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耿;韩雅玲;荆全民;王守力;马颖艳;王效增;王斌;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病变为分叉病变时,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1209例发病在12h内的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PCI,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037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72例,其中梗死相关病变为分叉病变的患者(分叉病变组,BF)247例(20.4%),为非分叉病变的患者(非分叉病变组,NBF)962例(79.6%)。观察BF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急诊PCI的成功率及术后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BF组和NBF组患者年龄、性别、心功能Ⅲ~Ⅳ级、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变均置入药物洗脱支架。BF组中220例(89.1%)只在主支置入支架,102例(41.3%)应用导丝保护边支,27例(10.9%)主支及边支均置入支架。BF组与NBF组主支PCI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8%比98.2%,χ2=2.10,P=0.15),术后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比3.2%,χ2=1.53,P=0.22),术后1年随访两组MACE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14.2%比12.5%,χ2=0.51,P=0.48)。结论 AMI患者IRA病变为分叉病变时,急诊PCI治疗有较高成功率,近期及远期疗效与AMI患者非分叉病变类似。
2011年03期 v.19;No.86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0 ] - 顾菲菲;吕树铮;陈韵岱;宋现涛;吴小凡;金泽宁;周玉杰;霍勇;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入选9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56例)或稳定性心绞痛(SA,42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至少一支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存在>20%且<70%局限狭窄,对符合条件的冠状动脉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在病变部位,斑块面积(7.85±2.83)mm2比(6.53±2.92)mm2、斑块负荷(60.92±11.04)%比(53.87±17.52)%、重构指数(0.93±0.16)比(0.86±0.10)及偏心指数(0.74±0.17)比(0.66±0.21),在UA组高于SA组。正性重构在UA组比SA组更多见(28.6%比9.5%),偏心斑块及软斑块发生率在UA组更高(89.3%比71.4%)和(3.9%比16.7%)。结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斑块负荷和重构指数在UA患者高于SA患者,UA组具有更多正性重构的患者,提示斑块的形态学与临床心绞痛的状态密切相关。
2011年03期 v.19;No.86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9 ] - 王清;万征;李永乐;于雪芳;边波;卢文丽;王建华;
目的了解天津市市区成人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为天津市市区心肌梗死的防治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天津市市内六区的30个街道居委会作为调查点,对每个调查点≥18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共调查28515人,其中心肌梗死患者315人,患病率为1.1%,标化患病率为634.59/10万。心肌梗死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χ2=294.335,P<0.005)。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为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而水果摄入为其保护因素。结论天津市区居民心肌梗死患病率较高,应提高居民对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认识,做好一、二级预防。
2011年03期 v.19;No.86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7 ] - 刘挺松;陈一天;江时森;宫剑滨;张启高;彭永平;王立军;程训民;邹莺;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不同糖代谢状态冠状动脉病变和介入治疗的差异。方法对连续99例既往无糖尿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比较不同糖代谢状态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情况。结果持续性血糖升高患者较血糖正常组和一过性血糖升高组三支病变比例(χ2=28.75,P<0.01)、动脉钙化病变(χ2=4.21,P<0.05)和长病变(χ2=4.01,P<0.05)比例以及Gensini积分在Q3(χ2=5.18,P<0.05)以及Q4(χ2=9.672,P<0.01)范围内的比例均显著升高、PCI术成功率显著降低(χ2=6.91,P<0.05)。结论心梗后早期持续性血糖升高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最为严重,且介入治疗成功率低。
2011年03期 v.19;No.86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6 ] - 薛迎生;江建军;章晨;王斌;方崇峰;唐礼江;
目的探讨优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流程对门-球囊时间(DtoB)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6月在台州医院心内科成功行PPCI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导管室启动模式分为A组和B组。A组:急救中心医生初步诊断STEMI后通知心内科医生会诊,后者确认后再通过导管室负责人启动导管室;B组:急救中心医生初步诊断STEMI后直接通知导管室负责人,后者派心内科医生会诊的同时启动导管室。主要分析指标为PPCI相关时间:DtoB时间;门-心电图(DtoE)时间;心电图-导管室(EtoL)时间;导管室-球囊(LtoB)时间。次要分析指标为临床结果 :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钙蛋白I(TnI)峰值;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0天累计死亡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共入选患者124例,A组54例,B组70例,两组患者基础临床情况相近。B组与A组比较DtoB时间为(91.3±14.0)min比(103.3±14.1)min(t=4.72,P<0.01)。DtoB时间的缩短主要得益于EtoL时间的缩短(65.4±14.5)min比(75.9±14.5)min(t=4.01,P<0.01);B组CK-MB、cTnI峰值较A组均有明显降低,分别为(257±205)U/L比(392±292)U/L(t=2.90,P<0.01)、(43.4±29.5)比(56.3±32.3)ng/ml(t=2.31,P<0.01)。两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0天总死亡率、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0.01、0.57、0.06,P>0.05)。结论急救中心医生直接通过导管室负责人预先启动导管室较传统呼叫心内科医生会诊后启动导管室能明显缩短DtoB时间,使CK-MB、cTnI峰值明显降低。
2011年03期 v.19;No.86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0 ] - 路新磊;韩雅玲;王效增;荆全民;李毅;鄢高亮;李晶;徐波;
目的评估国产生物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ExcelTM,山东吉威医疗制品有限公司)治疗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的长期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2006年6月至11月在4个国家(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的59个中心共有2077例接受单一ExcelTM支架治疗的患者连续入选CREATE研究。以靶病变两端参考血管直径≤2.75mm作为小血管标准(有一支靶血管直径≤2.75mm即为小血管病变患者),将患者分为小血管病变组(886例,42.7%)和非小血管病变组(1191例,57.3%)。术后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6个月,随后单用阿司匹林长期治疗,比较两组术后9个月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uanti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复查结果及18个月临床随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心性死亡和血栓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非小血管组相比,小血管组女性(29.0%比24.5%)、高血压(59.9%比52.6%)、糖尿病(23.4%比19.6%)、既往有心肌梗死(14.0%比9.2%)的患者较多,平均年龄(61.9±10.6)岁比(59.6±11.4)岁。氯吡格雷用药时间两组(200.1±55.0)d比(197.4±55.0)d。小血管组患者病变较长(23.23±14.14)mm比(21.43±11.79)mm,人均支架置入数多(2.23±1.33)枚比(1.49±0.82)枚。术后9个月QCA结果显示,小血管组和非小血管组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0.20±0.38)mm比(0.21±0.42)mm和再狭窄率(3.9%比3.4%)。在合并有直径>2.75mm的非小血管病变的小血管组患者中,小血管和非小血管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0.23±0.40)mm比(0.31±0.60)mm和再狭窄率(4.4%比8.4%)。18个月临床随访结果表明,小血管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2.8%比1.2%)高于非小血管组,但两组MACE(3.9%比2.5%)、心性死亡(0.9%比1.3%)和支架内血栓(1.0%比0.8%)发生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小血管病变并非ExcelTM支架置入术后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OR=0.848,95%CI0.482~1.491,P=0.567)。结论 ExcelTM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与非小血管病变相近,但还需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加以证实。
2011年03期 v.19;No.86 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1 ] - 唐秀革;周卓东;花冠杰;韦利元;申勇;
目的对比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2年相比1年能否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方法入选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行DES的患者221例,按照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年和2年分为2组,初级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联合终点)。结果截止至2009年12月的随访结果显示服用氯吡格雷1年组和2年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3%和4.7%,P=0.80。结论置入DES术后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至2年相比1年并未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2011年03期 v.19;No.86 147-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4 ] - 郑玉云;张春菊;张慧恩;
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患者的耳折与冠脉病变的关系和耳折对女性冠心病的预测效力。方法选择因胸痛行冠脉造影的女性患者207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目测法判断耳折程度。结果冠心病组耳折积分高于非冠心病组(3.74±1.45和2.09±1.30,t=-7.76,P<0.01)。冠脉病变积分与年龄、耳折积分正相关(t=4.11,P<0.01;t=4.39,P<0.01)。耳折判断女性冠心病的敏感性74.10%;特异性88.24%;阳性似然比6.17;阴性似然比0.29。结论女性冠心病患者随耳折程度加重,冠脉病变程度加重,耳折对女性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11年03期 v.19;No.86 15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5 ] - 陈玉东;王青海;
目的分析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临床特点。方法支架置入术后半年至2年复查冠脉造影的患者,筛选支架处动脉瘤样扩张患者,分析易患因素,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209例患者于支架术后复查冠脉造影,有11例发现发生了支架相关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其中8例为男性(8/1209),9例为药物支架(9/1209),发生在前降支者6例(6/1209),右冠脉者5例(5/1209)。对发生动脉瘤患者进行随访,在平均18个月(9~25个月)的随访中,发生1例因心绞痛住院,1例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在16个月后再次复查造影,动脉瘤样扩张消失。结论支架置入术后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总体发生率低,远期预后良好。
2011年03期 v.19;No.86 15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