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向华;耿巍;谷新顺;郝国贞;范卫泽;姜云发;李世强;
目的评价血管扩张药物干预下经桡动脉入径应用7 Fr指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入选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示分叉病变且适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随机分成经桡动脉6 Fr指引导管组(6 Fr组)和7 Fr指引导管组(7 Fr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动脉鞘管置入成功率、手术操作成功率、完成PCI操作时间、X线透视时间和对比剂用量。随访住院期间、术后30 d内的入径血管相关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共纳入229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其中6 Fr组113例,7 Fr组11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危险因素、临床特征、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 Fr组行常规鞘管置入;7 Fr组先行6 Fr鞘管置入,在充分局部麻醉并给予血管扩张药物的基础上更换为7 Fr动脉鞘管。6 Fr组有4例患者换用7 Fr指引导管进行手术操作;7 Fr组均成功完成PCI术,无患者转至6 Fr组。与6 Fr组相比,7 Fr组完成PCI操作时间更短[(52±9.2)min比(60±10.7)min,P<0.0001],球囊应用数量更少[(2.9±0.6)枚比(3.2±0.4)枚,P=0.002],X线透视时间更短[(24±8.2)min比(28±9.4)min,P=0.02]。两组对比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2±25.8)ml比(158±23.5)ml,P=0.20]。住院期间6 Fr组和7 Fr组前臂血肿[4/113例(3.5%)比6/116例(5.2%),P=0.76]及桡动脉闭塞[4/113例(3.5%)比9/116例(7.8%),P=0.26]的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0 d随访,两组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相似[2/99例(2.0%)比4/103例(3.9%),P=0.70],且均未见掌弓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结论在血管扩张药物的作用下,桡动脉血管内径增大,可容性增强,利于7 Fr指引导管分叉病变治疗操作,安全可靠,且并未增加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2014年12期 v.22;No.113 749-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阅读次数:29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91 ] - 祖凌云;葛洪霞;高炜;
目的探讨SYNTAX积分和Gensini评分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连续入选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因STEMI收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存活出院的患者共178例,计算SYNTAX积分和Gensini评分,按三分类法将患者分为3组:SYNTAX积分低分组SSlow<10分(49例)、中分组10分≤SSmid<18分(69例)、高分组SShigh≥18分(60例);Gensini评分低分组GSlow<41分(59例)、中分组41分≤GSmid<64分(65例)、高分组GShigh≥64分(54例)。随访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再次因心脏病住院的发生率,平均随访(4.7±0.5)年。结果 SYNTAX积分低分、中分及高分组的MACE发生率分别是18.4%、21.7%和45.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4)。Gensini评分低分、中分及高分组的MACE发生率分别是20.3%、33.8%和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6)。Cox多因素分析显示,SYNTAX积分是术后5年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P=0.037),以高分组为参照,中分组发生MACE的风险显著降低(HR 0.42,95%CI 0.21~0.84,P=0.015);而Gensini评分对远期预后无预测价值。结论 SYNTAX积分是STEMI患者远期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而Gensini评分对STEMI患者远期MACE发生率无预测价值。
2014年12期 v.22;No.113 75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阅读次数:40 ] |[引用频次:44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867 ] - 徐凯;韩雅玲;杨跃进;徐波;荆全民;马颖艳;王效增;吕树铮;
目的本文通过对SEEDS研究中的性别亚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依维莫司药物洗脱支架(DES)在不同性别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入选SEEDS试验的190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408例(男性组),女性患者492例(女性组)。主要终点包括:12个月临床随访心源性死亡、Q波或非Q波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复合终点。结果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的年龄更大,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血脂的发生率更高,小血管病变的比例更高。虽然两组患者的基线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9%(男)比4.67%(女),P=0.166]。女性患者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相对于男性患者有降低趋势[2.84%(男)比1.42%(女),P=0.081]。结论依维莫司DES在女性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14年12期 v.22;No.113 761-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阅读次数:47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6 ] - 王斌;王焱;叶涛;肖国胜;郑剑涛;江宏飞;程晔;
目的回顾性分析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患者的临床特点、解剖分布规律及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的导管选择及技术要点。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4年5月厦门市心脏中心发现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患者共36例,其中19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36例患者均经桡动脉途径,分析其异常起源情况、术中造影导管选择及技术要点;列举19例行PCI患者的右冠状动脉解剖特点、造影及指引导管选择和术中对比剂用量。结果除1例因头臂干过于迂曲外,其余35例(97.2%,35/36)患者均成功完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9例(52.8%,19/36)行PCI术,除1例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经历二次手术外,余均首次手术成功。35例患者中高位升主动脉偏右侧起源2例[5.7%(2/35,A型],高位升主动脉偏左侧起源3例[8.6%(3/35),B型],左主干至左窦中线间起源14例[40.0%(14/35),C型],左冠状窦中线向右冠状窦移行区域起源16例[45.7%(16/35),D型],其中90%(27/30)C及D型患者使用Tiger造影导管。19例行PCI的患者中A型2例(10.5%,2/19)、B型3例(15.7%,3/19)、C型7例(36.8%,7/19)、D型7例(36.8%,7/19)。A型2例患者使用IL 3.5及MPD指引导管,B型3例使用EBU 3.5及EBU 3.0导管,C型7例及D型7例中分别有6例使用IL 3.5指引导管完成PCI。结论熟悉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的解剖分布规律和相对应的造影及指引导管,有助于提高经桡动脉途径处理该类病变的成功率。
2014年12期 v.22;No.113 765-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8K] [阅读次数:29 ] |[引用频次:17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196 ] - 刘斌;王智慧;赵雷;武军铎;邢玥;张基昌;史永锋;李智博;薛歆;王金鹏;李波;张小昊;赵卓;刘建根;魏明;郭子源;杨闯;李龙波;
目的分析药物洗脱球囊(DEB)在再狭窄病变、支架内闭塞病变、分叉病变及小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选择不同型号的DEB,严格按照DEB使用要求进行操作。结果 DEB在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中应用26例(27处病变),使用28个DEB,其中左主干(LM)1个、左前降支(LAD)12个、右冠状动脉(RCA)12个、回旋支(LCX)1个、钝缘支(OM)2个,出现1例冠状动脉夹层,给予裸金属支架置入;DEB在分叉病变中应用27例(28处病变),使用28个DEB,其中LM至LCX开口6个、LM至LAD开口1个、LAD与第一对角支(D1)开口17个、LCX至OM 2个、RCA至左心室后支(PL)2个;DEB在小血管病变中应用13例(13处病变),使用13个DEB,其中LCX 6个、LAD 3个、D1 2个、OM 1个、PL 1个;DEB在支架内闭塞病变中应用10例(10处病变),使用12个DEB,其中LAD 8个、LCX 2个、OM 1个、中间支1个。术中及术后未见并发症发生,随访至今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论 DEB在再狭窄病变、支架内闭塞病变、分叉病变及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过程中是安全的。
2014年12期 v.22;No.113 770-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6K] [阅读次数:27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291 ] - 孟凡华;叶远征;马翔;马依彤;
目的系统评价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纳入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与药物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由两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668例患者),4篇队列研究(共259例患者)。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组(RDN组)与对照组收缩压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8.85 mm Hg,95%CI-37.89~0.19,P=0.05)(1 mm Hg=0.133 k Pa),但RDN组舒张压下降显著高于对照组(WMD-7.08 mm Hg,95%CI-13.25~-0.90,P=0.02)。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RDN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显著高于对照组(WMD-25.14 mm Hg,95%CI-30.50~-19.77,P<0.00001;WMD-6.13 mm Hg,95%CI-6.85~-5.42,P<0.00001)。手术并发症包括2例死亡、2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肾动脉夹层。结论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可显著降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舒张压,但对降低收缩压疗效不明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高质量大规模多中心研究及术后长期随访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2014年12期 v.22;No.113 774-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阅读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8 ] - 尚小珂;黄鹤;
目的探讨肌高5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封堵婴儿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临床经验、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应用肌高5 VSD封堵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巨大PDA的患儿16例,其中男5例,女11例,年龄3.6~10.8(6.84±1.80)个月,体重3.8~7.8(6.28±0.99)kg,总结手术经验并明确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16例患儿中,15例(93.8%)均首选肌高5 VSD封堵器,并一次获得成功。1例患儿术中观察到PDA直径仅3.5 mm,使用8 F输送鞘装入10~12 mm PDA封堵器,出现降主动脉狭窄,更换8~10 mm PDA封堵器无法固定在PDA上,换用10 mm肌高5 VSD封堵器后成功。肌高5 VSD的型号均比PDA最窄径大4~6 mm。手术时间15~46(26.33±11.07)min,X线曝光时间为5.9~28.1(14.4±7.5)min。术前肺动脉收缩压56~81(63.94±13.06)mm Hg(1 mm Hg=0.133 k Pa),术后测量肺动脉压均在正常范围。所有患儿使用肌高5 VSD封堵器封堵后,均行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连续测压,压力阶差为0 mm Hg。术后1 d复查心脏超声,房室瓣反流程度均减轻或消失。随访中超声心动图示,所有患儿无残余分流,无封堵器移位情况发生,各心腔内径基本正常。房室瓣反流程度均为轻度以下。结论对于经验丰富的介入医师而言,使用肌高5 VSD封堵器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早期行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患儿预后,逆转肺动脉高压。
2014年12期 v.22;No.113 781-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8K] [阅读次数:46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1 ] - 任丽丽;赵昕;王丽;王效增;邓捷;邓宇阳;顾崇怀;韩雅玲;
目的评价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应用磺达肝癸钠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1年7月沈阳军区总医院STEMI患者1184例,其中接受PCI的患者为1098例(磺达肝癸钠组527例及依诺肝素组571例),观察接受PCI的患者住院期间出血情况、院内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住院和随访期间(1个月)死亡率。结果接受PCI的磺达肝癸钠组与依诺肝素组比较:两组院内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2.3%(12/527)比2.6%(15/571),P=0.708]、出院30 d死亡率[4.0%(21/527)比4.9%(28/571),P=0.3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磺达肝癸钠组院内大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1.7%(9/527)比3.7%(21/571),P=0.04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磺达肝癸钠组中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应用替罗非班)的血流TIMI分级Ⅲ级获得率显著高于标准治疗组(PCI术中未应用替罗非班)[94.5%(206/218)比79.0%(244/309),P<0.001],但出血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3%(4/218)比1.62%(5/309),P=0.850]。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磺达肝癸钠对STEMI患者行PCI是安全的,联合替罗非班可以显著改善PCI术后的冠状动脉血流及临床预后,并且降低院内大出血风险。
2014年12期 v.22;No.113 785-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3K] [阅读次数:32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4 ] - 徐荣;郭金成;甘舜进;张正海;高国旺;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开口病变应用Szabo技术置入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5月的冠状动脉开口病变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经右桡动脉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应用Szabo技术置入支架。结果 18例患者中,右冠状动脉开口病变2例,左前降支开口病变10例,左回旋支开口病变2例,第一对角支开口病变2例,钝缘支开口病变1例,后降支开口病变1例;其中17例成功定位并置入支架,手术成功率94.4%;失败的1例应用其他方法成功置入支架。术后随访1~12个月,未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 Szabo技术用于冠状动脉开口部病变定位准确,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有效。
2014年12期 v.22;No.113 790-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6K] [阅读次数:24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69 ] - 朱玉峰;谭洪文;吴弘;白元;阚通;章伟;赵仙先;秦永文;
目的探讨自制鞘管轨道在解决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中Inoue球囊导管沿左心房钢丝进入股静脉困难时的应用,并评价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在长海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拟行经皮二尖瓣Inoue球囊扩张术的患者共136例,以术中出现Inoue球囊导管沿左心房钢丝进入股静脉困难的1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7 F桡动脉血管鞘制作鞘管轨道引导Inoue球囊进入股静脉,观察Inoue球囊导入股静脉的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和穿刺处血管并发症。结果在鞘管轨道的辅助下,18例患者均成功将Inoue球囊导入股静脉,手术成功率100%,术后股静脉穿刺处未见静脉撕脱、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PBMV中Inoue球囊导管沿左心房钢丝进入股静脉困难的患者,使用鞘管轨道能够解决,顺利完成手术并避免穿刺部位出现血管并发症。
2014年12期 v.22;No.113 793-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5K] [阅读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2 ] |[下载次数:42 ] - 刘洋;张刚成;尚小珂;肖书娜;卢蓉;余莹;陈谦;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经导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共收治125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中位年龄7岁(3个月~62岁),中位体重18(4.8~89.0)kg。结果 1251例PDA介入封堵患者中,成功封堵1238例,技术成功率99.0%。失败13例中有5例患者PDA过于粗大,无对应型号封堵器;4例患者PDA细小,建立轨道失败;1例患者因术中出现心力衰竭放弃封堵;3例患者试封堵失败。共83例(6.6%)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溶血1例,残余分流5例,假性动脉瘤2例,股动静脉瘘5例,穿刺部位血肿4例,术中迷走反射1例,导丝打折1例,血小板减少1例,端孔导管头端脱落入左侧腘动脉1例,发热32例,头痛17例,胸痛11例,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2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PDA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相对安全且疗效可靠。
2014年12期 v.22;No.113 796-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0K] [阅读次数:59 ] |[引用频次:19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2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