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45837

临床研究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患者左心房血栓危险因素和抗凝治疗分析

    杨德彦;高鹏;刘永太;陈太波;程中伟;邓华;程康安;林雪;陈未;方理刚;方全;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或心房扑动(房扑)患者左心房血栓(LAT)的危险因素以及抗凝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拟行导管消融的非瓣膜性房颤或房扑患者333例,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结果分为LAT组和非LAT组;LAT组患者接受抗凝后,根据LAT溶解情况分为LAT溶解组和LAT持续组;比较患者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指标,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LAT危险因素和LAT持续存在危险因素。结果333例患者中22例(6.6%)存在LAT,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55%)是LAT独立危险因素(OR 6.112,95%CI 2.041~18.302,P=0.001);17例(17/22)LAT患者在抗凝中位时间98 d后接受复查,LAT溶解和持续分别为10例(10/17)和7例(7/17),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左心房前后径≥46 mm是LAT持续的危险因素,但logistic多因素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7.633,95%CI 0.747~416.436,P=0.07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和房扑患者中LAT常见,LVEF下降是LAT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治疗后41.2%的LAT持续存在。

    2019年08期 v.27;No.169 421-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阅读次数:38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8 ] |[下载次数:224 ]
  •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术后早期抗血栓的单中心经验

    陈莎莎;潘文志;金沁纯;张晓春;周达新;

    目的探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术后早期(60 d)的最佳抗血栓方案,为抗血栓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观察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成功进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Watchman封堵器)的221例患者术后早期(60 d)不同抗血栓方案治疗下的器械相关血栓(DRT)形成、器械相关栓塞事件发生率和大出血发生率,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入选了221例患者,其中男性82例,女性139例,平均年龄(69.3±8.9)岁,平均CHA2DS2-VASc评分为(3.7±1.4)分,平均HAS-BLED评分为(3.1±1.1)分。所有患者均按医嘱进行了术后早期抗血栓药物治疗,术后60 d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发生DRT患者为DRT组有8例(3.6%)患者,其中1例(0.5%)发生缺血性卒中,其余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0。未发生DRT为无DRT组有213例患者,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卒中和动脉系统栓塞发生。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大出血和死亡事件。DRT组患者CHA2DS2-VASc评分较无DRT组患者高[(4.0±1.1)分比(3.7±1.5)分,P=0.5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了抗血栓治疗,达比加群组78例(35.3%),利伐沙班组50例(22.6%),华法林组42例(19.0%),双联抗血小板组51例(23.1%)。术后60 d,达比加群组DRT发生率最高6例(7.7%),其中1例于术后48 d时发生了缺血性卒中。华法林组和双联抗血小板组分别有1例患者发生DRT,发生率分别为2.4%和2.0%,利伐沙班组未发生DRT。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前TEE提示左心房自发显影与术后DRT形成相关(HR 4.76,95%CI 1.36~16.28,P=0.023),而年龄、男性、CHA2DS2-VASc评分和既往TIA/脑梗死病史并非术后DRT形成的预测因素。结论利伐沙班可能是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术后最佳的早期抗血栓治疗方案,尤其对于术前存在左心房自发显影的患者。华法林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也可考虑选择,但达比加群(110 mg、每日2次)抗凝效果不佳。

    2019年08期 v.27;No.169 428-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2K]
    [阅读次数:54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149 ]
  •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高好考;陈根锐;程亮;夏陈海;谢伟炜;王琼;陶凌;李成祥;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预防性应用于高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HR-PCI)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5–8月10例HRPCI患者,术中应用ECMO联合IABP循环支持。结果 10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51~84(70.3±11.1)岁,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35.7±10.2)%。10例患者均为严重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7例,其中合并右冠状动脉(RCA)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5例,前降支CTO病变2例;剩余3例中2例为RCA和左前降支(LAD)近/中段CTO病变,1例为RCA CTO病变合并LAD/左回旋支(LCX)严重狭窄。在ECMO联合IABP支持下7例左主干病变中先处理左主干病变6例,1例处理了RAC CTO病变和LAD重度狭窄;剩余3例中2例RCA和LAD近/中段CTO病变均先处理了LAD CTO病变,另1例RCA CTO病变合并LAD/LCX严重病变患者先处理了RCA CTO病变。术中ECMO平均灌注流量(1.80±0.30)L/min,总运转时间(3.4±0.7)h。PCI平均手术时间(2.2±0.5)h。1例PCI术中发生血流动力学崩溃,ECMO灌注流量提高到3.0 L/min维持血流动力学,直到循环正常。术后所有患者ECMO均成功撤机。2例患者IABP穿刺部位血肿,其中1例术后发现假性动脉瘤;1例术后于ICU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无ECMO管道机械性问题、下肢缺血和感染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不适合行外科血管重建术的HR-PCI术患者,ECMO联合IABP循环支持下行PCI术是可行的。

    2019年08期 v.27;No.169 43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K]
    [阅读次数:52 ] |[引用频次:19 ] |[网刊下载次数:7 ] |[下载次数:266 ]
  • 残余SYNTAX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刘晓红;李为民;

    目的探讨残余SYNTAX评分(r SS)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6–12月接受PCI术的AMI患者720例,排除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右冠状动脉均衡型、资料不全、失访者共232例,最终入组488例接受PCI术的AMI患者。计算基线SYNTAX评分和r SS。临床随访1.5年,终点事件为MACCE(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卒中、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结果 488例患者随访期间MACCE发生率为9.8%,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r SS(OR 1.152,95%CI 1.097~1.210,P<0.001)是A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且r SS预测A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CE的合适截断值为>5分,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9%、65.2%(曲线下面积0.738,P<0.001)。再根据r SS合适截断值分为r SS=0分、0分<r SS≤5分、r SS>5分三组,显示r SS>5分组年龄更大、基础疾病更多、冠状动脉病变更复杂,且r SS>5分组MACCE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0分<r SS≤5分组和r SS=0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 SS是A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且r SS为5分可能是"合理的不完全血运重建"的阈值。

    2019年08期 v.27;No.169 440-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5K]
    [阅读次数:39 ] |[引用频次:20 ] |[网刊下载次数:7 ] |[下载次数:142 ]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的辐射剂量

    白家瑢;王凤;吴琳;陆颖;袁超;杨昊晟;

    目的建立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手术的单中心辐射剂量值,以加强国内先心病介入医师的术中辐射防护意识。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采用低辐射剂量影像策略下进行的先心病介入手术的辐射剂量值,包括透视时间、空气比释动能和剂量-面积乘积(DAP)。纳入先心病介入手术种类包括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肺动脉瓣狭窄成形术、主动脉缩窄球囊血管成形术和复杂体-肺动脉侧支堵闭术。结果纳入496例先心病患儿介入手术中,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肺动脉瓣狭窄成形术、主动脉缩窄球囊血管成形术和复杂体-肺动脉侧支堵闭术分别为178例、77例、96例、68例、36例和41例,介入手术的辐射剂量DAP/kg中位数分别为7.25μGy·m2/kg、8.99μGy·m2/kg、24.61μGy·m2/kg、12.61μGy·m2/kg、11.68μGy·m2/kg和30.74μGy·m2/kg。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低辐射剂量影像策略下六类常见先心病患儿介入手术的单中心辐射剂量值,可用于儿童先心病介入手术辐射防护质量的初步评价。

    2019年08期 v.27;No.169 447-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5K]
    [阅读次数:56 ] |[引用频次:18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192 ]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罪犯病变和非罪犯病变组织学特征比较

    许康世;单守杰;刘志忠;张俊杰;金国珍;

    目的应用彩色编码血管内超声(iMAP-IVUS)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和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罪犯病变与非罪犯病变斑块组织学特征。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5月至2016年10月于南京市第一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152例。术前行IVUS检查,根据入院时临床症状特征分为ACS组(62例)和SAP组(90例),共检出213处罪犯病变(ACS组76处,SAP组137处)和164处非罪犯病变(ACS组68处,SAP组96处)。使用i MAP-IVUS系统计算具有最小管腔横截面积的节段纤维面积百分比(纤维面积/斑块面积)和脂质面积百分比(脂质面积/斑块面积)。结果 ACS组患者罪犯病变处重构指数[(1.05±0.21)比(0.97±0.13),P=0.008]和偏心指数[(0.64±0.09)比(0.59±0.07),P=0.007]显著高于非罪犯病变。i MAP-IVUS分析显示:和SAP组患者相比,ACS组患者罪犯病变和非罪犯病变纤维面积百分比显著增加[(37±19)%比(30±16)%,P=0.003]和[(37±20)%比(31±17)%,P=0.027],而脂质面积百分比显著减少[(60±14)%比(63±13)%,P=0.032]和[(57±17)%比(63±15)%,P=0.03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CS患者罪犯病变(OR 4.98,95%CI 1.54~17.90,P=0.006),非罪犯病变(OR 7.36,95CI 1.95~28.70,P=0.004)是预测富含脂质斑块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ACS患者冠状动脉非罪犯病变与富含脂质斑块显著相关,提示此类患者广泛存在斑块易损性。

    2019年08期 v.27;No.169 452-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阅读次数:44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101 ]

读者·作者·编者

  • 作者署名的意义和应具备的条件

    本刊编辑部;

    <正>(1)署名的意义:①标明论文的责任人,文责自负;②医学论文是医学科技成果的总结和记录,是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和创造智慧的结晶,也是作者对医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并以此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承认的客观指标,是应得的荣誉,也是论文版权归作者的一个声明;③作者署名便于编辑、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信息,互相探讨,共同提高。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改。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左下方。(2)作者应具备下列条件:①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②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

    2019年08期 v.27;No.169 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K]
    [阅读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 ]
  • 关于医学论文中的志谢

    本刊编辑部;

    <正>在文后志谢是表示感谢并记录在案的意思。对给予实质性帮助而又不能列为作者的单位或个人应在文后给予志谢。但必须征得被志谢人的书面同意。志谢应避免以下倾向:(1)确实得到某些单位或个人的帮助,甚至用了他人的方法、思路、资料,但为了抢先发表,而不能公开志谢和说明;(2)出于某种考虑,将应被志谢人放在作者的位置上,混淆了作者和被志谢者的权利和义务;(3)以名人、知名专家包装自己的论文,抬高论文的身份,将未曾参与工作的,也未阅读过该论

    2019年08期 v.27;No.169 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阅读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 ]
  • 本刊网站及远程稿件处理系统投入使用

    本刊编辑部;

    <正>为顺应当今期刊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广大作者、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稿件远程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根据本刊稿件处理流程、编辑加工规范、审稿制度、管理规范等业务需求设计,将协助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编委、定稿会专家、主编等相关人员多位一体地进行稿件业务处理,解决编辑部对稿件网络化流程管理的需要,并实现各类查询功能。作者进行网上投稿的具体步骤如下:登录《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网站(http://zjxb.cbpt.cnki.net)点击"作者投稿系统"→按提示注册(请务必按系统提示正确填写个人信息,同时记住用户名和密码,以便

    2019年08期 v.27;No.169 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阅读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 ]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声明

    本刊编辑部;

    <正>近来,编辑部发现有的作者稿件存在一稿多投和明显抄袭的现象,严重违背了学术道德,侵犯了他人著作权,影响了刊物的形象。根据《出版管理条例》《著作权法》和其他期刊出版有关规定,本刊对抄袭和一稿多投问题声明如下:(1)凡投予本刊的稿件,文中引用他人文献的资料和观点,应加以注释;若大段引用而未加以注释,即视为抄袭。(2)如果2篇稿件在文字表达和讨论叙述上存在某些不同之处,但稿件的资料来源、主要数据和图表相同

    2019年08期 v.27;No.169 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阅读次数:4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 ]

综述

  • 希氏束起搏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进展

    李玉秋;陈柯萍;

    <正>慢性心力衰竭是发病率很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世界范围内心脏衰竭患者超过2500万,我国约有450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目前,β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等药物治疗已成为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然而,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改善远期生存率方面并不理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即双室起搏已被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能够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可以逆转左心室重构,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再住院率和病死率,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式[2]。但是,仍有30%~40%

    2019年08期 v.27;No.169 458-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阅读次数:25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6 ] |[下载次数:161 ]
  • 希氏束起搏的发展及现状

    李雨薇;刘俊鹏;杨杰孚;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需求也日趋增多。但目前对最佳心室起搏位点仍存在争议。传统右心室起搏,无论是右心室心尖部还是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都会导致心室收缩不协调,增加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的风险。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较右心室起搏保持了左、右心室电和机械的相对同步性,但与真正意义上的生理性起搏仍相距甚远。随着植入技术及器械的发展,更接近生理性起搏的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系统起搏,即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和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andle branch pacing,LBBP)成为目前起搏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尤其是HBP能产生生理性的心室激动顺序,因而备受关注。

    2019年08期 v.27;No.169 462-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阅读次数:117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9 ] |[下载次数:211 ]
  • 人工智能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杨靖;张英梅;葛均波;

    <正>1977年Gruentzig教授[1]完成世界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标志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从此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四十多年来,从X线血管造影到腔内影像学,从结构评估到功能测定,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2]。然而不断更新的技术和设备也给介入医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介入医师要具备的不仅仅是娴熟的操作技巧,更是高水平的诊疗决策能力。正确的决策往往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所有信息,而不断更新扩大的知识量使介入医师越来越不可能掌握所有技术手段和最新进展。这样的情形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尤其突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应用将极大解决这一矛盾。

    2019年08期 v.27;No.169 46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阅读次数:39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7 ] |[下载次数:425 ]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诊疗新靶点

    邓湘宁;王新宇;高炜;

    <正>缺血性心脏病是世界范围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及时再血管化、恢复心肌供血可以挽救受损心肌,然而再灌注本身也会导致心肌坏死[1]。探究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的病理生理机制,制订合理的治疗策略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热点。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家族,包括MIF及其同系物多巴色素互变异构酶(D-dopachrome tautomerase, D-DT),也称为MIF-2,在心肌I/R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3]。本文将对MIF家族(MIF、MIF-2)在心肌I/R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及临床转化进展进行综述。

    2019年08期 v.27;No.169 470-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阅读次数:45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361 ]

经验交流

  • 经右侧桡动脉入径行选择性左乳内动脉造影5例体会

    高翔宇;赵慧强;陈晖;李东宝;姚道阔;周力;丁晓松;李虹伟;

    <正>1背景由于与静脉移植桥相比,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具有显著优越的远期通畅率,被广泛用作旁路移植物[1]。因此,在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当患者被判断为适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时,应进行LIMA的术前评估,以确保在用作旁路移植物之前通畅。另一方面,对于使用LIMA作为桥血管的CABG术后患者,如再次评价桥血管通畅情况时,也需要行LIMA造影检查。LIMA桥血管造影检查和介入治疗的经典入路为股动脉入径,近年来采用左侧桡动脉入径造影有所增加[2]。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经桡动脉入径进行介入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医

    2019年08期 v.27;No.169 474-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59 ]

病例报告

  • 替罗非班致急性重度血小板减少症2例

    张强;吴彩凤;徐日新;

    <正>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60岁。因"突发胸痛1 h"于2014年8月6日就诊于苏北人民医院。入院1 h前患者突发胸痛,伴胸骨段灼烧感及左肩部疼痛,伴大汗,持续不缓解。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史。入院查体:血压140/100 mmHg(1 mm Hg=0.133 k Pa),神志清,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5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及杂音,周围血管征阴性;腹部无阳性体征,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Ⅲ、a VF导联异常Q波。心肌损伤标志物正常。初步诊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Killip心功能分级Ⅰ级,冠心

    2019年08期 v.27;No.169 47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阅读次数:47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9 ] |[下载次数:216 ]
  • 经桡动脉-股静脉入径建立轨道介入封堵成人及儿童室间隔缺损2例

    谢小菲;韩小亮;叶红;张陵;尚慧娟;纪勤炯;

    <正>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女,35岁。以"发作性胸闷4个月,加重1周"2017年11月7日入住安徽省胸科医院。入院查体:发育正常,口唇及肢端无发绀,心尖部搏动无明显增强,心界无明显扩大,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粗糙杂音,双肺呼吸音清,双下肢未见肿胀。血常规及血生化、心电图、X线胸片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膜部见回声中断,大小约3 mm,房间隔连续,各瓣膜形态及开闭未见明显异常。多普勒超声监测示:心室水平为左向右分流,三尖瓣中度反流,估测肺动脉压30 mmHg(1 mmHg=0.133 kPa)。入院诊断: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lricular septal defect,VSD),

    2019年08期 v.27;No.169 479-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阅读次数:7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6 ] |[下载次数:7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