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44199

  • 心室夺获同时伴房室干扰及室内干扰一例

    张淑杰,赵桂霞,寇俊杰,张荔华,张朝颖

    199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 ]
  • 运动负荷超声试验对无症状心肌缺血心功能的评价

    王明生,张钧华,张树彬,何萍,王丽,祁芸云,欧阳福珍,汪丽蕙,邵耕

    利用次极量卧位蹬车运动负荷超声试验研究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患者和心绞痛(AP)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过程中左心功能的改变。15例SMI患者和12例AP患者在运动负荷超声试验中都出现心肌缺血,14例冠造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1)AP组、SMI组和对照组的运动总时间和运动总功量依次增加,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2)对照组:在运动中,每例患者的收缩功能各项指标都明显升高,LVEF上升大于5%;二尖瓣血流峰值E峰和A峰也明显升高,而E/A比值下降。(3)SMI组:总体收缩功能各项指标在运动早期也呈上升趋势,LVEF上升大于5%,而随运动量进一步增加,收缩功能不再增强;二尖瓣血流峰值E4和A4也升高,但E/A比值变化不明显。(4)AP组:在运动中,心脏收缩功能各项指标基本保持不变,LVEF上升小于5%;二尖瓣血流峰值E峰上升明显,A峰轻微上升,E/A比值明显增加。结论:(1)正常人的左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而增强。(2)在相同负荷条件下或相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发作过程中,SMI患者左室功能受损程度轻于AP患者。

    199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6 ]
  • 卡托普利致夜间盗汗二例

    陈建昌,吾柏铭,洪小苏

    199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6 ]
  • 急症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在救治二尖瓣狭窄合并急性肺水肿的应用

    崔炜,戴汝平,蒋世良,黄连军,谢若兰

    本文报告5例合并急性肺水肿的二尖瓣狭窄患者进行急症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PBMV)取得成功的经验。其中女性4例,男性1例,年龄42±13.2岁。5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肺水肿立刻消退,其中4例症状明显改善出院,1例于PBMV后1个月行择期行二尖瓣置技术.结果表明,采用In-oue技术对二尖瓣狭窄合并急性肺水肿患者进行急症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199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 ]
  • 经导管应用弹簧圈堵塞15例异常血管交通患者

    周爱卿,高伟,朱铭,王荣发,黄美蓉,孙锟

    应用弹簧圈堵塞15例先天性异常血管交通,其中5例胸主动脉-肺侧支循环,3例完全堵塞,2例部分堵塞;6例直径1.5~3mm的动脉导管未闭5例成功;4例冠状动脉心脏瘘中3例获得成功。除2例弹簧圈漂脱外,末发现其它并发症。结果表明弹簧圈堵塞法简便、经济,为血管堵塞术开辟了新的途径,但只能适用于小的异常血管交通。因此对材料、指征及方法学尚需进一步研究。

    199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3 ]
  • 射频消融隐匿慢旁道前传性心动过速一例

    王亚真,杨明,王昆,唐发宽,陈英,任自文,张彩娥

    199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 ]
  • ST段延长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探讨(摘要)

    袁佩芬,秦丕效,徐丽

    199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 ]
  • 胆固醇性心包积液一例

    李贵双

    199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7 ]
  • 非杓型高血压与左室舒张功能关系的探讨

    冯江,丁伍磷

    199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 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治疗二尖瓣狭窄伴瓣膜明显畸形的临床疗效观察

    舒茂琴,何国祥,宋治远,王敏中,司良毅

    分析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治疗二尖瓣狭窄伴严重瓣膜畸形(超声评分≥10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本组共32例,男12例,女20例,平均48岁。手术成功率100%。术后二尖瓣口面积(MVA)从0.91±0.12cm2增加到1.48±0.21cm2(P<0.05),平均左房压力从23.1±5.2mmHg降到16.8±4.9mmHg,平均肺动脉压从48.9±12.8降到了31.2±14.0mmHg(P<0.05)。本组手术前后二尖瓣反流程度无明显增加,出院时仅2例发生了明显的二尖瓣反流,无心包填塞、栓塞和死亡,即手术并发症为6.3%。有84%的患者术后心功能改善,心功能恶化者占6.3%。结论:PBMV治疗二尖瓣狭窄伴严重瓣膜畸形的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虽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不完全,但能改善绝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

    199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 ]
  • 老年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的鉴别诊断(附13例冠脉造影分析)

    张萱,李鲁光,肖竞,田军,黄九延,张桂珍

    本文探讨PDCM与ICM的鉴别诊断问题。回顾分析我院1990年2月~1996年12月13例原疑为ICM后经冠脉造影确诊为PDC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脉造影结果。均有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年龄60~76岁,均无心肌梗塞史,5例有心绞痛史,均有缺血性ST~T改变,4例有异常Q波。超声心动图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腔扩大及广泛的室壁运动异常。冠脉造影11例无冠脉狭窄,2例分别有前除支及回旋支20%狭窄。左室造影左室腔均扩大,左室壁及室间隔活动弥漫性减弱,射血分数0.21~0.39。冠脉造影是老年ICM与PDCM鉴别的唯一可靠方法。

    199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1 ]
  •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在糖尿病合并心肌梗塞治疗中的应用

    李芙蓉,杨辉,李延彬,梁丽,李占全

    对35例糖尿病合并心肌梗塞病人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对其中30例作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结果显示,冠状动脉血管三支病变15例,二支病变9例,单支病变11例,共80支血管,100个血管段有病变,病变呈弥漫性、长段不规则改变占41.2%。30例PTCA共41支血管,术前狭窄平均94.9±7.18%,术后残余狭窄平均12.6±11.8%,完全性血管运重建40%,部分性血管运重建53.3%,其中13支血管置入了支架,30例中3例术后死于急性全心衰和心源性休克。

    199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3 ]
  • 银杏叶提取物抗增生作用的实验研究

    谢苗荣,沈潞华

    用大鼠胸主动脉内皮损伤的模型研究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血管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中的作用及PAF受体桔抗刘银杏叶提取物(GBE)的抗增生作用。5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成5组:假手术组(S),对照组(C),大剂量GBE组(GH),小剂量GBE组(GL)及GBE中途治疗组(GM)。所有动物在术前及术后6、48小时1及2周时采血测PAF、GMP-140和D-Dimer。2周末胸主动脉切片测新生内膜面积及内膜/中膜面积比。结果表明,动脉内皮损伤后血浆PAF、GMP-140和D-Dimer均显著升高。GBE术前开始用药者(GH,GL组)可使GMP-140及D-Dimer明显下降,且作用与剂量大小有关。术后开始用药(GM)对PAF、GMP-140及D-Dimer均无影响。2周时病理切片显示,动脉内皮损伤可引起内膜的显著增生,而GBE可减轻内膜增生的程度,作用亦与剂量大小有关。术后1周开始用药者虽不能抑制PAF、GMP-140及D-Dimer水平的升高,但亦能减轻内膜增生。

    199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7 ]
  • 二尖瓣分离术后再狭窄的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

    陈幸运,程冠昌,万琪琳,洪岩,潘增源,聂惠英

    199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 ]
  • 背部钝性外伤致近发性急性心肌梗塞一例

    王燎,李天德

    199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4 ]
  • 再狭窄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二)

    高炜,霍勇,朱国英,汪丽蕙,陈光慧,唐朝枢,周爱儒,汤健

    199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8 ]
  • 用大剂量肾上腺素心肺脑复苏成功一例

    韩燕,石海明,项征

    199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 ]
  • 心肌梗塞后残余心肌缺血研究进展

    王立军,龚兰生

    199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8 ]
  •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临床与造影的对比研究

    沈潞华,杨家声,南方,韩小茜,滕一星,那开宪,顾复生,刘彤,王榭

    41例AMI患者在溶栓过程中行冠状动脉造影,其中冠状动脉内溶栓14例,静脉溶栓27例。对冠脉再通与否进行了冠脉造影TIMI血流与临床指标的对比研究,临床四项指标为:溶栓开始后2小时内胸痛缓解,升高的ST段回降、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及CK峰值的提前,旨在探讨临床指标评价血管再通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单项临床指标、两项、三项指标的不同组合及四项指标与血管再通与否的关系。结果表明:两项指标或以上评定血管再通的敏感性为96.9%,特异性87.5%,准确性95.1%。结论:临床无创指标评定血管再通与否是简便和可行的。

    199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6 ]
  • 头胸导联及常规导联心电图对右室心肌梗塞诊断的对比研究

    王晓真,丁文惠,张钧华,刘梅林,邵耕,汪丽蕙,林传骧

    对65例下壁心肌梗塞患者以血流动力学为诊断右室心肌梗塞(RVMI)的相关指标,对比头胸导联心电图(HCECG)及常规心电图(WECG)诊断RVMI的价值,结果发现47例合并有RVMI,18例无RVMI。两种ECG比较HCECGV3R-V7RST抬高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受V2ST段降低的影响小,对RVMI诊断敏感性增高,特异性无变化。同时,V3RQ波诊断RVMI敏感性78%,特异性88.2%,对亚急任期RVMI也有一定诊断价值。

    199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 ]
  • 人心房室隔左侧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罗发明,杨开清,姚素波

    用原位解剖观察和组织切片的方法研究32例成人心脏的房室隔。结果:中心纤维体为房室隔后上部的主要结构,充当左室流出道后隐窝右壁的“骨架”;房室结贴于中心纤维体下份的右侧,紧位于二尖瓣前、后叶在房室隔上附着的交点的前方;房室束沿室间隔肌部的后缘走向上前,至室间隔膜部的后下缘分出左束支。结合心导管插管术的临床,本文讨论了这些结果的意义。

    199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9 ]
  • 大鼠心脏损伤模型上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的研究

    武旭东,徐成斌,陈红,刘秀华,庞永政,唐朝枢

    在大鼠异丙基肾上腺素(isoprenaline,ISO)损伤模型上,观察缺血预处理(ischemicpreconcli.tioning,IPC)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与单纯缺血再灌注(ischemicreperfusion,I/R)损伤组比较,IPC能减轻I/R引起的冠脉流量降低,减少心肌组织蛋白、乳酸脱氢酶(LDH)及组织蛋白酶D(CD)的漏出,抑制MDA形成与Ca2+聚集,其保护程度与IPC对正常心脏I/R损伤的保护程度相近。表明IPC对ISO损伤心脏仍有保护,提示IPC的心脏保护作用对已有缺血损伤的心肌仍然存在。

    199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4 ]
  • 不同类型冠状动脉支架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李保,刘卓敏,李运乾,王绪太,邱龄,梁峰,温静霞,王慧仙,芦丽芳

    对20例冠心病患者的26处冠状动脉病变植入四种不同类型的冠脉内支架。植入Palmatz-Schatz型支架8枚、Gianturco-Rubin型支架8枚、Multi-Link型支架8枚、NIR-stent2枚。支架植入成功率100%,均无残留狭窄。2例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血肿。随访1~18个月,有2例再发心绞痛,其中1例经造影证实为再狭窄。认为根据不同病变选用不同类型的支架是保证支架植入成功的重要环节,植入后用耐高压球囊进一步扩张可减少支架植入后的血栓形成。

    199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2 ]
  •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疗效评价

    涂远超,王崇全,张群林,党书毅,邢海燕,许大国

    对26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心房纤额(房颤二狭)与同期31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无房颤(窦律二狭)患者PBMV术后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虽然房颤二狭具有血栓发生率高、左房前后径大、瓣膜超声评分高等特殊性,但只要术前抗凝准备充分,操作仔细,房颤二狭接受PBMV治疗与窦律二狭一样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

    1997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