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绍良;方唯一;魏盟;何奔;张瑞岩;陈韵岱;张俊杰;叶飞;朱中生;林松;单守杰;杨松;钱均;Damras;Michael Lee;Tan Huaycheem;Tejas Patel;
目的检验作者改良的DK Crush技术能否确保最终对吻扩张的成功。方法本研究属于连续、非随机和开放式研究,共入选了88例真性分叉病变(分支血管直径>2.0mm)的患者。其中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间入选的44例患者接受经典Crush技术治疗,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间入选的44例患者接受DK Crush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30d内的诸项参数。结果DK Crush组与经典Crush组比较,患者分支血管病变长度长(13.5±3.4mm比7.8±3.1mm,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需时短(44±12min比68±17min,P<0.05)、最终对吻扩张成功率高(100%比70%,P<0.01)、使用球囊数量少(1.6±0.4个比2.7±0.7个,P<0.05)及造影剂使用量小(102±38mL比176±46mL,P<0.05)。DKCrush组与经典Crush组患者的主干与分支血管之间的夹角[(57±18)°比(47±15)°],主干血管病变长度(24.3±8.6mm比21.1±7.3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典Crush组有两例(4.3%)最终对吻失败的患者出现亚急性血栓栓塞。DK Crush组术后即刻分支血管开口部位最小血管直径显著大于经典Crush组(3.01±0.13mm比2.74±0.12mm,P<0.01),而残余狭窄却显著小于后者(7.3%±8.6%比17.4%±11.2%,P<0.05)。经典Crush组有5例患者术后即刻分支血管开口残余狭窄>30%(对吻失败)。结论经典Crush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是导致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改良的DK Crush技术能显著提高对吻扩张的成功率,进一步的随机研究可以明确后者的有效性。
2007年02期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1 ] - 韩志刚;高光华;王蕊;于波;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诊断与治疗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对来自15例患者的共16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狭窄程度(最小管腔直径/参照管腔直径)介于40%和70%之间的病变(即临界病变)行冠状动脉内OCT检查,评价病变狭窄程度、脂质核心大小、纤维帽的厚度、是否存在斑块破裂、是否伴有血栓形成以及斑块钙化程度。根据检查结果对伴随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的易损斑块进行介入治疗。支架置入术后重复OCT检查,判断支架是否充分覆盖病变、与血管壁贴合情况,是否有斑块组织通过支架网眼突入管腔,以及局部是否存在微小夹层。结果入选的16处病变中的14处成功行OCT检查并获取满意图像。检查结果显示14处病变中有10处病变狭窄程度超过50%,并且脂质核心较大、纤维帽厚度小于65μm,判定以上10处病变为易损斑块,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其中2处伴有斑块破裂、局部形成夹层的病变行球囊预扩张后也行OCT检查,可见明显内膜撕裂、夹层形成。10处病变支架置入术后复查OCT显示支架均充分覆盖病变,其中2处支架与血管壁贴合不良,3处发生斑块组织明显突入管腔,有2处支架部分节段释放不充分。其余4处病变脂质核心较小,纤维帽厚度大于65μm,无斑块破裂表现,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论冠状动脉内OCT是一种判定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的有效手段,对诊断易损斑块、制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策略以及评价支架置入术后即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02期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6 ] - 吴建国;张伶;卢清玉;常宇锋;耿学峰;余阳;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DIVERTM)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05年3月至2006年4月符合急诊PCI治疗条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74例,入选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100%闭塞伴冠状动脉内血栓,开通IRA后均置入西罗莫司药物涂层支架。其中36例(A组)将0.36mm(0.014in)BMW冠状动脉导丝送至闭塞血管远端,沿该导丝送入血栓抽吸导管(DIVERTM),持续负压下从血管近端至远端缓慢推抽2~3次,造影提示血栓影消失后直接置入支架;另外38例(B组)按常规方法完成PCI术。比较两组间血管开通率、无复流发生率、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半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血管开通率均为100%,A组无复流发生率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2.78%比21.05%,2.78%比10.53%,P均<0.05)。平均随访3.2±1.4个月,随访率93.5%,两组半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为0。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DIVERTM)安全可行,操作简单,能够明显减少冠状动脉内血栓,降低无复流和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其临床效果优于普通治疗组。
2007年02期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74 ] - 吴小凡;陈韵岱;吕树铮;柳弘;周渊;陈欣;葛长江;金泽宁;宋现涛;孟康;田锐;
目的探讨使用1.33mm(4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入路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38例,术后随访2周至1个月,观察操作过程、造影图像质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造影成功率为97.7%;X线透视时间5.05±3.23min,操作总时间20.51±3.37min;造影导管到位固定不佳10例(7.8%),超选12例(9.4%);造影图像质量评分前降支2.87±0.40分,回旋支2.88±0.39分,右冠状动脉2.90±0.35分;术中桡动脉痉挛6例(4.3%),冠状动脉痉挛2例(1.5%),术后无桡动脉闭塞。结论合理选择病例使用1.33mm造影导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操作、控制方便,造影图像质量好,血管并发症少。
2007年02期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7 ] - 张文娟;万征;霍岩;林青;于向东;李永乐;徐绍鹏;王清;
目的观察相关因素对冠状动脉(冠脉)高度狭窄的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11例经冠脉造影诊断1支或1支以上冠脉狭窄≥95%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74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63.8±9.9岁)按Werner等提出的侧支分级标准分为3组CC0组27例,CC1组45例,CC2组39例。于入院24h内采集晨起空腹(>6h)静脉血测血清脂蛋白,1周内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1)血清脂蛋白水平CC0和CC1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4.81±0.88mmol/L和4.80±1.02mmol/L)均明显高于CC2组的4.23±0.71mmol/L(P<0.05;P<0.01);CC0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高于CC1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0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1.22±0.28mmol/L)明显低于CC1组的1.38±0.34mmol/L和CC2组的1.40±0.24mmol/L(P<0.05和P<0.05);CC1和CC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冠脉病变程度①CC1组右冠脉闭塞率(62.2%)显著高于CC0组的33.3%和CC2组的43.6%(P<0.01);CC0与CC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CC1和CC2组无闭塞率(2.2%和10.3%)明显小于CC0组的25.9%(P<0.01);CC1和CC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CC0组多支闭塞率(11.1%)明显低于CC1组的26.6%和CC2组的38.5%(P<0.01);CC1与CC2组间多支闭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病变支数和优势冠脉三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左心室射血分数两两组间比较CC2组(60.31%±12.73%)显著高于CC1组的53.38%±12.95%(P<0.05)。(4)等级回归模型随左心室射血分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闭塞支数的增加,以及总胆固醇水平减低,患者具有良好侧支循环的可能性增加。结论侧支循环等级增高的几率随闭塞支数而增加,而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则不利于良好侧支循环的建立。在血管病变程度相当时,良好的侧支循环可以有效地保护左心室功能。
2007年02期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6 ] - 荆全民;韩雅玲;王效增;栾波;邓捷;王祖禄;王冬梅;王守力;刘莹;李菲;
目的评价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至2006年9月,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46例。其中男36例,女10例;年龄62±18岁。46例均经股动脉切开置入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置入后造影检查证实疗效,术后随访1~52个月,平均17±16个月,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住院期间及随访30d内无患者死亡;发生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11例;2例患者左锁骨下动脉被封闭;5例发生内漏,术后3个月时其中4例内漏自行封闭。随访3个月时,所有患者内膜破裂口封闭,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内血栓形成,支架位置、形态正常。术后半年1例发生截瘫,原因不明。术后1年1例出现迟发性内漏;1例升主动脉发现夹层,未行外科手术。随访期间3例死亡,4年生存率89.3%。结论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近、中期疗效满意。
2007年02期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2 ] - 武云;马依彤;马翔;
目的评价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mitral valvuloplasty,PBMV)的中远期疗效、再狭窄率及影响因素。方法我院1996年1月至2001年6月资料完整的83例PBMV中,男性12例(14.46%),女性71例(85.54%),年龄20~68岁,平均41.56±10.68岁。随访5~10年,平均3.1±2.4年。收集术前、术后2天以及5~10年超声心动图和临床评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BMV术后二尖瓣口面积(MVA)由术前1.05±0.23cm2增大为1.98±0.27cm2(P<0.01),95.18%患者心功能改善1级以上。在5~10年随访中,81.93%患者心功能维持在Ⅰ~Ⅱ级,生存率98.8%,MVA面积逐步缩小为1.69±0.27cm2,再狭窄率为31.33%。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示心房颤动心律(偏回归系数1.2140,P=0.0015)、术前心功能(偏回归系数1.2234,P=0.0008)、Wilkins评分(偏回归系数1.2187,P=0.0056)与术后和随访中MVA大小和心功能的维持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PBMV术后可保持良好的中远期疗效,术前窦性心律、Wilkins评分≤8分、心功能良好的患者远期疗效最佳。
2007年02期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6 ] - 孙育民;刘旭;王新华;施海峰;顾佳宁;周立;胡伟;李若谷;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并以此评估导管消融术对心肌损伤的程度。方法测定49例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前及术后4h的血清cTnI,MYO,CK和CK-MB。结果49例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比术前心肌酶学各项指标均升高(cTnI2.90±1.67μg/L比0.01±0.00μg/L,MYO70.32±58.96μg/L比23.32±7.01μg/L,CK219.58±117.20U/L比119.79±32.76U/L,CK-MB33.47±16.11U/L比19.63±5.87U/L,P均<0.05)。术后持续性房颤组cTnI为3.82±1.71μg/L,MYO为96.00±72.59μg/L,CK为278.60±130.75U/L,CK-MB为38.40±17.19U/L;阵发性房颤组cTnI为1.88±0.86μg/L,MYO为41.78±12.43μg/L,CK为154.00±49.80U/L,CK-MB为28.00±13.68U/L。组间比较,持续性房颤组cTnI,MYO和CK水平均较阵发性房颤组明显升高(P均<0.05),而两组间CK-M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心肌酶升高,在所有指标中以cTnI最为敏感和特异。
2007年02期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7 ] - 张海涛;柴萌;罗惠兰;黄丛春;谈维洁;朴龙松;齐自荣;王俊华;于心亚;刘朝中;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的血管造影成像特点,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糖尿病足患者35条患肢的造影结果,分别对下肢缺血病变不同临床分期、不同部位的血管狭窄程度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以管腔狭窄程度<50%为0分,50%~74%为1分,75%~99%为2分,管腔完全闭塞者为3分。膝以上与膝以下共210个动脉节段比较,两组血管的狭窄程度为0,1,2,3分的分别是32.9%比18.5%,20.0%比9.3%,12.9%比14.3%,34.2%比5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膝以上血管以轻中度狭窄为主,膝以下血管则以重度乃至完全闭塞病变为主。(2)每侧患肢腓动脉重度狭窄的几率(57.1%)明显低于胫前(77.1%)和胫后动脉(74.3%)。(3)间歇性跛行患肢膝以下三叉血管系统重度狭窄率41.7%,与静息痛(83.3%)或溃疡(79.5%)患肢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临床出现静息痛、溃疡及坏疽时,表明膝以下血管出现广泛重度病变,且多为三支血管联合病变。糖尿病足患者血管病变大多累及下肢远段小血管,其双侧动脉病变多为对称性同步发展。腓动脉在糖尿病性动脉硬化发病过程中病变较轻,为膝以下小动脉搭桥提供了良好的流出道。
2007年02期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8 ]
- 徐晓蓉;温尚煜;郭艳红;李昭屏;潘震华;毛节明;周春燕;高炜;
目的观察小型猪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经冠状动脉球囊堵闭法制作小型猪前壁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喂养3周后随机分为经皮冠状动脉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组(n=7)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n=5)。BM-MNC移植组注入BM-MNC悬液10mL至梗死相关血管,对照组注入PBS10mL至梗死相关血管。继续喂养4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用羟脯氨酸消化法测定心肌胶原含量,以天狼猩红染色后观察胶原纤维形态。结果移植后4周BM-MNC移植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较移植前缩小(40.40±4.51mm比45.88±4.15mm,P=0.026),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移植前增加(47.50%±9.07%比41.16%±9.83%,P=0.020);对照组LVEDD较移植前有所增加(48.50±9.31mm比42.40±7.29mm,P=0.328),射血分数无明显变化。两组移植前后LVEDD及LVEF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48±0.71mm比6.10±1.39mm,P=0.046;5.33%±2.88%比0.20%±1.38%,P=0.030)。BM-MNC移植组在交界区及远离区胶原含量均较对照组减少(1.32±0.49μg/mg比0.71±0.35μg/mg,P=0.047;0.32±0.05μg/mg比0.21±0.08μg/mg,P=0.034),胶原排列整齐;梗死区胶原含量和形态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BM-MNC移植治疗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过程,心肌胶原含量的减少可能是其重要的机制之一。
2007年02期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7 ] - 布伦;贾国良;张薇;韩淑芳;王海昌;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大鼠颈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手术组、治疗组)。手术组及治疗组均用球囊导管扩张法损伤左侧颈总动脉,治疗组给予罗格列酮灌胃治疗。术后4h,1d和7d,用放免法检测大鼠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2周后取损伤血管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光镜观察,计算内膜面积(NIA)、内弹力板围绕面积(IELA)、管腔狭窄指数(SI)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的光密度值。结果罗格列酮能抑制损伤动脉新生内膜的形成,抑制NF-κB的蛋白表达,降低血浆中TNF-α和IL-6水平。结论罗格列酮可以通过抑制损伤血管的炎症反应,减轻损伤血管的再狭窄。
2007年02期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9 ] - 李贵华;王雷;贾三庆;陈晖;李虹伟;赵林;姚道阔;丁荣晶;
目的评价缬沙坦涂层支架对血管新生内膜及其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表达的影响,探讨缬沙坦涂层支架防治支架内再狭窄的效果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多层涂布技术制备缬沙坦涂层支架和载体涂层支架。依据腹主动脉置入支架的类型将15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裸支架组、载体涂层支架组及缬沙坦涂层支架组,每组5只。术前、术后即刻及支架置入3个月后分别行腹主动脉造影,使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软件测量血管直径及其狭窄百分数。3个月后处死实验兔,将支架血管段切片行HE染色,分别测定并比较三组支架血管段的管腔面积、内外弹力膜围绕面积、新生内膜面积及最大内膜厚度;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T2R蛋白质表达,用RT-PCR方法测定AT2RmRNA表达。结果裸支架组、载体涂层支架组、缬沙坦涂层支架组QCA测量的术前、术后即刻及3个月后支架血管段腹主动脉平均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裸支架组、载体涂层支架组与缬沙坦涂层支架组的平均管腔面积分别为4345548±125822μm2,4302061±167952μm2和5016269±207934μm2;平均新生内膜面积分别为1119635±163503μm2,1135636±136555μm2和441577±74099μm2;平均最大内膜厚度分别为210±30μm,192±21μm和116±12μm。缬沙坦涂层支架组管腔面积最大,最大内膜厚度、新生内膜面积最小。AT2RmRNA在各组都有表达,在缬沙坦涂层支架组显著高于另外两组。免疫组化可见AT2R蛋白的含量在各组具有相同的趋势。结论缬沙坦洗脱支架通过上调AT2R表达,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可能具有防治支架术后再狭窄的作用。
2007年02期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