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访问量:344199

  • 导管房间隔造口术及临床应用

    张孝忠,张玉威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1 ]
  • 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成形术中股动、静脉穿通伤二例报告

    尤润生,高文献,张光征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 ]
  • 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54例次报告

    骆合德,陈敏雄,孙勇,叶建新,邱一华

    本文报告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53例病人共54例次消融结果。总成功率96.3%。其中房室旁路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32例(32次),房室结双径路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7例(18次),均无器质性心脏病,定性早搏3例(3次),心房纤额行房室结改良1例次。本组54例次消融治疗无任何并发症,提示对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可作为常规的选择治疗方法。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6 ]
  • 经皮球囊导管二尖瓣扩张术治疗风心病二尖瓣狭窄102例

    宋洁丽,庞春兰,王桂萍,刘朋,张惠玲,宋娜,郭名富,韩化敏,李小黎

    对102例风湿性心脏辩膜病二尖瓣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球囊导管二尖辩成形术。结果成功101例,二尖辩口面积由0.79±0.34cm2增至1.88±0.32cm2,跨瓣压差由259±077kPa降至0.83±0.42kPa,左房平均压由3.84±1.15kPa降至1.86±0.59kPa。1例发生脑梗塞,其他患者未出现严重合并症。本文对该术疗效、技术操作及严重合并症的预防进行了探讨。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9 ]
  • AVE Micro Ⅱ型冠状动脉内支架的临床应用

    王乐丰,乔树宾,ProimosG,WaltonA,DickR,林延龄(LimY)

    目的:为评价AVEMicroⅡ型冠状动脉内支架在冠心病(CHD)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1996年7月至1997年4月,82例CHD患者使用了AVEMicroⅡ型冠脉支架,在100个病变中,49个为B型病变,51个为C型。结果:本组共用125个支架,成功置人117个(93.6%)。AVEMicroⅡ型冠脉支架血管造影成功率为93/98(94.9%)。5个支架(6.1%)置入失败。其中1例出现支架从球囊上脱落但无并发症。并发症为1例出现亚急性闭塞,和1例非致命性AMI。无死亡和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在对74/75(987%)成功病例进行的平均6.6±2.5月的随访表明,58例(78.4%)病例为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分级0至1级,16例2至3级病人15例为多支血管病变。6例(81%)有再狭窄,其中4柳成功行经皮经腔冠脉球囊成形术(PTCA),2例行CABG。结论:本组资料显示,AVEMicroⅡ型冠脉支架适合于复杂病变的支架置入术,且成功率高,并发症和再狭窄率低。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3 ]
  • 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医源性鲁顿巴赫综合征二例

    于文信,敖定椿,旅朝霞,李继良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3 ]
  • 再狭窄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三)

    高炜,霍勇,朱国英,汪丽蕙,陈光慧,唐朝枢,周爱儒,汤健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2 ]
  •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后血小板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的变化

    张宝娓,苏加林,李夏,霍勇,高炜,姚星海,王军,唐朝枢,刘乃奎,丁文惠,朱国英

    通过观察冠心病人PTCA支架植入术后血小板一氧化氮(NO)生成、NO合酶(NOS)活性和L-精氨酸(L-Arg)转运的变化,探讨PTCA支架术后血小板功能受损的机制。方法:正常对照组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52.6±5.5岁;冠心病组11例,其中男9例,女2例,平均年龄53.3±4.8岁。对照组、冠心病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分别取血测定血小板NO生成、NOS活性及L-Arg转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术前血小板NO生成、NOS活性及L-Arg转运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于术后即刻进一步下降(P<0.01);之后有所恢复,但至术后第6天仍未恢复正常(P<0.05)。意义:PTCA支架术可能通过降低血小板NO合酶活性和L-Arg转运使血小板NO生成减少,此可能是术后血小板粘附聚集的原因之一。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1 ]
  • 尿激酶不同静脉给药方式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对比研究

    张瑞岩,沈卫峰,张建盛,张大东,徐志红,胡健,张宪,郑爱芳,何国强,吴达明,杨燕敏,顾俊玮

    比较尿激酶不同静脉络药方式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作用。41例AMI患者随机一次静脉推注尿激酶(UK)100~150万U(甲组:20例)或半量(50~75万U)静脉推注加半量(50~75万U)静脉滴注(乙组:21例)。于治疗后90分钟行冠状动豚造影观察梗塞相关冠状动脉(IRA)前向血流情况,并记录两组住院期心脏事件、左心室功能及不良反应。两种治疗方式90分钟总IRA再通率为51.2%(21/41)。其中甲组为55%(11/2n);乙组为4入6%(1I/21)(P>0.05)。两组左心室功能差异天显著性。甲、乙两级死于秦衰竭分别1、2例,且住院期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两种方法的出血和低血压不良反应均少见。尿激酶100~150万U两种静脉给药方法治疗AMI对冠状动脉再通车及住院期临床预后的影响差异不大。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7 ]
  • 反义核酸技术原理及在心血管研究的应用

    周玉杰,汪丽蕙,周爱儒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1 ]
  • 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心功能改变

    王明生,赵文淑,张钧华,张树彬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 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合并严重迷走反射一例

    何胜虎,顾翔,屠莉莉,徐日新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7 ]
  •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经验

    许桂荣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 ]
  • 经皮Inoue气囊二尖瓣成形术5年以上疗效评价

    陈传荣,陈纪言,周颖玲,黄奕高,黄涛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6 ]
  • 异舒吉冠状动脉内注射对血浆内皮素及冠状动脉扩张作用的影响

    韩小茜,沈潞华,顾复生,杨家声,石湘云,赵云涛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2 ]
  • 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前抗凝及术后复律的临床探讨

    丛培玲,孙晓斐,苗俊东,杜新平,郝丽

    对26例二尖瓣狭窄(MS)合并心房颤动(Af)的患者在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前给大剂量肝素短程抗凝,并对其中19例在术后即给予同步直流电复律,探讨短程抗凝后PBMV的可能性及PBMV术后即刻电复律的影响因素。其结果表明:本组26例二尖瓣口面积(MVA)由0.92±0.2cm2扩大至1.95±0.37cm2,左房平均压(LAP)由3.12±1.27kPa降至1.42±0.85kPa,而左房内径(LAD)由52.7±8.1mm缩至42.5±5.9mm,26例均无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并发症;其中19例术后即刻行同步电复律者15例复律成功,成功率为78.9%。认为:MS合并Af患者PBMV术前大剂量肝素短程抗凝可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并达到预防血栓栓塞之目的,同时在Af病程较短、无巨大左房、球囊充盈程度良好、LAP下降显著、较好地控制心室率等因素基础上,可在PBMV术后即刻给予同步直流电复律。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 ]
  • 房间隔缺损合并瓦氏窦瘤破裂一例

    杨忠伟,王金风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1 ]
  • 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江隆福,游卫华,梁岩,潭白桦,王文尚

    1995年8月至1996年10月急性心肌梗塞(AMI)胸痛后1.0~6.0小时(平均3.6±1.2小时)入院患者28例行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结果:25例(89.3%)血管再通,再通血管残留狭窄平均为14.5%±10.3%(0%~40%),血管再通距胸痛发病时间平均为5.6±2.2小时(3~9小时),23例再通存活患者中1例(4.3%)发生梗塞后早期(起病后30天内)心绞痛,认为直接PTCA在AMI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0 ]
  • “天普络欣”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疗效

    曾福昌,李玉卿,张丙贤,曹宗迅,弓翠春,刘丽,陈文法,钟大纯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 ]
  • 冠状动脉血管的口径对PTCA术后再狭窄的影响

    严松彪,岩坂寿二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术后再狭窄仍然是目前的重要难题之一。本研究对303例PTCA成功者,测定正常冠状动脉管径和PTCA术后再狭窄管径,结合临床冠心病危险因子及与再狭窄相关连的病变形态因子的定量分析进行对比研究,采用Automatededgedetecting法测出术前正常冠状动脉管径(NCD)按NCD的大小分为三组,A组NCD<25mm;B组2.5~3.0mm;C组≥3.0mm;同时分别测出A、B、C三组术前、术后PTCA部位的最小血管径(MVD.mm)以及PTCA术后3个月追踪造影时PTCA部位的MVD,采用Caliper法分别计算出PTCA前、后狭窄率、3个月后追踪时再狭窄率。结果显示,冠心病的危险因子、PTCA前偏心性病变、钙化病变及扩张后冠状动脉夹层在三组间未见显著差异,PTCA前NCD(mm)、MVD(mm)及PTCA术后MVD(mm)C组显著高于A组(P<0.01),再狭窄率A组显著高于C组(P<0.01)。我们认为正常冠状动脉径较细者,PTCA术后容易发生再狭窄,冠状动脉本身的粗细可以作为PTCA术后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之一。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0 ]
  • 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室性早搏(附12例报告)

    陈君柱,陶谦民,郑良荣,张芙荣,刘和平,朱建华

    我们对12例频发的,药物难治性的顽固性室性早搏进行了射频消融治疗。本组病人均无器质性心脏病,其中11例为右定流出道,1例为左室来源,早搏量为12000~53000/24小时。经用起搏标测为主的定位方法局部放电,8例呈性早搏完全消失,3例明显减少,1例无效,无手术并发症。随访6~17个月,有效病例术后无复发或早搏量增多。初步结果表明,对某些多发的顽固性室性早搏,射频消融能提供一种良好的治疗手段。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8 ]
  • α-羟丁酸脱氢酶测定对心肌梗塞诊断的评价

    施陈刚,陈增强,陆永绥

    为了探讨和评价α-羟丁酸脱氨酶(HBDH)在急性心肌梗塞(AMI)诊断中的价值。对我院1995年8月至1996年8月26例AMI住院患者及同期23例正常人联合检测了血清HBDH、CK、CK-MB、LDH、AST。结果显示HBDH在MI发病后6~12小时左右即开始上升,24~72小时内活性升高至峰值,随着时间推移,12~20天左右恢复到基础水平,与其他心肌酶相比在血中滞留时间长,清除缓慢,经过9~11天,酶活力仍维持较高水平,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结论是HBDH在AMI患者中出现早、消失慢,尤其当AMI来诊、确诊已较晚,此酶监测活力增高,特异性突出。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5 ]
  • 左旋精氨酸防治血管内皮损伤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陈洪江,朱国英

    本研究利用3H-TdR参入试验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观察了内皮源性舒张因子的前体左旋精氨酸对内皮损伤的大鼠胸主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为其作为临床防治再狭窄的可行性提供实验依据。结果发现大鼠胸主动脉内皮损伤后,内膜增生明显,3H-TdR参入量显著上升,而左旋精氨酸可使血管新生内膜增生程度明显减轻,3H-TdR参入量显著下降。表明左旋精氨酸对动脉内皮损伤后的内膜增生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其在临床再狭窄的防治上可能将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1 ]
  • 诱导金属硫蛋白合成增强大鼠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抵抗

    陈魁,张钧华,刘秀华,杨德玲,陈健,唐朝枢

    为探讨缺血预处理延迟保护作用的非缺血诱导方式,我们在离体大鼠心脏等容收缩灌流模型上观察到:24小时前腹腔注射ZnS4诱导心肌金属硫蛋白(MT)含量增高1.6倍;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诱导MT组显著减少了肌红蛋白漏出和MDA增加,减轻了心肌ATP耗竭,增强了左室做功能力,但不影响冠脉流量。因此我们认为,ZnSO4注射诱导MT合成,能代替缺血预处理,模拟出缺血预处理的延迟保护作用。

    1997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8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