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均波;张峰;2006年01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2 ]
- 陈韵岱;田峰;吕树铮;房芳;李治安;
目的应用选择性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价择期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组织灌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4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到择期PCI的时间为6±2(3~12)周,于PCI前选择性冠脉内注射声诺维(Sonovue),利用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CPS)进行心肌声学造影(MCE)检查;冠脉开通后30 min再次行MCE检查,采用CUSQ软件进行脱机图像分析,计算心肌微血管血流量、最大造影剂充盈缺损面积和缺血心肌改善指数,评价心肌组织灌注效果。随访患者心脏功能及PCI术后30 d的主要心脏事件(MACE)。结果(1)24例患者的“罪犯”血管完全开通,TIMI血流3级;(2)冠脉内注入造影剂即刻能够获得清晰心肌显影,所有患者均获得较满意左心室及心肌显影效果。MCE显示,24例于PCI术前“罪犯”左前降支血管对应心脏节段节段性充盈减低或无造影剂充盈,PCI术后30 min 92%(22/24)的患者心脏节段充盈较术前显著改善,局部血流量值较术前提高;(3)24例患者PCI术后72 h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较术前增加(52%±10%比62%±6%,P<0.05),住院期间无MACE发生。本研究中2例PCI术后心肌灌注不良患者,分别于术后1个月出现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1例术后2周出现劳累性心绞痛,均经药物治疗稳定。结论选择性MCE技术是一项简便、安全的评价冠脉介入术心肌组织灌注的有效方法;未行再灌注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应尽早行择期PCI术,挽救梗死区的缺血心肌,改善左心室功能。
2006年01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0 ] - 邵静波;张爱元;韩晓丽;季祥武;郭玉峰;付世文;2006年01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1 ]
- 罗心平;施海明;洪鸣;朱军;倪唤春;李剑;山缨;王彩萍;李勇;范维琥;
目的观察延迟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2年10月我院2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接受介入治疗或接受介入治疗的种类、将患者分为直接急诊PCI治疗组(急诊组)75例,延迟PCI治疗组(延迟组)73例以及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128例。收集并分析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对存活出院的患者随访,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并于出院第12~48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基线资料急诊组ST段抬高例数高于其他两组,住院天数明显降低(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急诊组和延迟组。平均随访4.3±2.7年(1.8~7.5年),完成随访247人(89.5%)。随访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延迟组为57.4%±3.4%,急诊组为59.3%±7.5%,对照组为54.7%±4.1%。延迟组死亡1例,急诊组死亡1例,对照组死亡14例。与对照组相比,延迟PCI治疗可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功能,降低远期MACE的发生率;与急诊组相比,其左心室功能改善及远期临床事件发生率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延迟PCI治疗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远期预后。
2006年01期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4 ] - 闫军生;2006年0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3 ]
- 俞飞成;黄连军;张岩;蒋世良;孙立忠;
目的探讨与分析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术后支架水平段假腔消失的影响因素。方法对90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覆膜支架置入治疗,术后采用电子束计算机断层增强扫描进行随访,平均随访13.6±6.6个月(3~25个月)。根据CT结果支架水平段假腔是否消失分为两大组,再根据病变时期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进一步分为亚组。(1)两组间进行下列变量的计量资料统计分析:测量术前及术后1周内和3~6个月等不同时期CT增强扫描图像支架近段、中段及远段,主肺动脉分叉等水平假腔径线及主动脉总径。(2)两组间进行下列变量的计数资料统计分析:性别、病变分期、高血压有否、假腔位置、支架类型、左锁骨下动脉是否完全覆盖及术后造影是否有内漏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T随访中共有12例支架水平段假腔消失。两组CT测量数据计量资料统计分析,应用t检验显示术前对应支架近中段及主肺动脉分叉水平主动脉的直径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术前降主动脉上中段直径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显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分期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亚急性期为有益因素,假腔消失组距离发病平均时间为26.0±17.7天。结论覆膜支架置入时期的不同及术前降主动脉上中段直径的不同,是影响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术后支架水平段假腔是否消失的重要因素。
2006年01期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8 ] - 董红梅;黄岚;晋军;武晓静;赵刚;宋耀明;李爱民;覃军;耿召华;宋明宝;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变化与冠状动脉(冠脉)内皮损伤及相关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54例冠心病患者均经冠脉造影证实有明显冠脉狭窄,测定其冠状窦和外周血中ox-LDL、一氧化氮(NO)及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组,比较两组与正常对照组(20例)间相同和不同部位之间指标的差异。结果UA组、SA组患者冠状窦血中NO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ox-LDL和CEC均明显增高。冠状窦血中NO含量均明显低于外周血,ox-LDL和CEC均明显高于外周血。对照组冠状窦与外周血相比三项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别。结论冠心病患者冠脉局部ox-LDL升高与冠脉内皮损伤相关,并与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一致,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病情恶化以及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
2006年01期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3 ] - 杨军生;2006年01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4 ]
- 王树华;何青;孙福成;
目的了解心血管造影机放射线在心脏介入术中对不同人员、不同部位的影响,并对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进行调查,探讨其中的规律,旨在为防止过度辐射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共对12台普通冠状动脉造影和25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的放射线剂量进行了测定。X线测定计量元件放置在医、患及机器设备的不同位置,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第一组包括术者、助手和巡回护士,分别摆放6个位置,共计18个点;第二组为患者及铅屏的不同部位,共10个点。计量元件由放射卫生防护所的专门技术人员进行测量。结果随着透视、曝光的时间延长,透视剂量、曝光剂量上升。在28个监测点上,辐射剂量有明显的不同。术者的左前上臂及患者的左腋下及后背部所受放射量最大。铅屏和铅衣可阻挡90%以上的放射线。结论应用大型血管造影机行心脏介入检查和治疗,目前的X线防护措施是有效的。但术者某些部位的受照剂量仍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006年01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3 ] - 韩雅君;刘健;王伟民;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71例冠状动脉支架治疗中的5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以及围手术期的抗血栓治疗等相关因素。结果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处靶病变支架内血栓形成,其中3处为C型病变,4处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1处为支架不完全贴壁,2处支架不能完全覆盖病变,2例为患者抗血栓治疗不充分。结论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2)长病变,支架贴壁不好,支架没有完全覆盖病变,使用药物涂层支架;(3)不充分的抗血栓治疗。
2006年01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2 ] - 郑晓敏;2006年01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 ]
- 王嵬民;伍海安;梁明;金哲秀;陈国俊;
目的评价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5例,其中IABP组30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35例,单纯行急诊PCI治疗。结果IABP组患者在IABP支持下,30 min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2~8 h血流动力学稳定,均完成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没有血管再闭塞事件发生,无术中死亡,院内死亡率40%;对照组患者院内死亡率74.3%,其中6例在术中死亡。结论IABP可明显改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冠状动脉的灌注;IABP可提高急诊PCI的成功率,减少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及血管再闭塞事件的发生,降低院内死亡率,明显改善了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2006年01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6 ] - 哈德尔别克;赵文丽;王勇;朱建兵;2006年01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9 ]
- 宫建丽;张秀洲;李文华;孔香云;张祖煌;唐元升;朱兴雷;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从冠状动脉造影病例中选取454例(其中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203例,单纯冠心病251例)进行血生化和血管造影资料对比分析。结果与单纯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甘油三酯(TG)水平高,载脂蛋白A(apoA)水平低;四支病变比例高(17.3%比9.5%,P<0.05),单支病变比例低(16.3%比26.3%,P<0.05),且血管狭窄程度重(狭窄程度≥75%的比例为66%比61.3%,P<0.05)。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与不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表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冠状动脉病变更加广泛和严重。
2006年01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6 ] - 丛洪良;张梅;王伟;陈树涛;徐延敏;周长钰;李广平;黄体钢;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入我院行PCI治疗的患者524例中有较完整随访资料的427例,PCI支架置入即刻在无影响血流的血栓、栓塞、夹层、痉挛情况下,冠状动脉造影前向血流TIMI≤2级为无复流,TIMI 3级为正常血流。利用Excel随机函数表,从393例急诊PCI冠状动脉前向血流恢复正常的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为对照组。结果冠状动脉无复流患者34例,无复流组心肌梗死和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胰岛素水平、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总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院内和院外不良事件发生率无复流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前明显减低,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前明显增大。结论无复流受既往糖尿病、胰岛素及白细胞水平的影响,可使住院期间和院外不良事件明显增加,是心肌继续缺血、心室重构和心功能恢复障碍的预测因子,也是心肌和微血管损伤的标志。
2006年01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1 ] - 王海玲;2006年01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7 ]
- 邱月红;翟莹;谭源;杜敏;王伟民;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前后心电图的变化与梗死相关血管再灌注的关系及其临床护理意义。方法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包括出现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及不同ST段回落程度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程度的关系。结果在4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介入治疗术前存在室性心律失常142例。介入治疗术后出现室性加速性心率失常285例,一过性室性心动过速或R-on-T 203例,心室颤动行非同步电复律62例,出现新的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4例,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45例,原房室传导阻滞消失10例。介入治疗后ST段明显回落即ST段回落>50%为301例,ST段部分回落即ST段回落<50%为57例,ST段无变化29例。结论梗死相关血管(IRA)再灌注血流恢复正常时常可出现心律失常,有时是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通过严密监测、及早发现和处理均可转危为安;当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冠状动脉血流较好时,ST段回落较多;而冠状动脉血流缓慢或冠状动脉血管在术中、术后再次闭塞,ST段回落较差,可伴有血压下降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因此急诊介入治疗时心电图监测护理十分重要,是保证介入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2006年01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8 ] - 金钟一;2006年01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 ]
- 徐伟平;张懋贞;娄樱;金晔;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家兔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将12只已通过球囊损伤主动脉内膜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模型的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平均分成高胆固醇组和氯吡格雷组,另有6只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为对照组。测定各组家兔在主动脉内膜剥脱术前后的血清总胆固醇与甘油三酯水平,测定斑块内巨噬细胞及胶原含量变化,血浆中P-选择素的含量的变化,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活性的改变。测定血管内膜厚度及管腔狭窄度改变。结果斑块内巨噬细胞及胶原总平均值在高胆固醇组和氯吡格雷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氯吡格雷组斑块内巨噬细胞的总平均值明显低于高胆固醇组,而斑块内胶原总平均值在氯吡格雷组高于高胆固醇组。氯吡格雷组在斑块破裂后P-选择素的含量较用药前明显降低,而高胆固醇组则明显升高。氯吡格雷组在斑块破裂后t-PA活性与用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高胆固醇组明显下降。高胆固醇组在斑块破裂后PAI-1活性较用药前明显升高,氯吡格雷组在斑块破裂后PAI-1活性比用药前轻度下降。高胆固醇组和氯吡格雷组内膜均有不同程度增厚,但氯吡格雷组内膜及管腔狭窄度均明显低于高胆固醇组。结论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栓的形成和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的迁移和增殖来减轻动脉炎症反应,达到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减轻内膜增生作用。
2006年01期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4 ] - 李卫虹;2006年01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9 ]
- 张宴;李小梅;
目的探讨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与高脂喂养幼兔主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发展的关系。方法2月龄家兔随机分成普通饮食组(A组,n=6)与高脂喂养组(B组,n=11)。分别饲喂高脂饲料与普通饲料。动态测定血脂水平、血浆LPA水平、血清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另于各个时间点选取B组中兔一只,处死,进行胸主动脉病理学检查。结果高脂喂养1~2周动脉内膜显示微观结构改变。脂质条纹(FS)形成于高脂喂养第4周并进行性加重。血脂水平自高脂喂养1周后即显著升高,以后进行性升高。血浆LPA水平于FS形成前期即显著升高并达到峰值。血清NO,MDA水平及SOD活性均在FS形成中后期发生显著改变。结论测定高脂饮食哺乳动物血浆LPA水平,同时结合血清NO,MDA水平及SOD活性可预警并判定主动脉脂质条纹性病变的严重程度。
2006年01期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4 ] - 姚园;江洪;徐超;王腾;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SG)对血管损伤后内皮再生和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RSG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于术后第7天和第14天处死动物。分别进行伊文思蓝染色观察内皮覆盖情况,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和组织形态学定量分析,并测量损伤后14 d时各组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RSG 7 d组和14 d组的再生内皮覆盖率分别为38.2%和75.2%,均较对照组(32.4%和60.4%)显著增加(P<0.05和P<0.01),且RSG 14 d组血清中的NO含量较对照组升高。球囊损伤后7 d内膜开始有少量增生,14 d时形成明显的新生内膜。RSG使损伤后14 d形成的新生内膜显著减少,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的比值(IA/MA)较对照组降低60.9%。与对照组比较,RSG 7 d组和14 d组新生内膜内的PCNA阳性表达指数均显著减少。结论RSG可以促进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处的内皮再生,并减少新生内膜的形成。
2006年01期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67 ] - 霍岩;万征;张文娟;2006年01期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72 ]
- 王吉云;2006年01期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1 ]
- 蔡衡;万征;张文娟;李晓春;林青;张殿芬;2006年01期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7 ]
- 葛均波;葛雷;钱菊英;刘学波;王灏;张峰;张少衡;2006年01期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2 ]
- 徐勤成;孙晓斐;丛培玲;任长杰;郝丽;2006年01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4 ]
- 彭道地;蒲晓群;杨天伦;郑昭芬;李传昶;邓金华;孟霜缓;2006年01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9 ]
- 王振兴;刘晓航;史海波;韩雅玲;2006年01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5 ]
- 于路;傅国胜;陈珊;徐耕;单江;2006年01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2 ]
- 乔志强;张敏州;李松;程康林;赵新军;2006年01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1 ]
- 张卫泽;马凌;秦勉;王艳春;胡静泠;陈跃武;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一种常用方法,在许多成功应用股动脉途径进行介入治疗的中心,经桡动脉途径所占比例越来越多。专家讨论认为,虽然文献报道以及临床实践当中有个别病例由于分支损伤或通透性增多导致上肢肿胀的现象,但如此严重并引起血压下降的尚不多见。针对本例情况具体分析可能有下列问题值得注意:1.经桡动脉介入治疗不应留置桡动脉鞘过夜。即使次日需要再次PCI,亦应先拔鞘、包扎,以后再穿刺桡动脉,这样就有可能避免或减少桡动脉闭塞的发生。2.在拔桡动脉鞘前,术者发现鞘已闭塞,在股动脉途径PCI后,曾用导丝加以疏通并抽吸,然后拔鞘,半小时后出现肿胀和低血压。因此,难以排除由于这些操作导致桡动脉及其近端动脉和分支损伤破裂的可能。所以,一切操作切忌使用强力,尽可能在透视状况下进行,如通过困难,还可通过造影来明确局部解剖情况。应尽可能用泥鳅导丝。3.血肿发生后,术者积极扩容、升压并对出血区域进行压迫,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好转。为以后介入医生在临床上处理类似情况提供了宝贵经验。
2006年01期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6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