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44398

临床研究

  •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诱发血管弥漫性夹层延迟干预的安全性分析

    陆浩;李晨光;常书福;戴宇翔;黄东;马剑英;姚康;张峰;葛雷;钱菊英;葛均波;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可能导致冠状动脉弥漫性夹层形成,观察此类患者延迟支架置入的安全性、靶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及预测因素,以及对再次PCI治疗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CTO介入治疗时导致病变血管弥漫性夹层,并采用了延迟支架置入策略的患者19例,观察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脏压塞、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夹层长度及TIMI血流分级对再闭塞的影响,比较原位闭塞及非原位闭塞患者再次PCI的成功率。结果所有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未发生心脏压塞、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等并发症。术后6~50周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示,靶血管再闭塞15例(78.9%),其中原位闭塞11例,非原位闭塞4例,首次PCI术后靶血管的TIMI血流均为Ⅰ~Ⅱ级;血管再通4例,TIMI血流均为Ⅲ级。再次PCI的患者中,原位闭塞9例,正向PCI均失败,逆向PCI成功5例(55.6%);非原位闭塞4例,正向PCI3例,逆向PCI 1例,均成功;非原位闭塞再次正向PCI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原位闭塞患者(P=0.003)。结论 CTO介入治疗后出现弥漫性夹层,延期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案,TIMI血流Ⅲ级是血管再通的独立预测因素,若出现原位再闭塞,在有可利用的侧支循环血管的情况下,应尽早选择逆向PCI策略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2015年06期 v.23;No.119 301-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8K]
    [阅读次数:36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100 ]
  • 两种基于冠状动脉造影图像预测心肌血流储备分数方法的对比研究

    双东思;汪敏;郭卉;苏晞;宋丹;夏成雨;

    目的比较柏肃叶等式和FAST评分预测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的差异。方法入选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1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及FFR测定的冠心病患者80例,同时计算病变长度(lesion length,LL)/[最小管腔直径(minimal lumen diameter,MLD)]4和FAST评分。通过ROC曲线下面积大小,比较两种评估方法预测FFR的准确度。结果柏肃叶等式和FAST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4±0.065)和(0.505±0.065),柏肃叶等式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AST评分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AST评分不能预测FFR<0.8,柏肃叶等式的评分能用于预测FFR<0.8,但准确性不高。

    2015年06期 v.23;No.119 305-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阅读次数:4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2 ] |[下载次数:54 ]
  • 年龄≤3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杨明;柏小寅;倪建佼;徐佳晨;曾勇;沈珠军;方全;

    目的分析年龄≤30岁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有1204例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并确诊AMI的患者,其中18例(1.5%)年龄≤30岁,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13例(72.2%)为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5例(27.8%)为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发现,10例(55.6%)患者为单支病变,其中左前降支8例,右冠状动脉2例。6例女性患者中有5例(83.3%)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4例大动脉炎和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2例男性患者中,吸烟者10例(83.3%)。共有10例患者(55.6%)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1例大动脉炎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结论年龄≤30岁AMI患者多为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以单支病变多见,前降支为最常见的罪犯血管;女性患者多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大动脉炎最为常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短期预后较好,远期预后取决于合并症。

    2015年06期 v.23;No.119 309-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4K]
    [阅读次数:40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6 ] |[下载次数:167 ]
  • 冠状动脉内支架断裂的特征分析

    张慧平;艾虎;赵迎;唐国栋;李辉;郑耐心;孙福成;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断裂患者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特征。方法北京医院2006年1月至2014年8月行PCI并置入支架的患者共6579例,其中2407例患者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对造影证实支架断裂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支架断裂患者共6例,发现支架断裂的中位时间为398(220~2516)d。其中,前降支支架断裂1例,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右冠状动脉支架断裂5例,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无症状。5例患者断裂支架置入部位均有钙化、迂曲明显,均为非成角病变,其中4例的原发病变为右冠状动脉的慢性完全或次全闭塞。5例患者所置入支架为长支架且有支架重叠,3例在支架置入后进行了高压后扩张。5例患者为靠近支架连接处断裂,4例为支架完全断裂。支架断裂继发急性血栓形成1例,发生局限型支架内再狭窄3例,均再次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断裂多见于右冠状动脉,与血管迂曲、置入长支架、高压后扩张及支架重叠等因素有关,多为靠近支架连接处断裂,可继发支架内再狭窄、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

    2015年06期 v.23;No.119 314-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阅读次数:26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7 ] |[下载次数:128 ]
  • 血流储备分数在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陈盈文;胡允兆;吴焱贤;黎文生;杨友;陈玉映;钟建开;罗德谋;

    目的探讨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在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被判定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且准备行PCI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按指南行常规药物治疗,随机分为FFR指导PCI组(FFR组,50例)和造影指导常规PCI组(对照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放射剂量、支架数量、住院时间及术后12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不稳定型心绞痛、支架内血栓形成、心力衰竭等)发生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病变分型、病变参照血管直径、支架置入前病变狭窄程度、支架置入后病变狭窄程度、PCI成功率、完全血运重建、PCI相关性心肌梗死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FR组的对比剂用量[(99.60±17.83)ml比(114.60±30.78)ml,P=0.004]及支架数量[(1.40±0.67)枚比(1.92±0.80)枚,P=0.001]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用时、住院时间及放射剂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2个月,两组MACE发生率和LVEF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FFR应用于冠状动脉复杂病变PCI中,可在不增加手术用时、住院时间及放射剂量的基础上明显减少对比剂用量及置入支架数量,但并未显著降低术后12个月的MACE事件发生率。

    2015年06期 v.23;No.119 320-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阅读次数:46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119 ]
  • 替格瑞洛在氯吡格雷不同反应性患者中的治疗作用

    谈红;胡瑛;李晓燕;苏莉;张国明;沈虹;陈英剑;李蕾;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对血小板功能的检测,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服用氯吡格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改用替格瑞洛治疗的血小板反应性。方法纳入济南军区总医院220例ACS行PCI患者,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后第5天进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腺苷二磷酸(ADP)抑制率检测,根据患者ADP抑制率是否小于30%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组与非氯吡格雷抵抗(non clopidogrel resistance,NCR)组,每组再随机分为替格瑞洛及氯吡格雷2个亚组,采用单组同意Zelen设计调整分组,1个月后复查TEG,观察各组患者ADP抑制率变化情况。并随访患者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及两种药物短期不良反应。结果 1个月后复查TEG,CR患者替格瑞洛组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显著升高[(16.9±8.5)%比(45.4±16.9)%,P<0.01],而氯吡格雷组为[(17.9±7.7)%比(18.4±8.0%),P=0.6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CR患者替格瑞洛组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亦显著升高[(45.1±12.5)%与(60.2±12.4)%,P<0.01],氯吡格雷组[(49.1±14.6)%比(49.9±15.0)%,P=0.3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临床随访结果显示,27例MACE患者中,NCR患者氯吡格雷组8例(11.3%),替格瑞洛组4例(7.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7);CR患者氯吡格雷组10例(23.8%),替格瑞洛组5例(9.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各组间患者累积无MACE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ADP抑制率是减少相对危险度,降低MACE发生率的主要因素,而SYNTAX评分较高是不利因素。CR-氯吡格雷组的MACE风险分别为NCR-氯吡格雷组、CR-替格瑞洛组、NCR-替格瑞洛组的4.53倍(P<0.01)、5.65倍(P=0.01)、6.71倍(P=0.01)。服用氯吡格雷患者MACE风险是替格瑞洛患者的6.08倍(P=0.009)。患者未见心原性死亡、卒中不良事件发生;服用氯吡格雷患者中有9例(7.7%)出现轻度出血,服用替格瑞洛患者12(11.2%)例出现出血,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9)。出现呼吸困难患者中,服用氯吡格雷2例(1.8%),替格瑞洛9例(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困难均为轻、中度,可耐受。结论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相比,能够显著提高血小板抑制率,其对CR患者血小板抑制率提升更明显,可降低患者短期MACE风险,不增加出血风险,但可能增加呼吸困难发生率。

    2015年06期 v.23;No.119 326-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K]
    [阅读次数:84 ] |[引用频次:13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244 ]
  • 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判定价值

    王江洪;胡晓军;孙跃玲;吴丹;

    目的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某些特点对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判断价值。方法分析236例首次发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某些心电图的特征改变,与其入院时的冠状动脉造影(CAG)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伴下列1项或以上患者对预测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伴STV4~V6↓;(2)伴STⅡ、Ⅲ、a VF↑>0.2 m V+STa VR↑;(3)伴a VF导联低电压;(4)伴2个或以上胸前导联f QRS波;(5)伴STV4R↑+STa VL↓/STⅠ↓<1。其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伴STV4~V6↓时对判定患者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某些特征的改变对判定患者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5年06期 v.23;No.119 33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9K]
    [阅读次数:34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130 ]
  • 冠状静脉窦充盈时间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价值

    巢胜吾;樊济海;王丽娜;王玲;潘瑞麟;李博;陈涛涛;

    目的探讨冠状静脉窦充盈时间(CSFT)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临床符合心脏X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32例为研究组,无胸痛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心脏瓣膜病患者22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之间临床基线资料、CSFT、TIMI帧计数、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高血压病(56.3%比18.2%,P=0.01)、血脂异常(43.8%比9.1%,P=0.025)、平均CSFT[(4.4±0.6)s比(3.3±0.9)s,P<0.01]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IMI帧计数[(31.5±8.3)帧比(28.3±5.6)帧,P=0.10]、TMP分级[2.90(2.5,3.0)级比2.94(2.8,3.0)级,P=0.5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SFT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15年06期 v.23;No.119 338-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阅读次数:31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97 ]

读者·作者·编者

  • 关于论文中参考文献的著录

    本刊编辑部;

    <正>参考文献的著录应以亲自阅读的近年主要者为限,尽量精选。按国家标准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方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确需引用个人通讯时,可将通讯者姓名和通讯时间写在括号内插入正文相应处。不得引用未公开发表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前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

    2015年06期 v.23;No.119 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阅读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 ]
  • 关于医学论文中的作者署名和志谢

    本刊编辑部;

    <正>我国著作权法公布以来,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作为医学科技期刊必须严格执行著作权法。为此,本刊对作者署名的有关要求重申如下。1.作者署名的意义和应具备的条件(1)署名的意义:1标明论文的责任人,文责自负;2医学论文是医学科技成果的总结和记录,是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和创造智慧的结晶,也是作者对医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并以此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承认的客观指标,是应得的荣誉,也是论文版权归作者的一个声明;3作者署名便于编辑、读者

    2015年06期 v.23;No.119 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阅读次数:5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 ]
  • 关于论文中对图表的要求

    本刊编辑部;

    <正>图表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顺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文字简明准确的图(表)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表下方,并需注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采用三横线表,如遇有合计和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要求表

    2015年06期 v.23;No.119 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阅读次数:2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 ]
  • 关于论著中关键词的标引

    本刊编辑部;

    <正>论著类论文中需标引2~5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m》中医学主题词表(MeS H)内所列的词。如果无相应词,处理办法:(1)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2)根据树状结构表

    2015年06期 v.23;No.119 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阅读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6 ]
  • 关于论文中对于医学伦理的要求

    本刊编辑部;

    <正>科研论文中,当报告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研究程序是否符号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地区性或国家性)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

    2015年06期 v.23;No.119 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阅读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1 ]
  •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建议的规范医学名词

    本刊编辑部;

    <正>~~

    2015年06期 v.23;No.119 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 ]
  • 关于本刊论文中统计学符号的应用

    本刊编辑部;

    <正>本刊统计学符号遵照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中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的有:(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中位数仍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方差分析用英文大写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7)相关系数用英文

    2015年06期 v.23;No.119 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阅读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 ]
  • 本刊“书讯”栏目欢迎投稿

    本刊编辑部;

    <正>本刊辟有"书讯"栏目,刊出介入心脏病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新书出版信息,欢迎作者和出版单位投稿。"书讯"栏目的稿件内容应包括书名、作者、出版单位、读者对象、内容简介、开本、字数、出版时间、定价、邮购方式等项,要求内容准确,文字简明,字数以300~400字为宜。

    2015年06期 v.23;No.119 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阅读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 ]

书讯

  • 《抗栓与溶栓治疗——基础与实践》出版

    <正>血栓形成和栓塞不仅是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也是许多全身性疾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重要脏器的血栓形成与栓塞的临床表现极为凶险,常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甚至死亡。近十余年来,国内外血栓防治的临床研究非常活跃,研究重心由治疗向预防转化,许多新型抗栓药物相继研发上市,对抗栓治疗的监测日益普及,大量随机对照研究聚焦于探索抗栓治疗的最佳剂量、配伍和疗程,并通过指南的及时更新指导临床实践,使血栓事件的风险显著降

    2015年06期 v.23;No.119 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阅读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3 ]

医学统计学知识

  • 问题案例分析——相关性分析与危险因素的验证

    李雪迎;

    <正>研究设计问题案例:研究目的:探讨眼血流动力学指标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研究方法:收集105例经CT确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并纳入同时期进行健康体检,且排除出血性卒中病史的健康人220例。对上述人群进行眼底血流动力学检查,并收集其一般信息、疾病史、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

    2015年06期 v.23;No.119 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阅读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4 ]

综述

  •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在指导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杨俊杰;陈韵岱;

    <正>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是冠心病的一类特殊病变,在冠心病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并不少见,尤其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广泛开展的今天,当固定狭窄病变正在被逐渐攻克时,CTO病变的治疗依然还是PCI的难点和热点。目前认为,制约CTO病变治疗成功的因素主要有长

    2015年06期 v.23;No.119 341-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阅读次数:46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166 ]
  • 血管内超声与光学相干断层显像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的优劣及前景

    王伟民;

    <正>近几十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人们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深入认识和介入治疗的发展离不开血管内成像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上世纪80年代末,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开始应用于临床[1]。IVUS通过导管技术将微型化的超声探头置入血管腔内进行显像,可

    2015年06期 v.23;No.119 34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阅读次数:45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6 ] |[下载次数:164 ]
  • 血管内超声及血流储备分数在功能性完全血运重建中的价值

    马士新;魏盟;

    <正>"功能性完全血运重建"即根据血管功能性检查[如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结果,确定造影影像学显示的狭窄病变是否会引起心肌缺血,仅对引起心肌缺血的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而对非缺血性狭窄病变给予药物干预。从而减少有创治疗,降低不必要的PCI风险。基于动物狭窄模型的实验结果,70%的直径狭窄会影响

    2015年06期 v.23;No.119 347-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5K]
    [阅读次数:46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80 ]
  • 血流储备分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于一;刘宇扬;史冬梅;赵迎新;周志明;刘晓丽;方哲;贾硕;周玉杰;

    <正>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临床上主要根据CAG评估冠状动脉狭窄进而决定治疗方案,选择血运重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药物治疗。然而,CAG仅能通过形态学评价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并不能从功能上明确狭窄血管是否造成供应的心肌缺血。而临床上真正需要血运重建的血管是功能上存在缺血的狭窄

    2015年06期 v.23;No.119 353-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阅读次数:100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8 ] |[下载次数:144 ]

病例报告

  • 肠系膜动脉栓塞诱发应激性心肌病一例

    徐承义;苏晞;宋丹;刘成伟;陈艳;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66岁,因"腹痛8 h"入院。入院前8 h田间劳作时突感腹痛,位于中上腹部,性质不清,程度重,未出现放射痛,伴出汗、心悸、气短,蜷缩位可稍减轻,无呕吐、腹泻,无明显胸痛,症状持续约2 h不缓解。就诊于当地医院,腹部超声未见异常,心电图检查示心肌缺血,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阿托伐他汀钙80 mg及哌替啶100 mg肌内注射后腹痛显著减轻,进一步转

    2015年06期 v.23;No.119 357-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9K]
    [阅读次数:70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10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