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44996

  • 真实临床条件下CypherTM支架的应用效果评价

    吕树铮,陈韵岱,陈欣,陈立伟,柳宏,孟康,宋现涛,田锐,金泽宁,陈立颖,孙海燕,颜冬,吴小凡,葛长江

    目的 观察在真实临床条件(realworld)下使用西罗莫司(雷帕霉素)药物CypherTM 支架的疗效。方法 入选我科自2 0 0 2年1 2月至2 0 0 4年5月所有应用CypherTM 支架的患者,共2 6 3例,于支架置入后8±2个月,电话及门诊随访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评价糖尿病亚组及各种类型病变(包括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慢性闭塞病变、钙化病变、开口病变、小血管病变、急性闭塞病变及再狭窄病变)的治疗效果。结果 2 6 3例患者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 0 0 % ;随访2 4 6例,失访1 7例,随访率93 5% ;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有1 0例,发生率为3 8% ;复查冠状动脉造影1 39例,支架内再狭窄率为1 0 1 % ,其中糖尿病亚组为1 2 . 9% ,弥漫病变为1 0 . 0 % ,开口病变6 9% ,慢性闭塞病变1 1 . 1 % ,小血管病变1 1 . 3% ,急性闭塞病变0 ,钙化病变9 1 % ,A型病变8 7% ,左主干病变2 2 . 2 % ,分叉病变1 8 .8% ,再狭窄病变1 1 . 1 %。结论 在真实临床状态下,CypherTM 支架可以明显减少糖尿病患者弥漫病变,急、慢性闭塞病变,小血管病变,开口病变,钙化病变,A型病变等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对于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和再狭窄病变,提示有益的疗效,临床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2005年02期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7 ]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超声显像结果

    钱菊英,葛均波,吴鸿谊,樊冰,刘学波,王齐兵,葛雷,路艳

    目的 采用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的方法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性质。方法 共入选85例患者(男性59例,平均年龄59±1 0岁) ,其中ACS患者50例,SAP患者35例,对罪犯血管采用ClearView或Galaxy2 (BostonScientific ,USA)行IVUS检查。IVUS分析资料包括罪犯病变的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定量测定的数据包括病变部位和参照节段的血管面积(EEMcsa)、管腔面积(Lcsa)和斑块面积(EEMcsa -Lcsa) ,斑块负荷=(EEMcsa -Lcsa) EEMcsa×1 0 0 % ,计算血管重构指数(RI)。RI >1 . 0者为正性重构,RI <1. 0者为负性重构。结果 ACS患者的罪犯病变中软斑块为主,占74 % ,明显高于SAP患者的31 % (P =0 .0 0 1 ) ,更多斑块破裂[ACS( 38% )比SAP( 8% ) ,P =0 .0 0 2 ]和血栓形成[ACS( 2 4 % )比SAP( 0 % ) ,P =0 .0 0 2 ]。ACS患者的病变处EEMcsa( 1 5 .0±4 . 4mm2 比1 1 .3±3 6mm2 ,P <0. 0 0 1 ) ,斑块面积( 1 1 . 5±4 .1mm2 比7. 6±2 . 9mm2 ,P <0 . 0 0 1 ) ,斑块负荷( 76 . 7%±1 0 . 4 %比6 6 . 8%±1 2 .6 % ,P <0 . 0 0 1 )和RI( 1 . 0 5±0 .1 1比0 . 95±0 . 1 6 ,P =0 .0 0 2 )均显著高于SAP。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正性重构较SAP患者更常见( 6 7%比36 % ,

    2005年02期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阅读次数:22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0 ]
  • 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的可行性研究

    刘健,王伟民,孙宁玲,张萍,刘开彦,汪素,王茜,臧越,杨松娜,王靖,陆道培,郭继鸿

    目的 评价经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可行性。方法 本项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入选2 2例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其中1 4例患者为细胞治疗组,8例患者为常规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标准的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细胞移植组的1 4例患者采用Over the Wire(OTW )球囊导管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缓慢注入前降支。结果 细胞移植组中1例患者因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而死亡。其余1 3例和常规治疗组的8例患者术中及术后无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发生。两组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随访,并行6分钟步行试验、超声心动图、心肌双核素和心脏核磁等检查。3个月的检查结果提示,细胞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 4 0 .1 2±5 .52 ) %vs( 50 . 37±7. 31 ) % ,P =0 . 0 0 0 1 ],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0 .37±7 .31 ) %vs ( 4 4. 0 9±3 .50 ) % ,P =0 . 0 35]。结论 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内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可以显著改善左室收缩功能。

    2005年02期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阅读次数:21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1 ]
  • 祖细胞给心肌梗死患者带来希望

    余国膺

    2005年02期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 ]
  •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郭诗东,华伟,张澍,王方正,陈柯萍,吴国玫,陈新

    目的 比较右心室间隔部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1 0例,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模式(VVI)。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自身对照研究右室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术中1 0例患者利用螺旋电极均成功进行了右室间隔部固定,未发生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中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每搏量(SV)均显著降低( 0 . 56±0. 1 4vs 0 . 6 2±0 .1 4 ,6 7 .72±2 2 . 35mLvs 80 .94±2 2 . 0 4mL ,P <0 . 0 5) ;与术前相比,术中右室间隔部(RVS)起搏时LVEF和SV未显示显著差异;术中RVS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优于RVA起搏(LVEF 0 6 0±0 . 1 3vs 0 . 56±0 . 1 4 ,P <0 .0 5;SV 76 . 97±1 7. 2 3mLvs 6 7 .72±2 2 . 35mL ,P <0. 0 5)。结论 与术前相比,RVA起搏恶化血流动力学,RVS起搏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RVS起搏通过最大限度地保持正常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的同步性,实现较为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2005年02期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阅读次数:21 ] |[引用频次: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6 ]
  •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心肌血流储备分数对心脏事件预测价值的研究

    张俊杰,陈绍良,叶飞,段宝祥,单守杰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术后即刻心肌血流储备分数(myocardialfractionalflowresever ,FFRmyo)对于术后3个月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并建立目标FFRmyo值。方法 2 0 0 3年7月至2 0 0 3年9月单支病变的冠脉内支架术后行冠脉内压力测定的连续79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后临床随访3个月,随访主要心脏事件发生(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术以及再发心绞痛) ,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冠心病危险因素及介入治疗中的相关参数。结果 76名患者完成了3个月的临床随访,有1 4名患者( 1 8 .4 % )发生了心脏不良事件,其中1 2名患者再发心绞痛( 1 5 .8% ) ,2名患者再次行经皮冠脉介入术( 2. 6 %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支架术后FFRmyo是术后3个月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其预测价值显著优于冠脉造影所判断的残余狭窄率。据ROC曲线判断FFRmyo的界值为0 . 92。结论 冠脉内支架术后即刻FFRmyo对于术后3个月心脏事件发生有独立的预测价值。

    2005年02期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70 ]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评价方法的研究

    魏芳晶,张福春,毛节明,郭丽君,李海燕,牛杰,赵一鸣,吕旌桥,高炜

    目的 应用TMP ,CTFC ,maxSTE及sumSTR方法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组织灌注并探讨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6 5例AMI急诊介入治疗后即刻采用TMP、CTFC及心电图(maxSTE ,sumSTR)方法评价心肌组织灌注,记录6个月心脏事件。结果 与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比,检验每种评价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maxSTE敏感性80 % ,特异性85. 7% ,准确性83 .1 % ;TMP敏感性73 3% ,特异性80 % ,准确性76 . 9% ;而CTFC( 4 0 ) ,CTFC( 30 ) ,sumSTR30 %和sum STR( 50 )预测价值较低。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TMP 0. 1级、maxSTE高危为6个月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TMP ,maxSTE方法可以较好地评价心肌灌注程度,并对6个月临床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2005年02期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阅读次数:22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1 ]
  • 窦房结动脉的影像学评价及其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关系

    李红,齐国先

    目的 了解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下窦房结动脉(sinusnodeartery ,SNA)的形态与起源,明确窦房结动脉相关病变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sinussyndrome ,SSS)的关系。方法 连续观察51 1人的冠脉造影资料,比较有无窦房结动脉相关病变的两组各2 9人的心率和SSS发病情况,以及有无SSS和(或)窦性心动过缓的两组各34人的窦房结动脉相关病变情况。数据采用SPSS1 0 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 51 1人中观察到50 6人的窦房结动脉共56 1支,其中53人( 1 0 . 1 7% )有双SNA ,1人有三支SNA。右、左和后窦房结动脉分别为2 75支( 4 9. 0 2 % )、2 0 5支( 36 . 54% )和81支( 1 4 . 4 4% )。有无窦房结动脉相关病变的两组平均心率( 71 . 59±7 .4 5次 分vs 73 .76±6 . 6 7次 分)及患SSS患者数量( 1人vs 0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SSS组和非SSS组窦房结动脉受累情况(SSS组34人有2人狭窄4 0 %和90 % ,非SSS组34人有2人狭窄4 5%和2 0 %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结论 冠脉造影下基本可以清晰地看到窦房结动脉。窦房结动脉相关病变与SSS关系不大。

    2005年02期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4 ]
  • 介入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效果的观察

    区曦,张智伟,钱明阳,王慧深,李渝芬,石继军,王树水,李俊杰,谢育梅

    目的 探讨介入封堵术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即时治疗效果,并与同期外科手术效果进行对比。方法 采用封堵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4 8例,与同一时期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73例患儿,进行年龄、身高、体重、肺动脉压力、室间隔缺损大小、手术及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的比较。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两组小儿的年龄、身高、体重、肺动脉压力及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封堵术组的室间隔缺损较手术组的小,但手术及住院时间较短。封堵组术中及术后出现左前分支或完全性左束支阻滞较多见,其他并发症包括再次外科手术、残余分流、术中出血多、神经受损、溶血、术中或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气胸、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主动脉关闭不全及术后感染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作为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新方法,即时的疗效确切。采用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应遵循治疗原则,术中遵守操作规范,术后严密观察,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05年02期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1 ]
  •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与白细胞介素10水平的变化

    陈晓春,周艳芳,葛智平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 -6 )与白细胞介素1 0(IL -1 0 )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冠脉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30例,取支架置入前和术后2 4h股动脉血,做血清IL- 6 ,IL- 1 0检测,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及再狭窄的发生。结果 支架置入术后2 4h血清IL- 6显著增高( 2 1 4 . 6±1 1 8 .0ng Lvs 1 75. 8±81 .8ng L ,P <0 .0 5) ;而IL -1 0较术前稍有下降,但P >0 0 5;术后IL -6 IL -1 0比值较术前显著升高( 3. 2±1 .9vs 2 .3±1 .0 ,P <0 .0 5)。发生再狭窄者较未发生再狭窄者术后血清IL 6显著增高( 30 2 . 0±1 56 . 8ng Lvs 1 92 .7±98 .6ng L ,P <0 . 0 5) ,IL -6 IL -1 0比值也明显增大( 5 .4±2 .0vs 2 . 7±1. 5,P <0 .0 1 )。结论 冠脉内支架置入后引起血清IL 6和血清IL -6 IL -1 0比值显著增加,IL -6及IL- 6 IL- 1 0比值增加可能在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

    2005年02期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阅读次数:24 ] |[引用频次: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3 ]
  • 美国心脏学会更新血压测量的建议

    余国膺

    2005年02期 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5 ]
  • 冠状动脉病变与血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

    陈征,华琦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与血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 将2 6 7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非冠心病组) 1 0 1例,冠心病组1 6 6例,其中单支病变组54例,双支病变组6 8例,三支病变组4 4例,同时测定并统计分析血脂各成分及其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CHD)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甘油三脂(T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的增加,TC、LDL C、载脂蛋白B(ApoB)、TC HDL- C、LDL- C HDL- C升高,HDL- C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血脂各组分和其比值与冠状动脉积分的相关分析表明,TC HDL- C、LDL -C HDL -C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最强。结论 血脂代谢紊乱的严重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是一致的,通过异常的血脂代谢有可能初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其中LDL- C HDL- C、TC- HDL C比值优于其他血脂指标。

    2005年02期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45 ]
  • 幽门螺杆菌感染强化脂质过氧化而致血小板持续活化

    余国膺

    2005年02期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 ]
  • 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和人血管生成素-1促进大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

    宋建蓉,杨志健,张馥敏,马文珠,哈团柱,李传富,高翔

    目的 观察肌肉转染腺病毒(adenovirus ,Ad )携带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1 6 5(ves cularendothelialgrowfactor ,Ad5 VEGF1 65)和人血管形成素- 1 (angiopoietin- 1 ,Ad5 Ang -1 )基因对大鼠缺血下肢的生血管效应。方法 制作大鼠下肢血管闭塞模型,肌肉内注射Ad5 VEGF1 65 或 和Ad5 Ang -1 ,以Westernblot法检测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基因导入后在缺血肌肉引起的效应。结果 肌肉经注射Ad5 VEGF1 65和Ad5 Ang- 1后高表达人VEGF1 65 蛋白和人Ang- 1蛋白。术后7d处理组与对照组新生毛细血管数目无明显差别。但术后1 4d和2 1dAng- 1和VEGF1 65 组的新生毛细血管 肌肉数目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 0 1 ) ,VEGF1 65+Ang 1两因子合用组明显高于单用组(P <0. 0 1 )。Ad -VEGF1 65组及Ad VEGF1 65+Ad Ang 1合用组出现大量包围着一厚层αSMA阳性平滑肌细胞的血管,其数量与肌肉数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 0 1 )。因子单用组和合用组肌肉内出现大量溴化脱氧尿嘧啶阳性细胞浸润,部分细胞表面呈现C- Kit阳性,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中也有C Kit阳性标记。结论 Ad5- VEGF1 65和Ad5 -Ang -1能促进缺血肢体血管新生,二者合用的生血管效应更为显著;VEGF1 65能促进包被平滑肌细胞的形似微小动脉的血管数量增多

    2005年02期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8 ]
  • 西罗莫司对循环中的血管祖细胞具有强大抑制作用

    余国膺

    2005年02期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8 ]
  • 大鼠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转染对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

    唐兵,何国祥,李德,黎军

    目的 探讨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大鼠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基因转染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方法 应用带有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将大鼠AT2R基因转移至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中,2 1d后取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T2R在动脉壁中的表达,图像分析观察其对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结果 在体大鼠颈动脉腺病毒载体的转染率达4 0 % ,AT2R基因在血管壁的新生内膜、中膜、外膜稳定表达,转染AT2R基因的球囊损伤后颈动脉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对照组相比,血管新生内膜 中膜面积比降低了4 8%。结论 AT2R基因转染可抑制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可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005年02期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阅读次数:30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0 ]
  • 下腔静脉造影指导犬房间隔穿刺术

    董建增,曹林生,马长生,聂绍平,刘兴鹏,张崟,王京,刘小青,龙得勇

    目的 介绍下腔静脉造影指示下犬房间隔穿刺术方法。方法 对9只健康杂种犬进行了下腔静脉造影指示下的房间隔穿刺术。全麻下经皮穿刺右侧股静脉,X线投照角度RAO 30°,经Mullins鞘管注射76 %的泛影葡胺2 0mL行下腔静脉造影,分别显示下腔静脉及其开口、右心房影、左心房影和主动脉根部影,将Brockenbrough穿刺针远端弯度的近端塑形增加1个弯度,使穿刺针方向指示器指向3点左右、针尖顶至房间隔进行穿刺。结果 ( 1 )下腔静脉造影显示与房间隔穿刺有关的解剖特征为下腔静脉开口位置高,全部在房间隔中上部,使房间隔穿刺点位置也高,加上左心房腔小,穿刺针易穿至左心房顶部;( 2 )下腔静脉造影指导下房间隔穿刺术成功率为1 0 0 % ( 9/ 9) ,心脏压塞1例,经X线和造影剂指示心包穿刺引流术控制。结论 下腔静脉造影指导下的经皮犬房间隔穿刺术简单易行。

    2005年02期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阅读次数:13 ] |[引用频次: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0 ]
  • 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动态变化

    杨靖,毛晓波,曾秋棠

    目的 以急性心肌梗死大鼠为模型,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心肌中的表达,探讨急性缺血缺氧刺激下VEGF和bFGF表达变化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建立Wistar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为对照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 3d ,7d ,1 4d ,2 8d ,4 2d ,56d)。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中VEGF和bFGF的表达,Ⅷ因子相关抗原标记内皮细胞,检测新生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实验组心肌梗死后VEGF和bFGF产生量迅速增加,梗死区VEGF和bFGF的表达在梗死后第7天达高峰,2 8天开始下降,4 2天和56天时表达明显下降,新生毛细血管密度与两者产生量成正相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期心肌细胞和内皮细胞能通过自身分泌VEGF和bFGF协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血管形成,从而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液供应。二者的表达在梗死后第7天达到最高峰,第2 8天时开始下降,为选择在表达消退期应用外源性VEGF和bFGF进行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2005年02期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0 ]
  • 光相干层析成像系统在冠状动脉易损斑块检测中的应用

    金琴花,盖鲁粤

    2005年02期 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8 ]
  • 无复流现象的治疗进展

    王岚峰,吴双,李为民

    2005年02期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8 ]
  • 心房颤动血栓性栓塞与左心耳功能改变的关系

    张淑芳,傅国胜

    2005年02期 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阅读次数:21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1 ]
  • 经导管及支架的基因治疗的现状

    余国膺

    2005年02期 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7 ]
  • 球囊扩张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并心房颤动的疗效评价

    洪明,李贤涛,王晓华,罗国庆,葛郁芝,洪浪,李华泰

    2005年02期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5 ]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素水平和左心室重塑的影响

    杨海波,唐元升,朱兴雷,黄振文

    2005年02期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7 ]
  •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的新进展

    王乐丰

    2005年02期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阅读次数:21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0 ]
  • 关键试验的临床结果显示Endeavor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显著效果——ENDEAVOR2研究资料显示重复手术和管腔缩小显著减少

    申珂

    2005年02期 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