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洪艳;龙艳丽;郭卉;徐承义;王波;
目的 分析急诊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应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急诊TAVR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结局指标为在院全因死亡率,使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共计19例患者行急诊TAVR,平均年龄为(73.9±4.7)岁,男15例(78.9%)。住院期间死亡3例,其中2例为心肺复苏术后在体外膜肺氧合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下行TAVR,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另外1例于TAVR术中出现心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16例患者好转出院,进入随访,随访时间3~4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9个月,随访期内死亡4例,死亡率为25.0%。根据术前是否合并二尖瓣中度以上的反流分为两组进行分析发现,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合并二尖瓣中度以上反流患者的生存率更低。结论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心力衰竭或心原性休克患者,急诊TAVR治疗具有一定可行性。同时合并二尖瓣反流的患者可能远期生存率更低。
2023年01期 v.31;No.210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阅读次数:153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52 ] |[下载次数:96 ] - 王慧勇;谢年谨;丁焕宇;罗建方;
目的 评估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应用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疾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4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连续使用体外开窗技术治疗54例主动脉弓部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台上体外开窗术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围术期并发症情况,并观察早期的治疗效果。结果 54例主动脉弓部疾病患者腔内修复术中均使用体外开窗技术完成弓上分支血管重建,分支支架置入成功率100%。共置入AnKura主动脉支架54枚,外周分支支架60枚。所有患者术后即刻主动脉造影均无内漏、血管逆行撕裂,所有分支血管通畅,无神经系统及穿刺口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77.8 min,平均透视时间37.6 min,平均回装支架时间18.3 min,平均对比剂用量82.6 ml。患者平均住院时间7.8 d,门诊随访12~37个月,平均21.4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胸痛、背痛及分支血管缺血症状。结论 体外开窗拓展了腔内治疗弓部病变的适应证,近期疗效肯定,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有效。
2023年01期 v.31;No.210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阅读次数:72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44 ] |[下载次数:246 ] - 周世功;刘志忠;金国珍;刘玄德;单守杰;
目的 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EATV)与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和成分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门诊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显示阳性,计划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CAD患者7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测定EATV。所有患者冠状动脉在支架置入前行彩色编码血管内超声(iMAP-IVUS)成像,分析斑块组织学特征。结果 76例患者平均EATV为(109.17±43.34)cm~3,根据EATV平均值将患者分为低EATV组(EATV<109.17 cm3,38例)和高EATV组(EATV≥109.17 cm~3,38例)。高EATV组总管腔体积、总血管体积、总斑块体积、纤维成分体积和脂质成分体积显著高于低EAT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ATV与纤维成分体积百分比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75,P=0.012),与坏死成分体积百分比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8,P=0.009)。EATV与右冠状动脉(r=0.51,P=0.043)和左前降支(r=0.54,P=0.029)易损斑块有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β=0.16,P=0.019)和EATV(β=0.14,P=0.013)为斑块中高坏死成分体积百分比的预测因子。结论 EATV增加与SCAD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负荷和成分有关,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斑块更具易损性。
2023年01期 v.31;No.210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阅读次数:97 ] |[引用频次:18 ] |[网刊下载次数:45 ] |[下载次数:219 ] - 王凯阳;宁怡;闵轩;谢翔;
目的 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最佳药物治疗(OMT)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CochraneLibrary、CNKI、VIP、ChiCTR和WanFangData数据库,搜集关于PCI、CABG和OMT治疗CTO病变疗效比较的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12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3.6.2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3项研究,涉及29项队列研究和4项RCT,共计21 889例患者。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方面,三种治疗概率排序第一位的是PCI(53%),第二位是CABG(47%),第三位是OMT(92%);在全因死亡(ACM)发生率方面,三种治疗排序第一位的是CABG(92%),第二位是PCI(92%),第三位是OMT(100%);在血运重建(RV)发生率方面,三种治疗排序第一位的是CABG(100%),PCI(50%)和OMT(50%)并列第二位;在心肌梗死(MI)发生率方面,三种治疗排序第一位的是CABG(98%),第二位是PCI(97%),第三位是OMT(99%);在心原性死亡(CM)发生率方面,三种治疗排序中第一位概率最高的是PCI(90%),第二位是CABG(90%),第三位是OMT(100%);在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方面,三种治疗排序第一位的是CABG(59%),第二位是PCI(58%),第三位是OMT(95%)。CTO病变三种治疗方式的累积排序曲线下面积(SUCRA)显示:对于ACM、RV、MI和MACCE发生率,CABG>PCI>OTM;对于MACE和CM发生率,PCI>CABG>OTM。结论 PCI能降低CTO病变患者MACE和CM发生率,疗效排在第一位;CABG能降低CTO病变患者ACM、RV、MI和MACCE发生率,疗效排在第一位。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2023年01期 v.31;No.210 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5K] [阅读次数:105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59 ] |[下载次数:191 ]