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44880

专家共识

  • 中国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推荐路径

    <正>1概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是指正向TIMI血流0级且闭塞时间≥3个月的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如果存在同侧桥侧支或同侧侧支血管,尽管闭塞远端血管TIMI血流>0级,仍视为完全闭塞病变[1-2]。既往研究发现有高达20%的冠心病患者同时合并至少一处CTO病变[3],因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

    2018年03期 v.26;No.152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阅读次数:77 ] |[引用频次:96 ] |[网刊下载次数:22 ] |[下载次数:919 ]

消息

  • 第二十一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会议通知

    <正>为促进我国心脏病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推广与交流,了解国内外心脏病学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趋势,发展和提高我国介入心脏病学的诊疗技术,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心血管健康(苏州工业园区)研究院、《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主办,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医师协会、宁夏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宁夏医学会、宁夏心血管病学分会承办的"第二十一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将于2018年4月20日~4月22日在宁夏银川——银川国际交

    2018年03期 v.26;No.152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阅读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 ]

临床研究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不同剂量依诺肝素联合替格瑞洛对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临床事件的影响

    赵烨婧;彭红玉;秦宇君;曹芳英;王平;柳景华;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依诺肝素联合替格瑞洛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PCI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345例,所有入选患者试验过程中均口服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治疗。将入选患者在P C I术后随机分为非依诺肝素抗凝治疗组(纳入分析11 0例,非抗凝组)、半量依诺肝素抗凝治疗组(0.5 mg/kg,纳入分析103例,半量抗凝组)、全量依诺肝素抗凝治疗组(1 mg/kg,纳入分析105例,全量抗凝组)。观察的主要终点为三组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12个月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次要终点为住院期间、1个月、3个月、12个月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in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主要终点:全量抗凝组较非抗凝组显著增加了患者住院期间总出血事件的发生率(29.5%比13.6%,P=0.005),主要为TIMI小出血发生率的增加(27.6%比13.6%,P=0.012),而未增加TIMI主要出血风险(1.9%比0,P>0.05);而半量抗凝组与非抗凝组住院期间TIMI小出血和主要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趋势检验显示,PCI术后随着依诺肝素应用剂量的增大,住院期间总出血及小出血发生率均增加,呈线性相关(总出血:趋势P=0.005;小出血:趋势P=0.011)。次要终点:PCI术后三组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及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随访期间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NSTE-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联合依诺肝素在PCI围术期并未带来额外的临床获益,且全量依诺肝素的皮下应用可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而半量依诺肝素的皮下应用安全性更高。

    2018年03期 v.26;No.152 129-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阅读次数:44 ] |[引用频次:15 ] |[网刊下载次数:10 ] |[下载次数:181 ]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初步经验及中期随访结果

    王斌;苏茂龙;赖可可;邱风;肖国胜;叶涛;温红梅;王建;王焱;

    目的评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在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中的应用。方法纳入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实施TAVR的患者共10例。记录并分析这些患者的基线特征、围术期情况、超声心动图及临床随访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合并严重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Ⅲ级4例、Ⅳ级6例),平均年龄(75.1±6.2)岁,平均欧洲心脏手术风险回归评分(logistic Euro SCORE)为(27.2±23.6)%,平均美国胸外医师协会评分(STS)为(9.1±4.8)%,二叶式AS 5例(5/10)。10例手术全部成功,其中1例采用瓣中瓣技术。除1例患者于术后36 d死于消化道大出血,其余9例均随访(22.0±4.8)个月。与术前相比,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30 d、3个月、12个月未明显降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跨主动脉瓣最大流速术后30 d[(4.58±0.56)m/s比(2.31±0.39)m/s]、3个月[(4.58±0.56)m/s比(2.18±0.49)m/s]、12个月[(4.58±0.56)m/s比(2.23±0.29)m/s]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跨主动脉瓣峰值压差术后30 d[(85.9±22.7)mm Hg比(21.5±7.1)mm Hg]、3个月[(85.9±22.7)mm Hg比(20.3±9.8)mm Hg]、12个月[(85.9±22.7)mm Hg比(20.0±5.2)mm Hg]显著降低,平均跨瓣压差术后30 d[(48.4±10.8)mm Hg比(11.9±3.6)mm Hg]、3个月[(48.4±10.8)mm Hg比(11.8±5.9)mm Hg]、12个月[(48.4±10.8)mm Hg比(10.6±3.1)mm Hg]均显著降低,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30 d[(58.9±12.7)%比(46.9±22.2)%]、3个月[(62.0±12.6)%比(46.9±22.2)%]、12个月[(63.7±9.4)%比(46.9±22.2)%]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提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中心TAVR的初期经验显示,经过严格病例筛选、规范培训及有效团队协作实施TAVR安全、可行,中期结果良好,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2018年03期 v.26;No.152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阅读次数:54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305 ]
  • 血栓抽吸联合心肌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

    彭文近;李彤;王赟赟;刘迎午;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2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11例)和血栓抽吸+缺血后处理组(治疗组,12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接受血栓抽吸+缺血后处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情况、PCI相关情况、缺血再灌注指标及临床预后。结果治疗组三酰甘油[1.8(0.4,6.8)m m ol/L比1.3(0.4,3.2)m m ol/L,P=0.034]及即刻ST段回落率(78.0%比59.5%,P<0.00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肌酸激酶[(1643.4±925.9)u/L比(2234.1±1433.3)u/L,P<0.001]、肌酸激酶同工酶[(164.8±90.8)u/L比(229.3±158.9)u/L,P<0.001]峰值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7.3%比18.9%,P=0.010)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PCI时可考虑同时应用血栓抽吸+缺血后处理的治疗方法,来改善心肌血流灌注、减少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率。

    2018年03期 v.26;No.152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阅读次数:34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9 ] |[下载次数:75 ]
  • 感染电极拔除术后主动固定临时起搏与传统临时起搏的对比研究

    郭飞;董建增;王龙;段江波;李学斌;

    目的比较主动固定临时起搏器与传统临时起搏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电极拔除术的起搏器依赖患者105例,其中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患者采用传统电生理导管的临时起搏方式,纳入传统临时起搏组,资料为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使用主动固定临时起搏,纳入主动固定临时起搏组,资料为前瞻性分析。对比两组间的起搏感知参数、手术时间、并发症及随访2年内的感染复发率和死亡率。结果共纳入105例患者,其中传统临时起搏组70例,主动固定临时起搏组35例。主动固定临时起搏组的起搏阈值[(0.7±0.2)V比(1.0±0.3)V,P=0.035]及临时起搏并发症发生率(0比15.8%,P=0.009)低于传统临时起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主动固定临时起搏组的临时起搏保留时间[2(2,7)d比2(2,3)d,P=0.032]大于传统临时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X线曝光时间与无感染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传统临时起搏,主动固定临时起搏可显著降低临时起搏相关的并发症,延长临时起搏保留时间,增加患者的舒适性,且不增加手术操作时间。

    2018年03期 v.26;No.152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6K]
    [阅读次数:56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6 ] |[下载次数:136 ]
  • 高原地区442例心房顫动患者的临床现状分析

    仁丹;盛琴慧;格桑罗布;达娃次仁;次旦罗布;白玛央金;张令军;古桑拉姆;

    目的分析西藏拉萨地区住院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现状,为普及规范我国房颤治疗补充高原偏远地区的资料。方法收集自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房颤的成人患者(年龄≥18岁),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临床特征及诊治状况。结果共纳入442例患者(男245例、女197例),96.8%为藏族,年龄50岁以下的有49例(11.1%);50~59岁的79例(17.9%);60~69岁的122例(27.6%);70~79岁的141例(31.9%);80岁以上的51例(11.5%)。66例阵发性房颤,306例持续性房颤,70例永久性房颤,分别占14.9%、69.2%和15.8%。53.4%患者合并高血压病,7.5%患风湿性心脏病,10.6%患者患有慢性高原性疾病。所有患者中,仅有9.5%患者住院期间进行了CHADS2评分。资料收集后,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了CHADS2实际评分,其中305例患者评分≥2分。所有患者未接受过射频消融手术。有31例患者住院期间接受了复律治疗,其中21例复律成功,平均复律时间26.5 h。结论西藏高原地区住院房颤患者病因和大陆其它地区相似,慢性高原病与房颤的相关性需进一步论证。房颤患者血栓风险评估及抗凝治疗很不充分,维持窦性心律的治疗率低,包括导管消融等治疗手段尚需普及开展。

    2018年03期 v.26;No.152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阅读次数:43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6 ] |[下载次数:138 ]
  • 冠状动脉内微导管给药治疗无复流现象疗效的Meta分析

    曹野;邹远林;王伟琼;权欢欢;郭小梅;

    目的系统评价冠状动脉内微导管给药治疗无复流现象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及万方数据库,搜集冠状动脉内给药治疗无复流现象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限制为建库至2017年4月。由2位评价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血栓抽吸导管、微导管或自制导管注射药物至靶血管给药为试验组,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给药为对照组。结果最终纳入8项随机对照试验,共42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TIMI血流分级(RR0.38,95%CI 0.27~0.52,P<0.000 01)、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RR 0.35,95%CI 0.23~0.54,P<0.00001)、校正TIMI血流帧数(MD–9.99,95%CI–13.22~–6.76,P<0.000 01)及低血压发生率(RR 0.57,95%CI 0.35~0.90,P=0.02)均优于对照组;而短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左心室射血分数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现有证据表明,经微导管给药在治疗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时可明显提高血流灌注水平,安全性好。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的限制,仍需大规模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予以验证。

    2018年03期 v.26;No.152 159-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4K]
    [阅读次数:31 ] |[引用频次:15 ] |[网刊下载次数:10 ] |[下载次数:207 ]

读者·作者·编者

  • 关于医学论文中的志谢

    本刊编辑部;

    <正>在文后志谢是表示感谢并记录在案的意思。对给予实质性帮助而又不能列为作者的单位或个人应在文后给予志谢。但必须征得被志谢人的书面同意。志谢应避免以下倾向:(1)确实得到某些单位或个人的帮助,甚至用了他人的方法、思路、资料,但为了抢先发表,而不能公开志谢和说明;(2)出于某种考虑,将应被志谢人放在作者的位置上,混淆了作者和被志谢者的权利和义务;(3)以名人、知名专家包装自己的论文,抬高论文的身份,将未曾参与工作的,也未阅读过该论

    2018年03期 v.26;No.152 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阅读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 ]
  • 欢迎订阅2018年《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本刊编辑部;

    <正>《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创刊于1993年,是我国第一本以心血管介入诊疗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学术期刊。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她已成为心血管介入领域权威性的全国性期刊,深受广大心血管临床医师及科研工作者的欢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辟有论著、述评、学术讲座、病例报告、专家笔谈、新技术介绍及综述等栏目,报道内容反映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和国际研究动态及国内发展方向。读者对象为心血管临床与科研工作者。《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是各级医院图书馆必备的学术刊物。

    2018年03期 v.26;No.152 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阅读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 ]
  • 本刊网站及远程稿件处理系统投入使用

    本刊编辑部;

    <正>为顺应当今期刊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广大作者、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稿件远程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根据本刊稿件处理流程、编辑加工规范、审稿制度、管理规范等业务需求设计,将协助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编委、定稿会专家、主编等相关人员多位一体地进行稿件业务处理,解决编辑部对稿件网络化流程管理的需要,并实现各类查询功能。作者进行网上投稿的具体步骤如下:登录

    2018年03期 v.26;No.152 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阅读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 ]
  • 作者署名的意义和应具备的条件

    本刊编辑部;

    <正>(1)署名的意义:(1)标明论文的责任人,文责自负;(2)医学论文是医学科技成果的总结和记录,是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和创造智慧的结晶,也是作者对医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并以此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承认的客观指标,是应得的荣誉,也是论文版权归作者的一个声明;(3)作者署名便于编辑、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信息,互相探讨,共同提高。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改。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左下方。(2)作者应具备下列条件:(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

    2018年03期 v.26;No.152 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阅读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 ]
  • 本刊“书讯”栏目欢迎投稿

    本刊编辑部;

    <正>本刊辟有"书讯"栏目,刊出介入心脏病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新书出版信息,欢迎作者和出版单位投稿。"书讯"栏目的稿件内容应包括书名、作者、出版单位、读者对象、内容简介、开本、字数、出版时间、定价、邮购方式等项,要求内容准确,文字简明,字数以300~400字为宜。

    2018年03期 v.26;No.152 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阅读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 ]

综述

  • 11-脱氢血栓素B2与阿司匹林反应性及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刘晓妍;杨帆;龚艳君;

    <正>11-脱氢血栓素B_2(11-dehydro-thromboxane B_2,11dh TXB_2)是血栓烷素A2(thromboxane A2,TX_A2)的终末代谢产物,主要经肾排出。TXA_2则是花生四烯酸在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作用下产生的具有促血小板聚集、收缩血管等生物活性作用的物质,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阿司匹林能通过不可逆地抑制COX-1活性,减少TXA_2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展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发生中的作用。TXA_2的代谢产

    2018年03期 v.26;No.152 16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阅读次数:68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11 ] |[下载次数:318 ]
  •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评价技术现状与未来

    刘兴邦;何立芸;郭丽君;

    <正>冠状动脉循环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近端的心外膜冠状动脉,直径从数毫米到500μm,几乎不产生对血流的阻力;中间部分的前小动脉,直径100~500μm,只对血流产生微小的阻力;远端部分的微小动脉,直径<100μm,是血流阻力的主要产生部位。后两者共同组成冠状动脉微循环。冠状动脉微循环的一个重要生理特征是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这一概念被定义为冠状动脉微循环接近最大程度扩张时,冠状动脉血流量(coronary blood flow,CBF)或心肌血流

    2018年03期 v.26;No.152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K]
    [阅读次数:57 ] |[引用频次:21 ] |[网刊下载次数:8 ] |[下载次数:382 ]

病例报告

  • 二尖瓣成形术后冠状动脉痉挛致恶性心律失常

    王江友;陈涵;鄢华;张治平;吴明祥;刘成伟;苏晞;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4岁。因"发现心脏杂音3年,胸闷半年余"入住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5年患者因"发热"就诊于当地医院,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具体不详),未进一步诊治。近半年来患者逐渐出现活动后心前区胸闷不适,右侧卧位胸闷稍缓解,自觉活动耐力明显下降,无胸痛、晕厥,夜间可平卧,偶有双下肢水肿。既往无特殊病史。2016年5月12日就诊于本院门诊,门诊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后叶脱垂并重度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升主动脉增

    2018年03期 v.26;No.152 17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阅读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8 ] |[下载次数:72 ]
  • 使用心脏磁共振复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置入术后患者1例

    孔令璁;安东敖蕾;葛恒;许建荣;何奔;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72岁。因"胸闷气促1周"入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入院诊断为"心房颤动,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脑梗死史"。患者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入院查体:左侧上肢体感觉和肌力稍减退,余无特殊。生化指标正常。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45 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8 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59 mm,收缩活动弥漫性减弱,左心室射血分数45%,轻度二尖瓣和三尖瓣反流。心房颤动卒中风险CHAD_2D_S2-VASc评分为5分,口服抗凝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为2分,有高危卒中风险,推荐口服抗凝药

    2018年03期 v.26;No.152 179-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阅读次数:31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11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