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44400

临床研究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与血管内超声对比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韩志刚;孟令波;侯静波;于波;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08年2—9月间的27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OCT及IVUS检查,共检查了30处病变,其中8处为药物支架植入后病变,其余22处为未经介入治疗干预的病变,对其中19处病变进行了支架植入术。结果对22例未经介入治疗干预的病变行OCT及IVUS检查,结果显示OCT检出富含脂质斑块伴薄纤维帽12例,IVUS检出2例;其中斑块破裂形成内膜轻微撕裂4例,IVUS未检出;斑块破裂伴夹层形成5例,IVUS检出1例;OCT检出血栓形成5例,其中红色血栓3例,白色血栓2例,IVUS检出1例,不能判断是红色血栓还是白色血栓。结论OCT在检测不稳定斑块方面优于IVUS,在检测斑块破裂致轻微内膜撕裂或夹层形成,以及继发血栓形成方面呈现优于IVUS趋势。

    2010年02期 v.18;No.79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9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97 ]
  • 多层螺旋CT诊断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的临床价值

    王利东;杨晓光;刘挨师;苏秉亮;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CCA)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0名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A)的资料,探讨冠状动脉的起源、走行和终止情况,统计成人先天冠状动脉畸形(CCA)的发生率及CT表现。结果300例中,检出各类CCA共84例,检出率为28.0%,其中起源异常11例,检出率3.7%;冠状动脉结构异常71例,心肌桥(MB)67例,检出率为22.3%,回旋支发育异常4例,检出率1.3%;冠状动脉终止异常2例,均为冠状动脉瘘,检出率0.7%。结论MSCT能够准确地显示冠脉起源、结构和终止异常,对成人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0年02期 v.18;No.79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1 ]
  • 围手术期补液速度对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周圣华;卢才义;翟金月;张玉霄;颜伟;薛桥;高磊;李丽君;赵忠仁;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不同补液速度对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应用统计软件随机入选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连续在本研究所住院并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冠心病患者37例,根据补液速度分为常规补液组和快速补液组。常规补液组和快速补液组的围手术期补液速度分别为1.5~2.0ml.kg-1.h-1和6~9ml.kg-1.h-1。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围手术期病情变化、血压及心室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结果快速补液组共有20例患者顺利完成试验,有5例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轻微出血并发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常规补液组共有17例患者完成试验,有4例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轻微出血并发症;另有3例患者因术后4h内出现胸闷、胸痛等临床症状伴低血压状态被排除本试验。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内的心室率、收缩压及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均与补液速度关系不大。常规补液组术前的血小板聚集率与术后4h相比无明显改变(16.90%±5.15%比14.20%±5.05%,P>0.05)。快速补液组术后4h、术后次日的血小板聚集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45%±5.85%比20.55%±4.97%,7.00%±6.78%比20.55%±4.97%,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的围手术期予快速补液是安全可行的,且较常规补液相比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

    2010年02期 v.18;No.79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7 ]
  • 小剂量丙泊酚静脉注射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

    李洋;沈成兴;冯毅;马根山;刘乃丰;

    目的探讨术前小剂量丙泊酚静脉注射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血浆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拟诊稳定性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1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对照组;丙泊酚组术前给予一次性静脉注射丙泊酚5m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5mg;分别测定两组术前及术后24小时外周静脉血CRP、IL-6、TNF-α水平。结果丙泊酚组术后CRP水平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IL-6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25.662±8.916)pg/ml比(36.714±16.336pg/ml);对照组患者术后CRP水平较术前明显上升(3.2±1.2)mg/L比(2.5±1.3)mg/L,术后IL-6水平较术前明显上升(36.689±11.684)pg/ml比(33.168±10.027)pg/ml;两组术后TNF-α水平较术前均没有显著改变。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可引起血浆炎症因子的升高,小剂量丙泊酚静脉注射可明显减轻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术后血浆炎症因子的水平。

    2010年02期 v.18;No.79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5 ]
  •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血管造影肾动脉狭窄患病率分析

    郑斌;颜红兵;程姝娟;王健;赵汉军;李庆祥;李世英;宋莉;

    目的调查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患病率。方法采用2008年8月至2009年3月,北京安贞医院28病区2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时接受选择性肾动脉造影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肾动脉正常者149例,ARAS(≥50%)53例(占入选患者22.9%),单侧ARAS36例(左、右侧各18例,共占入选患者15.6%),双侧ARAS17例(占入选患者7.4%)。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和血清肌酐异常是ARAS预测因素,而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不是ARAS预测因素。结论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合并ARAS;对于合并有前述预测因素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时有必要作肾动脉造影。

    2010年02期 v.18;No.79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5 ]
  •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后影响预后的因素

    罗太阳;刘小慧;康俊萍;吕强;聂绍平;胡荣;刘新民;张崟;贾长琪;马长生;

    目的分析老年(≥65岁)冠心病患者接受血运重建后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6005例接受了血运重建,包括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搭桥(CABG)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65岁,3728例)和对照组(<65岁,2277例),对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随访的中位数为555d,比较两组间临床情况和预后。结果两组间血运重建总死亡率和MACCE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总死亡率(老年组与对照组)为3.5%与1.6%(P=0.001),MACCE为12%与3.9%(P=0.001)。与对照组相比,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脑血管病史、陈旧心梗史的发生率明显要高,而ST段抬高心梗、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CTO发生率也明显高,内生肌酐清除率、完全血运重建率却低。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HR2.011,95%CI1.093~3.697,P=0.027)、三支血管病变(HR2.036,95%CI1.123~3.813,P=0.017)、老年(≥65岁,HR5.605,95%CI2.001~15.705,P<0.001)是总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内生肌酐清除率(HR1.923,95%CI1.107~3.203,P=0.013)、左主干病变(HR1.877,95%CI1.193~2.978,P=0.001)、三支血管病变(HR1.515,95%CI1.243~1.806,P=0.007)是MACCE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三支血管病变、老年(≥65岁)是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后总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内生肌酐清除率、左主干病变、三支血管病变是MACCE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0年02期 v.18;No.79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8 ]
  • 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07例分析

    郭飞杰;李晓东;郭德和;刘旭东;

    目的探讨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07例(男88例,女19例,年龄28~83岁)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采用CT血管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经胸心脏超声(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等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中穿刺左肱动脉行主动脉造影了解破口的位置及撕裂的范围,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监视下经股动脉将覆膜支架送入胸降主动脉封闭夹层破口。结果107例成功进行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术后主动脉造影证实夹层裂口完全封闭或内漏明显减少,无中转开胸手术。术后随访1~48个月,术后1个月3例死亡。104例行CTA复查,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内膜破裂口封闭,胸降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内血栓形成,支架位置、形态正常。术后6个月,1例再发生升主动脉夹层,置入一枚支架后后假腔消失。术后1年,主动脉均未见病变。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好。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高。

    2010年02期 v.18;No.79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83 ]
  • 外科手术治疗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严重并发症16例分析

    韩宏光;张南滨;汪曾炜;王辉山;朱洪玉;李新民;

    目的探讨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外科手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接受经导管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失败后,需再行外科手术的1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外科手术指征为封堵器脱落7例、心脏穿孔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3例、瓣膜关闭不全2例(其中1例同时合并Ⅲ度AVB)、残余漏1例、封堵失败1例。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出封堵器,修复心内畸形,术后入ICU监护。结果ASD介入治疗患者中,手术探查ASD直径平均31mm,较术前诊断的平均26mm增大。ASD部位为中央型5例,下腔型7例,与术前诊断相符率41.7%,不相符率58.3%。3例Ⅲ度AVB者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心内畸形修复完善,无手术死亡。结论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严重并发症发症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安全可靠,避免治疗失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010年02期 v.18;No.79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5 ]

消息

会议纪要

读者·作者·编者

短篇论著

病例报告

综述

美敦力病例分享

医学统计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