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小珂;尹海涛;Zhong Liang;沈群山;张刚成;柳梅;丁珊珊;卢蓉;
目的探讨抓捕器-Ⅱ(Snare-Ⅱ)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中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接受单纯膜周型VSD介入封堵术的患者按照第三方提供的密封随机信封分组,最终98例患者入选,分别为对照组46例和试验组52例;对照组使用SnareⅠ抓捕器,试验组使用Snare-Ⅱ抓捕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终点指标、效果指标和安全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导丝抓捕时间短[(3.97±1.02)s比(24.83±2.84)s]、照射X线时间显著减少[(16.0±5.2)s比(65.1±13.6)s]、抓捕次数中位数少[2(1,4)比5(4,6)]、放射量少[(6.6±1.9)u Sv比(35.7±6.9)u 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中绝大多数患者1次抓捕成功,较对照组优势显著。抓捕器撤回时间试验组用时略短于对照组[(4.2±0.8)s比(4.4±0.9)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6)。两组患者抓捕器送达肺动脉时间、并发症、总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VSD时,采用Snare-Ⅱ,实用性和安全性更高。
2015年07期 v.23;No.120 361-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8K] [阅读次数:30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1 ] |[下载次数:85 ] - 范美群;马东星;吴晓霞;沈叶佳;孟越之;刘惠亮;李红;
目的总结近10年来使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单中心经验。方法选择2002年3月至2012年8月在武警总医院心内科就诊的PDA患者1453例,根据患者的体重分成A组(体重<14 kg,641例)和B组(体重≥14 kg,812例),使用国产封堵器对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术后复查封堵器有无脱位、残余分流、心功能变化、出血等情况。结果共1424例(98.0%)患者介入封堵成功,其中A组628例(98.0%),B组796例(98.0%),术后复查封堵器无明显移位,无血管内溶血、瓣膜或腱索损伤、心脏穿孔等并发症;术后3 d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3.0±6.5)mm比(48.0±10.5)mm,P=0.038]和左心室射血分数[(57.3±5.8)%比(64.0±4.0)%,P=0.047]均较术前缩小,降主动脉压差较术前升高[(9.5±1.6)mm Hg比(8.0±1.2)mm Hg,P=0.062]。术后LVEF降至50%以下者38例,其中A组24例,均无明显症状,10例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12例术后6个月恢复正常,2例患者失访,10年随访患者心功能未见明显异常;B组14例,4例术后出现疲乏,未予治疗3 d后缓解,复查LVEF未见明显下降,术后3个月、12个月及10年复查心功能未见异常,5例失访,另有5例患者术后无不适主诉,10年随访心功能无异常。术后A组52例(8.3%)、B组10例(1.3%)患者的封堵伞直径超过降主动脉直径50%,经降主动脉造影示,60例降主动脉压差≤10 mm Hg,2例患者降主动脉压差为15 mm Hg左右,血流速度达到2.8 m/s,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10年随访均未见异常。结论患者无论体重轻重,近远期效果均比较理想。国产封堵器治疗PDA疗效确切,术后长期随访安全、可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2015年07期 v.23;No.120 36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阅读次数:36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2 ] |[下载次数:171 ] - 张英;刘健;王伟民;李琪;刘传芬;马玉良;卢明瑜;赵红;
目的通过研究前降支近段或中段临界病变接受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检查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影响最小管腔面积(minimal lumen area,MLA)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90例患者,收集其人口学资料、病史以及实验室检查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MLA的危险因素。进一步以MLA<4.0 mm2或≥4.0 mm2为界限进行区分,采用ROC曲线测定Logistic回归寻找到的危险因素在评价MLA中的价值。结果前降支近段或中段临界病变患者中,年龄、病变血管支数为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AUC=0.686,P=0.004,95%置信区间(CI)为0.574~0.798。结论前降支近段或中段临界病变中,年龄、病变血管支数为预测MLA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5年07期 v.23;No.120 371-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阅读次数:32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88 ] - 卢蓉;尚小珂;张刚成;周红梅;
目的明确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s)计数与右心导管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右心导管检查确诊肺动脉高压的患者42例,术前均行肺动脉高压常规检查项目。所有患者均行标准右心导管检查,术中同时用EDTA负压采血管采集患者左下肺动脉血50μl,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ECs计数,根据绝对数计算分为三组:A组(26例),CECs计数<20个/ml;B组(11例),CECs计数20~50个/ml;C组(5例),CECs计数>50个/ml。比较三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心功能评估和右心导管检查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A、B、C三组中的先心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和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分别有18例(69.23%)和7例(26.92%)、8例(72.73%)和2例(18.18%)、3例(60.00%)和1例(20.00%);首次诊断肺动脉高压时间至今分别为(22.43±19.22)个月、(25.56±20.01)个月、(39.80±22.8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世界卫生组织(WHO)心功能评定Ⅲ/Ⅳ级中,A组22例(84.62%),B组5例(45.45%),C组5例(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 min步行距离,A组(494.27±153.01)m,B组(412.47±76.20)m,C组(241.60±170.80)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org评分,A组(2.42±2.26)分,B组(3.50±1.23)分,C组(6.00±1.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分别为,A组(283.29±155.57)pg/ml,B组(299.98±57.46)pg/ml,C组(4528.80±599.0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肌钙蛋白I(阳性)分别为,A组2例(7.69%),B组3例(27.27%),C组3例(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二聚体分别为,A组(0.17±0.12)μg/ml,B组(0.21±0.18)μg/ml,C组(1.00±1.21)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右心导管检查的血流动力学方面,所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Cs与患者的临床心功能状况相关,与肺动脉高压相关的化验室指标相关,但未能显示出右心导管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
2015年07期 v.23;No.120 376-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3 ] |[下载次数:119 ] - 周国伟;张国兵;李为真;王毅;徐浩;储光;杨文艺;张治;温沁竹;孙宝贵;刘少稳;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并发冠状动脉穿孔(coronary artery perforation,CAP)的原因、临床表现、处理策略和院内转归。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发生CAP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312例PCI患者中有26例(0.8%)患者共发生27处CAP,其中指引导管引起的穿孔2例,导丝导致的穿孔15例(16处),支架术后的穿孔9例。16处导丝导致的CAP中,慢性完全闭塞病变12处,急性或近期闭塞病变3处,非闭塞病变1处。导丝导致的4例心脏压塞均为迟发性,最长者距离手术结束时间为46 h。9例支架术后的穿孔中,4例发生心脏压塞。本组资料共有9例发生心脏压塞,均进行心包穿刺引流,6例内科保守治疗治愈,3例行外科急诊修补术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2例术后死亡。结论 CAP是PCI少见的并发症,导丝引起的CAP可导致迟发性心脏压塞甚至死亡。支架术后穿孔绝大部分在PCI术中即可发现,置入覆膜支架可能为首选措施。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是降低CAP死亡率的关键。
2015年07期 v.23;No.120 381-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阅读次数:39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203 ] - 戴启明;陆静;王本文;王秋萍;马根山;
目的观察经皮肾交感神经导管消融术对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住院治疗的1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年龄45.0~75.0(62.0±8.0)岁,其中男7例。10例患者中扩张型心肌病6例,缺血性心肌病4例。经股动脉途径在X线透视下送入导管消融电极,在肾动脉内壁上进行局部导管消融去交感神经。在肾神经消融术前和术后8周检测24 h动态心电图、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分析HRV,包括:24 h平均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内每5 min 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ADNN)、24 h内每5 min一段的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数(SDNNindex)、连续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和连续24 h R-R间期标准差≥50 ms的百分数(PNN50),并观察术前和术后24 h的尿量、心率和血压的变化。结果肾神经导管消融术后,患者的24 h总尿量较术前显著增加[(2254.0±45.0)ml比(1002.0±60.0)ml,P<0.01],平均动脉压较术前略下降,呼吸困难、水肿等心力衰竭症状改善,未发现明显并发症。术后8周LVEF显著增加[(45.2±2.4)%比(38.4±2.5)%,P<0.01],而血浆BNP水平较术前降低[(460.0±69.0)pg/L比(629.0±131.0)pg/L,P<0.01]。与术前相比,术后8周患者SDNN[(86.4±19.2)ms比(57.3±16.2)ms]、SDANN[(76.4±19.5)ms比(49.5±14.7)ms]、SDNNindex(38.3±13.1)ms比(24.7±8.8)ms、RMSSD[(17.6±5.2)ms比(12.4±4.3)ms]和PNN50[(9.6±1.2)%比(5.4±1.6)%]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肾交感神经导管消融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方法安全有效,并且可显著改善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HRV。
2015年07期 v.23;No.120 386-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7K]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4 ] |[下载次数:85 ] - 张利彬;甘舜进;郭金成;张海滨;张学坤;张立新;高国旺;
目的分析抽吸导管在左主干闭塞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因左主干闭塞引起的AMI患者68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先常规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后再置入支架,研究组先进行血栓抽吸治疗,再根据造影结果选择置入支架或球囊预扩张后再置入支架。观察两组患者造影资料以及临床结果等。结果研究组患者发病距血管再通时间[(4.8±2.1)h比(6.3±3.2)h,P=0.039]、无复流发生率(2.6%比20.0%,P=0.033)、平均肌钙蛋白T(Tn T)峰值[(5.2±2.1)μg/L比(8.6±2.7)μg/L,P=0.000]、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143.8±65.2)μg/L比(180.6±68.3)μg/L,P=0.047]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置入支架数量[(3.3±1.8)枚比(1.8±0.5)枚,P=0.013]、TIMI血流分级Ⅲ级发生率[92.1%比63.3%,P=0.026]、ST段回落率(65.8%比36.7%,P=0.035)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再次AMI发生率[0比13.3%,P=0.038]以及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8.6±11.3)%比(43.2±10.8)%,P=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将抽吸导管用于左主干闭塞AMI患者的治疗操作方便且不良反应少、疗效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07期 v.23;No.120 390-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阅读次数:38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5 ] |[下载次数:86 ] - 魏会强;汤娇娇;詹贤章;吴书林;陈泗林;
目的分析起搏器植入术后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valve regurgitation,TR)的远期发生率,评估术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远期影响,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入选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08年至2013年为行永久性起搏器更换而住院的患者共107例,起搏器首次植入前和本次住院更换前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对107例患者的心脏超声数据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再依据起搏器更换前根据心脏超声确定的TR程度分为无意义TR组(81例)和有意义TR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超声资料,并对有意义TR组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07例患者的平均观察时间(9.5±3.2)年,更换时出现26例(24.3%)有意义TR。与无意义TR组相比,有意义TR组的平均观察时间更长[(10.7±4.4)年比(9.1±2.5)年,P=0.022],出现有意义的二尖瓣反流更多(30.8%比3.7%,P<0.001);植入前右心房内径更大[(47.4±8.0)mm比(44.2±6.8)mm,P=0.045],1级TR发生率更高(53.8%比46.9%,P=0.038);而两组患者植入右心室电极数[(1.2±0.4)根比(1.1±0.3)根,P=0.789]、心室起搏百分比[(50.7±43.1)%比(63.0±42.1)%,P=0.127]、QRS波时限[(121.6±33.2)ms比(130.8±36.5)ms,P=0.2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入前伴心房颤动(OR 6.203,95%CI 1.211~31.785)、植入年限(OR 1.245,95%CI 1.038~1.479)、轻度TR(OR1.885,95%CI 1.002~3.670)、右心房内径(OR 1.137,95%CI 1.025~1.260)是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有意义TR的影响因素。结论起搏器植入术后远期可增加TR发生率,且出现有意义TR与植入前伴心房颤动、植入年限、右心房内径的扩大、存在轻度TR相关。
2015年07期 v.23;No.120 394-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阅读次数:27 ] |[引用频次:13 ] |[网刊下载次数:6 ] |[下载次数: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