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一;冯伟;丁耀东;陈青;张阳;林立;马彤;王斌;常献刚;戈宗元;王晓怡;蔡龙军;曾勇;
目的 开发基于眼底视网膜图像的深度学习模型,提高冠心病(CHD)患者轻度认知障碍(MCI)的检出率,实现早期干预并改善预后。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回顾性纳入2021年1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由冠状动脉造影(至少1支冠状动脉血管狭窄≥50%)诊断为CHD的患者。整个数据集被按照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进行模型开发,之后采用时间验证的方法纳入同中心2023年1月至2023年4月的患者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MCI诊断标准为迷你精神状态检查(MMSE)<27分或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26分。研究使用4种不同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架构对眼底图像进行训练,并通过模型集成建立了MCI检测的综合视觉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估人工智能模型的性能。结果 纳入3 368例CHD患者,收集5 880张符合条件的眼底图像。基于MMSE量表结果为算法标签,其中男性2 898例,MCI患者527例。深度学习模型在测试组的AUC为0.733(95%CI 0.688~0.778),采用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的工作点,算法在测试组的敏感度为0.577(95%CI 0.528~0.625),特异度为0.758(95%CI 0.714~0.802),对应验证组的AUC为0.710(95%CI0.601~0.818)。基于MoCA量表结果为算法标签,其中男性2437例,MCI患者1626例。深度学习模型在测试组的AUC为0.702(95%CI 0.671~0.733)。选取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的工作点,算法的敏感度为0.749(95%CI 0.719~0.778),特异度为0.561(95%CI 0.527~0.595),对应验证组的AUC为0.674(95%CI0.622~0.726)。结论 基于眼底图像的深度学习算法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性能,有可能作为一种无创、便捷和快速筛查CHD人群中的MCI的新方法。
2025年06期 v.33;No.239 303-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 ] - 郭自强;王玺;刘子暖;丁熠璞;辛然;单冬凯;郭军;陈韵岱;杨俊杰;
目的 评估基于最小代价路径的CT血流储备分数(MCP-FFR)和深度学习驱动的CT血流储备分数(DeepCL-FFR)的诊断效能,并重点探索DeepCL算法在提升“灰区”诊断准确性方面的潜在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109例冠心病患者的151支血管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Bland-Altman图评估两种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与FFR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将CT-FFR位于0.70~0.80定义为诊断“灰区”。计算并分析诊断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使用Delong检验比较两种CT-FFR计算方法间受试者工作特征(ROC)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两种CT-FFR与FFR之间均成正相关(MCP-FFR:r=0.75,P <0.001;DeepCL-FFR:r=0.86,P <0.001),且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MCP-FFR:平均值0.010,P=0.351;DeepCL-FFR:平均值–0.003,P=0.772)。DeepCL-FFR(AUC 0.97,95%CI0.94~0.99)与MCP-FFR(AUC0.92,95%CI0.88~0.97)对血流动力学异常均具有较佳的诊断效能(P=0.122)。在“灰区”血流动力学异常的诊断中,MCP-FFR的诊断准确性为68.8%,而DeepCL-FFR则提升至89.7%。DeepCL-FFR在“灰区”血流动力学异常诊断中表现出较佳的诊断效能(AUC 0.89, 95%CI 0.73~0.99),显著高于MCP-FFR(AUC 0.71,95%CI 0.54~0.87)(P<0.001)。结论 深度学习驱动的冠状动脉中心线提取算法DeepCL,在CT-FFR诊断血流动力学异常方面具有较佳的诊断效能,特别是在“灰区”诊断中显著提高了诊断准确性。
2025年06期 v.33;No.239 312-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 ] - 王新刚;常国峰;赵瑞平;高晓丽;范芳芳;龚艳君;蒋捷;霍勇;
目的 通过多中心、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的上市后临床研究,评价注射用重组葡激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全国31家医院共筛选25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注射用葡激酶组和阿替普酶组进行溶栓治疗。溶栓开始后30 min、60 min及120 min分别通过临床指标判断血管再通情况。溶栓开始后90~120 min行冠状动脉造影,分析造影检查梗死相关动脉(IRA)达到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Ⅱ~Ⅲ级的比例、校正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和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溶栓后第30天(±2天)随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再住院、再梗死、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和出血事件。结果 31家医院最终纳入244例患者(试验组117例,对照组127例),完成随访232例(试验组111例,对照组121例)。试验组与对照组溶栓后120min临床判断血管再通率(85.6%比83.5%,P=0.6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差值及95%CI2.11(–7.19~11.41),95%CI的置信下限均>–12%,临床判断血管再通率非劣效性检验成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IRA总开通率(TIMI血流分级Ⅱ~Ⅲ级的比例,77.5%比77.7%,P=0.9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差值及95%CI–0.21(–10.95~10.54),95%CI的置信下限>–12%,冠状动脉造影TIMI血流分级总开通率非劣效性检验成立;CTFC[(32.7±17.6)帧比(37.6±16.6)帧,P=0.0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差值及95%CI–4.9(–10.0~0.1),95%CI的下限>–12%,CTFC非劣效性检验成立。TMPG0~Ⅲ级的比例试验组分别为20.7%、6.3%、2.7%和69.4%,对照组分别为22.3%、4.1%、6.6%和6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溶栓开始后30 d内,试验组与对照组MACE发生率(7.7%比7.1%,P=0.857),进一步分析,心血管死亡率(3.4%比4.7%,P=0.751);244例受试者均纳入安全分析集,总出血事件发生率(22.2%比15.0%,P=0.144),大出血事件发生率(1.7%比0.8%,P=0.6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注射用重组葡激酶用药简便,起效快,治疗急性STE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劣于阿替普酶。
2025年06期 v.33;No.239 319-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 ] - 张慧;王黎;上官海娟;汪敏;鄢华;
目的 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微血管阻塞(MVO)的情况,并探讨其对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入选2021年5月至2024年6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因急性STEMI住院,住院期间行急诊PCI,并于术后中位7(5,8)d完成心脏磁共振成像(CMR)的患者97例。根据CMR结果分为MVO组(58例)和无MVO组(39例)。采用Cox回归分析PCI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预测因子。对患者中位随访11.5(8.5,24.5)个月,观察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力衰竭再入院、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再狭窄、靶血管血运重建及心源性死亡的复合结局)及次要终点事件(左心室重构、非心源性死亡)发生情况。结果 97例急性STEMI患者中CMR证实存在MVO者58例(59.7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MVO(HR 7.024,95%CI 1.408~35.027,P=0.017)及左心室非活性心肌占左心室总质量比例(HR 1.066,95%CI 1.014~1.121,P=0.012)是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中位随访时间11.5(8.5,24.5)个月,无MVO组和MVO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7),但MVO组患者次要终点发生率更高(32.76%比2.56%,P<0.001),左心室重构发生率更高(29.31%比2.56%,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无MVO组预后显著优于MVO组(Log-rank P<0.001)。结论 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的MVO对临床预后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2025年06期 v.33;No.239 327-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