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3, v.21;No.100(05) 310-314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Archiv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瑞替普酶溶栓成功后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early coronary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after successful thrombolysis with reteplase

耿巍,傅向华,田祥,刘轶园,刘倩梅,孟海云,刘欣,李亭亭,李良,王培军

摘要(Abstract):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瑞替普酶溶栓成功后12 h内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24例急性STE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溶栓成功后随机分为早期介入治疗(E-PCI)组和择期介入治疗(S-PCI)组(各112例)。E-PCI组于分组后12 h内经桡动脉行PCI,S-PCI组于分组后1周经桡动脉行PCI。主要终点为住院期间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次要终点为12个月随访期内的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与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PCI组住院时间较S-PCI组明显缩短(P<0.001)。E-PCI组与S-PCI组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布、无复流的发生率、梗死相关血管分布及对比剂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PCI组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比例明显偏高(30.3%比10.7%,P=0.001)。E-PCI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4.5%比14.3%,P=0.022),两组住院期间再发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2个月随访期内累计的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及再发心绞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根据TIMI分级标准记录到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STEMI患者,如不能及时行直接PCI,则应用瑞替普酶溶栓后早期经桡动脉行PCI可明显降低患者住院期间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

关键词(KeyWords): 瑞替普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支架;心肌梗死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耿巍,傅向华,田祥,刘轶园,刘倩梅,孟海云,刘欣,李亭亭,李良,王培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