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45971

临床研究

  • 扩张微导管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的应用

    葛均波;葛雷;马剑英;王灏;钱菊英;

    目的评价扩张微导管(channel dilator)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5例冠状动脉CTO患者入选。其中4例右冠状动脉病变,1例左前降支病变;开口处病变2例,3例患者闭塞处有分支存在。5例患者均采用逆向导丝技术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4例患者扩张微导管顺利通过间隔支,1例顺利通过回旋支至右冠状动脉侧支;其中2例通过圈套器套扎逆向导丝的方法完成介入治疗,2例逆向导丝通过扩张微导管送至前向指引导管内,1例扩张微导管未能送至闭塞血管近段,未能开通闭塞血管。5例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出现并发症及死亡。结论扩张微导管用于冠状动脉CTO病变逆向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2010年01期 v.18;No.78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0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24 ]
  •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史冬梅;曹政;周玉杰;姜明明;郭敏;成万钧;

    目的通过对比桡动脉、股动脉途径PCI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成功率、手术即刻效果及患者的术后近中期预后情况,探讨经桡动脉(TRI)途径处理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研究共入选135例接受PCI治疗的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根据初始选择的介入途径分为TRI组(n=64)和经股动脉(TFI)组(n=71),对比两组患者接受PCI治疗的成功率、造影剂用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TRI组64例中63例成功使用经桡动脉动脉,1例由于桡动脉严重痉挛并入股动脉组。PCI成功率TRI组为98.4%,TFI组为100%。PCI术中,TRI组84.1%的患者选用的是6F导引导管,而TFI组76.4%患者选用的是7F导引导管。术后TRI组仅1例患者出现血管并发症,而TFI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出现了血管并发症。TRI组和TFI组患者在PCI术后9个月时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4.3%比15.3%)、支架血栓事件(1/6比1/71)及随访期造影提示主、边支界定再狭窄率(10.9%比10.0%,17.4%比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老年患者分叉病变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有利于降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2010年01期 v.18;No.78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7 ]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血栓处理策略

    马玉良;王伟民;刘健;卢明瑜;王龙;李琪;刘传芬;

    目的比较血栓抽吸导管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过程中的不同应用,探讨减轻血栓负荷,改善心肌灌注的最佳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因STEMI于我院就诊,且急诊行PPCI的患者17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PPCI手术过程中对血栓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单纯介入对照组(n=74)、血栓抽吸组或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n=59)、血栓抽吸+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n=46)。比较各组术后慢血流或无复流、术后1hST段70%回落、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n)I从发病到达峰值时间、术后1周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术后大出血情况、住院期间死亡率等指标。结果血栓抽吸+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与对照组相比,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发生率显著降低(6.5%比20.3%,P<0.05),最高导联ST段70%回落发生率显著升高(54.3%比23.0%,P<0.05);血栓抽吸或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与对照组相比,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发生率有降低趋势(10.2%比20.3%),最高导联ST段70%回落发生率有升高趋势(37.3%比23.0%),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CK-MB/TnI从发病到达峰值时间、术后1周超声提示LVEF/LVDd以及住院期间死亡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大出血发生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在PPCI术中联用血栓抽吸与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有效减轻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预防无复流现象,改善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

    2010年01期 v.18;No.78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18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294 ]
  • 无聚合物与聚合物紫杉醇涂层支架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对比研究

    白明;张福;李强;潘明;汪涛;药素毓;黄晏;张钲;

    目的比较无聚合物紫杉醇支架(垠艺)与聚合物紫杉醇涂层支架(TAXUS)用于冠心病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置入垠艺支架治疗的75例冠心病患者和置入TAXUS支架治疗的59例冠心病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绞痛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除高血压例数外,在基本临床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脂血症、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分叉病变、开口病变、三支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小病变、长病变、B2+C型病变)及基本介入技术指标(靶血管狭窄程度、病变长度、平均支架管径、平均支架长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手术操作成功率均为100%,术后随访1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垠艺组为5.6%,TAXUS组为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XUS组支架内血栓1例,而垠艺组术后无支架内血栓事件发生,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聚合物紫杉醇支架(垠艺支架)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与TAXUS支架相比无明显差异。

    2010年01期 v.18;No.78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8 ]
  • 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李靖;王乐丰;徐琳;倪祝华;葛永贵;迟永辉;

    目的探讨对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增加氯吡格雷的维持剂量能否进一步降低腺苷二磷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并影响临床预后。方法入选患者为2008年4月至11月在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所有患者在PCI前均服用氯吡格雷600mg以及阿司匹林300mg。将支架置入成功的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高维持剂量组与标准维持剂量组,分别给予氯吡格雷150mg/d及75mg/d维持,7d后两组均以标准剂量维持。分别于服用负荷剂量前及服药7d时测定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以及hs-CRP浓度。1个月时随访,比较两组之间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共有100例患者入选本研究,高维持剂量组与标准维持剂量组各50例。(1)两组的基本临床特征、基线水平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和hs-CRP浓度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服药7d时氯吡格雷高维持剂量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标准维持剂量组(40.29%±22.47%比50.42%±21.39%,P=0.023)。(3)服药7d时高维持剂量组的hs-CRP下降程度显著高于标准维持剂量组(1.65±1.06mg/L比1.00±0.79mg/L,P=0.001)。(4)血小板聚集率的下降程度与hs-CRP下降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r=0.21,P=0.043)。(5)经1个月随访,两组中均无患者死亡或再发心肌梗死;标准维持剂量组发生1例支架内血栓,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比0,P=0.317);两组均无大出血及小出血发生,高维持剂量组有2例患者发生不显性出血,标准维持剂量组有3例,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比6%,P=0.648)。结论增加氯吡格雷维持剂量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hs-CRP浓度。未发现增加氯吡格雷维持剂量能显著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2010年01期 v.18;No.78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8 ]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门-囊时间及其影响因素

    郭金成;马长生;许敏;王国忠;张学坤;张海滨;高国旺;张正海;张立新;刘长虹;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介入治疗(PCI)门-囊(D2B)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潞河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连续收治的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的D2B时间及其组成成分,记录如下时间(中位数):院前时间、门-CCU时间、CCU-获得知情同意时间、知情同意-导管室时间,导管室-首次球囊扩张时间。将D2B时间分为两组:短D2B组(≤120min)和长D2B组(>120min),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D2B时间的因素。结果477例STEMI患者中,院前延迟时间125min,总的D2B时间120min,其中门-CCU时间19min,CCU-获得知情同意时间30min,知情同意-导管室时间30min,导管室-首次球囊扩张30min。D2B时间低于90min的患者占19.5%(93/477)。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长D2B时间(>120min)有关的因素是节假日住院(OR=1.85,95%CI1.19~2.85),门诊就医(OR=2.28,95%CI1.21~4.33),入CCU时无症状(OR=2.17,95%CI1.47~3.20)。而通过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转运(OR=0.36,95%CI0.23~0.55),入CCU时间在6am~10pm(OR=0.48,95%CI0.30~0.74)预测短D2B时间(≤120min)。结论多数STEMI患者的D2B时间超过指南要求,临床因素和院内机制与长D2B时间相关,应当建立起有效的院内机制来降低院内延迟。

    2010年01期 v.18;No.78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8 ]
  • 抗焦虑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QT离散度和心肌室壁运动变化的影响

    吴莉娜;韩立宪;张红娟;曹绪芬;颜利求;宣之东;

    目的探讨抗焦虑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焦虑情绪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QT离散度(QTd)和心肌室壁运动变化(RWMA)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在我科住院AMI合并焦虑情绪并行急诊PCI术的患者59例[约占同期AMI患者PCI术总量24.5%(59/240)],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焦虑治疗组(31例)。对照组遵循PCI指南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焦虑治疗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采用咪达唑仑联合焦虑系统脱敏的方法抗焦虑治疗。对比两组急诊PCI术后12~16h、72~78h、7d的QTd,以及治疗后7~10d的RWMA的差异。结果PCI术后对比焦虑治疗组与对照组QTd:12~16h(66±11ms比70±10ms,P<0.05)、72~78h(37±4ms比42±5ms,P<0.01)和7d时(31±4ms比36±3ms,P<0.05)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7~10d的RWMA对比:焦虑治疗组心肌室壁运动积分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1.5±1.1比1.8±1.0,P<0.05),焦虑治疗组收缩期增厚率、室壁运动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30.1%±15.2%比25.1%±11.8%,5.0±2.3mm比4.8±2.1mm,P均<0.05)。结论对AMI合并焦虑情绪的急诊PCI术患者抗焦虑治疗更能缩短术后QTd,更显著改善RWMA。

    2010年01期 v.18;No.78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8 ]
  •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抑郁障碍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郭敏;史冬梅;周玉杰;姜明明;王志坚;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冠心病患者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及其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对400例PCI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分别进行抑郁障碍评分,根据术后2周的抑郁障碍评分分为抑郁组(HAMD≥21分)和非抑郁组(HAMD<21分),并于出院后对两组患者进行12个月的临床随访。随访终点为12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病变重建(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TLR)。结果术前符合HAMD抑郁诊断标准的患者为102例(25.5%),术后2周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为154例(38.5%),PCI术后患者的抑郁患病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01)。术后抑郁患者出院后12个月内有31例(20.1%)发生了MACE,明显高于无抑郁的患者(19例,7.7%),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状态是PCI术后患者12个月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4,95%CI1.26~4.03,P=0.024)。结论PCI术后有较高比例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术后抑郁状态是PCI术后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0年01期 v.18;No.78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50 ]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感染患者住院期死因分析

    白玉茹;周菁;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合并医院感染患者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特点及影响院内死亡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急性心梗合并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中51例冠脉造影患者病变血管分布、范围、支数,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急性心梗合并医院感染患者冠脉多支病变发生率为78.43%,单支病变以左前降支受累最多(81.8%)。年龄、心功能、合并症个数与院内死亡率相关。结论急性心梗合并医院感染患者冠脉病变复杂、严重。高龄、心功能差、合并症多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0年01期 v.18;No.78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0 ]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238例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

    曹禺;贾绍斌;董晓亮;冯婧;

    目的评价1238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至2008年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STEMI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1)一般情况:男性共1008例占81.4%,女性共230例占18.6%。总体平均发病年龄为58.7±12.2岁。危险因素中有高血压病者45.6%,高血脂者19.6%,吸烟者52.3%,糖尿病者20.2%。(2)再灌注情况:1238例患者中,共有754例(60.9%)行再灌注治疗,754例中行早期再灌注治疗184例(24.4%)。(3)住院药物使用率:阿司匹林97.0%,氯吡格雷95.5%,低分子肝素96.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85.9%,β受体阻滞剂86.0%,他汀类95.9%,硝酸酯类96.0%,钙离子拮抗剂17.3%,替罗非班35.3%。结论我院与国内大型临床研究统计结果接近,再灌注及药物治疗达到了指南的要求。

    2010年01期 v.18;No.78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6 ]

贝朗海外专栏

消息

读者·作者·编者

医学统计学知识

书讯

短篇论著

经验交流

病例报告

综述

继续教育园地

美敦力病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