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63902

专家共识

  • 经皮去肾神经术治疗高血压临床路径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

    李月平;

    经皮去肾神经术(RDN)作为微创介入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已经在国内外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难治性高血压或不耐受降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现有的临床研究证实了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鉴于RDN技术处于推广、普及阶段,为推动这项技术在临床有序开展,规范操作流程和诊疗行为,专家组撰写此临床路径,详细介绍患者临床评估(适应证、禁忌证及患者筛选流程)、RDN手术规范化操作流程(围术期药物、麻醉、消融、并发症处理等)以及术后随访计划(随访内容、方式、时间节点等),希望能为从事RDN临床工作的医师提供参考,规范诊疗行为,推动RDN学科规范、精准、持续发展。

    2025年09期 v.33;No.242 481-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37 ]

质控报告

  • 高血压达标中心质控报告(2024)

    陈源源;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可导致脑卒中、心脏病、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高血压达标中心建立的目标旨在加强高血压的规范化诊疗,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达标率,使更多的患者获益。通过系统性评估高血压达标中心的数据填报质量,截至2024年12月31日,高血压达标率为81.27%,较2019年高血压达标中心建立初期提高了28.33%;745 911例(83.26%)仍然在进行随访管理中。南北地区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均得到了明显控制。靶器官损伤中代表肾损伤的尿白蛋白/肌酐比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在经历2024年“肾脏保护年”的强化管理,检测率得到明显提升,肾病进展得到延缓。降压药联合药物方案从初期的占比54.89%上升至57.19%,其中单片固定复方的应用从25.98%上升至29.68%。需要关注的是高血压相关靶器官损伤的随访评估应进一步加强,以便及时调整相应高血压患者的优化治疗方案。

    2025年09期 v.33;No.242 491-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12 ]

临床研究

  • 左主干冠状动脉疾病合并慢性肾病行 血管内超声指导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预后分析

    易东;孟晨伟;简讯;刘道权;徐林;罗婷;鄢华;

    目的 分析慢性肾病(CKD)对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左主干冠状动脉疾病(LMCA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收治的LMCAD行IVUS指导的PCI患者。根据是否合并CKD分为CKD组和非CKD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患者在临床特征和预后方面的差异,随访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复合终点)。结果 共纳入LMCAD患者325例,平均年龄(62.56±9.86)岁,男性73.54%。所有患者CKD组31例(9.54%),中位随访5年。合并CKD患者年龄更大[(70.13±9.77)岁比(61.77±9.54)岁,P<0.001],合并三支病变(64.52%比38.10%,P=0.040)和前三叉真性分叉病变(45.16%比37.76%,P=0.011)比例更高,IVUS下钙化度数更高(P=0.029),中位SYNTAXⅡ评分更高[(34.10(30.30,39.25)分比26.75(22.42,31.58)分,P<0.001)]。CKD组患者MACE发生率(32.26%比9.18%,P<0.001)高于非CKD组患者,单因素Cox回归及Kaplan-Meier曲线证实CKD组患者MACE发生率高于非CKD组(HR 5.877,95%CI 2.765~12.494),校正年龄和心功能后,CKD仍然是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HR 3.611,95%CI 1.634~7.978)。结论 合并CKD的LMCAD患者年龄更大,心功能更差,病变累及范围更广泛,钙化程度更严重,CKD患者远期预后更差。

    2025年09期 v.33;No.242 500-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8 ]
  • 胸痛中心“天津经验”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解存;宋珂;郑文龙;张经纬;赵佳;李春洁;霍勇;

    目的 深入探究胸痛中心建设“天津经验”对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诊疗流程优化、区域协同救治效果等多维度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该模式,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以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监测系统” 2013―2024年数据为主要分析对象,采用断点回归模型系统评估急性心肌梗死28 d内病死率的长期变化趋势,重点分析胸痛中心建设政策对救治效果的影响。同时,以天津市胸痛中心质控小组2017―2024年监测数据作为补充分析,从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医院入门至出门(DIDO)时间,从PCI医院入门至导丝通过(D-to-W)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导丝通过(FMC-to-W)等关键时间指标的变化趋势验证救治流程优化效果。结果 基于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天津市全市急性心肌梗死人群28 d内平均病死率为9.85%,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全市急性心肌梗死人群病死率呈快速上升趋势(P<0.01),2015年1月至2024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呈下降趋势,但未达统计学显著性(P>0.05)。2013年至2024年收集天津市胸科医院信息完整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病例27 633例,28 d平均病死率为4.55%。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市胸科医院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呈下降趋势,年变化百分比(APC)为–7.56(P<0.05),2017年1月至2024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进入平台期,APC为0.39(P>0.05)。基于天津市胸痛中心质控小组数据库2017年1月至2024年12月的监测数据,结果显示DIDO、D-to-W及FMC-to-W时间整体呈下降趋势(P<0.001),FMC-to-W达标率显著上升(P<0.001),再灌注治疗比例亦稳步上升(P<0.001)。结论 胸痛中心建设“天津经验”显著缩短了关键救治时间,有效提升了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率,全人群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在2015年后虽呈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趋缓,提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仍需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2025年09期 v.33;No.242 509-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4 ]

综述

  • 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相关性分析: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刘凯园;徐吉喆;白明;王强;姚利和;

    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存在显著共病现象,但其因果关系及经导管封堵术的疗效仍存争议。本文系统综述了卵圆孔未闭相关偏头痛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以及相关影像学评估,旨在为卵圆孔未闭相关偏头痛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关键生物标志物包括血小板活化标志物、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同型半胱氨酸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影像学评估涵盖右向左分流程度(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管屏气指数、脑白质高信号特征、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脑功能网络改变、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测的原位血栓以及脑电图功率谱特征。研究表明,生物标志物与影像学技术的整合可提高疾病鉴别与治疗预测的准确性。当前研究仍面临因果关系不明确、检测标准化不足等挑战,未来需多学科协作,通过多模态指标建立个体化诊疗体系,为卵圆孔相关偏头痛的精准防治提供依据。

    2025年09期 v.33;No.242 516-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2 ] |[下载次数:11 ]
  • 聚合物瓣膜的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

    陆蕾;潘文志;

    瓣膜性心脏病(VHD)是一种常见的结构性心脏病。对于重度VHD患者而言,人工瓣膜置换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然而,现有的瓣膜假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机械瓣需要终身抗凝治疗,而生物瓣耐久性有限,特别是年轻患者可能面临再次手术的风险。因此,如何提升人工瓣膜的性能并延长其使用寿命就成为了研究重点。近年来,材料科学的突破推动了高分子材料的快速发展,聚合物材料的应用为心脏瓣膜领域提供了更多选择。与生物瓣相比,聚合物瓣膜更薄、耐久性更长且血液相容性更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今,以SIKELIA系统以及Tria外科瓣为代表的聚合物瓣膜正逐渐进入临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初步验证。文章主要介绍了聚合物瓣膜材料、制备工艺以及国内外现状,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33;No.242 523-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2 ] |[下载次数:1 ]

病例报告

  •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合并肺高血压1例

    张洁;卢祥婷;戴海龙;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PLAM)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破坏性、转移性肿瘤,以肺部弥漫性囊性病变为特征的多系统疾病,主要发生于育龄期女性。肺部疾患中出现肺高血压(PH)往往提示预后不良,而PLAM合并PH的病例报道更是较为少见。本病例报道1例45岁女性患者,以反复气促为主要表现,完善右心导管检查、超声心动图、胸部CT、肺功能、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D(VEGF-D)等相关检查,诊断为PLAM合并PH。本病例报道对于PLAM合并PH的患者及早诊断并采取相应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25年09期 v.33;No.242 532-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2 ] |[下载次数:0 ]
  • 延髓梗死后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例

    何沛逊;刘彦明;孙毅;武鹏;王岚;李学永;杨俊杰;赵伟男;

    延髓位于脑干底端,维系呼吸、循环等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也是自主神经系统中传入和传出连接协调控制的调节区域,其功能障碍可引发呼吸、心搏骤停,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本病例报道1例急性延髓梗死后,在给予双联抗血小板及中等强度他汀等药物治疗期间发生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考虑其发病机制可能为脑卒中-心-综合征加速了斑块侵蚀,对进一步认识脑心交互的临床意义和潜在机制起到了积极作用。

    2025年09期 v.33;No.242 536-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2 ] |[下载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