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席尚德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7 ]
- 张书田,李美方,崔进国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3 ]
- 王凤阳,王秀枝,祁宏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 ]
- 侍作胜,张彤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 ]
- 郭远林,任江华,宋长杰,王瑞英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血管损伤后内膜增厚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和免疫组化技术对内皮剥脱术后 3、9、1 4、2 8天家兔颈总动脉壁的凋亡及增生细胞分别进行检测 ,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术后各损伤组凋亡及增生指数示 9天时均显著高于 3天 ,1 4天达峰值 ,2 8天呈下降趋势 ,其中凋亡指数仍较高 ;阳性表达面积率示高峰及之前的凋亡 /增殖比 <1 ,而之后 >1。对照组染色呈阴性。结论 细胞凋亡调节着损伤动脉壁的细胞数目 ;它与细胞增生伴存 ,在增生后期占主导地位 ,调控细胞不再增多。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1 ] - 霍勇,高炜,张励庭,刘梅林,洪涛,朱国英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中心肌桥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和结果 2 55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人群中 ,共检出心肌桥 1 7例 ,发生率为 0 665% ,均为左前降支心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 >50 %的有 1 4例 ,均有心绞痛症状 ,心电图提示有ST段移位、T波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 ;5例行心肌核素显像的病人提示有前壁心肌缺血。有 1例患者为陈旧前壁心肌梗塞 ,心肌桥于收缩期致 1 0 0 %血流阻断。 1 7例病人中有 3例左心室造影提示有室壁肥厚。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心肌桥现象并非罕见。心肌桥的存在可引起心肌缺血及相应的心电图、核素心肌显像缺血改变 ,严重的心肌桥压迫可引起心肌梗塞。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7 ] - 石振纲,张领,周健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8 ]
- 李桂香,吴明永,梁建强,王勇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 李冰,秦永文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1 ]
- 陈继远,郑道声,张世华,刘建平,曹梅讯
对 2 4只兔建立髂动脉再狭窄模型 ,随机分为对照组 8只 ,假手术组 8只和几丁质组 8只。几丁质组于再狭窄血管管周套上几丁质管 ,假手术组经上述同样手术过程但不放几丁质管。术后 4周观察各组兔髂动脉内膜面积 ,内膜 /中膜面积、厚度 ,3H TdR参入量。结果 ,管周应用几丁质能显著抑制再狭窄血管内膜增生 (P <0 0 0 1 ) ,提示管周局部应用几丁质可有效地预防再狭窄。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3 ] - 栾与英,胡大一
目的 能否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代替泛影葡胺作碘过敏试验来预测临床反应需要进一步研究。方法 观察了 850例接受冠脉造影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患者 ,以泛影葡胺及非离子显影剂欧乃派克 /碘必乐两种剂型行碘过敏试验 ,检验其试验结果与临床反应的符合率。结果 以泛影葡胺为试剂的碘过敏试验预测非离子型造影剂的临床反应 ,阳性预测值为 4 7% ,敏感性为 2 5% ,特异性 97% ,而以非离子型造影剂行碘过敏试验 ,阳性预测值为 1 0 0 % ,敏感性为 1 0 0 % ,特异性 1 0 0 %。结论 以非离子型造影剂取代泛影葡胺可准确的预测相应剂型的临床反应 ,方法安全可行。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6 ] - 陆东风,陈敏生,李昭骥,李燕屏,熊龙根,刘世明,程麟令
目的 我院自 1 994年 3月至 1 997年 6月对 1 0 0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病人应用国产尿激酶 (UK)和德国链激酶 (SK)静脉溶栓治疗 ,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发现 :UK和SK血管开通率分别为 60 8%及 63 0 % ,5周死亡率分别为 8 6%及 7 4 % ,严重出血并发症分别为1 85%及 2 1 7% ,均无统计学意义。 1 0例加大UK剂量至 2 0 0万U ,并不增加血管开通率反而增加出血并发症。临床观察证明UK和SK用于静脉溶栓治疗AMI是安全有效的。两者均能明显降低AMI的死亡率 ,来自溶栓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也是罕见的。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2 ] - 张宝娓,Ding Zeepin,Chee Teksiong,Chuah Sengchye
目的 为评价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在重危心脏病人诊断治疗中的价值 ,对 3 7例收住监护病房的重症心血管病人进行了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和TEE检查 ,其中男 2 5例 ,女 1 2例 ,平均年龄57( 1 9~ 85)岁。入选对象包括怀疑夹层动脉瘤 2 3例、心脏瓣膜功能异常 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 3例 ,心内分流 2例。结果 所有病人均可耐受TEE检查 ,无并发症发生 ,TEE较TTE可提供更高的阳性诊断结果 ,阳性率分别为 65 0 %和 3 8 0 % ,在怀疑夹层动脉瘤者中 ,TEE检出夹层撕裂膜 1 4例 ;而TTE仅检出 7例 ,且图象欠清 ,检出部位有限。在 4例人工机械瓣膜功能异常者中 ,TEE发现瓣膜部位血栓形成 3例。结论 在对心脏大血管疾病的诊断中 ,TEE阳性诊断率高于TTE ,尤其在怀疑夹层动脉瘤及人工机械瓣膜病变时 ,应行TEE检查。即使在重危病人 ,TEE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手段。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 ] - 喻学刚,张裕民,牛树茂,江洪
观察 1 5例冠心病患者PTCA前后冠脉循环中内皮细胞、内皮素及前列环素的改变。结果 :( 1 )PTCA术后冠脉循环中内皮细胞数显著增高 ,在术后 6小时达高峰 (P <0 0 1 ) ,内皮素及前列环素含量明显升高 ,在术后 1 2小时达高峰 (P <0 0 1 )。 ( 2 )球囊扩张时间超过 4分钟比低于 2 5分钟的患者其内皮素及前列环素均增高 (P <0 0 5)。提示由于球囊机械刺激及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内皮细胞损伤 ,可能与PTCA后继发冠脉收缩及血栓形成有关。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 ] - 齐丽彤,张钧华,高萌,周爱儒
目的 观察缺氧对心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的Wistar乳鼠心肌细胞分别缺氧 2小时、1 2小时、2 4小时 ,采用流式细胞术、TdT介导的dUTP末端标记法 (TUNEL)以及形态学方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 各缺氧组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随着缺氧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量逐渐增加 ,对照组、缺氧 2小时、1 2小时、2 4小时组凋亡细胞数量分别为 9 3 3± 0 62 % ,1 7 2 9± 0 95% ,3 3 59± 2 0 9% ,76 0 1± 4 60 % (P <0 0 1 )。缺氧 2 4小时心肌细胞TUNEL染色阳性 ,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表现出凋亡的形态特征。结论 缺氧可以诱导乳鼠心肌细胞凋亡。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1 ] - 王鹂,庞继恩,孙铁军,范洪亮,刘松,何涛,辛辉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8 ]
- 张荣江,刘建文,徐家增,陈江华,孙艳玲,许宝霞,关春普,张连娟,李淑云,单自强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 张卫泽,杜修海,张明旭,李会明,王艳春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 ]
- 邹凤军,杜雪平
38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早期心包积液病例研究表明 :心肌梗塞急性期心包积液的发生率为 1 4 .5% ,与心肌梗塞是否透壁、心力衰竭有关 (P <0 .0 5)。与心肌梗塞的次数、预后无关 (P >0 .0 5) ,是AMI时常见的良性并发症。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6 ] - 赵驰,陈淑敏,汪浩,董剑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7 ]
- 齐雨青,顼志敏,胡大一,李田昌
目的 为观察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对不稳定性心绞痛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9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 ,入院后一周内行冠脉造影 ,分析其病变特点、狭窄程度及前向血流 ,根据病变的形态将病变分为单纯病变和复杂病变 ,随访 6~ 1 2个月 ,观察终点为非致死性心肌梗塞或心脏性死亡。结果 共发生心脏事件 1 2例 ,复杂病变对预后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前向血流 <TIMI 3级、三支病变和 /或左主干病变。结论 冠脉斑块的形态特点是影响不稳定性心绞痛预后的主要因素。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4 ] - 顼志敏,陈牧雷,崔亮,徐琳,胡大一
目的 观察女性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 3年内接受静脉溶栓 3 0 2例 (AMI)患者中的 83例女性AMI的临床疗效。结果 ( 1 ) 83例女性AMI与 2 1 9例男性患者比较 ,溶栓后梗塞相关血管 (IRA)再通率明显为低 ( 57 8%比 73 5% ,P <0 0 1 ) ,尤其3 8例≥ 60岁的老年女性比 92例老年男性明显为低 ( 55 9%比 73 0 % ,P <0 0 2 5)。 ( 2 )经溶栓治疗的男性AMI患者比女性的 5周死亡率 ( 4 1 %比 1 4 5% ,P <0 0 1 )及中度以上心衰率 ( 1 4 2 %比 2 6 5% ,P<0 0 5)明显为低。结论 国人女性A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但其临床疗效似乎低于男性患者。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7 ] - 柳景华,任自文,汪丽蕙,张钧华,丁燕生
目的 为探讨心绞痛对心肌梗塞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1 4 5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临床回顾性分析 ,阐明梗塞前心绞痛 (PAP)对心肌梗塞范围、梗塞后并发症及恶性心律失常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 PAP组有较少坏死Q波数 (P <0 0 1 )和异常室壁运动个数 (P <0 0 5) ,有显著降低的CK和CK MB峰值 (P <0 0 1 ) ,左室和右室射血分数也较高 (P <0 0 5)。住院期间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下降 ,2 4小时内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和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降低 (P <0 0 1 ) ,而左室高峰充盈率 (LVPFR)和侧支循环相比较无明显差异。提示 :PAP具有缩小心肌梗塞范围 ,保护心脏收缩功能 ,抗恶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对心脏舒张功能、房颤、梗塞后心绞痛和室壁瘤等可能无保护作用。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0 ] - 孙晓斐,丛培玲,苗俊东,杜新平,郝丽
对 2 6例二尖瓣狭窄 (MS)合并心房颤动 (Af)患者 ,在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 (PBMV)前给大剂量肝素短程抗凝 ,并对其中 1 9例在术后即给予同步直流电复律。结果 二尖瓣口面积 (MVA)由 0 92± 0 2cm2 扩大至 1 95± 0 3 7cm2 ,左房平均压 (LAP)由 3 1 2± 1 2 7kPa降至 1 4 2± 0 85kPa,而左房内径 (LAD)由 52 7± 8 1mm缩小至 4 2 5± 5 9mm。 2 6例均无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并发症 ;1 9例术后即刻行同步电复律者 1 5例 ( 78 9% )复律成功。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 ] - 王斌,阎德春,江文,张慧军,肖毅,赵楠,于桂荣
目的 心肌缺血预适应能否改善心功能。方法 对 1 4 5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病人按是否合并梗塞前心绞痛分为两组 :A组 ,4 6例 ,病人在梗塞前 2 4小时内至少有一次心绞痛发作 ,总的心绞痛史≤ 1 4天 ;B组 ,99例 ,病人在梗塞前无心绞痛史。结果 A组和B组肌酸激酶的峰值分别为 10 1 9 7± 1 66 1U/L和 1 92 2 7± 3 1 4 4U/L(P <0 0 0 1 ) ,心电图的QRS积分分别为 8 5± 4 5和 1 1 9±4 4 (P <0 0 0 1 ) ,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 2 3 9%和 4 7 5% (P <0 0 1 ) ,严重左心衰竭发生率为 2 1 7%和 4 2 4 % (P <0 0 2 ) ,6个月内的死亡率为 6 5%和 2 0 2 % (P =0 0 6) ,1个月时的左室射血分数 (LVEF)为 54 3± 5 9%和 4 8 6± 2 7% (P <0 0 0 1 ) ,说明梗塞前短期心绞痛的存在可以减少AMI病人的梗塞面积 ,改善左心功能和短期临床预后。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1 ] - 许邦龙,霍勇,洪涛,邢德智,刘梅林,朱国英
分析 51例左冠脉主干病变 (狭窄≥ 50 % )的冠心病患者。其中单纯左主干病变 8例 ,左主干合并其它冠脉病变 4 3例。并与非左主干病变的冠心病患者 2 1 0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左主干病变组临床上多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 ,易发心梗 ,猝死率较高。但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及左室射血分数 ,在两组中差异无显著性。单纯左主干病变与非左主干病变者类似 ,但心绞痛发作时其心肌缺血更为严重。冠脉搭桥术可改善左主干病变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3 ] - 贾三庆,胡大一,李田昌,张建军,陈方,王乐丰,杨明,王明生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 8例发病在1 5~ 6 5小时的AMI患者行直接PTCA术 ,其中 2 2例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 ,成功率 1 0 0 %。梗塞相关血管 (IRA)的TIMI 3级血流恢复率 96 4 % ,无住院死亡。 2例合并出血 ,2例术后急性左心衰。 1 8例术后出院前重复冠脉造影示IRA无血栓形成。术后随访 1 0 1 6个月 ,3例因多支病变再次行PTCA术 ,5例 ( 1 7 8% )复发心绞痛 ,无死亡病例。结论 AMI的直接冠脉内支架术是安全有效的 ,可以改善病人的近期和远期预后。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8 ] - 韩雅玲,荆全民,王守力,佟铭,王祖录,苗志林,栾波,杨文,刘莹,李振荣,郑晶,孙桂琴,王冬梅,李菲
1995年 1 2月至 1 997年 1 2月共对 3 2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病人施行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其中 1 8例置入冠脉内支架 2 0枚。直接PTCA 2 3例 ,补救性PTCA 9例。病人年龄 3 8~ 86岁 ,1 9例为多支病变 ,1 0例并发心源性休克。介入治疗后梗塞相关动脉 (IRA)全部开通 ,无手术并发症。术后 3 1例恢复TIMI 3级血流灌注 ,1例 2级。心源性休克病死率 3 0 %。对存活出院的 2 9例随访 1~ 2 5个月无室壁瘤、心力衰竭及死亡者 ,1例术后半年再发AMI。提示急诊介入治疗能明显降低AMI病死率 ,并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8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