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天予;张文豪;陈彭生;李宸;吴添;吕展;王彤;刘琨;陶志文;龚晓璇;袁亮;李勇;陈波;陈新;陈增光;杨乃全;桑园园;王晓彦;礼拜红;朱莉;王国余;赵昕;卢川;蒋峻;郝睿娜;李春坚;
目的 探讨预计120 min内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半剂量重组葡激酶(r-SAK)易化PC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1年10月29日至2022年8月14日在8家中心就诊的200例STEMI患者,按1﹕1随机分入r-SAK组或生理盐水对照组。所有患者溶栓前均口服负荷剂量的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及静脉推注普通肝素。比较两组PCI术后60~90 min罪犯血管相关导联ST段回落率(STR)、术后第5天病理性Q波比例及转归、起病12 h内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到达峰值比例。安全性评价为住院期间以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分级标准判定的BARC≥3型大出血。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r-SAK组显著提高了PCI术后60~90 min STR≥70%的比例(58.3%比40.3%,P=0.009);r-SAK组病理性Q波比例显著降低(59.1%比74.1%,P=0.040);Q波进展比例更低(14.8%比43.2%,P<0.001);Q波消失比例更高(12.5%比3.7%,P=0.027);起病12 h内hs-cTnT到达峰值比例r-SAK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1/40(77.5%)比17/33(51.5%),P=0.027]。住院期间BARC≥3型大出血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STEMI起病12 h内,预计120 min内可接受PCI的患者,接受半剂量r-SAK易化PCI可显著提高术后STR≥70%比例、减少病理性Q波形成、缩短hs-cTnT到达峰值时间,且不增加患者出血风险,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再灌注治疗策略。
2025年08期 v.33;No.241 431-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 ] - 霍黎明;彭欣;侯昌;刘健;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多支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设计,纳入2021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PCI的242例糖尿病合并NSTE-ACS多支病变患者,收集基线资料、介入手术参数及实验室指标。基于术后即刻冠状动脉功能测量[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造影血流储备分数(caFFR)>0.80且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微循环阻力指数(caIMR)≥25]定义CMD,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MD的危险因素。结果 242例患者中,49例(20.2%)术后诊断为患者水平CMD。CMD组血红蛋白含量水平显著高于非CMD组[136.00(130.00,150.00)g/L比130.00(119.00,145.00)g/L,P=0.012],谷丙转氨酶水平亦较高[20.00(16.00,31.00)U/L比18.00(13.00,26.00)U/L,P=0.047],而糖尿病病程、传统心血管风险标志物(高血压病、吸烟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糖药物种类及手术参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含量(OR 1.025,95%CI 1.007~1.043,P=0.007)、尿素(OR 0.897,95%CI 0.791~1.108,P=0.091)与CMD显著相关或边际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血红蛋白含量为糖尿病合并NSTE-ACS多支病变患者PCI后CMD独立预测因子(OR 1.026,95%CI 1.007~1.045,P=0.006)。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Youden指数,血红蛋白含量诊断最佳截断值为131 g/L(Youden Index=0.238,敏感度69.4%,特异度54.4%)。结论 血红蛋白含量升高是糖尿病合并NSTE-ACS多支病变患者PCI术后CMD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对术前血红蛋白含量≥131 g/L的患者强化术后微循环监测,并探索血液流变学干预策略。
2025年08期 v.33;No.241 439-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 ] - 林吉怡;欧尾妹;黄薇薇;王焱;林绍清;陈媛;王斌;
目的 探讨不同来院方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再灌注时间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11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胸痛中心就诊并被诊断为STEMI的患者49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根据来院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自行来院组(122例)、“120”转运组(51例)和网络医院转诊组(324例)。比较3组患者的基本特征、再灌注时间和住院期间并发症。结果 497例STEMI患者年龄(58.64±13.62)岁,男423例(85.11%)。与自行来院组、“120”转运组相比,网络医院转诊组的入门至导丝通过时间更短[35(29,45)min比43(35,53)min比43(33,48)min,P<0.001],但首次医疗接触至导丝通过时间更长[123(80,192)min比43(35,52)min比57(51,76)min,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自行来院组、网络医院转诊组相比,“120”转运组的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55(32,136)min比185(116,360)min比120(60,236)min,P<0.001]和发病至导丝通过时间[136(101,188)min比228(169,413)min比282(190,400)min,P<0.001]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网络医院转诊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自行来院组(12.65%比22.95%,P<0.05)。结论 为全面提升救治效果,应优先推广并持续优化“120”响应流程,同步强化网络医院转诊标准化协作,并通过公众宣教增强STEMI识别能力,减少自行来院延误。
2025年08期 v.33;No.241 447-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 ] - 柳昂;万琳媛;平措云旦;金敬琳;王珂;吴伟春;朱振辉;闫朝武;
目的 探讨经股动-静脉路径建立导丝轨道辅助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导丝轨道辅助下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的患者25例,女19例,平均年龄(61.60±9.00)岁,临床诊断均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所有患者均穿刺房间隔,建立股静脉-房间隔-股动脉导丝轨道,经股静脉路径送入Inoue球囊对二尖瓣行逐级扩张(球囊直径:22.00~28.00 mm)。球囊扩张终点为二尖瓣瓣口面积≥1.50 cm~2伴轻度或以下二尖瓣反流。结果 25例患者均成功建立导丝轨道并完成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其中常规方法球囊导管跨瓣困难20例,瓣膜重度钙化16例,华法林抗凝6个月后仍合并左心耳血栓3例。所有患者术中平均球囊扩张直径为(25.00±1.40)mm。二尖瓣瓣口面积由术前(0.91±0.15)cm~2增加至术后(1.70±0.14)cm~2(P<0.001);左心房平均压力由术前(27.00±7.50)mmHg降至术后(16.36±4.07)mmHg(P<0.001);肺动脉平均压力由术前(40.84±13.81)mmHg降至术后(25.00±7.12)mmHg(P<0.001)。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经股动-静脉路径建立导丝轨道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安全可行,可作为复杂二尖瓣狭窄患者介入治疗的重要补充技术。
2025年08期 v.33;No.241 454-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0 ] - 林小莹;丹增赤列;王朵儿;朱映璇;鲁晔;高凡;李圆心;苏梦竹;张子龙;陈敏;李其泽;姜茹;赵延延;王杨;
目的 探讨基于已完成的多项临床试验个体水平数据构建样本资源库,并利用其构建药物/器械临床试验外部对照的可行性及对应的实现方法。方法 选定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器械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上市前临床试验为例,将多项试验的个体水平数据库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形成样本库。选定样本库中任意一项试验原始数据作为试验组,其余样本作为对照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及分层的方法处理潜在混杂因素,明确基于临床试验个体水平数据样本库构建外部对照的过程。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项TAVR器械的单组试验个体水平数据,共569例受试者(男59.2%)。试验1至试验4的受试者例数分别为120例、120例、163例、166例。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时分别可从其他试验个体水平数据中匹配具有可比性、相似特征的受试者例数分别为113例、117例、125例、147例,具有较高的匹配成功比例。倾向性评分分层后的倾向性评分分布图显示方案1中层1至层5试验组与对照组例数比例分别为4/103、11/103、22/92、32/87、51/64,所有构建的外部对照试验,倾向性评分各分层内均有一定数量与试验组基线特征相似的对照样本分布。模拟试验的结果在12个月全因死亡率上亦能体现出不同器械间的潜在差异。结论 以临床试验个体水平数据构建的样本库,作为一种高质量的数据来源,可成为同领域开展的单臂的外部对照来源,作为真实世界证据支持药物/器械研发外部对照场景的有益补充。同时也需要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及偏倚控制措施开展针对性的研究。
2025年08期 v.33;No.241 459-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