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45421

临床研究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嵴部依赖折返的电生理特点和成因分析

    蒋晨曦;马长生;董建增;杜昕;龙德勇;喻荣辉;汤日波;桑才华;郭雪原;聂俊刚;吴嘉慧;

    目的阐明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二尖瓣环峡部线(MI)嵴部缝隙依赖折返的电生理特点和产生原因。方法选取82例曾于房颤导管消融术中行MI消融并因术后复发规则房性心动过速(OAT)而行二次消融的患者,行电生理检查和二次导管消融,一旦判定为MI嵴部传导缝隙依赖的OAT,则在三维电磁导管定位系统(CARTO)引导下在MI消融线上和嵴部取点,计算左心房内膜周长占心动过速周长(TCL)比例,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另外选择2012年10月至2012年12月间于房颤导管消融术中行MI消融且已达阻滞标准者36例。将消融导管置于嵴部,重复鉴别性起搏过程,观察嵴部是否存在传导缝隙。结果 82例因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OAT行二次消融的患者有7例(8.5%)为MI嵴部缝隙依赖折返,心动过速周长(TCL)为(247.9±19.2)ms,左心房内膜面激动时间为(145.4±17.7)ms,占TCL(58.5±3.2)%。体表F波形态和激动标测符合围绕二尖瓣环大折返特点,但MI消融线上拖带起搏后间期(PPI)较长[PPI-TCL(34.3±6.6)ms],且存在较宽双电位[间距(99.7±7.4)ms],而嵴部拖带PPI-TCL明显较短[(11.4±3.9)ms,P<0.001];6例于嵴部消融终止,1例于冠状窦远端对应位置消融终止,随访(11.1±4.5)个月无复发。另外,36例行MI消融且满足双向阻滞标准的患者,于嵴部重新行鉴别性起搏,发现5例(13.9%)存在嵴部传导缝隙。结论 MI嵴部缝隙依赖折返是一类以嵴部缝隙为关键峡部、而既往MI消融线在折返路径之外的独特OAT,其成因可能与嵴部尚存传导缝隙却符合MI阻滞判定标准的MI假性阻滞现象有关。

    2014年05期 v.22;No.106 273-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8K]
    [阅读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102 ]
  • 单次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长期随访效果

    刘俊;唐闽;Jan Kaufmann;Charalampos Kriatselis;Eckart Fleck;李劲宏;方丕华;张澍;

    目的分析冷冻球囊消融(CBA)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单中心长期随访效果,探讨影响其疗效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接受CBA治疗的房颤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手术记录和门诊随访资料。术前经胸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LAD)。术后3个月后出现的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发作判定为CBA治疗失败。结果 199例房颤接受CBA治疗,术中并发膈神经麻痹3例(1.5%),术后发生心包积液1例(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0.5%),均自行缓解。在平均(23±14)个月随访中152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65例(42.8%)治疗成功,失败患者中75例(86.2%)为术后12个月内复发。失败患者年龄较大[(62±7)比(52±10),P=0.0379]、LAD较大[(47±7)mm比(43±6)mm,P<0.0001],持续性房颤患者治疗成功率(29.5%)明显低于阵发性房颤患者(48.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7(1.000,1.076),P=0.0488]和LAD[OR=0.896(0.842,0.953),P=0.005]能独立预测初次CBA治疗效果。结论 CBA治疗房颤安全有效,长期随访效果较好。房性心律失常复发主要发生在术后12个月内。年龄和LAD是预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4年05期 v.22;No.106 278-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阅读次数:27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162 ]
  • 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左心室重构的影响

    张奇;张瑞岩;胡健;杨震坤;丁风华;朱天奇;朱政斌;沈卫峰;

    目的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与患者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单中心、前瞻性入选STEMI接受急诊PCI的患者451例,其中糖尿病患者93例,非糖尿病患者358例。比较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造影和介入治疗结果、术后1周和6个月心超随访左心室重构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患者症状至就诊时间显著延长[(399±106)min比(321±116)min,P=0.006],多支血管病变比例增高(65.6%比51.7%,P=0.02),但两组住院期左心功能相似。PCI后6个月心超随访发现,糖尿病组患者左心室重构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29.0%比17.3%,P=0.01)。糖尿病(RR 2.10,95%CI 1.31-4.79,P=0.02)、前壁心肌梗死(RR 2.13,95%CI 1.31-4.19,P=0.03)及多支血管病变(RR 2.85,95%CI1.73-4.67,P=0.01)是STEMI患者发生左心室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临床随访显示,糖尿病组患者因心力衰竭诊断而再次住院的比例增加(12.9%比8.1%,P=0.15)。左心室重构患者(23/89例)发生不良临床事件比例显著高于无左心室重构患者(25.8%比6.6%,P<0.001)。结论糖尿病是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后发生左心室重构的高危因素,因此,制定糖尿病STEMI患者的综合干预策略,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其预后。

    2014年05期 v.22;No.106 283-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7K]
    [阅读次数:40 ] |[引用频次: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8 ]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后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的预测因素

    王辉;刘震宇;张抒扬;沈珠军;范中杰;曾勇;谢洪智;王崇慧;金晓峰;方全;朱文玲;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成功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HF)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直接PCI成功治疗的初发STEMI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HF将患者分为HF组和无HF组。确定住院期间HF的发生率、预测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共入选患者834例,男662例(79.4%),年龄(62.9±12.9)岁。其中,HF组94例(11.3%),无HF组740例(88.7%)。HF组的30 d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无HF组(24.5%比1.5%,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犯罪血管为前降支(HR 2.173,95%CI 1.12~4.212,P=0.022)、ln 24 h 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HR 1.904,95%CI 1.479~2.452,P<0.001)、24 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11.0 mg/L(中位数)(HR 2.901,95%CI 1.309~6.430,P=0.009)和基线血糖(HR 1.022,95%CI1.000~1.044,P=0.046)是住院期间发生HF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以24 h NTproBNP≥1171 pg/ml为阈值诊断住院期间H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和76.8%(c=0.883,P<0.001),以24 h hsCRP≥13.5 mg/L为阈值诊断住院期间H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0%和77.0%(c=0.829,P<0.001)。在犯罪血管为前降支的患者中,24 h NT-proBNP<1171 pg/ml且24 h hsCRP<13.5 mg/L的患者住院期间HF的发生率为0.4%,而24 h NT-proBNP≥1171 pg/ml且24 h hsCRP≥13.5 mg/L的患者住院期间HF的发生率为60.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TEMI患者即使接受直接PCI成功治疗,其住院期间HF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发生HF者预后差。犯罪血管为前降支、hsCRP、NT-proBNP和基线血糖是住院期间发生HF的独立预测因素。检测并联合应用不同的血清生物标记物是预测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住院期间发生HF的有效方法。

    2014年05期 v.22;No.106 288-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阅读次数:30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171 ]
  • 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田庄;田然;刘震宇;曾勇;张抒扬;

    目的探讨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入选2007年至2012年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青年女性(年龄18~44岁)共24例,选取同时期急性心肌梗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女性(年龄≥65岁)7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并比较其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的情况。结果 24例患者中有9例证实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较1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的青年女性患者年龄更小、体质量指数(BMI)更低、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较少(P均<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无病变和主干病变较多(P均<0.05)。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的青年女性患者中8例(53.3%)合并2个以上的传统危险因素。与老年心肌梗死女性相比,青年心肌梗死女性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个数较少,入院时的收缩压、空腹血糖、血肌酸酐、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更多见(P均<0.05)。结论青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时需要考虑非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肌梗死的青年女性患者较老年女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少,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为主。

    2014年05期 v.22;No.106 295-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16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400 ]
  •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时机与预后的关系

    杨洁连;向定成;肖华;彭丹丹;张金霞;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ADB)腔内修复治疗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156例AADB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发病至TEVAR时间≤7 d组(G1组)、发病至TEVAR时间为7~14 d组(G2组)和发病至TEVAR时间>14 d组(G3组),比较三组术后3个月主动脉修复情况、院内死亡、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术前三组患者最小真腔直径与最大假腔直径的比值分别为(0.47±0.33)、(0.42±0.18)及(0.47±0.27)(P>0.05),术后3个月最大真腔直径与最大假腔直径比值分别为(1.76±0.51)、(1.42±0.30)及(1.34±0.34),组间两两比较G1组显著大于G2组和G3组(P<0.05),G2组与G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2例达到主动脉完全修复(G1组8例和G2组4例);院内死亡患者8例,其中5例因脏器缺血致死,2例因近段夹层形成在术中死亡,1例为不明原因猝死;G1组和G2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G3组(P<0.05),与G3组相比,G1组及G2组的住院费用减少了20000元/人。结论 AADB早期进行TEVAR术有利于术后主动脉修复,可以减少住院时间及费用且安全性可以接受。

    2014年05期 v.22;No.106 300-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阅读次数:36 ] |[引用频次:22 ] |[网刊下载次数:2 ] |[下载次数:134 ]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

    徐承义;何蕾;刘成伟;鲁锦国;苏晞;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FW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间确诊为STEMI患者(124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FWR的患者29例。将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组和未再灌注治疗组。结果 FWR总体发生率为2.3%,其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128例(10.2%),发生FWR 6例(4.7%);接受PPCI患者623例(50.0%),发生FWR2例(0.3%);未再灌注治疗患者496例(39.8%),发生FWR 21例(4.2%)。FWR组与非FWR组间临床特点比较,高龄(70.2±9.09岁比63.2±11.23岁,P=0.042)、合并高血压病史(62.1%比33.0%,P=0.013)、糖尿病病史(55.2%比23.5%,P=0.022)、合并心力衰竭(Killip分级≥Ⅱ级)(58.6%比21.9%,P=0.012),既往无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10.3%比18.4%,P=0.018)等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心功能(Killip≥Ⅱ)、静脉溶栓治疗、高敏C反应蛋白(hsCRP)>100 mg/L与心肌梗死后发生FWR相关。结论高龄、心力衰竭、静脉溶栓治疗以及hsCRP>100 mg/L是预测FW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4年05期 v.22;No.106 304-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8K]
    [阅读次数:4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64 ]
  • 年龄≤50岁女性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严红;毕君富;张斌;董太明;乌汉东;于汇民;靳立军;

    目的探讨年龄在50岁及以下的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选取经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50岁及以下女性冠心病住院患者共173例作为疾病组,同期收治的50岁及以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非冠心病住院患者共49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间冠心病危险因素、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疾病组中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家族史患者、血脂异常患者及高血压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疾病组患者舒张压、空腹血糖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体重、收缩压、停经年龄等则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值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尿蛋白阳性患者比例,疾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尿酸、肌酸酐(肌酐)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疾病组中,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占53.8%;多支病变患者占31.2%;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或正常患者占15.0%。受累的冠状动脉以左前降支及其分支最多,其次为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结论 50岁及以下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冠心病阳性家族史、血脂异常、高血压(尤其是舒张压高)及尿蛋白阳性。单纯停经而没有伴随冠心病其他危险因素,可能不会导致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这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最多见,相当部分患者冠状动脉仅轻度异常甚或未见异常。

    2014年05期 v.22;No.106 308-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0K]
    [阅读次数:31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106 ]
  • 碎裂QRS波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发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中的预后价值

    王学忠;邵旭武;王岳松;汪韶君;樊琴;方永华;夏金发;张先林;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QRS)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术后12个月内患者再发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预测意义。方法入选接受直接PCI的急性STEMI患者92例,记录12导联心电图,按PCI后72 h内是否出现碎裂QRS波,分为fQRS组和非fQRS组。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MACE的发生率。结果 fQRS组患者在术后1年MACE显著高于非fQRS组[15(31.2%)vs.4(9.1%)]。生存分析显示,fQRS组患者无事件生存率明显减低(P<0.004);Cox风险分析显示,fQRS是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再发MACE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HR 2.19,95%CI 1.38-3.50,P=0.023)。结论 fQRS波可能是判别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再发MACE的一种独立预测指标。

    2014年05期 v.22;No.106 313-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阅读次数:41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121 ]
  • 比伐卢定在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张萌;李娜;王蕾;韩雅蕾;翟东东;靳维华;王斌;

    目的比较年龄>80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应用比伐卢定和普通肝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共入选64例患者,按顺序交替分为两组,PCI术中分别应用普通肝素(32例)或比伐卢定(32例),比较两组抗凝效果、PCI成功率、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普通肝素组和比伐卢定组术中活化凝血时间(ACT)达标分别为30例(93.8%)和28例(87.5%),PCI成功分别为26例(81.2%)和28例(87.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轻度出血分别为4例(12.5%)和1例(3.1%),严重出血分别为2例(6.2%)和0例,总体出血分别为6例(18.8%)和1例(3.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伐卢定组优于普通肝素组(P<0.05)。结论比伐卢定在高龄ACS患者PCI术中的抗凝疗效与普通肝素相当,而且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普通肝素。

    2014年05期 v.22;No.106 318-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阅读次数:28 ] |[引用频次:24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184 ]

读者·作者·编者

  • 关于论著中关键词的标引

    本刊编辑部;

    <正>论著类论文中需标引2~5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m》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处理办法:(1)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2)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

    2014年05期 v.22;No.106 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阅读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 ]
  • 关于本刊论文中统计学符号的应用

    本刊编辑部;

    <正>本刊统计学符号遵照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中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的有:(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仍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方差分析用英文大写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

    2014年05期 v.22;No.106 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阅读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 ]
  • 关于论文中参考文献的著录

    本刊编辑部;

    <正>参考文献的著录应以亲自阅读的近年主要文献为限,尽量精选。按国家标准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方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括号标出。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确需引用个人通讯时,可将通讯作者姓名和通讯时间写在括号内插入正文相应处。不得引用未公开发表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前1~3名全部列

    2014年05期 v.22;No.106 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阅读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 ]
  • 请勿一稿多投

    本刊编辑部;

    <正>一稿多投是指作者把自己的同一篇稿件同时或先后投给两种以上期刊。作者故意或无意的一稿多投会给期刊出版单位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同时也会大大损害作者在其业内、在相关出版单位,以及在其他媒体中的良好声誉。就科技期刊而言,一篇稿件的录用需要经过初审、外审、三审、定稿等多个流程,录用后还需要期刊文字编辑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加工。如果作者同时向多个期刊投

    2014年05期 v.22;No.106 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阅读次数:5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 ]
  • 关于论文中对图表的要求

    本刊编辑部;

    <正>图表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顺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文字简明准确的图(表)题。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表下方,并需注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采用三横线表,如遇有合计和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

    2014年05期 v.22;No.106 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阅读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 ]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表格规范

    本刊编辑部;

    <正>文内表格的设置应有助于简洁、明了、直观地表达结果。若表的内容简单,仅少数几个统计数字,用简洁文字可表达清楚的,可删去表格,选用文字描述;若文字叙述冗长繁琐,而用表格表达便于理解,则建议作者选用表格。表、图、文字描述三者之间应无重复。表格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重点突出、简单明了,主谓分明、层次清楚,结构完整,有自明性。自明性即只看表,不阅读正文,即可理解统计或对比的意义。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即以表顶线、表头线、表底线3条横线为基本线条构架的表。每个表格均应有序号和表题,居中排印在表的上方。表的序号一

    2014年05期 v.22;No.106 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阅读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 ]
  • 关于医学论文中的作者署名和志谢

    本刊编辑部;

    <正>我国著作权法公布以来,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作为医学科技期刊必须严格执行著作权法。为此本刊对作者署名的有关要求重申如下。1作者署名的意义和应具备的条件1.1署名的意义(1)标明论文的责任人,文责自负;(2)医学论文是医学科技成果的总结和记录,是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和创造智慧的结晶,也是作者对医学事业作出的贡献,并以此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承认的客观指标,是应得的荣誉,也是论文版权归作者的一个声明;(3)作者署名便于编辑、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信息,互相探讨,共同提高。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

    2014年05期 v.22;No.106 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阅读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 ]

消息

  • 第十七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回顾

    李建平;

    <正>2014年4月20日,历时3天的第十七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在美丽的西北城市兰州落下了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余名专家、讲者以及普通的医护技术人员参加了本次盛会,另有40家企业、23家新闻媒体的朋友齐聚兰州,大家在欣赏黄河水、品味了三泡台的同时,充分享受了一次学术盛宴。介入论坛自创办以来,一直以普及、推广、规范、提高我国介入心脏病学水平为使命。在过去的十八年中,论坛足迹遍及十六个省市,极大程度地促进了介入心脏病学在我国的发展。在会议日程的设置上,本届论坛继续以培训为重点,紧密结合卫计委心血管介入诊疗培训大纲,设置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教程、心电生理与起搏论坛、先

    2014年05期 v.22;No.106 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阅读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2 ]
  • “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新闻稿

    <正>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学基金会、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主办,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承办,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北京麦迪卫康广告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七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于2014年4月20日在兰州甘肃大剧院圆满落下帷幕。在此,我们谨代表组委会衷心感谢您长期以来的关注与支持!承蒙您的关注和支持,在论坛上与参会代表分享了:冠心病介入治疗、心律失常介入、先心病介入治疗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理论学习和指南解读,病例总结和分享等,突出规范化和实用性,提高了广大青年介入

    2014年05期 v.22;No.106 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阅读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7 ]
  • “1850血脂达标工程”——立足血脂达标、成就健康未来

    <正>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是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威胁,是我国慢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中国血脂异常人群庞大,18岁以上人群血脂异常人群达到2亿,而临床进行降脂治疗的患者的达标率仅34%。为增强患者对疾病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医生对血脂异常的管理及诊疗水平,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主办的"全民心血管健康行动"发起了"1850血脂达标工程项目",该项目由阿斯利康投资(中国)有限公司赞助。"1850"为2011年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中提出的降脂目标,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至1.8mmol/L(70mg/dl)以下,或在原有基线上降低50%以上。

    2014年05期 v.22;No.106 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6 ]

医学统计学知识

  • 临床实验设计三要素之研究对象

    李雪迎;

    <正>研究对象是干预措施所作用的个体。临床试验研究的目的通常在于通过对一组研究对象的干预效果分析,揭示干预措施作用与特定人群的干预效能。因此研究对象的选择是否能充分代表目标人群的特征,将是研究结果可靠性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获得严谨的研究结论验证临床命题,以下几点须在研究对象的选择过程中充分考虑。1.疾病诊断:应选择公认的、准确的疾病诊断标准作为纳入患者的判定标准。诊断标准的准确性是干预性研究结果可靠性的前提条件。2.入选排除标准:入选排除标准的制定应从研究目

    2014年05期 v.22;No.106 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阅读次数:31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4 ]

基础研究

  • 新型钴铬合金可降解涂层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在猪冠状动脉过度扩张模型中对新生内膜的影响

    张斌;陈明;郑博;王新刚;范媛媛;霍勇;

    目的评价L-605钴铬合金支架平台、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共聚物载体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在小型猪冠状动脉过度扩张模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裸金属支架(BMS,15枚)、已上市可降解涂层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EXCEL,21枚)和钴铬合金PLGA共聚物载体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Co-P-SES,21枚)分组随机置入30头小型猪的前降支(LAD)28枚,回旋支(LCX)13枚,右冠状动脉(RCA)16枚。术后28 d、91 d及182 d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评价管腔丢失(LL)等指标后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术后28 d及91 d,各实验组的管腔丢失、新生内膜面积、炎症积分及内皮化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28 d Co-P-SES组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内皮化程度优于EXCEL组;术后182 d,Co-P-SES组与EXCEL组在管腔丢失、炎症积分及内皮化积分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内弹力板环绕面积相似的情况下,Co-P-SES组的管腔面积大于EXCEL组[(4.31±0.94)mm2比(2.62±1.17)mm2,P=0.020)],新生内膜面积小于EXCEL组[(1.87±0.53)mm2比(0.84±0.41)mm2,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型猪冠状动脉过度扩张模型中,Co-P-SES的安全性与EXCEL类似,在内皮化及减少新生内膜形成方面可能存在一定优势,有必要进一步临床研究以更好地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2014年05期 v.22;No.106 32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阅读次数:53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116 ]

综述

  • QRS波时限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关系

    史雨晨;柳景华;

    <正>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诸多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因其较高的住院率和病死率,一直是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一个难题。传统的CHF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脏移植。药物治疗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CHF患者,特别是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因心力衰竭进行性加重,优化药物治疗已经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而心脏移植虽然可以彻底解决心力衰竭的问题,但是仍然面临着心脏供体稀缺,手术技术复杂,患者病死率高等问题。近年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作为治疗CHF的一项新技术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临床试验证实,对于

    2014年05期 v.22;No.106 328-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K]
    [阅读次数:34 ] |[引用频次:14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159 ]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再灌注策略的选择

    郭文怡;张东伟;赵志敬;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或冠状动脉痉挛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1]。因各种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不同,所以治疗策略存在差异。1.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确认早期再灌注治疗(无论是溶栓治疗还是介入治疗)能有效降低STEMI患者总体病死率,其目的在于挽救缺血心肌,因此,恢复灌注时间是关键因素。

    2014年05期 v.22;No.106 33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阅读次数:26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67 ]
  • 去肾交感神经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老概念的新发现

    王捷;

    <正>经皮介入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治疗高血压已在欧盟获准应用于临床。该疗法的最初人体研究,即概念验证试验是在中国完成的。笔者作为这一疗法的发明参与者(简称研究组)之一,总结了该治疗方法的起源、生理机制、临床验证以及研发和转化医学过程。1.去肾交感神经术治疗高血压的起源2000年初收治的1例因多囊肾严重肾绞痛的患者,在多种止痛药物治疗均无效后,采用CT引导下穿刺在肾门局部注射利多卡因的方法解除了肾绞痛症状,同时显著缓解该患者的长期高血压症状。基于这一案例,研究组检索到Smithwick等[1]早年的研究显示,对1266例恶性高血压患者实施肾神经切除术,随访5~14年,患者的高血压症

    2014年05期 v.22;No.106 336-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阅读次数:33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111 ]

病例报告

  • 利用血栓抽吸导管侧孔的导向性成功介入治疗右冠状动脉开口夹层一例

    廖洪涛;张斌;

    <正>患者女,65岁,因"胸闷、气促10年,加重1个月"于2013年3月22日入院。患者30年前曾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当时无症状。10年前开始出现劳力性胸闷、气促;1个月前气促有所加重,日常生活时亦有症状,休息后缓解。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0岁绝经。入院查体:体温36℃,脉搏10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6/81 mm Hg(1 mm Hg=0.133 kPa);身高160 cm,体重62 kg;神志清醒,无发绀,双下肢无浮肿;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啰音,心界向左扩大,心率120次/min,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

    2014年05期 v.22;No.106 339-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5K]
    [阅读次数:53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7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