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45788

  •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对阵发性心房颤动自然发作的影响

    陈明龙,单其俊,邹建刚,陈椿,杨兵,朱莉,李文奇,曹克将

    目的 观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自然发作的影响 ,探讨房颤发生的可能电生理机制。方法  31例室上性心律失常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 ,其中男性2 0例 ,女性 11例 ,年龄 5 4± 12 (2 4~ 6 9)岁 ,病程 9± 5 (1~ 19)年。 31例患者经电生理检查证实 :5例为典型心房扑动 (AFL) ;17例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包括显性预激综合征 7例 ;9例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术前 1年内房颤平均发作 6± 5 (2~ 18)次。对于典型AFL者 ,线性消融下腔静脉 三尖瓣环峡部致双向传导阻滞 ;AVRT者行旁道消融术 ;AVNRT者行慢径改良术。平均随访39± 19(12~ 72 )月。结果  31例患者中 ,2 3例消融术后房颤不再发生 ,占研究组的 74 19%。 5例AFL者术后 3例不再有AFL及房颤发生 ,2例术后房颤发生的频度与术前无变化 (其中 1例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有频繁房性早搏并有房早触发房颤现象 )。 2 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术后 2 0例无房颤发作 ;6例术后仍有阵发性房颤 ,但 2例发作频度较术前明显减少 ,3例无变化 (其中 1例为高血压合并左心房轻度扩大者 ) ,1例动态检查示有频繁房性早搏及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结论 AFL可能与房颤具有共同的发生基质 ,也可以是房颤的触发因素 ,成功消融后可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3 ]
  • 血管内超声对高压扩张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指导作用

    佟子川,崔亮,王乐丰,王红石,邹阳春,葛永贵,倪祝华,徐立,李惟铭,杨新春

    目的 观察支架高压扩张后的血管内超声 (IVUS)结果 ,并用其指导支架置入 ,探讨IVUS在高压扩张时代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84处病变进行支架置入 ,当达到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理想的支架置入标准时 ,应用IVUS进行评价 ,符合IVUS理想的支架置入标准的病变归入不需进一步干预组 (NAI组 ) ,不符合IVUS理想的支架置入标准的病变归入需进一步干预组 (AI组 )。在IVUS指导下对AI组进行进一步干预 ,直到符合IVUS理想标准或最大压力达到 2 0 2 6 5kPa。比较AI组在首次扩张后和最终的IVUS结果以及最终两组之间的结果。结果 在首次高压扩张后 ,有 4 9(5 8 3% )处病变 (NAI组 )的IVUS结果符合理想的支架置入标准 ,35 (4 1 7% )处病变 (AI组 )的IVUS结果未达到理想的支架置入标准从而进行了更高压力的进一步扩张。AI组经过更高压力扩张后 ,最终有 2 9(82 9% )处病变达到理想的支架置入标准。支架内最小横截面积由 (7 3± 2 0 )mm2 增加至 (9 3±2 0 )mm2 (P <0 0 0 1) ,急性获益由 (71± 15 ) %增加至 (91± 15 ) % (P <0 0 0 1)。结论 即使采用了高压扩张 (12 15 9~ 14 18 6kPa)技术 ,也不能确保达到满意的支架扩张。对于高压扩张后造影结果满意但IVUS结果不理想的病变 ,在IVUS指导下的更高压力 (16 2 1 2?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3 ]
  • WRIST:冠状动脉内γ射线照射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5年随访

    余国膺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 球囊扩张肾动脉成形术及肾动脉支架治疗肾动脉狭窄

    孙福成,许锋,季福绥,何青,吴军,林颖,杨玉珍,沈月莉,王树华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0 ]
  • 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左心室重构及功能的影响

    曲鹏,邓根群,李永旺,夏稻子,王岩,刘奇志,牛楠,丁彦春,娄大元,朱宁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6 ]
  • 应用成角型Amplatzer蘑菇伞堵闭动脉导管未闭一例报告

    刘廷亮,王玉林,张建军,韩秀珍,汪翼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1 ]
  • 低度危险性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探讨

    余丹青,赵晓兰,周颖玲,李瑜辉,许兆延,谭宁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1 ]
  • 经皮腔内β-射线放射疗法与切割球囊成形术联合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樊冰,葛均波,Clemens Von Birgelen,钱菊英,王齐兵,葛雷,陈灏珠,Raimund Erbel

    目的 旨在研究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内 β 射线放射疗法 (β 放疗 ,Novoste)与切割球囊成形术 (CBA)联合治疗支架内再狭窄 (ISR)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ISR >70 %的病人 2 95例 [男性 2 0 5例 ,女性 90例 ,年龄 (5 9 76± 10 83)岁 ],其中 112例均行CBA联合 β 放疗为 β 放疗组 (n =112 ) ,183例单独采用CBA(89例 )或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 (94例 )为对照组 (n =183)。弥漫性长病变ISR者β 放疗先照射病变远段 ,再回撤导管照射病变近段。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期行冠脉造影 ,分析病变长度、最小管腔直径 (MLD)、参照管腔直径 (RLD)和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 (DS)。随访靶血管再次成形率 (TVR)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发生率。结果 术前及术后即刻两组病人的冠脉造影结果差异无显著性。随访期 (6 3± 1 6月 ) β 放疗组的MLD大于对照组 ,DS小于对照组 ,P <0 0 5。β 放疗组与对照组的心绞痛、心肌梗死及死亡率相似 ,差异无显著性(心绞痛为 10 %vs17% ,心肌梗死为 1%vs 2 % ,死亡率为 0 %vs2 % ) ,但β 放疗组的TVR和MACE明显低于对照组 (TVR为 5 %vs 16 % ,MACE为 10 %vs 2 5 % ,P <0 0 5 )。β 放疗组 2 8例 (2 6 % ,2 8 10 6 )弥漫性长病变ISR ,回撤 β 放疗导管分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2 ]
  • 介入疗法医用记忆合金支架高分子覆膜及加工方法研究

    熊强,徐瀚,胡平

    目的 研究一种为介入疗法所用的记忆合金支架被覆的高分子膜及其加工方法 ,旨在提高金属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通过比较聚醚型聚氨酯、聚酯型聚氨酯、硅橡胶等材料 ,确定以聚醚型聚氨酯为原材料。该高分子覆膜分为内膜、外膜和微孔膜 ,采用注射溶液成膜的方法成膜。对于微孔膜 ,在成膜过程中加入成孔剂实现。结果 通过摸索得到了最佳的成膜的高分子溶液浓度 ,以及成微孔膜的成孔剂浓度 ,以及相应成膜工艺。结论 通过该工艺所得到的覆膜的金属支架弹性良好 ,所成的微孔膜孔隙率符合要求。所制备的覆膜支架正在进行动物实验。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8 ]
  • 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与脉压指数相关性研究

    张戈,楚天舒,阮志敏,光雪峰,左明鲜,李玉萍,杨瑞丰,蒲里津,李云华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积分 (CAS)与脉压指数 (PPI)的关系。方法  71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者 ,其中男 4 70例 ,女 2 4 1例 ,年龄 30~ 82 (6 1± 8)岁。以标准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计算机定量分析系统 (QCA)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计算CAS。标准台式水银血压计测定外周肱动脉收缩压 (SBP)和舒张压 (DBP) ,并计算脉压 (PP)及PPI。结果 年龄、性别、体重指数、SBP、PP、PPI、升主动脉根径 (Ao)、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与CAS有显著相关关系。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PPI和Ao这两个指标与CAS呈显著正相关 (β =0 0 4 1~ 0 14 9,P均为0 0 0 0 )。结论 PPI和Ao这两个指标与CAS密切相关 ,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良好的预测指标 ,并可应用于临床指导冠心病危险人群的早期干预。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4 ]
  • 经导管对七例儿童先天性异常血管的介入治疗

    区曦,张智伟,钱明阳,王慧深,李渝芬,王树水,谢育梅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先天性心脏病侧支血管、主 肺动脉间隔缺损的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 应用Cook公司弹簧圈堵闭 4例冠状动脉瘘、1例法乐氏四联症的侧支血管 ,应用AGA公司的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堵闭器堵闭冠状动脉瘘 1例及主 肺动脉间隔缺损 1例。7例小儿平均年龄 8 5岁。结果  7例均成功堵闭 ,术后随访 1个月~ 5年 ,无残余分流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对先天性异常血管的介入治疗疗效良好 ,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控制曝光时间在 6 0min内 ,减少手术并发症 ,提高手术成功率。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4 ]
  • 心脏磁共振影像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肌损害的研究

    刘健,王屹,王伟民

    目的 应用心脏磁共振 (MR)影像特征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不可逆缺血性损害。方法  35例临床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多支冠状动脉未完全闭塞病变。心脏MRI观察梗死心肌形态并测定体积。结果 心脏MRI显示 35例患者心肌内存在延迟强化灶。本组病例的延迟强化灶以心内膜下型和局灶型为主 ,其所占比例为 85 7% (30 35 ) ,呈透壁型延迟强化的梗死病灶所占比例仅为 14 3% (5 35 )。心内膜下型 (12 95 %± 8 7% )和局灶型(13 3%± 0 5 7% )延迟强化灶的体积显著小于透壁型延迟强化灶 (4 5 7± 7 3% )。结论 心脏MR影像能够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多支冠状动脉狭窄所致的不可逆心肌损伤。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7 ]
  •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术对相关分支的影响

    洪涛,李建美,张颖,高炜,霍勇

    目的 了解支架置入术对冠状动脉分叉处病变相关分支的影响。方法  12 0例病人 ,132处分叉病变使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和支架术治疗 ,观察介入治疗对分叉病变相关分支的影响。结果 术中有 2 4根分支血管受压迫 ,分支受累发生率为 14 2 8%。以具有分支开口狭窄的Ⅰ型和Ⅳ型分叉病变的分支受累发生率为高。结论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操作和分叉病变本身的解剖特征均是影响分支血流的重要因素。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阅读次数:21 ] |[引用频次:6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8 ]
  • 原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造影特点及介入治疗

    熊尚全,洪涛,杨俊娟,耿战江,高炜,霍勇

    目的 了解原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SCAD)的发生情况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分析 22 16例冠状动脉造影以发现SCAD ;对适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PCI)的SCAD患者行支架置入术 ,手术前后及手术中按要求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等药。结果 发现SCAD共 2 6例 ,男 19例 ,女 7例 ,平均年龄 (6 0 9± 11 6 )岁 (34~ 75岁 ) ,检出率为 1 17%。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15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11例。 2 6例患者共 2 8支血管发生SCAD。其中冠状动脉左主干 1例 ,左前降支 9例 ,回旋支 4例 ,右冠状动脉 14例。对适合PCI术的 18例患者 19支血管撕裂处行支架置入术。其中 14例 15处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支架置入术 ,4例行直接支架置入术。撕裂处共置入支架 2 3枚。支架置入术后 ,1例冠状动脉原发性撕裂处残余狭窄小于 30 % ,另 1例残余狭窄小于 10 % ,其余 16例均无残余狭窄。经介入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结论 SCAD并非罕见 ,存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者是SCAD相对高发的人群。支架置入术是治疗SCAD较为理想的方法。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阅读次数:28 ] |[引用频次:4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3 ]
  • Carto系统标测和指导射频消融快速心律失常

    杨平珍,吴书林,方咸宏,詹贤章,李海杰,陈泗林

    目的 评价Carto系统电解剖标测和指导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各种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共 5 6例 ,其中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上速 ) 4 9例 [房室结双径路 8例 ,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 12例 ,心房扑动 (房扑 ) 10例 ,左、右房室旁道 19例 ],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 7例 ,在心动过速或窦性心律时应用Carto系统标测 ,从其电解剖传导图中判断心律失常起源和发生机制 ,并指导射频消融。结果  5 3例消融成功 ,消融成功率 94 6 %。 1例右侧游离壁旁道、1例右房房速和 1例不典型房扑消融不成功。房室结双径路 8例。左、右房室旁道 19例。 12例房速中左房房速 4例 ,右房房速 8例。 7例典型房扑 ,3例不典型房扑。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 3例 ,特发性左室室速 3例 ,心肌梗死后室速 1例。手术时间为 (12 8± 5 9)min ,曝光时间为 (14± 12 )min。 1例穿剌左锁骨下静脉时发生气胸并发症。随访 1~ 14个月 ,1例左房房速复发 ,经Carto系统再次标测和消融成功。结论 Carto系统可安全有效应用于各种快速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 ,减少X线曝光时间。它将心内电图与三维解剖结构联系起来 ,判断不同心律失常机制及起源部位 ,对指导消融有较大价值。利用其定位记忆功能 ,可避免损伤传导系统及进行补充放电 ,减少并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9 ]
  • 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股动脉穿刺点三种不同止血方法应用对比研究

    刘鹏,卢才义,刘玲玲,晏沐阳,李玉峰,吴兴利,王士雯

    目的 评价采用三种不同止血方法处理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动脉穿刺点的优缺点。方法 对 6 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股动脉穿刺点采用手工压迫、Femostop器械压迫和Perclose缝合器三种方法进行处理 ,观察其所需操作时间、卧床时间、止血费用、耐受程度、操作失败率、血管迷走反射和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显示缝合组所需操作时间最短仅为 12min ,较手工压迫和器械止血组分别缩短约 11min和 4 3min(P <0 0 5 ) ;缝合组术后卧床时间仅需 3h左右 ,较其他两组缩短约 2 0h(P <0 0 5 ) ;患者的耐受程度优于其他两组 ,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与其他方法无明显差异。结论 无创性缝合法止血迅速彻底 ,不会产生迷走神经反射 ,患者可迅速恢复活动 ,具有局部血管并发症少的优点 ,是不能耐受长时间卧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手术后一种理想的局部止血方法。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25 ]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绞痛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盖鲁粤,杨庭树,王禹,刘宏斌,孙志军,韩炜,杜洛山

    目的 了解自体血管和移植血管随时间产生的变化与心绞痛复发的关系 ,探讨治疗方法。方法  4 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CABG)术后的患者因心绞痛复查冠状动脉造影 ,检查自体血管和移植血管的情况。结果  4 8例患者中男性 4 2例 ,女性 6例 ,平均年龄 6 2 8± 9 9岁。CABG到冠状动脉造影时间 :1~ 6个月 4 7 9% (2 3 4 8) ;7~ 12个月 2 0 8% (10 4 8) ,1年以上者 31 3% (15 4 8)。 135支移植血管中 ,闭塞 33 3% (4 5 135 ) ,狭窄 5 9% (8 135 ) ;其中左乳内动脉 (LIMA)闭塞 2 8 6 % (10 35 ) ,吻合口狭窄 8 6 % (3 35 ) ,血流竞争不过自体血管 8 6 % (3 35 ) ;静脉桥狭窄 5 2 % (5 97) ,闭塞 35 1% (34 97)。 3例桡动脉搭桥中 2例有狭窄。心绞痛复发可能的原因 :移植血管病变 72 9% (35 4 8) ,自体血管病变加重 8 3% (4 4 8) ,再血管化不完全 12 5 % (6 4 8) ,移植血管在狭窄近端 1例 ,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严重狭窄导致LIMA供血不足 1例。药物治疗 2 5例 ;自体血管介入治疗 15例 ,5例慢性闭塞失败 ;6例桥血管狭窄介入治疗成功 ;2例再CABG。结论 CABG术后仍可以复发心绞痛 ,复发的主要原因是移植血管病变 ,其次为自体血管病变加重 ,再血管化不完全 ,搭桥位置不正确。自体和移植血管狭窄性病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05 ]
  • 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后

    颜红兵,刘景山,张坚,郭诗东,高焱莎,柯元南

    目的 分析过去 5年期间常规开展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1999年 3月至 2 0 0 4年 2月 5年期间常规对 311例STEMI患者经股动脉或桡动脉施行直接PCI。男 2 5 0例 ,女 6 1例 ,平均年龄6 0 4岁 (2 6~ 85岁 )。围手术期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定、肝素进行标准的三联抗血小板 抗凝治疗。对全部患者随访两个月以上。结果 直接PCI手术操作成功率 99% (30 8 311)。 8例发生9例次支架内急性 亚急性或后期血栓形成 ,发生率为 2 6 % (8 30 8)。其中急性血栓形成 5例 ,亚急性或后期血栓形成 3例。这 8例患者均有血栓形成的多个高危因素。 8例中住院死亡 3例 ,其余 5例有明显的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结论 STEMI直接PCI后的血栓形成发生率较高 ,小直径的长支架和缺乏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 ,血栓形成患者的死亡率高 ,临床长期预后差。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36 ]
  •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Angio-Seal血管闭合器股动脉封堵和常规压迫止血的对比研究

    李国庆,武刚,戴晓燕,阿木提,许力舒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8 ]
  • 应用晶碳烤瓷支架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

    李晓春,万征,林青,蔡衡,张文娟,袁文莉,于向东,李永乐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0 ]
  •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李德,何国祥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6 ]
  • 欧洲Driver上市后注册研究:Driver冠状动脉支架急性期手术成功率和器械表现

    申珂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1 ]
  • 血管加压素用于心肺复苏

    余国膺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5 ]
  • 肾功能低下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做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影响

    余国膺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阅读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5 ]
  • 心脏的需求增加时,“聪明”基因治疗可望提供保护

    余国膺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3 ]
  • 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帧数——冠状动脉介入领域中全新的定量指标

    张鹏飞,张兴华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阅读次数:16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6 ]
  • 经导管房间隔穿刺术在动物(犬)实验中的应用

    胡建强,王胜强,秦永文,赵仙先,黄永春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3 ]
  • 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后药物保守治疗的对比研究

    陈书中,左国兴,王宽

    目的 评价静脉溶栓治疗后常规行延迟冠状动脉介入 (PCI)的价值。方法 对 98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STEMI)患者常规行延迟PCI,然后与既往行静脉溶栓后药物保守治疗的 82例患者对照观察住院期间和随访 6个月时的临床不良事件和超声心动图的变化。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 (静脉溶栓后保守治疗 )、试验 1组 (静脉溶栓成功后行延迟PCI)和试验 2组 (静脉溶栓失败后行延迟PCI)。结果 与静脉溶栓保守治疗比较 ,静脉溶栓后常规施行延迟PCI可以降低住院期间的死亡率(4 9%vs 0 % ,0 % )、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2 5 3dvs13 5d ,15 1d)、减少对靶病变血管重建治疗的需要(7 3%vs 0 % ,0 % )和降低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7 3%vs 0 % ,0 % ) ,还可以明显降低 6个月死亡率 (13 4 %vs 1 4 % ,0 % )、减少再次心肌梗死 (12 2 %vs 4 2 % ,4 5 % )和卒中 (2 4 %vs 0 % ,0 % )的发生、减少因缺血做靶血管重建治疗 (2 8%vs 4 2 % ,4 5 % )和防止左室进一步发生重塑。结论 常规施行延迟PCI可以防止再发性缺血、再次梗死和梗死相关动脉再闭塞和改善左室功能 ,因而提高住院期间和 6个月的治疗效果。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7 ]
  • 成人右侧桡动脉舒张期最大内径分布调查

    贾三庆,郭春艳,滕一星,宁静,张谦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阅读次数:15 ] |[引用频次: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8 ]
  • 适合Angioseal封堵器的股动脉穿刺法

    罗林杰,董少红,陈科奇,杨鹏生,麦爱欢,梁旭

    目的 探讨使用Angioseal封堵器的股动脉穿刺方法。方法 总结了 80例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 ,Angioseal封堵器的运用情况 ,将血管穿刺法按血管内口与入皮口的水平距离分为两组 ,两者距离小于 1 5cm为A组 ,大于 1 5cm为B组。观察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病人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低。结论 采用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一横指处准确定位穿刺内口 ,在水平距离1 5cm处确定入皮口的穿刺法 ,穿刺成功率高且安全。

    200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