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44642

临床研究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紊乱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影响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分析

    王元;肖华;张金霞;黄军;向定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或血流动力学紊乱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后,影响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68例因AMI合并CS或血流动力学紊乱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患者,根据其临床转归分为好转、死亡两组。对两组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既往冠心病史、入院时心率、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病变血管支数、发病至行IABP术时间、TIMI血流、罪犯血管14项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的死亡率为47.06%,所有危险因素中,罪犯血管是影响临床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其余危险因素均未影响预后(P>0.05)。罪犯血管组间比较显示,前降支与其他罪犯血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0.047,95%CI 0.004~0.547,P=0.015)。结论罪犯血管是AMI合并CS或血流动力学紊乱应用IABP辅助治疗后影响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前降支病变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后可降低住院期间死亡率,左主干、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后未能降低住院期间死亡率。

    2014年11期 v.22;No.112 681-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阅读次数:35 ] |[引用频次:30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266 ]
  • 多孔筛状房间隔封堵器封堵小儿多孔型房间隔缺损

    王鉴;陈笋;孙锟;武育蓉;谢静;杨健萍;

    目的介绍使用多孔筛状房间隔封堵器(amplatzer cribriform occluder,ACO)封堵多孔型房间隔缺损(multi-fenestrated ASD,mf ASD)的经验,并评估其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使用ACO经导管介入封堵mf ASD的5例患儿,并介绍手术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3例mf ASD(Ⅱ)患儿2处缺损距离分别为5 mm、7.4 mm和3.8 mm,选择25 mm ACO进行封堵。1例ASD(Ⅱ)4.5 mm、2.0 mm(位置略偏前),选择18 mm ACO。1例房间隔瘤形成,瘤底8.5 mm,瘤高12.2 mm,ASD 2处,一处位于中央8 mm×8 mm,另一处位于房间隔瘤下方,大小为2.5 mm,两处缺损相距5.2 mm,选择25 mm ACO。术中及术后超声心动图均显示无残余分流,术后第2天及1、3个月心电图检查结果均正常。短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尚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 ACO应用于封堵mf ASD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封堵效率较高,是患儿mf ASD封堵的选择之一。

    2014年11期 v.22;No.112 685-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阅读次数:50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2 ] |[下载次数:132 ]
  •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心肌损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陈涵;王江友;尚小珂;邓晓娴;夏成;彭婷;周红梅;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心肌损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纳入70例成功完成PCI术的UAP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36例)、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组(联合组,34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于术前2 d口服阿托伐他汀80 mg,每日1次,术后继续口服20 mg,每日1次;联合组在阿托伐他汀组基础上,于术前0.5~1.0 h一次性口服60 mg曲美他嗪,术后口服常规剂量曲美他嗪(20 mg,每日3次)。分别于术前、术后18~24 h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I(c 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炎症因子的表达。结果术后18~24 h,联合组患者c Tn I水平高于正常高值的发生率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hs-CRP、TNF-α、IFN-γ在联合组下降最显著;然而术后IL-10较术前升高,联合组升高最显著。结论 PCI术前给予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联合负荷剂量曲美他嗪可以更有效地降低PCI围术期炎症因子的水平及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

    2014年11期 v.22;No.112 689-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阅读次数:33 ] |[引用频次:39 ] |[网刊下载次数:7 ] |[下载次数:221 ]
  • 经肱动脉路径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吴铿;游琼;李腾;叶少强;莫海亮;黄瑞娜;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复诊经肱动脉路径开展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PCI术后复诊的患者,按血管路径分为经肱动脉组(1000例)和经桡动脉组(1000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主要观察指标包括造影成功率、导管插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血管路径并发症(包括血肿、假性动脉瘤、骨筋膜室综合征、动脉痉挛和闭塞)及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穿孔、冠状动脉夹层)。结果两组患者的导管插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经桡动脉组比较,经肱动脉组血肿以及动脉痉挛血管路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1.5%比6.0%,0.1%比24.7%,均P<0.05);经肱动脉组冠状动脉造影的操作成功率显著高于经桡动脉组(98.8%比87.0%,P<0.05)。经桡动脉组骨筋膜室综合征、桡动脉闭塞、假性动脉瘤和冠状动脉痉挛发生率分别为0.1%、0.1%、0.2%和0.2%,而经肱动脉组未见以上不良事件。结论在PCI术后的患者中开展经肱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安全、可行,经肱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可降低患者血管路径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操作的成功率。

    2014年11期 v.22;No.112 693-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0K]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134 ]
  • 延期支架置入对高血栓负荷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罗新林;刘强;王丽丽;翁建新;左辉华;魏熠;曹茜;

    目的研究高血栓负荷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栓抽吸后,延迟置入支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29例血栓积分评分≥2分,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PTCA)和(或)血栓抽吸后血栓积分评分≤2分的STEMI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即时支架组(65例)和延期支架组(64例)。结果两组患者支架置入后TIMI积分、术后2 h ST段回落≥5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积分即刻支架组显著低于延期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延期支架组术后6个月较入院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其中LVEDV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时支架组6个月后较入院时LVEDV、LVESV升高,LVEF降低,其中LVESV升高(P<0.05)和LVEF降低(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0 d内两组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主要出血事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时,两组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即时支架组心力衰竭发生率较延期支架组显著增多(P<0.05),使得即时支架组MACE事件发生率较延期支架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间比较,延期支架组住院天数较即时支架组增多,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且住院费用显著增多,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于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经PTCA、血栓抽吸、强化抗栓处理后延迟行支架置入,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心肌灌注,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从而使MACE事件发生率下降,但延期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会相应增加。

    2014年11期 v.22;No.112 697-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阅读次数:54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140 ]
  • 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刘志忠;单守杰;张俊杰;田乃亮;叶飞;林松;陈绍良;

    目的探讨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治疗无保护左主干(ULM)病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诊断为ULM病变并接受DES治疗的患者216例。接受第一代DES的患者121例为F组,接受第二代DES的患者95例为S组。患者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每日一次;氯吡格雷150 mg,每日一次(维持至少1年)。主要研究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TVR);次要终点为12个月时定量冠状动脉造影(CAG)参数。结果在(342±23)d随访期内,总体复合MACE 22例(10.2%),主要构成为TVR 16例(7.4%)。S组复合MACE为5.3%显著低于F组14.0%(χ2=4.491,P=0.034,RR 2.669,95%CI 1.022~6.975)。S组复合MACE的减少主要表现为TVR减少(χ2=4.465,P=0.035,RR 3.402,95%CI 0.998~11.60)。随访血管造影再狭窄F组与S组分别为17例(14.5%)和8例(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47,P=0.199)。血管内超声提示的晚期获得性支架贴壁不良于F组和S组分别为7例(5.8%)和1例(1.1%),F组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42,P=0.068)。结论与第一代DES相比较,使用第二代DES治疗ULM病变MACE发生率低,主要表现为TVR减少;第二代DES治疗ULM病变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2014年11期 v.22;No.112 702-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9 ] |[下载次数:83 ]
  • 偏心型封堵器经皮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与外科对比研究

    龙恺;尚小珂;宋来春;张刚成;

    目的比较偏心型封堵器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治疗的干下型VSD病例102例,其中使用偏心型封堵器经皮介入封堵治疗52例(介入组),同期行外科开胸手术50例(外科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介入组52例患者中40例(76.9%)手术成功,发生并发症12例(23.1%)。外科组50例中成功47例(94.0%),发生并发症3例(6.0%)。随访2~12个月,两组患者均未见死亡病例。结论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偏心型封堵器治疗干下型VSD,成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需慎重选择治疗方案。

    2014年11期 v.22;No.112 707-7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阅读次数:68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79 ]
  • 普罗布考对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刘虹;滕涛;王燕;张纯全;夏伟;徐庆科;

    目的评价普罗布考对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初步探讨普罗布考预防再狭窄的临床价值及可能机制。方法入选72例合并糖尿病并接受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布考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普罗布考组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加服普罗布考(0.25 g,每日2次),连续服药至PCI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支架内再狭窄定义为支架内或两端5 mm内出现≥50%狭窄程度的病变。测定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变化。结果对照组中10例(27.8%)发生再狭窄,普罗布考组仅3例(8.3%)发生再狭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较术前均有下降,普罗布考组下降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能够有效降低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抗炎作用有关。

    2014年11期 v.22;No.112 710-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阅读次数:36 ] |[引用频次:14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145 ]

征文

  • 第十八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病例征集通知

    本刊编辑部;

    <正>近年来中国心血管疾病呈快速增长态势,在农村及乡镇尤为突出,这就决定了基层医院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控的主战场。基层医生在承担着沉重工作负荷的同时,也面对着大量诊断、治疗困难的病例。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长期致力于心血管专业技术技能的普及和推广。在即将举行的第十八届论坛上,希望通过"专家面对面"的方式,组织全国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扎实理论基础的专家,走近基层医生的身边答疑解惑,促进基层医疗水平的提高。作为基层医

    2014年11期 v.22;No.112 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阅读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 ]
  • 第十八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征文通知

    <正>为促进我国心脏病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推广与交流,了解国内外心脏病学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趋势,发展和提高我国西南部地区介入心脏病的诊疗技术,经中国医师协会批准,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学基金会、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贵州省医学会主办,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贵州省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承办,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贵阳医学院附

    2014年11期 v.22;No.112 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阅读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 ]

医学统计学知识

  • 问题案例分析——诊断能力评价的样本选择

    李雪迎;

    <正>研究设计问题案例:研究目的:评价磁共振检查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T2加权成像(T2WI)对乳腺癌的诊断能力。研究方法:回顾一组经病理检查确诊的乳腺癌患者的磁共振检查结果,获得两种成像技术的乳腺癌阳性检出情况。研究结果:通过卡方检验对两成像技术的阳性检出率进行差别性检验。结果示,DWI成像的乳腺癌患者阳性检出率高于T2WI成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DWI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能力高于T2WI

    2014年11期 v.22;No.112 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阅读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7 ]

书讯

  • 《心内科疾病诊疗掌中宝》出版

    <正>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飞速发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为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依据,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指南不断更新。为帮助心血管内科实习医生、住院医生、年轻的主治医生和进修医生们在忙碌的临床工作中尽快掌握和应用新的诊疗技能,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高年资医生们撰写了此口袋

    2014年11期 v.22;No.112 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6 ]
  • 《中华冠脉介入之旅》出版

    <正>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冠脉介入治疗技术传入我国,开启了我国冠脉介入治疗新篇章后,三十余年的岁月,令这一学科在一路历经艰辛的发展中取得了今日令人欣慰的丰硕成绩。从初期时实施一例冠脉手术还需要国外专家的指导和协助,短短的三十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翘楚学科,且拥有了真正值得骄傲的各项成绩,不得不说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奇迹。而这一段振奋人心的奋斗历程,更是被记录为一册内容详实、饱满的图书——《中华冠

    2014年11期 v.22;No.112 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 《中国基层医生心血管疾病实用手册》、《中国基层医生心血管药物实用手册》出版

    <正>目前,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40.27%,尤其35~54岁青壮年死亡人数增加最为迅猛。1998年WHO全球健康报告显示,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将比2000年增加3.7倍。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蔓延成为我国21世纪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而基层医疗机构是我国人民健康的守护

    2014年11期 v.22;No.112 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阅读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2 ]
  • 《国际高血压防治指南及解读》出版

    <正>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主要并发症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病等,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近三年来,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循证医学证据不断增加,中国、美国、欧洲及相关国家和地区陆续更新了相应的高血压或老年高血压指南共识,为了便于读者查阅,指导临床应

    2014年11期 v.22;No.112 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阅读次数:4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47 ]

读者·作者·编者

  • 欢迎订阅2015年《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本刊编辑部;

    <正>《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创刊于1993年,是我国第一本以心血管介入诊疗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学术期刊。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她已成为心血管介入领域权威性的全国性期刊,深受广大心血管临床医师及科研工作者的欢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辟有论著、述评、学术讲座、病例报告、专家笔谈、新技术介绍及综述等栏目,报道内容反映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和国际研究动态及国内发展方向。读者对象为心血管临床与科研工作者。《中国介入心脏病学

    2014年11期 v.22;No.112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阅读次数:3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 ]

基础研究

  • 负荷剂量氟伐他汀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模拟缺血预适应

    侯倩;王园园;赵志芳;胡海娟;崔炜;

    目的观察负荷剂量氟伐他汀预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84只大鼠随机分为12组,每组7只。其中氟伐他汀组(F-1~F-8组)分别于冠状动脉缺血前1、2、4、6、12、24、48和72 h灌胃氟伐他汀80 mg/kg;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适应第一窗口组(IPC-1组)及第二窗口组(IPC-2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预适应保护模型及延迟保护模型。记录大鼠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情况,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受损心肌细胞形态。结果氟伐他汀预处理组中,除F-5、F-6组外,其他组心肌梗死面积均较I/R组减小(P<0.05);负荷剂量氟伐他汀的保护作用呈现两个窗口,F-3、F-7组分别为其保护作用的最佳组(与I/R组比较,P<0.05);与IPC-1组比较,F-3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程度、血清LDH和CK-MB均显著增高(P<0.05),心律失常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PC-2组比较,F-7组梗死面积有减少趋势(P>0.05),心肌梗死质量显著降低(P<0.05),缺血程度显著增高(P<0.05)。结论负荷量氟伐他汀预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存在两个窗口,第一窗口较缺血预适应弱,第二窗口在减轻心肌梗死程度上有强于缺血预适应的趋势。

    2014年11期 v.22;No.112 714-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9K]
    [阅读次数:46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102 ]
  • 新型生物全降解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小型猪冠状动脉后冠状动脉造影及连续血管内超声评价

    李君;冯高科;郑晓新;卢钊;秦超师;陈燕;肖建民;夏金喜;翟健坤;吴天根;蒋学俊;李晓艳;

    目的评价聚左旋乳酸/无定形磷酸钙(PLLA/ACP)新型生物全降解药物支架置入猪冠状动脉6个月内支架弹性回缩及有效性。方法将16枚新型生物支架随机置入小型猪冠状动脉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术后即刻、随访终点)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术后即刻、1个月、6个月),并且,在术后1个月和6个月分别处死12、4只动物,取支架置入部位血管固定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内膜增生情况和支架贴壁情况。结果各小型猪随访终点造影复查可见支架置入段血管血流通畅,无狭窄及血栓形成等现象。IVUS检查提示,平均支架面积和平均支架直径在置入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分别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支架面积:(6.08±1.30)mm2、(6.00±0.60)mm2比(5.97±0.53)mm2,P>0.05;平均支架直径:(2.76±0.30)mm、(2.76±0.14)mm比(2.75±0.12)mm,P>0.05],提示支架未发生显著弹性回缩;病理形态学分析提示,支架置入段血管轻度狭窄,未见支架贴壁不良。结论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置入小型猪冠状动脉6个月后,未发现显著支架弹性回缩,具有足够的支撑性能;内膜增生程度较轻,能够保证管腔通畅。

    2014年11期 v.22;No.112 719-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8K]
    [阅读次数:28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2 ] |[下载次数:161 ]

综述

  • 心肌存活性的无创评估方法

    孙冬冬;王海昌;

    <正>冠心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采用无创心肌缺血方法准确评估存活心肌对于患者PCI的预后至关重要。PCI目的在于改善存活心肌的血流灌注,恢复局部心肌功能。如果冠心病患者靶血管支配区域无存活心肌,即使采用PCI术开通血管,也无法改善心肌缺血,同时增加了手术风险和治疗费用。靶血管供血区域有存活心肌时,PCI术可增加缺血心肌血流灌注,使处于冬眠或顿抑状态的心肌恢复功能,降低心绞痛发生

    2014年11期 v.22;No.112 724-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K]
    [阅读次数:27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6 ] |[下载次数:276 ]
  • SYMPLICITY HTN-3后时代,经皮导管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路在何方?

    蒋雄京;董徽;

    <正>顽固性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在应用包括利尿剂在内的3种或以上的足量降压药后血压仍难以达标或至少需4种降压药,血压才能达标,可导致严重的靶器官损伤和心血管风险,治疗十分棘手[1]。近年来,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表明,经皮导管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RDN)对于部分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具有显著持久的降压作用,且很少发生严重的操作相关不良事件,为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带来新的曙光[2-4]。SYMPLICITY HTN-3是

    2014年11期 v.22;No.112 727-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3K]
    [阅读次数:48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2 ] |[下载次数:155 ]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抗凝药物应用研究进展

    王小东;刘学波;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引起血小板活化、聚集,粥样斑块被挤压破裂,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瀑布产生,导致血栓形成。抗凝治疗可减少PCI导致的血栓形成和栓塞。目前常用的抗凝剂有普通肝素(UFH)、低分子肝素(LMWH)、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卢定、达比加群、阿加曲班)、Ⅹ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和正在研发的Ⅸ因子抑制剂等。现就PCI围术期抗凝药物的应用

    2014年11期 v.22;No.112 729-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2K]
    [阅读次数:54 ] |[引用频次:16 ] |[网刊下载次数:9 ] |[下载次数:351 ]
  • 经皮导管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

    孟玮;张烁;

    <正>高血压是影响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常见的慢性疾病[1]。5%~30%的患者需服用3种或3种以上降压药(至少含有一种利尿剂),且每种药物均已达到最佳剂量而不能控制的血压,称为顽固性高血压(resistant hypertension,r HTN)[2-4]。尽管药物研制发展迅速,顽固性高血压的发生率仍不断增长,在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中尤其常见,亟需有效治疗方案[4-5]。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与本病发病密切相

    2014年11期 v.22;No.112 73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阅读次数:49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124 ]

病例报告

  • 冠状动脉-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一例

    邱林;龚艳君;洪涛;

    <正>患者男,76岁。因"胸闷13年,加重2个月"于2013年12月17日入院。患者13年前间断出现活动时胸闷,伴气短,无胸痛。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LM)末段狭窄60%,前降支(LAD)近段狭窄85%,回旋支(LCX)近段狭窄80%,右冠状动脉(RCA)中段狭窄80%。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分别行左乳内动脉(LIMA)至LAD吻合、经桡动脉桥自主动

    2014年11期 v.22;No.112 736-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7K]
    [阅读次数:4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98 ]
  • 儿童腺样体肥大致肺动脉高压二例并右心导管检查分析

    周红梅;尚小珂;Liang Zhong;彭婷;邓晓娴;张刚成;

    <正>肺高血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类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为主要特征,并最终导致右心衰竭甚至死亡的恶性心血管疾病。2008年在美国Dana Point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第4届PH研讨会上,对PH临床分类进行了重新修订。将PH分为5类,其中肺部疾病和(或)低氧所致的肺动脉高压属于PH的第3类[1],相关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

    2014年11期 v.22;No.112 738-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阅读次数:32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2 ] |[下载次数:83 ]
  • 经桡动脉导管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一例

    邹玉宝;董徽;蒋雄京;彭猛;沈松鹤;卞谨;刘亚欣;宋雷;张慧敏;吴海英;

    <正>患者男,43岁,以"反复头晕12年"入院。12年前因反复头晕发现血压显著升高,同时使用四种足量降压药物也难以控制。既往高脂血症4年,吸烟史20年,无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入院查体:上肢血压170/120 mmHg(1 mmHg=0.133 kPa),其余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示蛋白(-),红细胞(-);尿微量白蛋白227.6 mg/L;血清肌酸酐90.3μmol/L,血清尿

    2014年11期 v.22;No.112 741-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9K]
    [阅读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75 ]
  • Cullote支架技术处理高风险分叉病变一例

    李峥;王效增;

    <正>冠状动脉病变中左主干和分叉病变较为常见,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20%~25%,也是PCI中最具挑战的病变类型,成功率低,术中由于特殊的解剖生理特征及分支急性闭塞或濒临闭塞发生并发症的风险高,术后分支再狭窄率较高,因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率也高。患者女,69岁,以"反复胸痛、胸闷2年,加重1周余"为主诉入院。(1)病例特点:2年来患者多于餐后、劳累、天

    2014年11期 v.22;No.112 74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2K]
    [阅读次数:5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67 ]
  • 多球囊原位扩张脱载支架成功一例

    张少利;杨煜;徐晤;张卓琦;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发生支架脱载或嵌顿、导丝断裂、血管破裂的并发症十分少见。主要原因有操作技术,病变的特点如慢性闭塞病变、扭曲、钙化、成角、分叉病变等[1]。本病例对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分叉病变处行经典微裤裙支架术(classic mini-culotte stenting)。在LM-LCX置入支架一枚,拟于LM-LAD置入支

    2014年11期 v.22;No.112 745-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8K]
    [阅读次数:54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6 ] |[下载次数:97 ]
  •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致眼底动脉栓塞一例

    刘国晖;温言;郑海阔;张亮;张文琪;

    <正>患者女,17岁,因"发现心脏杂音、室间隔缺损(VSD)17年"拟行介入治疗,于2008年10月3日入住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查体:血压110/70 mmHg(1 mmHg=0.133 kPa),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触及震颤,心界不大,心率72次/min,节律规整,P2>A2,于胸骨左缘第3~4

    2014年11期 v.22;No.112 747-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5K]
    [阅读次数:5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67 ]

会议纪要

  • 2014中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抗凝城市会纪要

    周忠江;侯玉清;

    <正>2014年10月31日,国内16个大中型城市携手举办了2014年中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CI抗凝城市网络视频会。法国萨伯特慈善医院心脏中心的国际抗凝领域知名专家Montalescot教授亲临现场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演讲。Montalescot教授是法国血栓研究的首席学者及欧洲心脏学会(ESC)血小板功能和活性评估及2014 ESC血运重建指南工作组专家。2004年即主持了稳定性冠心病择期经皮

    2014年11期 v.22;No.112 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阅读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