEMI患者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救治效率、治疗方式及临床预后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建设后组患者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5(3,7)min比6(4,8)min]、首份心电图确诊时间[3(2,4)min比5(2,6)min]、首次医疗接触至初步诊断时间[10(9,12)min比13(11,15)min]、网络医院入门至出门时间[21(19,23)min比26(23,30)min]及首次医疗接触至导丝通过时间[(94.82±11.87)min比(107.97±18.39)min]均显著缩短(均P<0.001)。建设后组患者绕行急诊科和冠心病监护病房比例明显增加(64.17%比32.81%,P<0.001);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例显著提高(72.73%比51.56%,P<0.001),溶栓及未再灌注治疗比例降低(均P<0.05);住院期间死亡率、Killip心功能分级≥Ⅱ级比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平均住院天数均显著降低(均P<0.05);3家县级胸痛中心在主要救治效率、治疗方式及临床预后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县域“心电一张网”建设可显著提高STEMI患者的救治效率,优化再灌注治疗方式,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2025年10期 v.33;No.243 561-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8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冠状动脉原位原发病变经药物涂层球囊处理后未经治疗的遗留夹层临床结局

    程治源;马文锐;潘子磊;能昌盛;常尚;梁力;张瑶俊;李谦;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处理冠状动脉原位原发病变后未经治疗的遗留夹层临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3年4月于徐州市肿瘤医院、徐州新健康老年病医院、沛县国泰医院在造影指导下经DCB治疗冠状动脉原位原发病变(2.5~4.0 m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根据造影观察是否出现冠状动脉夹层,分为夹层组和无夹层组,观察主要终点是随访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3家研究中心共纳入381例患者,夹层组30例(30处病变),无夹层组351例(367处病变)。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既往心肌梗死、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史等基线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参考血管直径(P=0.049)和DCB压力比较(P=0.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征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2个月,DCB治疗冠状动脉原位原发病变后夹层组与无夹层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B治疗冠状动脉原位原发病变后未经治疗的遗留夹层不会导致临床MACE的增加。

    2025年10期 v.33;No.243 568-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0 ]

综述

  • 肺动脉高压中右心功能研究进展——聚焦第七届世界肺动脉高压研讨会

    刘少飞;王瑞琦;郭志福;朱霓;

    自1973年以来,世界肺动脉高压研讨会(WSPH)一直是推动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的重要交流平台。在2018年第六届WSPH上,WSPH工作组提出了心肺生理学与右心衰竭的定义,凸显了右心衰竭在肺动脉高压进展中的关键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肺动脉高压相关的右心衰竭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并被认为是影响肺动脉高压预后的重要决定因素。2024年第七届WSPH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召开,会议更新了右心室病理生理学及其与肺血管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右心衰竭病理的新认识、不同肺动脉高压分型下的右心室表型及右心衰竭的新药进展。此外,WSPH工作组还提出了右心衰竭研究的未来方向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解读第七届WSPH的右心功能进展的相关内容及近些年关于肺动脉高压中右心功能研究的新发现,系统回顾肺动脉高压中右心功能研究的演进与突破。

    2025年10期 v.33;No.243 574-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 ]
  • 心力衰竭介入治疗2024年度进展

    张长东;钟禹成;李庚;吴杰;田军;荆志成;马为;董念国;吴永健;周达新;尚小珂;

    中国已成为全球心力衰竭负担最大的国家,而且在改善预后药物普遍应用的今天,心力衰竭的死亡率仍然很高,出院后1年高达13.7%,尤其是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更甚。心力衰竭的介入器械治疗(结构性干预)是指针对于治疗心力衰竭的结构性因素,包括心房压力、心室重构和瓣膜介入治疗等,利用心脏自身生理特性和病理进展机制,通过无源性外力干预进行治疗,实现解剖修复或功能修复,其已日渐成为一项蓬勃发展的新兴领域,在心力衰竭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2024年心力衰竭(包括部分心肌病)介入治疗领域中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全面梳理与总结,回顾了各种不同的正在研究阶段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以期细致剖析心力衰竭介入治疗的现状与未来,不断推动学科的进步。

    2025年10期 v.33;No.243 581-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 ]

病例报告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联合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同期治疗主动脉瓣反流合并二尖瓣脱垂1例

    马云龙;李瑞锋;何明俊;王顺;卓小桢;韩克;

    主动脉瓣反流和二尖瓣反流在老年瓣膜性心脏病中发病率较高,部分患者中两者可同时存在。重度主动脉瓣反流合并重度二尖瓣反流往往需要外科换瓣手术,但对于外科高危的患者,其围术期死亡风险明显增加,因此对于这类患者,如解剖条件合适,可选择进行微创介入联合瓣膜干预治疗。本病例报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联合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治疗重度主动脉瓣反流合并二尖瓣脱垂1例,以期为该类患者探索新的治疗思路。

    2025年10期 v.33;No.243 58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心脏电复律致胸椎骨折1例

    张骞;俞慧娟;

    心室颤动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致命并发症之一,也是急诊介入术中常见的一种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脏电除颤是抢救纠正心室颤动的最有效方式。本病例报道1例中年男性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术中突发心室颤动,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完成介入手术。术后患者出现背部疼痛,疼痛与躯体活动有关,经胸椎CT证实为胸椎骨折,经药物治疗,半年后复查恢复良好。提示心脏电复律有导致骨折风险,临床实践中对有症状患者应注意检查。

    2025年10期 v.33;No.243 594-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 ]
  • 同侧肱桡动脉联合入路逆向导丝技术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1例

    马兆坤;徐承义;郭亚风;易东;杨政乐;鄢华;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作为一种最常使用的经皮机械循环辅助装置,常规选择股动脉路径置入,但当股动脉路径置入困难或存在禁忌时,可以考虑其他路径包括肱动脉路径、腋动脉路径等。IABP辅助下行复杂、高危冠状动脉疾病患者(CHIP)介入治疗可以降低术中并发症发生风险,稳定血流动力学,使得CHIP病变完全血运重建率增高,从而改善远期预后。逆向导丝技术能够提高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成功率,临床上逆向路径常选择正向路径以外的其他路径,如对侧桡动脉及肱动脉路径、股动脉路径等。本文报道1例双侧股动脉闭塞,选择左肱动脉路径置入IABP,继而在IABP辅助下,经右侧桡动脉正向以及右侧肱动脉逆向尝试开通右冠状动脉CTO病变且PCI成功的病例,以期为临床针对此类特殊病例行PCI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33;No.243 597-6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